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胡久紅
尊重教師的程度,是一所學校文化是否成熟的標志。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永恒不變的主題。
醫(yī)院,病榻上,一位長者竭盡全力向前來的探望者說出了有生中的最后一個請求:“校長,請你答應,日后在我的靈堂前一定要寫上‘我愛附中這四個字,一定,一定……”
身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的沙洪澤,此時強忍住眼淚,重重地點點頭,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王老師,您放心吧?!?/p>
沙洪澤還記得,就在這三年之前,他也曾答應過王為凡老師的一個請求。那年王老師退休了,有人每月用3000元聘請他,他不去,卻幾次跑到校長室來懇求:“校長,我不出去,我在附中教了一輩子書,一下子不教了心里沒著落,連做夢都是學生、學校的事。請學校答應我再教一輪吧,我不要錢?!边@兩個情景,長久地定格在了沙洪澤的心里,深深地感動著他,影響著他,使他對學校、對教師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學校是教師的學?!?/p>
“我這樣說是有充分理由的,是建立在自己深入思考和實踐體會基礎之上的?!?/p>
“學校是教師的學校”,幾年前沙洪澤提出這個命題時,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學校應該是國家的啊,怎么能……”為此他專門寫過闡述文章;王為凡老師的故事常常被他拿來作為有力的佐證。
沙洪澤一直認為,教師作為學校最重要的主體,學校的每一步發(fā)展都凝聚著教師的智慧和汗水,教師的命運和學校的命運息息相關,教師的勞動和奉獻應該得到尊重和認可。
“提出這樣的理念不僅是對教師人的尊重,也是對教師職業(yè)的尊重,是要喚起教師對職業(yè)的熱愛和職業(yè)幸福感。”沙洪澤進一步解釋道。
如今,“學校是教師的學?!边@個命題,作為學校管理和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一個理念,已成為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下簡稱哈師大附中)干部、教師的共識,乃至化作學校的一種文化生態(tài)。
在哈師大附中,教師處于一個備受尊重的氛圍之中。教師的建議、教師的創(chuàng)造、教師的奉獻都會得到充分的尊重。這種尊重甚至彌散到了“權力領域”。
為學校挑選合適的教師是哈師大附中最重視的事情之一,把關非常嚴格,然而拍板權卻是相關教研組老師們的。
現(xiàn)任學校教務處副主任張玉萍,當年進哈師大附中時并沒有被校長看好,但是在公開試講、問題答辯的嚴格考量下,被在場聽課和提問的教研組的老師們看中了,認為她是做教師的好苗子,堅決地把她留下來了。
“其實,當年哈師大附中招人是根據(jù)教師梯隊的結構來考慮的,可招可不招,但最終數(shù)學組把我作為教師儲備挑進來了?!睆堄衿颊f。
外語組要進教師,組里的老師們“拉開了陣勢”。聽課、提問,一個接一個,對前來應聘人員認認真真地“過篩”。已經考了四五十人,見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沙洪澤忍不住說話了:“我看工大畢業(yè)的那個學生就很好,不要挑花眼了啊?!彼嵝牙蠋焸?。
“校長,兒子找對象,你做老公公的就不要多管啦!”坐在一旁的教務處主任劉新生半開玩笑地輕聲對校長說。
