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必軍
在我的腦海里始終留存有兩幅讓我感動的生活瞬間:一幅是電視上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下崗母親站在招聘廣告前黯然神傷默默離開,托著疲憊身心回家面對家里耄耋老人和年幼孩子的場景;另一幅是我生活的區(qū)域不遠一座鐵路橋下,經(jīng)常變幻地住著不同的流浪者,他們并不像過往的行人乞討,只是把那當作自己在城市的落腳點和中轉(zhuǎn)站。盡管這兩幅生活場景是不同的內(nèi)容,但找一份事做解決目前的生活處境應是一個共同的心愿。
如今,不光是農(nóng)村貧困,城市貧困在失業(yè)和不充分就業(yè)的情形下出現(xiàn)新的都市窮人。由于他們?nèi)狈逃徒】当U希际懈F人無法發(fā)揮他們自身潛力以使自己及其家庭擺脫貧困。那么新的社會問題不僅僅是個人的壓力,一個人最起碼的思想道德底線及對社會的責任都有可能在貧困的壓力下喪失。
或許,已經(jīng)有了一份工作的人始終難以體會都市窮人掙扎于城市的困苦心理。當然,他們不需要世人的同情,因為他們也知道市場經(jīng)濟每天都在淘汰著一些人,使這些人失去原本美好的工作。但同時也知道會有更多的人在尋找工作,自己不過是茫茫人海中未尋找到航標的孤獨一帆罷了。
我憐惜那位年輕母親的境遇,但不欣賞她的神情;我不喜歡流浪者一身臟兮損壞文明城市的形象,但我卻欣賞他的樂觀和平庸。可以說年輕母親至少還有一個避風的港灣,而城市流浪者只能以地當床,以天當被,同樣晝出夜歸,不同的境遇卻產(chǎn)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tài)。相比較而言,都市流浪者生活得更無憂無慮,盡管前景渺茫,但在城市的流浪落腳點和中轉(zhuǎn)站都可能會如避風的港灣一樣變得寧靜而溫暖。
穿梭于人潮如織的都市,看著種種高薪誠聘的廣告,讀著一份份遞到手中且最終解釋權(quán)歸某某所有的宣傳單,不知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復歸于平靜,如果社會能夠創(chuàng)造足夠讓每個人參加體面工作的方式,為他們提供發(fā)揮自身潛力的可能性,抑或人與人之間多一份關愛,少一份猜疑;多一份體貼,少一份排擠,那么再小的花也不會被拒絕開放。
人間有真情,生活就有感動。都市窮人通過努力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拼搏可能會成就自己的未來?;旧钜坏┯辛吮U希麄兓蛟S才能夠想著怎樣與老人和孩子共享天倫之樂,就如那位下崗的年輕母親;他們或許才能夠想著怎樣有飯吃有地方睡、不求美食不求豪華的溫飽生活,就如那住橋下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