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春
最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而進行了多項改革,如招生并軌和繳納學費,畢業(yè)生就業(yè)的雙向選擇與自主擇業(yè),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實行學分制等。與此同時,大學生自身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如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學生需要的多樣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由于學生中獨生子女比例越來越大,面對迅速變化和日趨紛繁的外部環(huán)境,他們在校園適應和個體社會化方面暴露出的弱點比較突出。所有這些,使得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本文嘗試探討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地位觀、學生觀、模式觀、隊伍觀等問題,從而構建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新的觀念體系,明確未來高校學生工作改革發(fā)展和模式創(chuàng)新的實踐思路。
一、地位觀——高校領導者如何看待學生工作?
對照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提出的教育方針到最近頒布實施的《高等教育法》所規(guī)定的培養(yǎng)目標,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是多余的。在強調政治掛帥的時代,學生工作依附于學校的政治工作,其地位主要是由政治因素支撐并被推向極至。在隨后的時間里,學生工作的地位仍然依靠政治因素支撐和維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80年代的兩次學潮和政治風波后,學生工作重新受到普遍重視,全國范圍內的高等學校開始設立專門機構——學生工作處(部)來負責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至今為止,全國范圍內絕大多數高校學生工作是由黨委系統(tǒng)領導和管理的,專職人員屬于學校政工編制,在我國強調學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的宏觀背景下,在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微觀環(huán)境中,學生工作的地位也因此自然得到承認。三是鑒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對于政治穩(wěn)定的要求,以及大學生在社會政治穩(wěn)定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以預期高校學生工作依賴政治因素建立起來的地位,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得以維持。但是,出于這樣認識而獲得的地位畢竟是脆弱的和表面的。最近幾年,尤其是”93年以來,在政治環(huán)境變得日趨寬松、高等教育強調教育質量、高校辦學突出學術導向、教學管理實行學分制、學生工作行政化傾向日趨明顯的情況下,靠政治因素支撐和維持的學生工作地位已經有所動搖。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思考學生工作地位,以提高認識、自覺加強高校學生工作,成為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領導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筆者認為,高校領導者要強化學校“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的認識。眾所周知,高校的職能有三: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科學文化、社會服務?!芭囵B(yǎng)人才”與“發(fā)展科學文化”和“社會服務”是基本并列相互交叉的關系,三者之和是高校所有工作的“總集合”,“培養(yǎng)人才”是其中的一個“子集”。而就“培養(yǎng)人才”而言,“教學工作”的作用固然顯而易見,“學生工作”的作用也是客觀存在的?!敖虒W工作”和“學生工作”都應該被看作是“培養(yǎng)人才”這一“集合”下的“子集”。也就是說,“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下位概念。以“教學為中心”這種表述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實踐有一定負面影響,忽視了學生工作的價值觀,必將影響學生工作系統(tǒng)外的人們對于學生工作的認識。持這種觀點的人易將學生工作作為教學工作的附庸,認為學生工作本身并無目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于教學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工作不僅不會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當學生工作系統(tǒng)內部力求有所作為的同時,還可能招致來自學校行政方面和教學系統(tǒng)方面的非議,認為學生工作如學生活動、校園生活等沖擊和影響了學校的教學工作。
高校學生工作的地位和功能還可以從課程論的觀點出發(fā)去理解。學校的課程體系可以分為顯課程和潛課程。顯課程是指“由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課程”,在高校它基本對應于學術事務。潛課程又稱“隱蔽課程”,指“在教學計劃組織的課程之外學生在校所受的全部影響”,它基本對應于學生的課外活動或非學術性事務。專家認為,“學校課程,無論是顯性的還是潛在的,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學生在校期間所受的訓練和影響是通過顯課程和潛課程而獲得的。高校也正是通過實施包括顯課程和潛課程在內的課程體系來實現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任務的。很顯然,高校實施顯課程是通過教學工作,而實施潛課程主要依賴于學生工作。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相互聯系、相得益彰,共同支持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使命。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在高等教育提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今天,學生工作有了新的任務和不可替代的使命。高校學生工作除了有支持教學工作從而間接服務于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之外,它本身還有自己的目
二、學生觀——學生工作者怎樣看待學生?
