張傳萍
在師生互為主客體交往模式中,雙方都視他人為客體,而自視為主體,只注意到了自身的主體性而忽視了對方的主體性。這樣的主體只是絕對的主體,必將強化人對物的依賴,把對方當成物,從而最終導致雙方主體性的
喪失。如今隨著哲學界對交往研究的進展,教育界也開始對目前的師生交往現(xiàn)狀重新審視。
一、師生主體間性交往的引入
“在教育活動內部,存在著教與學兩種活動,在教的活動中,教育者是活動的承擔者,受教育者是他認識塑造的對象,是客體,也是他開展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相反,在學的活動中,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教育者卻成了學習者學習所必須的條件和客體之一?!保郏保荨熬托畔⒌膫鬟f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來說,師生雙方互為客體,是雙客體。”[2]對以上論斷,教育界許多人士都表示認同。認同并非代表真理,教學中師生互為主客體交往在哲學和邏輯范疇內自相矛盾,并給實際教學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不僅取決于特定社會的歷史背景,而且也取決于某一(或某些)哲學觀念?!保郏常萁虒W中師生互為主客體交往就是源于對“主體”哲學概念的錯誤理解。“主體”在哲學不同范疇內有不同意義:從哲學本體論角度而言,“主體”是指運動或屬性的承擔者,它無所謂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別,更不涉及互為主客體的問題?!爸黧w不應是受主客體關系規(guī)定的實體,相反,主客體關系倒應以人主體的存在為前提。”[4]然而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而言,主體和客體是相對應的一對范疇,它們在認識過程中彼此間是相互規(guī)定的,各自只有在與對方的關系中才能獲得自己的意義。沒有脫離客體的主體,也沒有脫離主體的客體。我國教育界把“主體”這個概念引入教育領域時,是從后者這個角度出發(fā)的,從而得出師生互為主客體關系的論斷。從本體論這個角度,關系的主體和客體并不對應存在,師生互為主客體關系無法推演。
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認為:“教學一方面包括教師的活動(教),同時也包括學生的活動(學)?!保郏担莅呀虒W分解成教與學兩個過程,是基于分析和敘述的需要,這是可取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說得‘過火……加以夸大,把它運用到實際應用的范圍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謬絕倫的地步?!保郏叮輲熒橹骺腕w的交往,以“教授”和“學習”兩方面來談,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同時,從“學”這個角度來談,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這種教學與真實的教學大相徑庭。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是不存在的,否則,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教學。教與學相互鎖定和相互依賴,教與學分離就如同眼睛脫離身體一樣,局部失去作為部分的意義。從教學兩個獨立層面分析,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這實際上僅僅以誰在進行認識活動為依據(jù),來判斷誰是主體,而認識的對象就是客體。主體應該是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的統(tǒng)一,兩者并不是割裂開的。因此教學中師生互為主客體關系,在邏輯上站不住腳跟。
正因為人們對師生教學交往的錯誤認識,給教學帶來了諸多消極影響,甚至成為教學改革難以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客體的師生交往(以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為代表)模式中,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容易以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群體是潛在發(fā)展中的主體,或者把學生當作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師生之間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無法走入學生真正的內心世界。這種不對等的交往導致師生彼此不敞開內心世界給對方。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的師生交往(以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為代表)模式中,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手段或者工具,教師是提供教育服務的人員,因此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意義喪失了??傊瑹o論是哪種主客體交往模式,總有一方失去了作為人的主體性,教學都只發(fā)揮了一方的積極性,而另一方的積極性則受到壓制。
師生互為主客體的教學交往在哲學和邏輯范疇內有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給實際教學也帶來了消極影響。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交往理論日益引起教育理論界的關注,師生互為主客體的教學交往受到極大挑戰(zhàn)。師生互為主客體的教學交往將走向何方?筆者認為,師生主體間性交往才是師生交往的發(fā)展趨勢。
二、主體間性交往的內涵
、主體間性是20世紀哲學中凸現(xiàn)的用以建構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主體間性交往是“師生通過交往以達成理解和一致為目的的行為。它是主體之間通過符號協(xié)調的相互溝通和社會一致性為基礎,致力于達成理解,形成非強迫性意識。”[7]具體而言,主體間性交往具有以下四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主體間性交往是通過“符號協(xié)調”,即以語言為中介的行為,其主要內容是語言交往、語言理解。馬克思也強調了語言的重要性,但是他把語言看作是由實踐需要決定的,特別是物質生產的需要決定的。哈貝馬斯突破了馬克思的范圍,給予語言更豐富的理解,從而使哲學發(fā)生了轉向,由批判意識哲學到建立語言哲學。哈貝馬斯在主體間性交往中對語言進行了新的闡釋,語言不是獨立于人的,語言不在主體之外。語言不是一種物質外殼,而是反映了交往主體雙方的思想和意識。交往一方對對方語言的理解,不是拋棄語言環(huán)境,撇開對方的需求、愿望、態(tài)度對語言的語法等命題形式進行理解,而是理解語言背后的涵義。哈貝馬斯在分析語言、交往及其與人類發(fā)展之間關系的論述中,指出語言具有兩大功能性趨勢。第一,語言提供了有利條件,人們可以通過想象處在他人心目中的自我,而沒有必要處于他人的境地,這樣就可以停下來反思,從而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向。第二,人們參與到他人之間意義的復雜互動中,這本身就會對自身施加壓力,使其快速適應他人的期待[8]。在主體間性交往狀態(tài)中,交往雙方是通過語言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也就是“通過說事來做事”(doing something in saying something)。一個語言行為是否能夠“做成”,與語言的使用者、話語環(huán)境、語言力量等條件密切相關[9]。主體間性交往的雙方要充分考慮說話的人、聽話的人、時間、地點、語境等多種因素,力爭達到語言的本真涵義。
