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多次成功地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應用中主要存在工具的選擇單一、缺乏“松緊”搭配的政策組合實踐、財政和金融部門配合的步調不夠一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錯位等問題。應采取積極推進稅制改革,加強國債管理,深化金融改革,穩(wěn)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財政和銀行的配合機制等措施,做好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切實提高我國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07)04-0069-04
一、改革開放以來財政與貨幣政策應用的回顧
(一)調控實踐及其效果評價
改革至今,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實施根據其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1979年—1984年,雙松的政策組合為主;1985年-1997年,“雙緊”與“雙松”的政策組合交替出現;1998年-2004年,偏于“雙松”的政策組合;2005年至今,偏于中性的雙穩(wěn)健政策組合。
運用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是為了促進經濟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從上面提供的相關數據的對比中,可以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整體效果。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已先后十次運用不同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對國民經濟進行了宏觀調控。前9次的調控比較成功,但近兩年的事實證明,這次實施的“雙穩(wěn)健”政策組合,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經濟過快增長以及投資過熱和物價上漲現象的調控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
(二)財政與貨幣政策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單一。我國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減財政支出調控經濟,較少運用稅收手段對收入差距進行調控;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控制貸款規(guī)模和貨幣供應量,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yè)務沒能發(fā)揮應有的調控作用。
2、缺乏“松緊”搭配的政策組合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我國實施的幾乎都是“雙松”或“雙緊”的政策組合,只有1981年采取了“松緊”搭配的政策組合。由于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各自調控重點和發(fā)揮功效的領域不一致,所以用“松緊搭配”的政策組合調控經濟是必不可少的。
3、財政和金融部門配合的步調不夠一致。1996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xù)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而在此期間,逐步降低的銀行存貸款利率與財政部發(fā)行的國庫券利率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給財政部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使國債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國家財政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4、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錯位。(1)我國對兩大政策的功能定位不準使得兩政策的調控對象、調控重點與方式、調控中的作用等都無法明確,從而導致了宏觀調控失效。(2)兩大政策相互“越位”,表現在銀行貸款充任財政撥款和財政補貼;用銀行貸款維系虧損與日俱增的國有企業(yè);用銀行貸款支撐巨額的“自籌投資”;用銀行貸款支付改革成本和繳納稅收;財政信貸嚴重扭曲。(3)兩大政策的調控功能“不到位”;資金總量持續(xù)快速增長,資金規(guī)模急劇擴大與資金結構嚴重失調,資金供需失調與資金“盲流”嚴重并存。
二、財政與貨幣政策應用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稅收體制改革不到位
目前我國的稅制是1994年在治理嚴重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產生的,而現在的宏觀經濟背景與當年顯著不同,現行稅制與經濟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當前稅制下的稅制結構不科學,間接稅和直接稅的比例不夠合理,間接稅在稅收總額中已超過70%,造成稅收難以有效發(fā)揮其經濟調節(jié)的作用;稅負水平不合理,從宏觀稅負來看,存在著名義稅負偏低而實際財政負擔過重的問題。
(二)金融體制改革不到位
1、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一是同業(yè)拆借市場的參與者較少,從而影響了資金需求的擴大并提高了信貸資金滯留在同業(yè)拆借市場的比例;二是國債回購市場尚未發(fā)展起來,因此不能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交易場所與交易對象;三是資本市場發(fā)展不夠完善,使企業(yè)直接融資的比率受到影響,也無法提高企業(yè)和居民戶資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
dWizwakK2Y35RT4utW34JQ== 2、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對資金這種稀缺資源的配置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來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然而在我國存貸款利率受到嚴格管制的條件下,利率的這種有效配置資金資源的作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3、匯率體制改革不到位。我國目前雖然還沒有對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實行的也是浮動匯率體制,但實際上是一個半開放、半浮動匯率的體制。通過貿易信貸、僑匯、捐贈、國內企業(yè)境外上市后返程投資、外商投資企業(yè)股東借款等渠道流人的境外短期資金越來越多,表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樣的體制必然會對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施效果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
