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本身一般具有原型意義、現(xiàn)實意義和審美意義。但由于長期受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我國語文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對文學作品意義的闡釋主要是從現(xiàn)實意義出發(fā),單一而功利。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我們的學生都知道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大致都是“揭露了,批判了,鞭笞了”或是“歌頌了,贊美了”,答案標準唯一??此茻狒[有效,其實是以犧牲學生的個性為代價的。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缺少溫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態(tài),從而使學生逐漸變得冷漠、狹隘和刻板,思維方式和言語方式越來越意識形態(tài)化,失去了鮮明的個性,遠離了情與美,造成了學生普遍的厭學情緒。
新時期,我國的語文教育蓬勃發(fā)展,進入全面改革、廣泛試驗的階段。2003年4月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目標中顯示了對文學作品作多元解讀的嘗試,在評價建議里也提到了這一問題,“文學類文章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教材中文學篇目的數(shù)量大大加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在教材中占了60﹪以上,其中高二全部是文學作品,高三有2/3是文學作品。新教材的選文更注重作品本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nèi)涵,并且增加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作品,初步改變了語文教材面目陳舊、索然寡味的狀況,比如現(xiàn)當代的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余秋雨的《道士塔》等;外國文學作品也突破了過去只注重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介紹外國文學中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古代文學作品的編選也比較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審美情趣和文化內(nèi)涵,如詩歌選了《氓》、《無衣》、《靜女》等。
應該說,新課標的頒布和新教材的使用使我們的文學教學逐漸擺脫了社會功利性的束縛,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從現(xiàn)實意義的角度進行解讀教學,更可以從文本本身就具有的原型意義和審美意義進行解讀教學,從而完成對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而原型意義中所蘊涵的原始欲望和人類文化的生存模式,是千百年來文學一直在表現(xiàn)的重要話題。今天,面對文學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們可以從文學的原型意義尋求出路,從原型意義的角度出發(fā),重拾被我們拋棄已久的話題,探討文本中的原始欲望或以特定的文化角度闡釋作品,完成文學作品意義的多元解讀教學。
文學的原型意義。文學的原型是原始巫術。原始巫術瓦解后,作為深層結構存留于文化中,包括文學藝術中。原始意象是原始巫術的產(chǎn)物,它是原始文化和原始意識的一些基本意象?!岸家庀竽壑说纳螅簿褪窃加?;同時也成為人類文化的生存模式。這就是文學的原型意義?!痹加傅木褪巧擞袃煞N基本的原始欲望,一為性欲,一為攻擊欲。性欲和攻擊欲作為人類兩大本能和原始欲望,成為人類行為基本的深層動力,也成為文學藝術活動的原始動力和深層內(nèi)容。在文學活動中,盡管表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但最基本的內(nèi)容仍然是愛情與死亡,它們成為文學的永恒的主題。
但是在各種觀念的影響下,建國以來的中學階段的文學教育,無論何種體裁,幾乎都不談及其中蘊含的愛情意義,甚至林覺民的《與妻書》這樣的文章,我們也更愿意把它作為學習革命者英雄氣概的載體。實際上這就是有意忽略文學的原型意義。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學指導思想的逐步轉變,忽略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意義的局面已經(jīng)開始扭轉。2004年9月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從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學的初三學生將會領到一本全新的語文教材,課本中第二單元的主題定為“愛情如歌”,其中收錄的3篇文章、4首詩歌全都圍繞著這一青春期的“敏感”話題展開。文學的原型意義終于回歸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也出現(xiàn)了大膽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靜女》)
文學的原型意義還體現(xiàn)于文學中蘊涵的人類文化的深層模式。由人類的基本欲望而導致的行為模式,不僅在原始文化中定型而成為文化原型,而且在文學中“移位”而成為文學形象。在文學描寫中,透過社會內(nèi)容,借助文學形象,可以分析出人類的原始欲望和個體的無意識表現(xiàn)及民族精神。
洪堡特論斷:“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這里的精神,相當一部分是以民族文化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即關于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的一些文化價值觀念、傳統(tǒng)文化心理、心理傳統(tǒng)、思維習慣,這些文化都在各國文學作品中以民族語言的形式得以體現(xiàn)。我們說,一個中國讀者可以對寶黛愛情悲劇給予充分理解,而一個美國讀者,讀《紅樓夢》感受到的可能是困惑與不解,同處一院,兩情相悅,何來如此多的苦痛且難以啟齒,終致生死一別呢?民族情感、文化觀念、文化心理等文化境遇的差異,導致這種文本解釋的隔膜,而造成雙方對話的幾近不可能,這并不讓人感到訝異。這種現(xiàn)象只是告訴我們,漠視文化的介入,文本對話不可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
以特定的文化角度解讀文學作品。中學新教材中文學占60%,這為我們從文化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提供了較為寬廣的天地。為此,解讀就應有選擇,文化闡釋應側重精神層面,如文學中的人生的問題、傳統(tǒng)文化心理、價值觀念等,筆者擬從這三方面,以中學語文新教材為例,探討文學作品文化意義的解讀。
