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潘巨棣 著 黃以亭 譯
潘巨棣,院士,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社科人文大學文學系教授,越南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文藝理論家、人民教育家。本文譯自潘巨棣的著作《現代越南小說》,該書榮獲首屆河內國家大學科學技術獎科研獎一等獎。お
革新前,小說家常仰視英雄人物,把英雄人物視若遠在蒼穹閃爍的星辰。另一方面,小說家卻俯視讀者,與讀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革新伊始那些年的小說中,作家與作品人物都向讀者走來。
此時,講述者(作者)亦如作品人物,常以第一人稱出現,向讀者坦誠地敘述著心事。“其實我不明白,如果10年前我5歲時,我失去我的祖母,我的生活將會怎樣……那時我頭腦稚嫩,雙眼迷惘,真的絕不可能明白已發(fā)生什么及所發(fā)生的一切業(yè)已變成扭轉我一生的大事件。大人們有著小孩子們無法明了的隱秘。”(麻文抗:《孤獨于人世間》)第一人稱的普遍使用縮短了作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作家備受讀者的愛戴與信任。將人物置于第一人稱的創(chuàng)作方法也必然不時影響到作家的整體視野。
顯而易見,在革新初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家自身的印跡、執(zhí)筆者的“自我”形象清晰地跳躍在作品的每一頁。作家的“自我”常常通過講述者的聲音——那些關于哲學的推理與沉思、那些輔助主題的大段抒情評論——得以體現。
時下,體現作家本色的需求膨脹,致使作家再無須猶豫地越過一切障礙直接現身于作品。另一方面,作家們也走出了之前只單從一個視角描寫現實的狀態(tài)。生活本就豐富多彩,要求得到多視角真實的再呈現。通過作家的整體看法,作品中呈現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帶有客觀性質。然而,從不同人物的視角出發(fā),人們對生活的評價往往沾染上些許源于個人精神狀態(tài)的主觀色彩。為了提升人們總結生活的能力,避免使讀者只能選擇一種解讀作品的方式,作家們已經運用結合,或者,改變講述者與作品人物之視角的方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主體“自我”的解放使各種有著獨特色彩的個人風格日益出現在小說中(麻文抗、黎榴、阮克長、黃明祥、朱來、阮志勛、屈光瑞、阮明洲、蘇潤偉……)。
麻文抗《葉落園中之季》和《沒有婚書的婚禮》中的“我”是一個陶醉于高尚理想、純潔情操卻被擲入實用與庸俗漩渦中的“我”。這個敏感自卑、愛面子的“我”時而像要蜷縮著活在修身養(yǎng)性的哲理中,時而又想退回到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懷抱里。
保寧筆下一批心態(tài)現實的“我”的聲音(《戰(zhàn)爭憂思》)是一連串由懷念而起的共鳴之聲。懷舊之情摻雜著困擾、自責和沉思、哲理之情,有時還混合著悲觀、絕望之情,甚至于不能分辨正義與非正義。
阮明洲的“我”充滿了曾在30年戰(zhàn)爭中持槍握筆的一代人對生活、對人格、對是與非、得與失、完美與不完美的思索經歷:一個對不幸者、特別是戰(zhàn)爭中女人的命運充滿愛心與同情心的“我”,一個行走在文學革新道路上真誠、彷徨、嘔心瀝血卻不免悲觀、忐忑的“我”。
