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紅芳
現行教學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發(fā)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其課堂結構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揭示該課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果教師通過導課能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案例1在學習化學反應時,針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我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問題是:面粉可以爆炸嗎?面粉的爆炸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面粉可以燃燒嗎?在初中學生的常識中,面粉是不會燃燒和爆炸的,這種“違反常識”的問題,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
二、合作探討,自主探究
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總怕學生學不懂,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將學生置于被動聽講的課堂環(huán)境中,這種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我們應當引導每一位學生大膽嘗試,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和探究的快樂.
案例2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學生對這兩種氣體很熟悉,但并不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樣去測定和驗證.這時,我給出探究目標:你認為這兩種氣體相同嗎?它們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請?zhí)岢鲎约旱募僭O;第二,請在作業(yè)本上簡單設計一個探究實驗報告(可參考第18頁的實驗報告),并填上要做的實驗步驟,與同學交流;第三,按照設計的實驗步驟,用實驗驗證提出的假設,并在實驗報告中填寫每一步實驗出現的現象;第四,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并得出結論.
該活動有別于以往的學生實驗:一是學生并沒有在課堂上見過教師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實驗結果,這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熱情;二是實驗報告不用現成的,讓學生自己設計,這使學生脫離被動,更加主動地思考實驗的步驟以及實驗操作的可行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夠得心應手地發(fā)揮動手能力,提高探究實驗的質量.此探究活動中既有個體學習,也有小組學習,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同時發(fā)展了學生間交往與審美的能力.
三、把握本質,形成系統
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
四、拾遺整理,逐步提高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盡管十分全面、正確,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總要打折扣,對知識的理解總是不夠深刻.在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教學過程后,教師要抓住學生急于鑒別自己探索結果的心理,回到主導地位中去,剖析錯漏,歸納、推導出正確的結論,這一過程帶有總結的性質,與傳統教學總結不同的是,教師不是對自己的分段講述進行自我總結,而是在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梳理學生認識結果,推導出結論.
案例3在學習了氯化鈉的性質以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探究性問題:現有兩瓶無色液體,一瓶是飽和食鹽水,另一瓶是蒸餾水,請你設計實驗加以鑒別.問題提出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在爭論的過程中彼此分享著他人的經驗,分享著別人的思維成果,學生設計的鑒別方案之多,讓教師也為之自豪,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物理方法.(1)蒸發(fā)法:分別取兩種無色液體加熱蒸發(fā),有白色晶體析出的是食鹽水,無晶體析出的是蒸餾水.(2)測定密度法.取等體積的兩種無色液體稱質量,質量大的是食鹽水,質量小的是蒸餾水.(3)測定兩種無色液體的冰點,冰點低的是食鹽水,高的是蒸餾水.(4)測定兩種液體的沸點,沸點高的是食鹽水,沸點低的是蒸餾水.
2.化學方法,用硝酸銀溶液鑒別,有沉淀生成的是食鹽水,無明顯現象的是蒸餾水.
3.生物方法.蔬菜失水法.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案進行評價,找出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五、激勵創(chuàng)新,自由發(fā)展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是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創(chuàng)新教學的構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導性、發(fā)現性、歸納性等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探究教學法、發(fā)現教學法、自學輔導法、活動教學法、實驗教學法以及各種現代教學工具和設備等),將科學發(fā)現過程簡捷地重演于課堂,讓學生參與發(fā)現、探索、研究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他們對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從而使學生自行獲取和運用知識,享受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樂,最終達到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