哈師大附中的老師們都知道,在選人問題上,校長只有與他們同樣權重的一票。用老師們的話說:“誰想來哈師大附中,就得憑試講、憑答辯,校長說話不好使?!崩蠋焸冃睦锒记宄?,為學校進人要從學校發(fā)展著眼,一定要讓最適合做教師的人做附中的老師,這也是對教師職業(yè)的一種尊重。無論誰來應聘,一律公正對待,不看背景,只看實力,這成了哈師大附中選人的一種風氣。
沙洪澤校長有句話耐人尋味:“尊重教師的程度,體現(xiàn)了學校文化成熟的程度?!?/p>
今年3月政治教研組的老師們想為學校退休教師匡第春補辦70歲生日,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悄悄準備,他們要在自己的精心設計下用最莊重、最熱烈、最別致方式為匡老師祝壽。
匡老師算得上哈師大附中的一位“重量級人物”,號稱東北地區(qū)政治課教學的“第一張名片”,是東北最具影響力的政治特級教師。老師們欽佩他不只為他的名氣,而是他退休10年,不忘學校,繼續(xù)奉獻的精神。特別是政治組的教師,年長一點的都是他一手帶過來的。直到現(xiàn)在但凡學校要做研究課、政治老師要出去賽課,匡老師都會如期而至,悉心指導。
對于這樣一位令人仰慕的老前輩,老師們要借此機會表達對他的祝福,把做教師的幸福感在他身上再一次顯現(xiàn)、放大出來,讓這種感覺也成為感染自己、激勵自己的一種力量。
或許,這體現(xiàn)的是哈師大附中的“人際文化”吧。
哈師大附中的老師說:“我們校長是最人本、最民主的校長。我們工作中有不舒心的事,可能會找校長去發(fā)脾氣、去抱怨。校長總是很謙和,點上一支煙,靜靜地聽我們說,不管我們說什么,他都不會反駁,也不會爭論。等我們都說完了,他才會談自己的想法”,有時是開導、有時是引導,所以每一個老師都特別服氣。
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許許多多的場景,凝成了教師的感動、欣慰、舒暢,對哈師大附中的依戀之情和在這所學校工作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唐秋月年齡雖不大,可在學校里算得上是“閱歷”最豐富的一個。她來哈師大附中之前,去農村支過教、教過收容遣送站的流浪兒童、教過職高,在哈爾濱有名的私立學校呆過,在廣告公司、網絡公司也都做過,但是她不僅對哈師大附中進人的公正贊不絕口,對附中的文化生態(tài)更是感觸良多?!暗竭@所學校后,我的檔案在前一所學??哿?年,一切關系都過不來,可是學校正式員工所有的待遇從來沒少過我的。一個學校的吸引力不僅僅在于待遇,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留人。我覺得在這個學校特別幸福。所以我不想再走了。因為再找一個這么好的地方真的不容易?!?/p>
楊劍老師,母親、哥哥都在深圳,他們非常希望他能過去一起生活,并為他聯(lián)系了一所很好的學校,但是他沒走,“我舍不得走,舍不得這所學?!?。其實,哈師大附中的骨干教師,在當?shù)囟际恰跋沭G餑”,“另謀高就”的機會不少,但他們和楊劍一樣“舍不得附中”。
有的老師不得以調到外地去了,只要得知哈師大附中的人來,就會高興得什么似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路陪了一程又一程,對附中的懷念只有表達在那濃濃的情誼之中。
一位哈師大附中的畢業(yè)生問他的老師:“教了這么多年書,不感到煩嗎?”老師認真地想了想,回答說:“我還是為選擇教師的職業(yè)感到自豪與欣慰。”
熱愛、尊重、責任、幸福、依戀,這一切如同連環(huán)鏈,在哈師大附中的教師中間發(fā)生著連環(huán)效應,影響著教師的精神世界,也詮釋著“學校是教師的學?!钡睦砟顑群?。
“學校也是培養(yǎng)教師的地方”
沙洪澤說:“我們辦教育不是蓋大樓,而是要出大師?!碑斎灰舶ń逃虒W大師。
這個目標很高遠、很有氣魄,如何實現(xiàn)?
