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碧 楊 瑩
[關(guān)鍵詞] 靜脈穿刺; 特殊患者; 血管暴露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3-77-02
靜脈穿刺技術(shù)是護理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普通的靜脈做到一針見血并不困難,而對于特殊患者的靜脈穿刺就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方法。減少重復穿刺,既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護患糾紛,又縮短了搶救時間,在臨床治療中尤為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 ~ 2009年特殊患者靜脈輸液400例,年齡20 ~ 94歲,平均年齡49歲;男220例,女180例。其中2007年1月~ 2008年4月高度水腫28例,失血、脫水、休克76例,肥胖25例,老年或瘦弱者40例,肝硬化27例,狂躁不安者4例,共200例,為對照組;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高度水腫24例,失血、脫水、休克72例,肥胖35例,老年或瘦弱者42例,肝硬化22例,狂躁不安者5例,共200例,為實驗組。
1.2 方法
兩組均使用同一廠家生產(chǎn)的7號頭皮針穿刺。穿刺時選擇手背靜脈,由經(jīng)過培訓的專人負責。對照組按教科書丁言雯主編的《護理學基礎(chǔ)》一書中靜脈輸液法進行穿刺。實驗組的穿刺方法如下。
1.2.1 各類特殊患者的穿刺的方法 ①高度水腫患者。因皮下水分較多,血管被水腫組織掩蓋,暴露很差,就必須有計劃地選用靜脈。選用原則從遠端到近端,一般從手背開始。穿刺方法:腕關(guān)節(jié)以下的手背及手指靜脈,穿刺時患者的手自然放松,護士左手繃緊患者皮膚,使靜脈處于相對直線,在穿刺部位用拇指或食指向下擠壓,也可沿血管走行方向上下推擠,使皮下組織中的水分暫時向四周擴散。當穿刺部位的血管充分暴露時,立即消毒,以30°~ 40°角直接從靜脈上方快速刺入,見回血后再稍進一些,固定針頭。②失血、脫水、休克患者。由于此類病人有效循環(huán)血量降低,血管血容量少,靜脈壓低,血液濃縮,靜脈管腔塌陷。臨床操作中發(fā)現(xiàn)通過反復扎止血帶,扎止血帶的部位離穿刺點小于6cm可有效提高血管的充血程度,加大血管的暴露;或?qū)⒅w垂直活動一下,再在穿刺部位上端按壓,將肢體連續(xù)屈伸活動幾次,然后用左手拇指沿靜脈方向壓血管即可充盈;或采用熱敷使血管擴張,針頭從正面以25°角快速進皮,然后輕輕挑起皮膚,當針頭進到1/4時,針尖稍向下傾,再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這樣使上下管壁分離,以免刺破血管。如不見回血可稍等片刻或在針頭上方再擠壓一下,這樣可見血液回流。③肥胖患者。這類病人皮下脂肪豐富,血管暴露不明顯,但血管彈性好,活動比較少。遇這種情況時可采用探索進針,按血管解剖位置,沿血管走行方向用左手食指在皮膚上觸摸,從中體會血管的走向、深淺度、粗細、滑動度。當手指摸到有彈性血管感時,沿此方向在血管上以20°~ 30°角緩慢探索進針,見血后再進少許固定針頭。④長期輸液的老年患者或瘦弱者。這類病人血管周圍組織較松,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動,復穿次數(shù)多,造成常規(guī)部位靜脈壁針孔多,加上間隔期短,再次復穿時,原針孔將會出現(xiàn)硬結(jié)阻滯或血液外滲,常伴有淤血、青紫現(xiàn)象,使靜脈難以顯現(xiàn),從而形成穿刺中的難點。穿刺時宜用左手食指、中指分別將穿刺部位的皮膚向上下拉緊固定,以30°角從血管右側(cè)快速進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老年患者靜脈脆,注意穿刺完畢松止血帶時易出現(xiàn)連帶性刺破血管,所以松止血帶時應輕柔。⑤肝癌患者。這類病人靜脈脆性大,凝血機制差,血管易刺穿。穿刺時針頭宜選小號,進針宜緩慢,從血管旁刺入后找血管,針頭進入血管宜多些。拔針后,局部按壓時間要>5min,以免淤血影響下次穿刺。⑥狂燥不安不聽勸阻的患者。選擇腕關(guān)節(jié)3cm以上肘窩2cm以下處的靜脈,一般情況不選擇下肢靜脈,迫不得已時可選擇足背靜脈及小腿靜脈(因下肢靜脈血流緩慢易導致血栓,且病人活動時不方便),這些地方遠離關(guān)節(jié)對病人活動影響不大,可按常規(guī)穿刺,針頭部位固定好,距離穿刺點5~ 10cm,用一條膠布固定皮管,離針頭20~ 25cm再用膠布固定輸液管以防病人突然活動時針頭被牽拉出來,最好由患者的親屬輕輕握住輸液的肢體,既可安定情緒又可以起固定的作用。