在此,我們不能言盡小說中創(chuàng)作主體的獨特“自我”及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非韻文創(chuàng)作的多樣風格。似乎30年戰(zhàn)爭時期的小說為現實(歷史—事件)的解讀方式提供了方便。人物性格在與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特定時點密切相連的關系中得到闡釋?,F實主義要求作家描寫準確的細節(jié)、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性格。革新時期,現實主義不可能僅是一個封閉的藝術結構,它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一個發(fā)展的系統(tǒng)。革新時期的非韻文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風格及接觸現實的方式方面都十分多樣化:歷史事件抑或抒情浪漫,象征抑或神話、幻想,都可被作為接觸現實的方式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問題的關鍵是這些創(chuàng)作方法、接觸方式都應具備反映生活真理的能力,并且能為讀者營造出一種健康的審美靈感。
不僅接觸方式多種多樣,各種把內心獨白、“意識流”、同現藝術與史詩性事件結合起來的藝術手段也令人眼花繚亂。(可助作家將人物思緒與內心心理狀態(tài)結合在一起的同現藝術似乎是革新時期小說普遍運用的藝術手段。而史詩性質則普遍存在于戰(zhàn)爭時期的小說中。)之前,阮詩在《家中的孩子們》中已使用同現藝術手法;現在,阮志勛、朱來等也在《燕子飛翔》、《過去的乞丐》中運用此法并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在這兩部小說中,與時間同現的是不同的空間表現形式:心理空間在過去與現在、私密與公眾、戰(zhàn)時甚至是神話空間中來回穿梭,既為反映現實又讓人的直覺與心靈袒露于世。
在楊向《沒有丈夫的家》和阮克長《人多鬼雜之地》等小說中,神話空間是便于深入意識與潛意識、人物性格轉折瞬間這些復雜世界的靈驗尺碼。阮克長聯結仙界與凡間,把神話要素轉化到日常真實生活之中,尋找理解與觀照現實的方法。浸潤神話色彩的現實反映將變得更富內涵和有更強的感召力。神話空間以其朦朧性和震撼性、困擾性和警醒性、多義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等神話特征革新傳統(tǒng)的小說空間。
兩次抗戰(zhàn)之后,人們有了重新審視社會生活全景的時間后移度(據巴爾扎克的觀點,這種時間后移度為15年)。伴隨著筆觸的成熟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在革新思維方法的帶動下,作家們重新認識30年戰(zhàn)爭,反思、推測民族的歷史問題,反思、推測那些走過漫長人生路程的人們的性格形成,反思、推測面對時間和歷史個人的生活方式與為人處世方式(阮凱的《歲末會晤》、《人的時間》,黎榴的《遙遠的年代》、《不茍言笑的大?!罚蠲髦薜摹陡咚倭熊嚿系呐恕?、《老家來客》、《加特集市》,麻文抗的《沒有婚書的婚禮》等等都體現了上述特點),許多論題式長、短篇小說面世(武秀南的《與兩相時間共存》,阮明洲的《遠海上的船兒》)。
論題小說的長處在于它智慧的美及獨特的思維方式,為提高作品的概括性和哲學意義貢獻了一份力量。阮凱提出一種關于永恒時間與人類有限生活之關系的哲理:“當時間與人類的生命、與發(fā)展和進步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它才有意義。如果地球沒有了生命,重回原始荒蕪的狀態(tài),那么時間本身也不復存在?!保ā度说臅r間》)