(三)財政貨幣當局缺乏獨立性和協調的歷史基礎
政治決定經濟發(fā)展的方向在我國表現比較明顯,2003年央行用450億美元向建行和中國銀行注資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前我國維護金融穩(wěn)定、判斷經濟是否過熱以及是否需要收縮,只能由最高層進行決策,央行和財政部只能在技術層面上進行適當調控。
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財政金融體制是“大財政、小銀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財政體制改革和中央銀行的獨立,使財政和銀行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財政財力不足,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上升。加之財政金融部門習慣于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制訂和實施政策,所以容易形成政策制訂的不協調和政策效應的相互抵消。
(四)儲蓄一投資缺口導致“三高壓力”加大
從1994年以來,我國的儲蓄率一直高于投資率。十余年之久的儲蓄一投資缺口使得資金長期供過于求,流動性過剩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的儲蓄一投資缺口主要依靠經常項目順差彌合,相應的便是外匯盈余的迅速增加,在目前資本項目管制下,資本流出相對較難,從而產生了持續(xù)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增大;隨著外貿盈余產生的外匯儲備的日益增多,轉化為央行的外匯占款數額也日益增多,到2005年末外匯儲備余額8189億美元,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1.3萬億美元,這對基礎貨幣的投放形成很大壓力。
(五)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致使近期貨幣政策效果不佳
按照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的解釋,在固定匯率條件下,只要國內的利率水平居高不下,資本項目的持續(xù)順差就會形成本幣升值的壓力,而預期人民幣升值又會引起投機性資本的大量流入,此時,為了穩(wěn)定匯率水平,政府和中央銀行就必須增加本幣的供給,但如果不同時進行對沖操作,宏觀調控的結果就是在官方儲備增加的同時國內信貸的擴張也隨之增加,最終導致國內貨幣的總供給上升,致使央行的緊縮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我國近兩年的實際情況正是如此,盡管我們采取了偏緊的貨幣政策,但2005年全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國卻始終處于難以控制的經濟過熱局面。
三、提高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控實效的現實選擇
(一)提高財政政策調控效果的相關舉措
1、積極推進稅制改革。流轉稅:一是在由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變的同時,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二是盡快實施出口產品按出口零稅率全額退稅;三是對消費稅存在的征收范圍、稅率、計征方式和計征環(huán)節(jié)等不合理問題進行改革。所得稅:在統一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的基礎上,適當降低微觀稅負和規(guī)范稅基,對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稅前的扣除范圍和標準進行規(guī)范;個人所得稅,一是由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向綜合所得稅制過渡,二是規(guī)范扣除范圍。營業(yè)稅:按照國際慣例,我國對服務業(yè)征收的營業(yè)稅最終要過渡為增值稅。關稅:一是清理關稅減免政策以提高實際征收水平,二是加強特別關稅手段的運用,建立起我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關稅制度。
2、加強國債管理。建議通過控制建設性國債的發(fā)行節(jié)奏,減少其發(fā)行額度以降低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和緩解投資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國債運作上可考慮由“國債發(fā)行額管理”轉變?yōu)椤皣鴤囝~管理”制度,由全國人大每年給財政部批準一個國債余額指標,這個指標是上一年國債余額加上本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之和。同時,增加短期國債的發(fā)行以豐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要規(guī)范、強化、整合債券市場,切斷隱性的地方財政赤字融資渠道,切斷企業(yè)和銀行用信貸資金盲目投資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資納入到“開前門、堵后門”的正常軌道上來。
3、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我國教育投資占GDP的比例僅為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最困難之處就是人才的匱乏和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欠缺。
4、強化轉移支付政策,降低基尼系數。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高收入居民的消費傾向大大低于低收入居民,且隨著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
5,推行減稅政策,刺激投資與消費。表面上看我國已無減稅空間,但實際上我國的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嚴重侵蝕稅基,財政性資金實際數量巨大。應當調整存量、限制增量,即重新審視消費稅,除對部分奢侈品、香煙、白酒等征收消費稅外,對其它項目的商品如汽車、輪胎、啤酒等產品或降低稅率,或停止征收;d2311e941d9c4b6c3bbfa202eb03f0b45ef61ebe718f9322dd4f4d3ad7ae9609逐步提高直接稅比例;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
6、加快實施“費改稅”?,F階段,我國的財權相當分散,各級政府部門都可以憑借職權進行各種各樣的收費、攤派和集資。因此,要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把較多的預算外資金和制度外收入納入預算內管理,確保財政政策的效果不被抵消。
