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語歧義的提出及其界定
傳統(tǒng)研究一般認為,“歧義現象,就是指有些聽起來相同或看起來相同的話語,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種解釋?!雹偃藗兂恼Z言的本體系統(tǒng)即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對歧義進行靜態(tài)分析,雖然這有利于探討語言形式和內容種種復雜對應關系,但所做分析缺少上下文或一定的社會背景,因此不能對歧義做出更深層次的解釋。
文煉先生指出:“歧義是屬于言語范疇的,是使用言語材料時產生的問題。”②這就是說,歧義多是在交際中產生的。從言語交際的視角,運用動態(tài)的語言觀來探討言語中的歧義,將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人們運用語言代碼進行交際的過程,是一個“編碼——發(fā)碼——傳遞——接收——解碼”的過程。這是一個包含許多矛盾的運動過程,其中交際雙方表達和理解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間“說者往往很難完全確切地百分之百地傳輸自己想要傳輸的信息,聽者也很難完全確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語言形式‘還原為它所代表的全部信息,編碼和解碼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雹圻@種不能“還原”的程度,信息論稱之為“失真度”④。筆者把這種“失真”稱為言語歧義,就是在正常的交際過程中,對一些言語片段,在表達和理解方面不一致而形成的言語現象。
交際中有時會出現費解、誤解、曲解的情形,它們與言語歧義性質不同。言語歧義是交際雙方表達和理解出現不一致;費解是文章的詞句或人們說的話不好懂,人們無法作出正確的理解;誤解是人們對詞語的意義,以及由詞語組成的句子的意義無意間作出的偏離原意的錯誤的理解;曲解是故意對客觀事實或別人的話作出偏離原意的理解。由此可見,言語歧義涉及交際雙方,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費解、誤解、曲解常偏重于受話人一方,它們的產生具有主觀性的特點,多半是因聽者對言語信息主觀上不理解或錯誤理解造成的;言語歧義不等于誤解和曲解,但曲解和誤解能造成言語歧義。
二、言語歧義與語境的關系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中進行,并受環(huán)境所制約,言語交際活動也不例外。言語交際的環(huán)境我們稱之為“語境”。
語境,這一術語,目前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著差異。本文的“語境”是語用學范疇中的 “語用語境”,即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huán)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語言表達和理解密切相關的主客觀因素構成的系統(tǒng)。主要包括:(1)上下文語境。(2)情景語境。(3)社會文化語境。
語境同人們的言語交際密切相關并且相互依存,制約著表達者的言語行為和接受者對話語內容的正確理解。交際中的言語歧義,其語言單位本身是明白曉暢的,歧義的出現是直接由語境中的某個因素的制約或缺失引起的,語境因素是言語歧義產生的根本原因。
三、言語歧義的類型
言語交際是由多個不同的話輪組成并通過交際雙方輪流說話完成的。根據在一個話輪中交際參與的人數,可以將言語歧義大體分為以下類型。
(一)一對一關系中的言語歧義
在這種交際中,一個說者,一個聽者,言語歧義在一個話輪中產生。人類交際是一種有意識的社交活動,是為實現一定的交際目的而進行的。從表達目的的角度講,言語歧義又有有意與無意之分。前者指說者或聽者出于某種原因或目的在特殊語境中有意識地產出的歧義。后者指交際雙方由于語境制約缺失無意中產出的歧義。主要有以下類型:
1.說者有意,聽者無意
交際中,說者為了某種目的,有意使某一語碼信息在特殊語境中編入AB兩義,而AB兩義在信息結構上有層次差別,A:淺表信息,B:實際含義。聽者在解碼時因背景知識缺失只理解出A,漏掉說者表達的真義B而生成言語歧義。如:
①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來。” 黛玉接了(手爐)抱在懷中,答道:“也虧了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呢!”(《紅樓夢》第八回)
黛玉借雪雁送手爐有意影射寶玉太聽寶釵的話而不吃冷酒的事情。黛玉的話,表層信息是責怪雪雁太聽紫娟的話,深層含義卻是奚落寶玉。雪雁不知“寶黛因吃冷酒鬧別扭”的背景,只能理解到語碼的表層信息。
2.說者無意,聽者有意