新的學生觀應該是將學生看作是發(fā)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校園中責權利相統(tǒng)一的平等的一方,是有責任能力的行為主體。為此學生工作必須圍繞學生發(fā)展的目的,為學生多提供個別化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并為之提供展現的空間和機會,尊重學生的權利,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鼓勵學生民主參與,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這種新的學生觀必然要求強化學生管理的服務意識、法則意識和民主意識。
學生管理的服務意識是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基礎的。每個學生有不同的資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個性,出于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考慮,學生管理理所當然要因人而異、因需有別。美國高校學生工作中為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成長背景、不同資質的學生,提供少數民族事務服務、國際學生服務、婦女服務、成人學生服務、殘疾學生服務、退伍軍人服務、走讀生服務。服務項目內容包括食宿、健康、體育運動、娛樂活動、個人咨詢、學生活動(中心)、職業(yè)生涯計劃與安置(就業(yè)指導)、經濟資助、新生入學教育、學術咨詢、宗教事務服務等等。我國應該在這一方面有較大的突破,不斷推出滿足不同學生需要的個別化服務,推出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各項服務。在現階段,心理咨詢、就業(yè)指導和經濟資助等項目應該首先得到發(fā)展和完善。
學生管理的法制意識要求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陡叩冉逃ā返谖迨龡l有明確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生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學生究竟享有哪些“合法權益”?一般認為在教育環(huán)境中,大學生有雙重身份:公民和學生。作為公民,高等學校學生首先具有公民權,享有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的所有權利,如實體權中的選舉權、人身權、社會經濟權、文化教育權等,以及程序性權利如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檢舉權、聽證權、取得賠償權、上訴權等。其次學生還享有學生權利。對學生權利我國并無特別明確和具體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可以將它理解為教育環(huán)境下的公民權的具體實現?!督逃ā芬?guī)定受教育者的權利可以概括為5點:學習權、經濟資助權、公正評價權、申訴和起訴權及其他規(guī)定權利。由于我國缺少法治傳統(tǒng),以及在傳統(tǒng)學生觀的影響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制意識是相當淡薄的,校園中忽視和侵犯學生權利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在高校學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也有許多侵犯學生權利的做法,如巨額罰款、不執(zhí)行學生申訴程序等。由此可見,在我國宣言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在學生作為“投資人”和
“消費者”的主體意識日趨明顯的情況下,強化高校學生管理的法制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南京大學在1998年9月與學生簽訂的《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xié)議書》就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管理的法制意識,值得其他高校重視和借鑒。
學生管理的民主意識主要強調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學生參與。美國大學生校政參與已成傳統(tǒng),經久不衰。相比之下,我國高校學生參與卻是“此一時彼一時”。新中國建立后的一段時期內,學校校務會是有學生代表的席位的。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民主管理曾在我國一些高校掀起一陣波瀾。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10多年,從全國范圍內看,學生參與校政一直處于“低潮”。筆者認為,民主管理既是世界潮流,也是管理科學學理上的一個基本要求。學生參與是高校民主管理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社會主義中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應該為我國高校所重視。所以學生參與在現階段不是討論“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討論“怎么辦”的問題,是實際如何操作的問題。美國高校管理的學生參與主要在3個方面:校務、教務和學生事務。根據我國國情、文化傳統(tǒng),筆者認為,我國首先應該發(fā)展學生參與學生事務和教學事務。凡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務和學生管理規(guī)章制度建設等方面一定要有學生參與。在學生獎懲管理的過程中,要有程序性的形式和載體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評價教師制度應該是學生參與教務可行的做法。至于學生參與校務,以現有政治環(huán)境,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應該堅持以學生會組織為依托,強化其溝通學校和學生關系功能,重大校務實行告知制度和學生會主席列席有關會議制度,從而錘煉大學生的領導才能,培養(yǎng)其民主意識,維護廣大學生的正當權益。
三、模式觀——學生工作系統(tǒng)建立什么樣的體制?
