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湖生
【摘要】作者在開展名著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推行讀文學名著,講人物故事,寫心得體會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引導學生從中獲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名著閱讀;嘗試;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綱明確規(guī)定把中外十二部經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分值為20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在省內外語文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從《考綱》引導中學生及全社會崇尚閱讀,把我們的社會朝一個閱讀型社會的方向引導,這對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yǎng)有著重大意義。這一考查方向與《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2006年全國兩會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設立全國性的閱讀節(jié),引導全民閱讀,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百家講壇”在全國熱播,再次掀起了“三國熱”和“《論語》熱”。這些都為開展中學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的閱讀,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二、嘗試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與其坐而待斃,不如主動去適應,順水推舟,去營造一個讀名著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去讀去講去寫。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開展了“讀文學名著,講人物故事,寫心得體會”的活動。從“四大名著”中規(guī)定《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兩部為每人必讀,每人每學期選一本作為課外必讀名著,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名著人物故事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用周記的形式讓學生寫讀名著的心得體會。每月利用作文講評課開展一次名著閱讀心得體會交流活動,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題的時機,從《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中各選取10個人物,讓學生從中選取一個人物,立意自定,題目自擬,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來鞏固閱讀成果,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寫作能力。
三、反思
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讀、講、寫相結合的活動,使閱讀成為一種學習習慣,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和感想。
(一)激發(fā)興趣,因勢利導。
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了解學生整體的閱讀狀況,筆者先發(fā)了一份課外閱讀調查表,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1.你平時讀了哪些課外書?請寫出書刊名。2.你讀過哪些文學名著?請寫出書名。3.你認為當前最應該讀的是哪些名著?請寫出書名。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平時讀的書多為期刊雜志類,讀過的名著多為初中新課標所要求閱讀的書籍,諸如《魯賓遜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格列佛游記》等,而高中語文所要求閱讀的《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只有21%的同學和6%的同學讀過。在第3個問題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學認為當前最應該讀的名著是《三國演義》和《紅樓夢》。
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的情況在高中學生中具有普遍性,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學生功利思想嚴重,作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讀者》對于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教師近幾年一直強力推薦;另一個是作為課外閱讀,它具有用時少、收效大的優(yōu)點,學生寫作時可以活學活用,作文中每每獲取高分。所以《讀者》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第一品牌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時代浮躁的一個縮影。我們不能責怪學生,而應在保護其看《讀者》的熱情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閱讀名著。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名著。同時用好高考指揮棒,2007年福建省將《課程標準》推薦的經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試范圍,這對高中開展名著閱讀是一個歷史性機遇。教師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改變學生的閱讀結構,將學生引到名著的閱讀上來,向學生闡明名著閱讀對于人生的意義,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幫助學生梳理名著的線索結構,從情節(jié)入手,由淺入深進行閱讀,激發(fā)興趣,因勢利導,這樣學生就會由內心浮躁變?yōu)閷庫o,就會由喜歡快餐文化到喜歡經典名著。
(二)構建平臺,一石三鳥。
名著閱讀開始后,為及時檢查閱讀成果,首先要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把閱讀成果寫出來,講出來。這次收獲最大的莫過于課前5分鐘演講,學生讀了《三國演義》或《紅樓夢》后,把其中的一個人物作為故事作課前演講,這就必須對人物故事進行整理概括,然后寫出來,而上臺演講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讀講寫三結合,可謂一石三鳥,一舉多得。一個學期下來,雖然只有課前短短的五六分鐘,但展示給大家的《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中各式各樣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謂形象豐富,妙趣橫生。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棄義、有勇無謀的呂布,還是不事二主、從容就義的陳宮;不論是“機關算盡反誤卿卿性命”的王熙鳳,還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對豐富課外知識,提供了品種齊全、內容豐富的營養(yǎng)大餐。與此同時,課堂演講成為交流的平臺,名著的學習成果在三尺講臺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說促寫,把名著閱讀的成果轉化為學習心得,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要把閱讀成果轉化為人物故事,這不僅要讀,同時要學會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經歷坎坷,故事內容豐富多彩,怎樣進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著重表現(xiàn)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給人們怎樣的人生啟示,作文中如何讓觀點與材料做到完美統(tǒng)一,如何謀篇布局,如何書寫成文,這些檢閱的是學生的整體寫作能力。這也是一次鍛煉其寫作能力、提高其寫作水平的好機會。
(三)認識意義,引領人生。
著名學者錢理群認為:文學名著的閱讀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與開掘),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說到底,這乃是對人(他人與自我)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能引起讀者心靈的震蕩,甚至影響人的一生,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表現(xiàn)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為和崇高的思想來衡量自我。從自我與作品的對話中找到人生的榜樣,從榜樣中吸取人生的滋養(yǎng),以此涵養(yǎng)人生,達到生活與思想的崇高境界。用這些人類最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yǎng),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精神境界,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進《三國演義》,迎面是劉關張的“義氣”。
針對《三國演義》中的義氣,學生們在讀書心得和作文中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即人要講義氣,但不能因個人的義氣損害集體的利益,正確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能因此損害集體的名譽,更不能因義氣損害國家的利益。同時學生們在作文中更多地贊嘆諸葛亮竭忠盡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種精神作為一種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將引領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對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腹有詩氣自華,正像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的一樣:在那群雄逐鹿,龍爭虎斗的年代里,我讀《三國演義》讀出的是豪情壯志,是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的英姿;是諸葛亮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是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志向。人生在世,少年志氣當拿云,有了這份豪情壯志,定能水擊三千里,一生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