沙洪澤提出“學校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方,也是培養(yǎng)教師的地方?!?/p>
哈師大附中抓教師培養(yǎng)這一手很硬。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哈師大附中就開始對教師進行專業(yè)水平考核。后來又嚴格地實行“一三六九工程”,即新教師在教學上要一年入門,三年基本勝任,六年完全勝任,九年成為骨干教師。
與許多學校不同,哈師大附中沒有專門的高三把關教師。新教師一進校便納入教學小循環(huán),即使剛剛大學畢業(yè),也毫無例外地從高一一直跟到高三。這樣實現(xiàn)了教師用最短的時間,熟悉整個高中階段的教材,用最快的速度總體把握高中教學、認識每個時段的規(guī)律?!巴暾母咧腥杲虒W,對教師的職業(yè)培養(yǎng)非常有利?!?/p>
還有一個“非常有利”,就是“老帶新”。這種方法所有的學校都不陌生,但是哈師大附中的“老帶新”功夫深,采取的是“釘人戰(zhàn)術”。師徒一旦結成,徒弟必須死死釘在師傅的課上,必須天天聽師傅的課,連續(xù)三年,連自習課都不落下。還可以去聽其他老師的課,哈師大附中老師的課對內對外都公開,想聽誰的都行。聽一段時間后,如果覺得師傅的教學風格不適合自己,可以中途調換。
年輕教師王蕾剛進校,她的感受可以用一個等式來概括“忐忑+不安=手足無措”。因為她是非師范畢業(yè)生,不用說沒有接觸過正規(guī)而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和教法研究,就連高中語文日常教學的基本步驟安排都是一頭霧水。多么渴望有人給自己指點迷津啊。第一次來學校的那天,王蕾從優(yōu)秀教師榜上看到了譚偉老師,從心里佩服,很想請他做自己的師傅,可譚老師能答應自己嗎?王蕾硬著頭皮去找譚老師,支支吾吾地說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他痛快地答應了。于是王蕾在譚偉的班里聽了整整一年高一的課,并在師傅的指導下,在自己的課堂中找到了令人欣喜的感覺,這讓她信心十足地向前大步邁進……
哈師大附中培養(yǎng)青年教師還有一招很見效———“炒課”。
如同豆子放在熱鍋里,炒來炒去就熟了。青年教師的課反復放到平臺上去展示,也會迅速成熟起來。哈師大附中通過各種各樣的課來歷練教師。比如,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間,有青年教師匯報課,凡是教齡在3年以內的教師都得上,學校統(tǒng)一排課,全體教師聽課、評課、打分,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
青年教師匯報課,出場的是青年教師,幕后備課的卻是全教研組老師,特別是第一年的青年教師,上匯報課之前,全組老師都幫他準備,讓他反復試講,通過對一堂課顛來覆去地研究,全組教師都經歷了一個提升的過程,都有收獲,當然收獲最大的當屬青年教師。
東北三省四校的青年教師研討課,也是哈師大附中給青年教師“炒課”的一種形式。雖說只有四所學校參加,卻代表著東三省高中的最高水平,影響很大,每次遠近前來聽課的就有成百上千人。研討課的形式為四校同題上課,請專家評課。盡管不評比、不設獎,卻是各校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亮相,反映一所學校課堂教學的理念、高度、深度以及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藝術,畢竟關涉到學校的聲譽,誰能不特別重視!
張苑勛回憶起十幾年前自己參加四校研討課時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那是一個痛苦的、自蛹化蝶的過程?!?/p>
那時他還是剛剛教了一年課的小老師,為了上好這堂研討課,他不知看了多少備課資料,每天晚上兩點前沒睡過覺。他一遍一遍備課、試講,不斷綜合大家的建議,一次次地改進,直至全年級的7個班都試講完了,還不能令人滿意。最后還是劉新生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讓他頓悟。終于他拿著設計新穎的教案踏上了去鞍山的列車。他的課受到了專家的肯定。
“這之后,我開始真正地去研究教材,從教材入手,深入挖掘、反復體會,先把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再去教學。這是我當時的最大收獲。通過這種磨礪,駕馭課堂的能力提高了?!睆堅穭渍f。