在思維革新的光芒照射下,小說家們以珍惜但完全清醒的眼光重新審視30年戰(zhàn)爭路程,為走向未來的人們總結經驗教訓??剂藟粲伟Y,因為在她的一生中她找不到一位理想的英雄、一位她所定義的超人(《高速列車上的女人》)。有一段時間,我們的一些小說按照理想化的公式描寫英雄。也曾有一段時間,我們中的一些人用玫瑰色的浪漫眼光看待現實。那是攝影師黎明時分在廣治海灘上拍攝下來的照片“霧鎖七月”。但在夢幻浪漫的霜霧下,卻是一幅令人悲痛的畫面:一輛熊熊燃燒的坦克后面,丈夫正在毒打妻子。隱藏在畫面背后的是一個更為無理卻也許才是作者真正意圖的結局:妻子跪在縣法官面前,雙手合十求法官不判離婚,因為假如離開了悍夫,一個拖兒帶女的女人無法在暴風季節(jié)中在茫茫一線天水的地方生存下來(《遠海的船兒》)!小說作者不僅僅只停留在生活的表層,而且還在不停地找尋發(fā)掘現實的本質,就像我們在一層層地剝洋蔥,直剝到最里層。短篇小說《遠海的船兒》有一部分是阮明洲的個人經驗。阮明洲的文學事業(yè)始于短篇小說寫作,其中有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林中月亮》。去世前幾個月,阮明洲向我們傾吐心事:《戰(zhàn)士的足跡》是對革命英雄主義的肯定,它不是不描寫損失與犧牲,但總的看來,它仍是一抹過于炫目的晚霞。
黎榴的小說《不茍言笑的大?!芬鈭D批評一種刻板、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后果是模范人物、英雄人物同時也是戰(zhàn)爭年代典范們的錯誤行動措施。黃水大校極少思考自己的生活觀念:那些刻板、過于嚴肅的措施能否確實給親人帶來自己所期盼的真正的幸福?“在世上,你不能馬上相信所有已發(fā)生的一切,倘若它們不發(fā)生在我們身上、不是我們的政見。一切發(fā)生在隊友身上、發(fā)生在妻兒身上的事情你都可懷疑。只是在你看來,你從不曾懷疑過它的是非對錯。”論題小說開拓了對話、爭論的范圍,在人物進行內心獨白或對話時,作者常讓人物向讀者敞開心扉,與讀者促膝談心。《不茍言笑的大?!愤@部小說的論題通過前線司令員與黃水大校之間的對話得以局部體現:“難道我們有著只喜歡體驗好結果、只企圖找到事情結果的習慣?以戰(zhàn)士的名義、以前線的名義,我們一經做出了什么,它的結果都必須是美好的,盡管實際上它丑陋不堪,我們仍只有追求完美的習慣。我知道我的話可能讓你痛苦,你完全不可能接受,然而你別無選擇。”黃水大校這個人物在此多少帶點唯理主義的色彩,幾乎只是作品論題的一個明證,仍然不是一個行動與心理都個體化的復雜性格。人物行動與心理未被個體化這個缺點在黃明祥的小說《水火盜賊》(1986)中亦暴露了出來。這部小說榮獲1997年越南作家協會獎。它囊括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情況,反映、理解并對產生“大鍋飯”官僚管理方式的合作社不可救藥的必遭失敗的下場發(fā)出警告。初始階段合作社很好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但在干部文化程度、組織管理能力及水平仍然滯后的情況下建設唯理模型、大規(guī)模擴充合作社,我們遭到了失敗。勞動者揮淚灑汗生產出來的產品實質上變成官僚分子、黨羽朋輩們大肆搜刮掠奪的“無主”之物。1982年以來,黃明祥已在小說中提出須立刻改變管理方式、支持承包種苗承包肥料承包產量的制度的問題。它證明了一個嘔心瀝血的作家忠實、勇敢的態(tài)度和真才實學。遺憾的是小說未能超越問題的時事性,一些描寫類似情況的報告文學,人物語言說理性強,有時甚至是作者觀點的代言人。
人物的唯理色彩是革新時期論題小說較普遍的弱點??梢詳喽ǎ敻鞣N論題通過人物、故事結構和細節(jié)自然流露時,論題小說將獲得成功。
但假使機械地將論題引入到小說中,就無法避免故事情節(jié)被人為堆砌(《不茍言笑的大?!罚?、人物命運受到較明顯地擺布(《高速列車上的女人》中的葵嫁給P.H)、人物被扭曲或者變成作者代言人的情形。《高速列車上的女人》(阿葵)和《老家來客》(阿惠)中的個別人物帶有或多或少的“先驗”色彩,也有部分原因緣于此。
革新時期的越南小說已走過近20年的路程。在這過程中,越南小說無法避免一些過分或極端的現象。但初期所獲得的成就仍非常值得歡欣鼓舞,它為越南文學的加速現代化及融入世界文學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オ
(黃以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郵編: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