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litative study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renal re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ZUO Meng,ZHANG Yan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430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Yan,E-mail:314282496@qq.com
Keywords "renal retransplantation;psychological dilemma;coping strategy;qualitative research;nursing
摘要""目的:探討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困境和應對策略,以期為醫(yī)護人員提供指導,提升腎再移植術(shù)后病人的心理護理質(zhì)量。方法:采用現(xiàn)象學研究法,使用半結(jié)構(gòu)式深度訪談法對10名腎臟再移植病人和10名??谱o士進行訪談,歸納總結(jié)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護理實踐中的困境和應對策略。結(jié)果:根據(jù)訪談的結(jié)果,提煉出以下影響再移植病人心理狀態(tài)因素的主題:1)病人心理感受;2)身體狀態(tài);3)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4)護患溝通。結(jié)論: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護理實踐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困境,護士要結(jié)合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問題,提供個性化護理、社會支持和教育指導,重視病人的心理問題、盡早進行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建立護患信任關系、協(xié)助家庭支持等應對策略,對于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問題,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腎再移植術(shù);心理困境;應對策略;質(zhì)性研究;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2.026
腎移植手術(shù)是一種治療慢性腎病的重要手段,由于種種原因,移植腎亦有發(fā)生功能喪失或其他問題而不得不再次手術(shù)的情況,主要是為那些原先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進行腎臟再移植,以改善其腎功能。腎臟再移植是腎臟移植術(shù)的一種,盡管腎臟再移植已被證明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多次手術(shù)對病人心理造成的影響,病人在手術(shù)后仍存在較高的生理和心理負擔,病人若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不但影響康復進程,還有可能加重病情[1],會導致護士在護理這類病人時存在一定的困難。研究表明,移植后病人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可以提高其生存率和移植腎長期存活率[2?3]。護士對病人采取心理護理措施,能夠促進病人康復[4]。因此,應對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困境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護理實踐中的困境和應對策略。本研究通過半結(jié)構(gòu)式深度訪談的方法,從護理者和病人的角度來探討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護理實踐中所遇到的困境,探討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困境發(fā)生機制及對策,為護士提供有價值的思路和建議,從而對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護理實踐提出更好和更加有效的信息和支持,獲得更有價值的應對策略。作為護理人員,需要關注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合適的心理護理,幫助病人克服心理困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選取武漢市3所三級甲等綜合性醫(yī)院的腎移植科護士、護理管理者及腎臟再移植病人作為訪談對象。護士、護理管理者的納入標準:1)腎移植科護士,從事腎移植臨床工作3年及以上,有護理腎移植病人的經(jīng)驗;2)護理管理者,了解心理護理,中級及以上職稱,從事護理管理工作10年及以上;3)心理護士,為所在單位心理護理團隊的成員,有心理護理個案照護的經(jīng)驗;4)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病人納入標準:1)有過1次及以上移植失敗的經(jīng)歷需再次行腎臟移植者;2)無其他精神病史者;3)跟病人說明自此次訪談的保密原則且自愿參與本訪談,簽署知情同意書,語言表達清晰者。以資料分析不再總結(jié)出新的主題為樣本量飽和標準,共10名專科護士、10名腎臟再移植病人接受了訪談。受訪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和表2。
1.2 研究方法
1.2.1 確定訪談提綱
采用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法收集資料,根據(jù)研究目的查閱相關文獻初步擬定醫(yī)護人員訪談提綱,包括:1)請您談談對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護理的理解。2)病人經(jīng)歷了腎臟移植失敗事件時,您和同事是怎么做的?3)您認為什么時候應介入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護理?4)您認為腎臟再移植病人有哪些需求,需要得到哪些支持?5)您認為腎臟再移植病人家庭有哪些需求,需要得到哪些支持?6)您還有哪些建議和補充?病人訪談提綱包括:1)請問您再次手術(shù)有沒有心理準備呢?2)您能談談再次手術(shù)面臨的困難是什么嗎?3)您覺得什么時候最需要醫(yī)護人員的幫助呢?4)您和家人對再次手術(shù)期待如何?5)如果可以的話,您最希望得到醫(yī)務人員哪些方面的幫助呢?