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內部管理體制的規(guī)定,即“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鶎游瘑T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鑒于過去的傳統(tǒng)和現在的基礎,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是“整體上的專門化”、“系統(tǒng)內的多中心”和“以條為主”的運作機制。
“整體上的專門化”是針對學生工作管理的領導體制而言的。它是以人們承認學生工作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專門和獨立地位為前提,在學校領導分工中有專司學生工作的考慮,這名校領導專門負責學生的非學術性事務和課外活動。從現實情況看,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職能部門是黨政合一的,但在校級領導層次上,卻是黨政分立。事實上,我國高校黨委副書記領導學生工作是典型的情況。筆者認為,鑒于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日趨行政化的現實,學生工作應該由副校長主管。在現階段這個副校長可以兼任副書記,學生工作實行以行政為主的領導體制。再長遠一些考慮,隨著我國的政治形勢穩(wěn)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黨政分開是發(fā)展方向,學生工作完全通過學校行政系統(tǒng)運轉是可能實現的。那時學生工作管理實現“專人專事”,學生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專門化的地位也就相應地確立起來。
“系統(tǒng)內的多中心”是就學生工作系統(tǒng)內部組織結構而言的。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體制的典型模式是以學生工作處(部)專門機構,協(xié)調校內的團委、宣傳部、思政教研室和社科部、保衛(wèi)處、教務處、總務處等部門開展工作的。筆者認為,在學生工作實現“整體上專門化”的領導體制后,要將當前兼職部門分管的所有學生事務都劃歸學生工作系統(tǒng),學生工作要基本包括招生、就業(yè)、課外活動、學生組織和社團、勤工助學和經濟資助、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思想品德教育、軍訓、獎懲、宿舍管理、學生工作干部隊伍建設、健康服務和心理咨詢等。當前高校中與學生工作有關的職能要有所分化和整合,實現學生工作處(部)、團委、招生辦、學籍管理科、就業(yè)指導辦、宿管辦、武裝部、體育部、校醫(yī)院等部門和科室的有機重組。根據工作需要重新組合,形成功能專業(yè)的新機構,建立直屬學生工作副校長領導的多個中心和辦公室,如招生注冊中心(包括學籍管理)、學習指導中心(學風建設、學術咨詢)、住宿生活指導中心(宿舍管理和宿舍生活)、行為指導中心(學生行為訓練和紀律管理)、就業(yè)指導中心(職業(yè)生涯計劃和安置)、心理咨詢中心(心理教育和咨詢服務)、健康服務中心(健康預防、醫(yī)療保健)、學生活動中心(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學生組織和社團)、勤工助學中心、經濟資助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黨團工作中心、學生工作常務辦公室(日常事務、入學教育)。
這種組織結構不再包括系一級的學生工作系統(tǒng)。它表明學生工作管理由現在的校、系兩級的條塊結合機制向未來一級管理、以條為主的運作方式轉變。依據如下:一是目前學生工作條塊結合的機制需要學生工作干部隊伍過于龐大,這已成為高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難點。二是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系一級基層組織逐漸增多,從而導致校級管理幅度太大,不利于指揮和領導。三是現行校級管理負責全校學生工作,系一級工作按要求是在校一級領導下進行的,但是系一級專職人員的人事權卻在系里,這就形成學校管事不管人,從而影響工作的效能。相反,實行一級管理,專職人員歸口統(tǒng)一指揮,工作容易統(tǒng)籌安排,學生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會受到應有的重視。四是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和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現在意義上的學生工作在系一級存在沒有可能。如果將來真的實行比較完全的學分制,學生不再嚴格屬于某一個學系,高校將來實施更大程度上的通識教育,一二年級不分專業(yè),這些學生也不嚴格屬于某個學系,系一級學生工作管理便會自行消亡。另外,從當前已經實行以條為主、一級管理的許多醫(yī)學院校的實踐來看,這樣做并無不妥。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況下,學生工作在學生宿舍管理這一分支領域會有巨大的變化。學生宿舍的功能不再限于提供住宿和休息起居,而是要發(fā)展“住宿生活”這一概念,強調學生宿舍管理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宿舍管理的組織結構將有質的變化,學生黨團組織也有可能以宿舍樓為基本組織單位開展日常工作。關于這方面,已有許多學生工作者對此提出過種種“理論模型”,在此不再贅盲。筆者認為應該對學生宿舍承擔“重任”的可能性和硬件條件進行研究并付諸實施。應該承認,依照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學生宿舍的硬件條件,大多數高校的學生宿舍充其量也只能作為睡覺的地方。在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中,發(fā)展住宿生活、將學生宿舍作為學校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的主要陣地,還有漫長道路要走。可喜的是上海等地的一些高校正在著力改變這一現狀,《中國青年報》1998年12月30日報道同濟大學已經建成2人或4人一間規(guī)格的一幢學生公寓,并引入社區(qū)服務模式進行管理。上海市教委提出到2000年,高校普遍實現4人一間宿舍。與此同時,另一種傾向也要值得注意。高校在后勤社會化改革時,社會投資學生公寓可能導致學校介入不力的情況。筆者提醒,學生宿舍在擁有良好設施的同時,住宿生活對于學生教育和發(fā)展的功能不能忽略,學校要擁有對學生宿舍更多的支配權,以擴大對學生的教育影響。
四、隊伍觀——學生工作隊伍如何保證?