交際中,說者表達的語碼信息是明確的A義,一般語境下無歧義,但聽者因對說者態(tài)度的不滿解碼時故意曲解為B義。如:
②約翰開車第一次去S城,迷失了方向,半天才趕到某小城。他以為到了S城,便下車攔住一個小伙子,拍著其人的肩膀急急地問:“伙計,這是S城嗎?”小伙子說:“不是,這是我的肩膀?!保ā督浑H與口才》2006.2)
小伙子明白約翰的話是要問路,但因約翰說話急迫又缺乏禮貌,小伙子故意曲解,答非所問。
3.交際雙方都有意。有兩種常見情形:
(1)交際中,說者明確使用在某一具體語境中仍有AB兩義的詞語進行編碼,語碼信息有意強調它的B義,聽者明白說者的意思,但有意曲解為A義,從而造成言語歧義。如:
③富蘭克林·羅斯福因小兒麻痹癥,下肢癱瘓。他的夫人埃諾莉有一次為他作總統(tǒng)競選的助選演講時,某記者問道:“你認為你丈夫的病是否影響了他的精神狀態(tài)?”埃諾莉稍作停頓后回答:“很高興有人提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經受過巨大病痛的人,對人類的種種問題,必定有著更大的同情心和更深的了解?!保ā督浑H與口才》2006.5)
例中“影響”一詞有兩種含義:A.正面影響;B.負面影響。記者的提問,用意險惡:病痛一定給羅斯福的精神狀態(tài)造成負面影響,而這肯定會影響他履行總統(tǒng)職責。埃諾莉利用“影響”一詞的多義性化“負面影響”為“正面影響”,指出羅斯福的病痛更利于他履行總統(tǒng)職責。
(2)說者編碼時有意使用雙關等修辭方式使某一話語同時關涉兩方面的事物A、B,通過語表信息A傳遞潛在信息B,聽者解碼時透過A解出了B,雖交際雙方對語碼信息的真實含義都明白,但聽者卻難以辯白、回復。如:
④強英在喂豬,水蓮和仁芳哼著歌回到家里。強英白了她們一眼,挖一勺豬食罵一句:“死東西,哼呀哼的,看把你們自在的!”兩頭豬搶食吃。她用勺子敲黑豬,罵道:“再讓你這張狂嘴稱霸道!”又用勺子敲白豬,罵道:“再叫你這大白臉耍心眼!”(辛顯令《喜臨門》)
強英一語雙關,有意指桑罵槐,用表層罵豬的言語影射聽者水蓮和仁芳,聽者明白強英話語的真意,但她們若與強英爭論,強英則可用表層信息來為自己辯護。
5.交際雙方都無意,有兩種情形:
(1)說者無意中編碼時使用在一般語境中無歧義的語句,而在特殊語境下會造成聽者的誤解,這種歧義的產生,在于說者忽略了某種可能產生言語歧義的特殊語境。如:
⑤跟單位的一個老大哥聊天,談到歌星,我問他:“你知道周杰倫嗎?”老大哥搖搖頭說:“不太熟,沒跟他喝過酒?!保ā短貏e關注》2006.2)
例中“我”說:“你知道周杰倫嗎?”指的是“你知道歌手周杰倫的一些音樂作品嗎?”一般不易產生歧義,但“我”忽略了老大哥對音樂人周杰倫一無所知這一背景,造成言語歧義。
(2)說者編碼時編入的是A義,聽者因某種特殊語境因素的影響,解碼時無意中理解成了說者所沒有的B義,造成言語歧義。如:
⑥一名旅游者驅車在華盛頓市內行駛,擁擠的交通讓他迷了路。他在c街街頭,向一位政治家模樣的行人問路:“先生,請問國務院在哪一邊?”“完全有希望,”這位行人答道:“在我們這一邊?!保ā渡顣r報》1999.12.11)
旅游者問的是國務院的地理位置,他的問話通常情況下并無歧義。但答話者當時所處的特殊語境(也許他正在考慮國務院的政治傾向),使他誤解了問話者的語碼信息,回答的是國務院的政治傾向。
以上討論的是一對一言語交際中的言語歧義類型,雖然有的例子表面看起來不是一個聽者,如例④,但說者言語的真實指代對象是某一個特定的聽者。例④中強英的兩句不同的話分別對應著兩個不同的人,這種情形應當看成是一對一的言語交際。
(二)一對多關系中的言語歧義
在這種交際中,一個說者,多個聽者。這時出現的言語歧義常是交際雙方無意造成的,即交際中說者通過一定的言語進行編碼,表達一定的交際意圖,聽者不同,他們各自擁有和受到語境因素的影響不同,對同一言語,作出了不同的解碼。這種表達和理解的不完全等值,造成言語義的信息差,也就是出現了多個言語意義即形成了多個言語歧義。由于語境因素的構成包羅萬象,現擇其一二加以分析說明:
1.上下文語境的缺失產生言語歧義
口語交際中,賓語的省略現象很常見,要確定賓語,需要靠上下文語境即前言后語。否則,聽者解碼時或是不明賓語所指為何,或是自行認定指代對象而產生言語歧義。
⑦某商店老板聽到店員A對一位顧客說:“夫人,最近一段時間不會有,看來過一段時間也不會有?!崩习迓犃?,趕忙奔過去對那位顧客說:“過不久一定會有的,上周我們已經去訂貨了,貨馬上就到。”接著,他又把A拉到一旁說:“千萬別對顧客說缺貨,就說我們已去訂貨了,貨馬上就到?!比缓?,他又問:“顧客要什么貨?” A說:“老板,剛才我們是說什么時候會有雨呀。”
商店老板不明店員和顧客談話的前言后語,故對店員說的“不會有”的賓語所指在解碼時產生誤解,老板從做生意的角度自認為是指貨物,而店員和顧客實際談論的是天氣。
2.背景語境的缺失產生言語歧義
在交際中,說者、聽者以及話題涉及的人或事,都有其一定的背景,如人的身份、地位、習慣、事情的現狀等。交際時,說者常在已知背景語境的制約下進行編碼,聽者若不了解這類背景知識,就會因誤解造成歧義。如:
⑧《儒林外史》第六回描寫嚴監(jiān)生臨死時“伸出兩個指頭”想說什么又說不出聲,圍著他的人不解其意;有說為兩個人的,有說為兩件事的,有說為兩處田地的,紛紛不一。