對這每年一次的高質量的四校研討課,哈師大附中每每要派出多名老師去聽課,回來后要寫聽課筆記、心得,發(fā)在學校的《教改動態(tài)》上。這種交流和反思,通過各校在同一課中的不同建樹、不同風格,開闊眼界、豐富自己,促使青年教師更快地成熟。
對于全國、省、市和區(qū)開展的賽課、公開課和研究課等,哈師大附中也從不放過,每次都作為歷練教師的好機會,把教師們推上一個個展示的平臺。
哈師大附中自己也有一種展示課,哪位老師有比較成熟、特點鮮明、突破較大的課,學校會把省里、市里的教研員們請來聽一聽,評一評,老師們都參加。另外學校還積極推動與農村地區(qū)學校“手拉手的互助課”,帶學校的教師出去作課、講學。別小看這種課,學校教科室主任宮東亮就深有體會:“當你給別人展示的時候,提高最大的往往是我們自己。每講一次都使自己過去的東西更精煉了,使過去認識不到的東西認識更到位了,境界層次不高的又拔高了。另外學生變了,教師的講課必須變,不變課就是失敗了。所以每一次都是一次提升。對青年老師的提高很大?!?/p>
這樣大規(guī)模地“炒課”,短短的幾年下來,青年教師練就了一身硬功夫,不單單能勝任教學,還可能在某方面形成特長;也讓成熟一點的教師,進一步提高了能力層次。
人人有追求,志存高遠,這是沙洪澤的治校理想。“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往往和追求的目標息息相關,有什么樣的結果往往與有什么樣的過程相關?!鄙澈闈烧f。哈師大附中重視提升教師生命質量的過程。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沙洪澤提出培養(yǎng)“實踐型教育專家”的愿景。
沙洪澤為“實踐型教育專家”的內涵作了個界定:對事業(yè)有很高的追求;具有豐富的育人經驗;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文化化”的知識(指人的文明程度);有實踐的反思能力;具有信任價值,即能夠影響周圍的人、影響社會的人。
培養(yǎng)“實踐型教育專家”,雖然只是一種理想,但哈師大附中付諸了實踐。
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設計個人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楊劍是這樣設計的:“能夠成為在黑龍江以至更大的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教學專家。”董麗君設計的是“要成為有職業(yè)幸福感并給人帶來職業(yè)幸福的人。”是不是有那么一點“實踐型教育專家”的味道?
學校鼓勵教師提高學歷層次,通過學習來厚實教育理論根基。學校規(guī)定,凡是讀完在職研究生課程并考試通過的,學校給報銷全部學費;平常需要在上課時間去聽研究生課的,學校盡量給調課,提供一切便利條件。這一來在哈師大附中刮起了讀研旋風,40歲上下的青年教師幾乎全部卷入,總計100多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領學生前行的。教師“眼界”的深度、寬度,決定教育的厚度和高度。教師的“眼界”是提升自身實踐能力與認識水平的前提和條件,沙洪澤非常重視開闊教師“眼界”。
學校每年都派一些教師到外地及英國、加拿大學習,參加國內的一些學術會議。無論學校經費多么緊張都要讓老師出去開闊視野。沙校長跟老師們講,歷史老師必須到西安、洛陽、杭州去看一看。地理老師應該到一些地質特殊的地方走一走。他還利用自己是省人大代表的條件,每次到企業(yè)參觀都想方設法帶一位教師去。
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分別在北京、南京進行新課程培訓,哈師大附中每次都派出10多個人參加。有的老師回來說:真是過癮啊。那不僅是在你眼前打開一扇窗,而是把你從一個封閉的屋子放到了空闊的曠野。頭腦風暴式的問題討論,見解的碰撞,思維的火花,讓人處于極度的亢奮中。
2006年11月,哈師大附中組織多人到廣東考察了多所學校的新課程經驗。眼界的開闊,讓很多老師受益匪淺。
沙洪澤常說:“教師不能當教書匠,要研究問題?!迸囵B(yǎng)“實踐型教育專家”,當然要研究實踐問題。
1997年學校創(chuàng)辦了青年教師研修班,進行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的通識培訓,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尋找契合點。2000年學校開始以教研組為單位,將學科教研推向了一個更廣闊的新天地。哈師大附中以務實的態(tài)度,立足于校本,嚴把課題入口關,不切合教師教學實際的課題堅決不拿來做,不把研究放空,不為研究而研究。教師進行的課題研究,如果經學校學術委員會專家論證確有價值,再向上級申請立項。這樣,課題研究的實效性、針對性越來越強,教師研究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論文數(shù)量連年攀升。