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說它有爭議,因為有許多
人主張學生工作不需要專職人員,就連學生工作者本身對自己的出路也有朝不保夕之虞。說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因為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未來學生工作地位和作為的“瓶頸”。
筆者認為,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是注定需要一支專職隊伍的。過去存在、現在擁有、將來也是必然需要的。理由很簡單:首先,學生工作是我國高校實現培養(yǎng)人才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前文對此已作充分論述),學生工作是有價值的,是可能有所作為的,這一工作需要有人去做。在我國高等學校里誰能承擔起這一重任呢?當然是現有的專職學生工作者。他們在高校中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可敬的奉獻意識和敬業(yè)精神。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過去維護校園政治穩(wěn)定、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方面付出過艱苦的勞動。教學人員兼職從事學生工作是無法單獨挑起這一大梁的。建國以后,我國一直設立專職政治輔導員負責學生工作,教師是在教書育人的號召下才參與其中的。在這種傳統(tǒng)下,教師在完成其教學工作量的前提下,不計報酬、不圖名利自愿參與學生工作的人是比較少見的;而且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教師參與學生工作的意識更加淡薄。加上高校重視學術的風氣在我國日趨濃厚,教師迫于專業(yè)發(fā)展和學術地位而越來越多地關注自己的學術領域,對學術的忠誠既是他們的本份也是時代的要求。所以,高校越來越感到教師對于學生成長的責任意識在不斷衰減,一些高校選派班主任和輔導員成為難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竭力通過表彰教書育人鼓勵教師關注學生成長,但實際效果徽乎其微。許多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門和一些高校不得不規(guī)定:沒有從事一年以上班主任或輔導員經歷的青年教師不能晉升為高一級職稱和技術職務。在這種要求下上崗的教師少有出色分子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筆者認為,只要承認高校學生工作在培養(yǎng)人才中的地位和功能,學生工作就得有專人去做,專職人員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組織者、領導者和主力軍。
與此同時,我國現有的專職學生工作者亟待專業(yè)化?!皩I(yè)化”在常見的中文辭典中沒有作為辭條列出,依筆者的理解,這里專業(yè)化是指學生工作者要有勝任學生工作的專門的知識體系,對于社會分工而言是指專職學生工作者要有以學生工作為職業(yè)的意識和勝任這一職業(yè)要求的知識基礎。在社會分工發(fā)達的社會里,專業(yè)化是必然存在的,一個職業(yè)的專業(yè)化水平高低基本對應其社會地位。專業(yè)化水平高低可以用可替代性來衡量,一個職業(yè)如果什么人都能做,就沒有專業(yè)化可言。我國高校學生工作在早期依附政治工作的時代是談不上專業(yè)化的,后來有所改變,但至今專業(yè)化的程度一直較低。專職學生工作者大多為畢業(yè)留校學生和其他半路出家人員,對學生工作所要求的專業(yè)知識知之甚少,難成體系。雖然其中有些人獲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士、碩士或第二學士學位,但是這些人畢竟是少數。況且,隨著時代變遷,學生工作不再單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專業(yè)基礎,對心理學、高等教育學和職業(yè)指導方面的要求與日俱增。而在我國高校現有的專職學生工作者隊伍中,擁有這方面高學位和高學歷的人更是風毛麟角。但是在特殊的年代、特別的國情、一定的社會背景下,我國學生工作者的地位卻獲得了與其專業(yè)化水平“不對稱”的尊重,個中原因與學生工作地位一樣主要依靠政治因素的支撐和維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分工越來越發(fā)達,許多職業(yè)對于專業(yè)化要求越趨明顯。高等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最近幾年我國興起的心理咨詢和職業(yè)指導等工作對專業(yè)化的要求是很明顯的,學生工作者具有的心理咨詢和職業(yè)指導實踐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提高學生工作的效能,學生工作者除了要轉變學生觀和學生事務觀之外,加強專業(yè)學習和業(yè)務進修,走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成為勝任本職工作、更好地完成培養(yǎng)人才任務的必然選擇。筆者認為現在該是學生工作者“以作為爭地位”、“再以地位求作為”的時候了。作為前提和基礎,學生工作者必須首先在學生工作的專業(yè)領域強化專業(yè)基礎,自覺地走高學歷、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
作者系徐州師大校辦副主任、副研究員(徐州221009)
責任編輯: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