嚴監(jiān)生臨終說不出話用手勢語“伸出兩個指頭”來輔助編碼完成交際。人們對他手勢語意義的不同錯誤猜測是因人們對嚴監(jiān)生的品性不夠了解,而他的妻子趙氏知道嚴監(jiān)生性格吝嗇,這一背景語境使她得以確定嚴監(jiān)生“伸出兩個指頭”,是為那盞燈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
3.情景語境的缺失產生歧義
情景語境,指交際現場影響聽者對語碼信息進行解碼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如場所、氛圍、交際雙方的表情、姿態(tài)、社會地位、政治立場等等。如:
⑨魯迅的《藥》里寫劊子手康大叔向來客講述了牢頭阿義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兩嘴巴,接著說:“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喱?!被ò缀拥娜苏f,“打了這種東西 ,有什么可憐呢?”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喱!”
……“阿義可憐——瘋話,簡直是發(fā)了瘋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說。
“發(fā)了瘋了?!倍鄽q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說。
例中幾句簡短的對話反映了康大叔和那幾位茶客對革命者夏瑜那句話的不同理解。劊子手康大叔,從他與革命為敵的政治立場出發(fā),他從夏瑜說這話時的“神氣”斷定夏瑜說的“可憐可憐”是指“阿義可憐”,是對他們這些反動階級鷹犬的蔑視;而花白胡子和那個二十多歲的人,由于不在夏瑜說話的現場,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種氛圍的影響,間接地接受話語,而且他們的思想處于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對革命者從事的正義事業(yè)不理解,因而對夏瑜所說的“可憐”與康大叔的理解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先是誤以為夏瑜說自己“可憐”,后經康大叔解釋,又“恍然大悟”似地說這是“瘋話”,其實他們對革命者的話語含義仍未理解。這是不同聽者對同一信息代碼理解程度不同,隨信息差的出現而產生的言語歧義。
4.社會文化背景是交際語境的重要因素,在人們的交際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往往會造成言語歧義。如:
⑩蘇姍姍:那你解釋一下你的意思?
辛農:他目前還是個 “黑人”。
陸步青:什么“黑人”?難道你也要開除我黃種人的人籍嗎?辛農同志?
辛農:你不要無理取鬧。我說你是“黑人”,是告訴你,你的檔案丟了。(叢維熙《遺落在海灘上的腳印》)
這是由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約定俗成的背景知識不一致而引起的歧義。“黑人”一詞在中國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是指“沒有戶口檔案的人”,而在國外是指“黑色人種”。旅居國外的陸步青不知道“黑人”的中國“含義”,因而對其產生誤解。
歧義有積極歧義與消極歧義之分,人們運用積極言語歧義有利于提高個人駕御語言的能力,尤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語歧義能進一步豐富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本文所討論的歧義類型多半是積極的言語歧義。
注釋:
① 石安石.歧義現象種種[J].百科知識(京),1987(1).
② 文煉、允貽.歧義問題[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③范繼淹.語言的信息[A]. 范繼淹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1986
④程明、朱筱.信息論講座[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
參考文獻:
[1] 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語境的邏輯功能[M].北京: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
[3] 皮遠長.略論語境歧義的產生[J].武漢大學學報,1999,(1).
[4] 劉煥輝.言語交際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陸華芳,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