如此這般,哈師大附中為培養(yǎng)“實踐型教育專家”制造了成“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
沙洪澤認為,在教師的發(fā)展中應該更重視教師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他提出了他的第三個理念:“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苯o教師空間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他說:“學校領導聽課,不是去挑教師的毛病,應該與教師一起探討,看到教師的長處,鼓勵教師去想去做?!?/p>
哈師大附中鼓勵不同學術見解及對不同教學流派的研究,允許失敗,允許一些“孤獨的思考者”,甚至能寬容一些學術上的“狂妄者”。
自由的發(fā)展空間,使教師們迸發(fā)出了創(chuàng)造的激情。
政治組是學校最年輕的學科教研組,平均年齡只有30.5歲。正因為年輕,充滿了創(chuàng)新的渴望和力量。為了提高團隊的整體實力和每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研組長楊劍的帶領下,他們開展起“組本教研”,圍繞本教研組實際進行制度建設和教學問題研究。
在教研組建設方面,他們遵循人本原則,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教研組制度、研究制定了教研組文化建設的方向,構建和諧文化,創(chuàng)新教研活動。這使政治教研組的整體實力明顯增強。
在教學問題研究方面,他們做了“課例細節(jié)觀察表”,要求教研組的老師們描述、分析課例細節(jié),把值得研究的問題拿出來,然后上升為課題來研究。這一研究改變了政治課教學的面貌。
政治課不好上,學生不喜歡,這是普遍現(xiàn)象。
怎么讓政治課上得不再枯燥,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研究后認為要新、近、趣,就是引用的材料一定是最新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有趣的,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更加實用。于是老師們的政治課變樣了。講民主選舉,老師拿著投票箱走進課堂,在班里組織了一場模擬選舉。然后師生一起來回顧選舉過程,討論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的同異,總結不同選舉方式的優(yōu)勢和不足。
一堂課下來,學生輕輕松松、饒有興趣,不僅對我國的選舉制度有了清楚的認識,學會了相關的知識,還增強了公民意識。
教師講“人生價值”,就演繹了一場拍賣活動。教師首先設計了與學生生活接近的20多個項目,讓學生通過拍賣的形式進行選擇,而后對這些反映價值觀傾向的選擇進行討論、分析、引導,也使學生在“游戲”中認識了人生價值。
政治課不再是灌輸式,而是讓學生去體會,把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活現(xiàn)實;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吸引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活動的方式,讓政治課不再死板,甚至一些學生喜歡上了“政治”,立志到大學繼續(xù)深造。
課堂因為教師的創(chuàng)造而變得更加精彩、更富有意義。教物理的翟英利就是一個讓課堂變得更精彩、更富有意義的教師。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探討橋上的力學問題。我們先來觀察下面的現(xiàn)象?!钡岳蠋熌贸鰩讉€用塑料排煙道改造的拱形模塊和一個鋁合金條,用手揻一揻拱形模塊很軟,“用它做成三拱橋,我用力壓它”,說著翟老師用手一撐上了講臺,站在上面,“橋”穩(wěn)穩(wěn)的;改成五拱的,他叫全班最胖的一個同學和他一起站上去,拱形模塊紋絲不動?!罢?個同學也沒問題,為什么呢?”