1.2.2 資料收集方法
與受訪者進行訪談之前,溝通相關的訪談事宜,以確保雙方的共識與配合。在得到受訪者的明確同意后,安排了訪談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以確保訪談的順利進行。在訪談過程中,遵循了專業(yè)的錄音規(guī)定,全程進行了錄音,以確保訪談內(nèi)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遵循訪談提綱的指導,通過提問、追問、傾聽和回應等技巧,以及復述、憶述、澄清和總結(jié)等方法,深入挖掘受訪者的觀點和經(jīng)驗,確保所獲取的信息準確無誤,盡可能獲取受訪者的最大信息量。經(jīng)過組織和實施,共完成了20次訪談,其中包括16次面對面的深入交流,電話訪談4次??傇L談時長為1 012 min,每次訪談時長為33~96(59±17)"min。
1.2.3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jié)束后24 h內(nèi),采用專業(yè)的質(zhì)性資料分析軟件Nvivo 11.0將錄音內(nèi)容迅速且準確地轉(zhuǎn)錄為文本資料。2名研究者將共同負責進行深入分析、補充和解讀其中的非語言性表達內(nèi)容。遵循Colaizzi 7步分析法[5]整理、編碼和歸類這些資料,為了確保最終分類和主題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組建由2名研究成員組成的小組,共同討論并審核分析結(jié)果,確保最終納入全面、準確的分類和主題。
2 結(jié)果
2.1 病人的心理困境
通過對病人訪談資料整理分析,研究人員總結(jié)出以下病人的心理困境,包括了4個主題:病人的心理感受、身體狀態(tài)、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及護患溝通。
2.1.1 主題1:病人的心理感受
2.1.1.1 恐懼、焦慮和自卑
病人曾經(jīng)體驗過腎移植的成功,但再次失去腎臟功能,需要再次經(jīng)歷手術(shù),治療費用、時間和精神上的投入等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受訪者N2:“第2次手術(shù)根本沒有心理準備,想著這次手術(shù)好不容易等來了,家里人也對我有所期待,真沒想到會是這樣子的,心里真的快崩潰了!”受訪者N5:“又要再次接受透析,感覺自己時時刻刻是個病號,好像真的很難再好起來了!同時也害怕再次接受手術(shù)了,又得在病床上躺著、煎熬著”。
2.1.1.2 無助、不安和不確定感
病人在手術(shù)前可能會擔心手術(shù)是否順利,手術(shù)后擔心術(shù)后存活率、免疫功能、腎臟功能是否恢復,以及免疫抑制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等等。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可能使病人感到無助和失望。受訪者N3:“一天又一天的等待,真的太漫長了,再次手術(shù)是不是又會經(jīng)歷一次失敗呢,就算做了手術(shù)又能活多久呢,有時候想想就覺得為什么我會得這個病”。受訪者N7:“做這個手術(shù)后,要終身吃免疫抑制劑,身體的抵抗力都下降了,以后做什么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地”。受訪者N2:“又得重來一次,上次手術(shù)我等了2年多,等待的過程實在是煎熬,希望感覺很渺茫”。受訪者N6:“醫(yī)生也跟我說我再次手術(shù)也有一定的難度,說我透析時間太長了,排斥的可能性大一些”。
2.1.1.3 疲勞和心理枯竭
腎臟移植術(shù)后病人需要終身接受治療,造成病人心理疲勞和枯竭。受訪者N3:“失敗了又得反復透析,1周透析3次,什么其他的事情都干不了”。受訪者N6:“我得了尿毒癥血液透析了5年,好不容易做1次手術(shù),結(jié)果又要再次行2次手術(shù),本來經(jīng)濟條件不好,我還沒結(jié)婚,真的輸不起了,感覺自己會倒下的”。受訪者N1:“移植只是一個開始,后面還有每年幾次的復查、終身服藥,后期如果出現(xiàn)了排斥,還麻煩!”受訪者N10:“就算這次換腎成功了,下次呢,過不了幾年又得換,這次換腎成功了,我又得準備賺下次換腎的錢”。