1.2.2 固定方法 周圍靜脈穿刺時固定方法是整個穿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固定不當時引起針頭滾動、滑脫、針頭刺破血管,影響下次穿刺,延誤搶救時間,其失敗原因為粘貼膠布的手法不當,膠布排列不規(guī)則及膠布的長寬度不合格。胡慶華[1]等人認為根據(jù)力學與美學的原理采用一側(cè)滾動法較為規(guī)范即先粘貼一側(cè)皮膚,拉緊膠布至對側(cè)皮膚,這樣可使膠布處于緊張狀態(tài),保證不松動,其膠布的長寬分別為7.0~9.0cm、0.8~1.0cm為宜,3條膠布均應平行排列與針尖垂直,間距0.8~1.2cm。此方法對于消瘦病人效果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針頭刺穿靜脈,還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動的針尖帶進組織,同時減少了特殊患者的疼痛。
1.2.3 拔針方法 目前認為大拇指與食指持針柄的上下面拔針法明顯優(yōu)于拇指與食指持針柄的前后緣拔針方法,二者差異有顯著性[1]。即拔針時針頭縱軸需與血管縱軸平行,慢慢向外拔針,當針頭即將拔出血管壁時再快速拔出體外,用棉球壓住穿剌點,抬高穿剌側(cè)肢體少許時間即可,稱為“先慢后快”的拔針法,用此法拔針既無疼痛感覺也無出血現(xiàn)象。
1.2.4 拔針后按壓方法 不當?shù)陌磯簳斐裳艹鲅?、淤血和靜脈閉塞等并發(fā)癥,不僅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緊張、疼痛和表淺靜脈的缺失,而且也影響了血管清晰度,給下一次靜脈穿剌帶來困難,對于特殊病人,保護好病人的靜脈血管,提高血管反復使用率尤為重要。高櫻等[2]的大面積按壓法與傳統(tǒng)的按壓法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面積按壓法:靜脈輸液完畢,拔針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排橫向按壓時,先用食指用力按在針眼上方,隨即用中指壓在針眼上,用無名指靠攏中指橫向壓后,調(diào)整按壓力量,以指尖按壓變蒼白又沒有變蒼白的力度正好,面積為針眼上下1 ~ 3cm,全部壓住時間3 ~ 5min。
1.3 判斷標準
出血:撥針按壓后,皮膚針眼可見血液滲出。淤血:拔針按壓后,皮下形成血腫或皮下淤斑。靜脈閉塞:①完全性。拔針按壓后,靜脈血管呈條索狀,有的有疼痛隨后靜脈缺失。②不完全性。拔針按壓后,靜脈竇形成血管變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jié)果
見表1、表2。
3 討論
特殊患者病情變化快,并發(fā)癥多,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做到穩(wěn)、準、快是治療疾病的關(guān)鍵。在靜脈穿刺過程中進針角度、進針快慢、進針長度、穿刺方向,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盡量做到穿刺一次成功,既縮短了搶救時間又減少了護患糾紛。靜脈穿刺后采用一側(cè)滾動法固定,先慢后快的拔針法、大面積按壓法,效果顯著,既提高了靜脈穿刺成功率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1] 胡慶華,王君瑞. 周圍靜脈穿刺技術(shù)的研究進展[J]. 山西護理雜志,1998,5(5):200-201.
[2] 高櫻,夏錚,張圓圓,等. 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改進[J]. 實用護理雜志,2007,1(23):42.
(收稿日期: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