……
這節(jié)課,翟老師拿來了一個漂亮的“玩具”,像游樂場的過山車模型(離心軌道演示器)。在滑道上放上一個小球,“這兒不夠高時小球過不去,過高了小球就出軌了?!钡岳蠋熯呎f邊演示?!澳敲炊喔邉偤媚苓^去又不出滑道呢?”同學們又興味十足地進入了探索、研究中……
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在翟老師的演示下總是變得那么直觀,抽象的物理原理,也似乎變得不那么深奧了。
“這些都是身邊的科學,你不做這些東西(教具),很難說清楚。這就是實驗的魅力。我們老是講創(chuàng)新教育,老師不創(chuàng)新,學生不可能創(chuàng)新?!?/p>
物理教育是一門實驗教育,但是多年來物理實驗教學卻處于薄弱狀態(tài)。教師常常不是做實驗而是說實驗、學生不是看實驗而是聽實驗;或是教師做、學生看,學生很少有自己動手的機會?;谶@種情況,翟英利多年傾力于高中物理實驗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用他的話說:“要呈現(xiàn)給學生一個真正的物理世界?!?/p>
他在物理教研組提出,不拿實驗不能進物理課堂,要讓每一堂物理課都備有演示實驗。他堅持無論物理事件多么容易講解,能做出來讓學生看的一定要做。這樣,物理實驗制作室就成了他長期工作的地點。這里是他創(chuàng)新和驕傲的地方。
在他的努力下,自制了300余件教具,在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影響。他設計制作的《多種運動計時計位演示器》獲國家專利獎,《受力分析演示器》獲全國自制教具最佳教具獎、《雙氣墊導軌》、《環(huán)狀金屬絲上的駐波演示儀》獲全國中小學自制教具一等獎。
翟老師說:“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應是蘊含在我們每一節(jié)課教學行為的點點滴滴中,它可能就是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多琢磨了一點點,可能就是在大家都有些遲疑的事情上堅定了一點點,可能就是在多數(shù)人都很認同的情況下多質疑了一點點,也可能就是在事物發(fā)展的必然之路上提前了一點點。這些一點點,可能都是一件教具革新中極其重要的創(chuàng)新點和突破點,這些一點點,絕對是學生對科學創(chuàng)造和科學價值產生共鳴的極為重要的著眼點和契合點。”
在哈師大附中寬松的環(huán)境中,教師用他們的熱情超越著自己,創(chuàng)新著他們的工作。
張玉萍在不斷的研究中,提出以數(shù)學建模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把數(shù)學教學放在哲學的視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策略的實踐和理論;青年教師姜洋,在教學實踐的反思中,有了自己的見解:“我覺得,語文永遠不是一門藝術,文學是一種生活氣質,一種人生姿態(tài),一種生命體驗?!?/p>
……
人生的高標準追求,讓教師們充滿了創(chuàng)造的活力。
人人有人生追求,人人教學過硬,人人爭當“實踐型的教育專家”,人人思于創(chuàng)新,這使哈師大附中擁有了高質量的師資,增強了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動力。
“我們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學有特色,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可以開創(chuàng)未來的人?!?/p>
哈師大附中校園,操場四周,道路兩旁,生長著一排排拳頭粗細的柞樹。這種樹葉子寬大,木質堅硬,能活300年。種柞樹,為的是以樹喻人。學校要讓學生無論當前的發(fā)展還是長遠的發(fā)展,邁出的腳步都是堅實而有力量的,讓從哈師大附中走出的學子具有“平民的本色,精英的氣質”。
那是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誠信、崇善、厚德、自律,勤勞而質樸;那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引領時代潮流,有大氣,做大事。為此,哈師大附中把目標定位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能夠創(chuàng)造未來。
教育應該成為讓學生感受幸福的過程
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學生形成陽光心態(tài)和健康人格的教育。這是學生和諧發(fā)展,更好地面對今天和明天的基礎。
為了追求這種高質量,哈師大附中把操場潑成冰場,配備了冰鞋,將冬天的體育課開成滑冰課,寒假里仍然組織學生分批到校訓練。作為冰城人,學生們對滑冰有著天然的喜愛。從基本要領學起,不知摔了多少跟頭,最后他們成了快樂的“滑冰族”。在冰場上奔跑速滑,個個身手矯健,不僅強壯了體魄,學會了一種健身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從中生長出了自信、自強的精神,體驗到人生的快樂。
