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丹
摘要:本文選取了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的“望文生義”現(xiàn)象,從“一字多義和漢字古今意義改變、文化因素、語境因素”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產生望文生義的原因,希望對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望文生義 對外 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0
我的外國學生曾經問我:“我不老,為什么大家都叫我‘老外?”“‘老子是不是‘老了的兒子的意思?”不僅外國學生會范這樣望文生義的毛病,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也會范同樣的毛病。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如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翻譯為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把“我要給你點顏色看看”譯為“I will give you color to see see!”等。一次,和外國朋友一起吃飯,我問:“Do you have the taste?”,外國朋友一臉茫然地看著我。原來自己范了望文生義的毛病,用中國人慣用的表達方式詢問外國人,外國朋友自然不知道我想表達什么意思。
“望文生義”是我們進行交際時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不可避免,但應引起我們語言學習者的重視。“望文生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不懂某一詞句的正確意義,只從字面上去附會,做出錯誤的解釋?!蓖纳x,本來是個有特定含義的訓詁術語,叫“望文生訓”。王力先生在其《談談學習古代漢語》一書中給出了解釋:“什么叫‘望文生義,就是看到一句話,其中的某個字用這個意思解釋它,好象講得通,以為就對了。其實這個意思并不是那個字所固有的意思,在其他的地方沒有這樣用過,只不過在這個地方這樣講似乎講得通。但是‘通不等于‘對,不等于‘正確?!币蚨@個過分的“通”是造成望文生義的要害。
外國人學習漢語,經常會望文生義、以偏概全、以今釋古。下面舉例來分析外國學生望文生義的原因。
一、一字多義和漢字的古今意義改變
一字多義,根據該字的一兩個基本意義去理解其在不同詞語、不同語境中的意義。我們還是從“‘老外中的‘老”字談起吧?!袄稀弊?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17個義項,如“年歲大”,“老年人”,“陳舊”等。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外國朋友因為不知“老”字還可做前綴,用于稱人、排行次序、某些動植物名等,因此將“老外”誤認為“老年外國人”,將“老子”誤解成“年紀大的兒子”。
這樣一字多義的情況還有很多:“吃大碗”不是“把碗吃到肚子里”,“吹?!辈皇恰叭巳ゴ蹬!?“哪里哪里”不是問“什么地方”,“小心地滑”不是“小心地滑冰”,“失火”不是“失去火而是得火”,“救火”不是搶救火而是“在失火現(xiàn)場進行滅火和救助工作”等等。
漢字古今意義擴大、縮小、改變,這些情況外國人難以掌握,致使外國學生見字釋義、望文生義。我的一個外國朋友把“明日黃花”解釋成“明天即將盛開的黃色的花”。其實“明日”,并不是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明天”,而是指重陽節(jié)后,“黃花”則指的是“菊花”?!懊魅拯S花”原義為重陽節(jié)過后,菊花即將枯萎,便再也沒有什么好欣賞的了。后用來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又如,“節(jié)骨眼”一詞,并不是“骨節(jié)上的眼睛”的意思,而是指連接關節(jié)的重要部位,后泛指事物的關鍵所在。
二、文化因素造成望文生義
漢語文化知識的局限造成了望文生義。一位外國漢學教授曾引用我國唐朝詩人李端的詩句“無鹽何用妒西施”來說明中國早在唐朝就已經生產和使用“鹽”了。其實,“無鹽”是中國古代的一個丑女,李端詩“無鹽何用妒西施”中“無鹽”和“西施”相對,是一種借代修辭手法,此處是“丑女何必嫉妒美女”之義。
民族文化差異是外國人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產生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外國學生學習了漢語顏色詞后,會說:“我喜歡黃色的東西”,“我愛戴綠帽子”。學了食品“醋”和“豆腐”后,就說:“我喜歡吃豆腐”,“我愛吃醋”。中國人聽了會感到吃驚和可笑,因為漢語中“黃色”,“綠帽子”,“吃豆腐”等詞語被賦予了其本義外的不少引申義、聯(lián)想義和象征義,外國人如果不知道漢語文化特色的深層文化附加義,便容易弄出笑話。
三、脫離語境造成望文生義
外國學生脫離語境來學習使用漢語也是造成望文生義的又一原因。以“宰人”一詞為例,學生學習過“宰牛、宰羊”是“殺牛、殺羊”的意思,誤以為“宰人”就是“殺人”。其實不然,只要結合語境:“這個商店的東西價格非常貴,簡直就是宰人,我們還是去別的商店買東西吧?!睂W生便可以輕松地猜測出“宰人”的意思為“向買東西的人索取高價”。
了解了造成外國學生望文生義的原因,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高文元.漢字教學漫話.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4]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6]崔水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 北京:北京語言人學出版社2002.
[7]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