(二)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效果的相關對策
1、加強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權威性。金融監(jiān)管體制改革后,我國分別設立了銀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和保監(jiān)會,中央銀行不再直接監(jiān)督管理商業(yè)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的經營。因此要明確中央銀行對商業(yè)性金融機構的業(yè)務領導地位,金融監(jiān)管機構也要考慮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2、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商業(yè)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改革,使其真正成為現代金融企業(yè);加快銀行業(yè)務創(chuàng)新改革,減少業(yè)務收入中的利差收入比例,提高利率調控的敏感度;改善清算支付體系,提高商業(yè)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加快發(fā)展可交易金融工具品種,從總體上增強債券市場對信貸市場的傳遞性;發(fā)展貨幣市場基金賬戶,減輕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壓力。
3、穩(wěn)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在擴大銀行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對貸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讓商業(yè)銀行根據貸款對象的資信狀況和貸款的風險大小靈活確定貸款利率;對存款利率實行上下限管理,擴大浮動幅度,最終實現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讓利率真正成為資金的“價格”,這樣必能提高居民戶和企業(yè)資金需求的利率彈性,從而促進貨幣政策效應的提高。
4、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改善信貸結構,優(yōu)化商業(yè)銀行的資源配置,開拓銀行業(yè)與證券業(yè)合作的新領域;抓緊出臺《證券法》、《公司法》的實施細則,對資產證券化做出明確規(guī)定;科學確定資產證券化目標,正確選擇能夠進行證券化的資產,可考慮國有商業(yè)銀行住房貸款、大型公用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及其它期限長和流動性差但具有遠期效益的貸款以及銀行不良資產等;支持發(fā)展為資產證券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和大力發(fā)展機構投資者,有關部門要在強化監(jiān)管的條件下逐步允許保險基金、養(yǎng)老基金等進入資產證券化市場,使機構投資者成為該市場的主體。
5、完善金融市場。根據有關規(guī)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合作金融機構、證券公司以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參與同業(yè)拆借市場,從而擴大同業(yè)拆借市場的資金需求,降低銀行信貸資金滯留在同業(yè)拆借市場的比例;發(fā)展國債回購市場,建立國債回購的一級交易商制度,為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提供交易場所與交易對象;發(fā)展資本市場,增加企業(yè)直接融資的比率,提高企業(yè)和居民戶資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
(三)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對策
1、完善財政與銀行的配合機制。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長期規(guī)劃對財政與貨幣政策進行統籌安排和政策協調,財政政策要在促進經濟增長、優(yōu)化經濟結構和調節(jié)收入分配方面發(fā)揮重要功能,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wěn)定和經濟總量平衡方面發(fā)揮作用;要完善統計體制,健全經濟運行監(jiān)測體系,加強各宏觀經濟調控部門的功能互補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完善其他宏觀經濟政策與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產業(yè)政策要通過鼓勵、限制或禁止某些產業(yè)、產品和技術的發(fā)展,實現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和優(yōu)化經濟結構的目的。對于部分信貸資金流向低水平重復建設領域以至與產業(yè)政策導向出現偏離的情況,應對產業(yè)政策和信貸政策適時、適度進行調整以形成動態(tài)協調配合機制。對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增長不平衡的問題,在通過財政政策調整收入分配以刺激消費需求增長的同時,加快進行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動的某些行業(yè)和地區(qū)出現的投資熱現象。
3、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進行調整。財政政策要從以國債為主轉向以稅收和財政貼息為主刺激總需求。貨幣政策除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控之外,還要更多地運用公開市場業(yè)務和再貼現率等調控工具調節(jié)總需求。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要通過改革完善國債發(fā)行交易制度,統一國內債券市場,活躍短期債券市場,使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能有的放矢并最終成為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有效工具。
4、做好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在當前我國出現了嚴重的供求結構不平衡的情況下,建議政府采取“松財政、緊貨幣”的政策組合進行調控,即通過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尤其是增加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的辦法刺激總需求的增加;通過適當提高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有價證券的辦法,緊縮銀根、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
責任編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