教育應該是讓學生感受幸福的過程?;n帶給了學生快樂,讓學生有了冰城人的自豪,也讓他們中的佼佼者,從普普通通的冰場走向了競技場。
獲得1999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田徑女子100米銀牌的朱珊珊,獲得第10屆全運會男子800米金牌的李翔宇,都是在運動中感受快樂,創(chuàng)造了人生最初輝煌的哈師大附中的學子。在哈師大附中的運動場里,走出了十幾名運動健將,也走出了因短跑成績出色被孫海平教練選中去重點培養(yǎng)的張悅……
哈師大附中的師生都認可一個道理:“教育———為了人的幸?!薄_@幸福對于學生來講,不是考試的分數(shù),不是“校園之星”的榮耀,也不是邁進高校的金榜題名。他們認為,幸福是一種追求狀態(tài),是心靈不斷成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王冰老師做的是文科班的班主任,她帶的班樣樣活動在全校拿第一。有的人認為文科學生比較散,不好帶。王冰不這么看。她認為學習成績不是老師看待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增長才干。因此,只要是學校組織活動,她都讓學生積極參加,并且還跟學生達成了一個共識:“參加就一定要認真做好?!庇谑?,集體舞大賽,跳繩比賽、辯論賽、廣播操比賽,校內越野賽,包括板報評比,不用她操心,次次得第一。學生的潛力常常令王冰驚訝。
幸福需要感受,幸福需要創(chuàng)造。王冰的學生通過活動,感受著自己成長的幸福,在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幸福。
“教師是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獲取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的”,而這要從學生日常的生活中開始。
每天從早到晚在課堂里學習,學生渴望片刻走出教室呼吸輕松的空氣,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幸福的時刻。王冰理解學生,她對學生說:“你們要是知道自己去努力學習,我會找時間讓你們玩。不過,要是有一個人沒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影響了整個班級,那全班都要受牽連,誰也別想出去?!痹捠钦f得重了點,但她說話算話。只要學生遵守約定,她就行使班主任的權力,將下午最末一節(jié)自習課調整為體育活動課,放學生到教室外打籃球、網球、羽毛球,跳繩、踢毽子。這是讓學生自己爭取來的幸福。
一天,有個學生來找王冰,可憐巴巴地請求道:“老師,體活課我給嗆了。我認罰,我在教室學習,你讓其他同學去上吧。”王冰板起臉說:“不行,什么叫榮辱與共,同甘共苦,不能光快樂的時候大家一起分享,你犯錯誤的時候大家也必須一起承擔?!比?7個同學失去了一次活動的機會,由此也增加了一份責任感。
此后,班上不守約的學生人次明顯減少了。每一個人都明白:不能因為自己而影響全班出去活動。大家都來維護集體的利益,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班級凝聚力形成了,學習成績也迅速提高。生活在這個班級中,王冰和她的學生都感到說不出的幸福。
郭建民老師曾教過一個叫杜鵑的高三學生。這個學生因數(shù)學底子薄,一度心理壓力很大,對自己沒信心。郭老師幫杜鵑全面分析了自身的狀況:“你雖然數(shù)學差些,但語言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口齒伶俐?!惫蠋煾嬖V她要學會目標分解,不要把標準定得太高,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目標確定了,壓力減少了,杜鵑前行的腳步反而越邁越大,她從哈師大附中考上了哈師大藝術系,然后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現(xiàn)在又到北大讀了博士。
當了20多年班主任的郭老師,提起這件事感觸頗深:“為每個學生設計人生發(fā)展規(guī)劃。目標不斷分解,讓學生從點滴的成功中獲得自信,學會悅納自己,才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笔前?,這樣才能讓幸福伴隨終生。杜鵑就是在郭老師的引導下,獲得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教育應該讓學生的內心充實而有力量
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使學生內心變得越來越充實和富有力量的教育。
哈師大附中始終沒有忘記用德育來改變學生的內心,并且把德育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用自己的智慧自我管理,用自己的能力服務社會,用自己的雙手體驗成功。這樣學生的內心才能充實起來,富有力量。學校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實現(xiàn)和完善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價”。