第二層涵義:主體間性交往的實現(xiàn)需要以一定的社會背景——“社會一致性”為基礎。哈貝馬斯在提出交往行動理論的萌芽階段就指出,交往行動的產生需要“公共領域”的產生與成熟為基礎?!肮差I域”是指“一個社會生活的領域,在那里人們可以提出有關公眾利益的事務;在那里人們可以提出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和爭論而不必求助于傳統(tǒng)習慣、教條以及強制力;在那里人們可以通過理智的辯論來解決觀點的分歧?!保郏保埃葜挥挟斎说闹黧w性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人們對自身的主體性和他人的主體性的需求出現(xiàn)時,人們才會想到主體間性。因為主體間性交往是對主體性的一種約束,是對對方主體性的一種尊重和張揚。主體間性交往的實現(xiàn)要求不受國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過度干預,使交往雙方生活在沒有任何強制的民主社會里,通過語言實現(xiàn)合理溝通。哈貝馬斯把主體間性交往納入文化生活領域,如果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過度擠壓文化生活,那么主體間性交往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主體間性交往必須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提上議事日程。在中國社會里,人們的血緣關系意識甚濃,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意識相對比較薄弱,這就導致主體間性交往在我國的實現(xiàn)還需漫長的路程??上驳氖牵愿母镩_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利益群體的分化,中國的民主自由程度逐漸提高,這為主體間性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意識。
第三層涵義:主體間性交往強調了交往雙方的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交往,彼此承認對方是交往的主體,即雙方在交往中形成的是“我—你”關系,否定了“我—它”關系。這兩種關系是由奧地利宗教家、哲學家布伯在《我與你》的著作中提出的?!八^‘我-你實指一種把他人他物看作具有與自己同樣獨立自由的主體性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以仁愛相待、互為主體的態(tài)度?!薄八^‘我-它的范疇實指一種把世界外物(包括人在內)當作適用對象的態(tài)度?!保郏保保莶疾€精辟地分析,“我-它”之間只有“我”對“它”的作用,而沒有“它”對“我”的主動作用,“我”對“它”的活動只是及物動詞的活動,“它”沒有進入“我”的關系世界。在“我-你”關系中,“我”和“你”相互作用,彼此之間有回應。不僅“我”對“你”有主動作用,而且“你”對“我”也有主動作用,彼此之間對對方的行為和意識都要作出相應的反應。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關系非常密切。從本質上說,主體間性就是主體性,但它是特殊的主體性,就如意識與自我意識,認知與元認知,批評與自我批評,后者屬于前者,但是后者可以監(jiān)控與調節(jié)前者,成為一種由前者外化出來又制約前者的特殊力量和屬性。主體間性監(jiān)控主體性,就會使主體性的發(fā)揮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兼顧各方的利益。只有讓主體性在適當范圍內發(fā)揮,才是主體間性。
第四層涵義:主體間性交往的目的是形成共識,達成理解,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交往雙方不僅賦予自己的行為以意義,而且理解或者尋求理解對方行為的意義。雙方都盡力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和位置上理解對方。主體間性交往具有“直接性”,也就是交往雙方不摻雜任何具有意圖和目的的中介,不是視對方為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工具和手段,為我所用。交往雙方不能把自己的觀點、意見、思想等強加于對方。主體間性交往的意義不是“間接性”的,“間接性”是指將對方看成是一種工具或者視交往為工具,在交往之外尋求交往的意義。如果是那樣的話,雙方就是對其他東西感興趣,而不是交往本身。張世英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人僅僅生活在視對方為工具的世界里,靠這種工具生活的人就不是人[11]。在主體間性交往過程中,交往雙方都表現(xiàn)出自身的特殊性,堅持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排斥他人的觀點。恰恰相反,交往雙方在原則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接受對方的意見和行為。當交往一方的意見和觀點表達出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對方有差異,就會反省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如果對方的觀點比自己的優(yōu)越時就會接受對方的觀點,從而達成共識。
主體間性交往由于自身的優(yōu)越性和主客體交往的局限性,使前者代替后者成為必然發(fā)展趨勢,主體間性交往引入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從而使師生交往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葉瀾主編.教育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
[2] 張連捷等.論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運動.教育理論與實踐,1986(2).
[3] 崔相錄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教育哲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142).
[4] 蘇富忠.論教育主體.教育研究,1989(1):45.
[5] 凱洛夫主編.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30.
[6] 《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17.
[7] 鄭召利.哈貝馬斯和馬克思交往范疇的意義域及相互關聯(lián).教學與研究,2000(8).
[8] 馬爾利姆?沃特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楊善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27.
[9] 蔡曙山.論技術行為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哈貝馬斯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批判.外國哲學人大復印資料,2002(6):73.
[10] J.H.特納.現(xiàn)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范偉達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63-264.
[11] 張世英.人生與世界的兩重性——布伯《我與你》一書的啟發(fā).外國哲學人大復印資料,2002(9):31.
(責任編輯 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