1.人生的角度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人生”是青年人的一個興奮點,凡是與“人生”有關的內(nèi)容,立刻就能激發(fā)起他們的興趣,引起強烈的共鳴。有感于此,筆者經(jīng)常有意識地將“文學”與“人生”緊密結合起來,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借助文學討論人生,通過文學作品的分析,討論學生最感興趣的人生問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學生普遍覺得內(nèi)容難懂,學習興趣不大。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力求講清馬克思兩大發(fā)現(xiàn)的劃時代意義。其實 ,這是一篇人文色彩很濃厚的文章,文中說馬克思“很少人象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而馬克思的這種堅韌精神應該是該文給我們的學生最大的人生啟示,從這個角度解讀該文時,學生對該文立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孔雀東南飛》記載了焦劉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破滅是因為焦母的阻撓。但是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游)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殉情的道路,這是為什么呢?他們的愛情破滅了,生命也就消失了。如何從人生的角度認識焦仲卿的自殺殉情呢?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們馬上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不少學生知人論世,聯(lián)系史事談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取得了這樣的共識:陸游除了柔情似水的兒女之情,更有肝腸似火的愛國熱情,陸游的生命里有兩大精神支柱,而焦仲卿除了對劉蘭芝較執(zhí)著外,剩下的只有自卑空虛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劉蘭芝是焦仲卿唯一的精神寄托。不同的抱負不同的胸襟使他們演繹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2.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角度傳統(tǒng)文化心理默無聲息地浸染著人的心靈,人物性格都折射著傳統(tǒng)文化心理對其思想的影響。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帶領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角度解讀文學作品。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一文時,要真正了解作者在時局混亂之時,心“頗不寧靜”的原因,就應該帶領學生認識朱自清深受傳統(tǒng)文化心理影響的性格。朱自清剖析自己的性格時說:“在性格上,我是一個因循的人,沒有定見的人,”朱自清是一批與中國士大夫中庸主義傳統(tǒng)有著深刻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中的一分子,所以他雖然意識到了本階級的滅亡是勢所必致,他說:“正如一座老建筑,雖在時常修葺,到底年代多了,總有被雨打得坍倒的一日”,但是,他還是沒有力量和勇氣背叛自己的階級出身,面對朋友勸他入黨,他覺得“還是暫時超然的好”,婉拒朋友的好意,可他又做不到對時局的漠不關心,所以他就只能是“心頗不寧靜”了。同時,作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朱自清,他的內(nèi)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都不可能如魯迅的“大愛”與“大憎”那樣激烈與極端,連文本也具有“平和”的特點?!逗商猎律防锏木吧?,總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香”是“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山”也是“遠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自己所說,寫的不是“酣眠”,而是“別有風味”的“小睡”。這里所顯示的有節(jié)制的含蓄的美,恰與朱自清式的人生哲學、思維與情感方式相適應。
孔乙己為什么說讀書人竊書不算偷?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角度認識孔乙己人物形象。
3.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價值觀念差異的角度中學語文課本里有不少外國文學作品,對這些作品的解讀,過去我們習慣用中國的價值觀來評價,自然就免不了誤讀。對《項鏈》一文的意義解讀,歷來就存在爭議?,F(xiàn)在的教師教學用書中就列舉了三種觀點:傳統(tǒng)的看法,另一種看法,我們的看法。其中傳統(tǒng)的看法是“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chǎn)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我們的看法”是“小說也對女主人公的虛榮心進行了批判”,后者雖然言詞上柔和了很多,但是其對瑪?shù)贍柕碌呐袘B(tài)度,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當我們以人應該安于現(xiàn)狀、安分守己、安貧樂道這樣一套我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作為理解作品內(nèi)容的參照系時,自然瑪?shù)贍柕戮兔獠涣吮慌械拿\。在學習《項鏈》這篇文章時,我把教師教學用書中的三種觀點都介紹給學生,然后提出問題:如果說這篇文章存在對人物的諷刺的話,你認為諷刺的對象是誰?
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出現(xiàn)了很多答案,有認為是瑪?shù)贍柕?,是她的朋友,還有一個同學認為是瑪?shù)贍柕碌恼煞?,而且理論充分:“他那樣平庸,太安于現(xiàn)狀,即便吃著粗劣的飯菜,也要煞有其事用一種高興的神氣說‘哈,好肉湯!世上沒有比這更好的……,太缺乏應有的進取與飛升的幻想,太鄙俗了”。他的發(fā)言很有代表性,說明這一代的中學生開始用現(xiàn)代價值觀念看待事物,傳統(tǒng)的安貧樂道價值觀念在今天的中學生心中已經(jīng)失去了它從前的崇高地位。他們對《項鏈》人物形象的解讀所憑借的價值觀念其實和馬克思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不謀而合。馬克思指出:“古代社會提供了從局限的觀點來看的滿足,而現(xiàn)代社會則不給予滿足;凡是現(xiàn)代以自我滿足而出現(xiàn)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如果以馬克思所說的現(xiàn)代價值觀念作為參照系來理解這篇作品,確實,瑪?shù)贍柕碌恼煞蝰樔麪柌艖沁@篇作品中嘲諷的對象,因為他是那樣一個容易滿足而又鄙俗的小丑!與他太多的務實感以及想象平乏、缺少應有的進取與飛升的幻想相比,瑪?shù)贍柕虏桓市哪腔钴S的靈智與充沛的情感被幽禁在生活鐵柵的一隅的寂寞的呻吟,那渴望掙脫現(xiàn)實,夢想幸福的愛情的浪漫主義,實在是光彩得多。
文學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從文化角度出發(fā)追本溯源地解讀文學作品,仔細聆聽和深刻感受創(chuàng)作主體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關于世界、關于人生的喟嘆,站在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高度,去與作品中所蘊涵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對話與交流。
(尹攜攜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