有一年,高三(7)班田琳琳獲得黑龍江省作文大賽第一名,獎品是一輛高檔自行車。當時正在假期,她到鄉(xiāng)下親戚家玩,看到那里的孩子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找到大賽的組織單位,懇求把高檔自行車換成錢。她說:“這獎品給我不過是舊車換新車,若換成錢就可以讓兩個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弊罱K她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
學校領導得知后,把這件事當作自主教育的好契機,向全校學生發(fā)出“捐幾分零錢,獻一份愛心”的倡議。僅僅幾天時間,學生踴躍捐款近7000元,各班選派一名代表前往賓縣光恩鄉(xiāng)光恩村小學,資助了15名即將失學的貧困兒童。從此,這個學生親歷的“希望工程”,在一屆屆新生中延續(xù)下去。每個新學年開始,學生會都組織新生班全體學生結對幫扶一個貧困孩子,一直負責3年,隨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如今,這項“手拉手,獻愛心”活動已持續(xù)了10年,捐助的貧困學生已有140余人。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懂得了愛與責任,他們在幫助身處貧困中的農村小伙伴改變命運的同時,也獲得了助人的快樂和幸福。正如哈師大附中書記劉大為所說:“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懂得回報的人,雖然不一定就能成大器,但他至少是一個被大多數(shù)人接納的快樂的人?!?/p>
城里長大的孩子沒下過農田,很難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近幾年,師大附中在市郊紅旗滿族鄉(xiāng)的支持下,每個班集體出480塊錢承包三分菜地,開展“鄉(xiāng)下有我三分田”活動。學生們春天到田里去播種,夏秋季忙著去采摘。身上沾滿了泥土,臉上流著汗水,但學生們體會了勞動的艱辛,也感受了豐收的喜悅。
他們感慨道:在那里,我們看到有些農民很苦、很窮、也很臟。但他們是這片土地的開拓者,是他們養(yǎng)活了我們。我們對于他們應該尊敬和愛戴。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自主德育”的載體。只有當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當中,親身感知和體驗,這樣的實踐才有意義,才能真正收到實效?!皩W做汽車兵”活動是哈師大附中獨有的特色。高一的所有學生分批到解放軍某部司機訓練大隊,學習開汽車。
軍綠色的大卡車,個子矮的女生站在一旁,車輪有她半人高。但在戰(zhàn)士們的嚴格訓練下,學生們苦練駕駛基本功,于是,“大解放”在他們的駕馭下開動了,就連個子小的女生也能開著它一路奔馳。在學習駕駛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們還學到了戰(zhàn)士們嚴明的紀律、嚴謹?shù)淖黠L和敢于吃苦的精神。
政治課的課前演講活動也是豐富學生內心的一個好形式。每堂政治課的前10分鐘,學生輪流上講臺演講。高一時,學生只是模仿電視臺主持人播報新聞,內容和形式都很簡單。到高三他們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能夠運用政治課上所學的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基本原理深入思考和分析問題,有的還寫出了哲學小論文。
教文科班政治的唐秋月老師,為自己學生的成長感到由衷的自豪:“這種課前演講的方式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習慣。關心時政,糾正偏頗的價值觀,這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大家在一起辯論,收集資料共同討論,留下的印象比老師講得更深。”經常有學生找到她說:“10分鐘不夠用,老師能多給我點時間嗎?”
臨近期末,唐老師把學生的演講稿收集起來。單看看其中的題目,就有種憂國憂民的味道:“西藏問題的回顧與思考”、“由‘重慶菜籽油事件看中國的民生問題”、“日本房產泡沫對中國房產的警示”、“他的名字叫做民工”、“關注留守兒童”、“網絡文學挑戰(zhàn)傳統(tǒng)文學”……盡管行文還顯得稚嫩,可每一篇都記錄著學生思想成長的軌跡。唐老師把它們逐字錄入電腦,做成紀念冊送給每個即將離校的學生?!斑@個課堂不僅是學生的課堂,而且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所以我希望,無論是在老師心里,還是在學生的心里,都能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彼钋榈卣f。
學生內心的充實,是讓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是促進他們思想的成長,從而使他們獲得創(chuàng)造未來的心理支持和堅強力量。哈師大附中的教育者們?yōu)榇伺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