2.1.1.4 自尊心受損
術(shù)后可能會發(fā)生依賴性的情況,對于需要家人的幫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病人,他們會感到自卑和自尊心受損。此外,病人的身體外貌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如手術(shù)痕跡,這些也可能會對病人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影響。受訪者N9:“我右邊一刀,左邊還得再挨一刀,身上傷痕累累的,以后長期吃激素,身體也會再發(fā)胖的”。受訪者N8:“換腎后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廢人,平時不能正常上班了”。
2.1.2 主題2:身體狀態(tài)
再移植病人的身體狀態(tài)也可能影響其心理健康。受訪者N7:“我現(xiàn)在就特別擔心我的身體二次移植后腎功能到底什么時候可以恢復,我需不需要復查得頻繁一些”。受訪者N10:“我吃了免疫抑制劑更容易感冒、得肺炎呀,面對疫情我可怎么辦咯,我要是得了肺炎豈不是熬不過去了,真苦惱”。受訪者N3:“我本身就有糖尿病,這樣子的話恢復的時間更長”。
2.1.3 主題3: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
腎臟再移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失去原有的社會角色和身份,并且可能會因為疾病而無法工作和生活。受訪者N8:“平時生活、做事的時候也得特別注意,吃東西只能吃清淡無刺激性的,而且我必須放棄我原來的工作,本來家庭條件就不好,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感覺我給家里帶來了負擔”。N2:“哎,我感覺做什么都得特別小心翼翼地,一點重體力的勞動都可能損害到我的腎臟”。N8:“其實,我還是因為我家里人沒有按時監(jiān)督我。我本人習慣也不好,導致我太后悔了,沒有按時吃藥,而出現(xiàn)腎臟功能失常。真的太后悔了,這個腎臟還是我媽為我捐的呢!”
2.1.4 主題4:護患溝通
病人與醫(yī)務人員的溝通缺乏有效性。受訪者N4:“我怎么跟你們醫(yī)務人員說我心里的苦啊,就算是術(shù)后疼,我也都是忍著在,怕你們說我矯情,說全病房就我一個人喊疼”。受訪者N5:“我的困難你們也幫不上忙,我家里就我一個獨生子,我還有年邁的父親跟母親要養(yǎng),我做完手術(shù)后想盡快去上班。術(shù)后那段時間,也只有他們跟其他的親戚沒日沒夜地照顧著我”。受訪者N7:“萬一我再次發(fā)生了排斥反應,需要再移植的話,我想請你們可以優(yōu)先考慮一下我,這種情況,我應該找誰去問,你們護士能幫得上忙嗎?”
2.2 應對策略
通過對醫(yī)護人員訪談資料整理分析,研究人員總結(jié)出以下對病人心理困境的應對策略,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干預、個性化護理、社會支持和教育指導等。
2.2.1 心理治療和藥物干預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其心理護理或藥物干預。受訪者H3:“有部分病人不愿跟醫(yī)務人員說出自己心里的苦楚,一方面是擔心露出自己虛弱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害怕受到嘲笑,應該鼓勵這些病人積極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受訪者H9:“護士應該了解病人的需求,必須針對重點問題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旨在提供支持、鼓勵病人積極應對困境,為病人提供工具和資源來處理各種情況,并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以幫助腎臟再移植病人克服困境、提高生活質(zhì)量”。受訪者H2:“對病人的心理護理首先應該耐心詢問并傾聽病人的訴求,發(fā)現(xiàn)病人有心理問題時,應對其進行安撫并且請專業(yè)人士盡早對病人做心理評估,及時給予其心理護理干預”。受訪者H3:“如果病人心理問題很嚴重了,可以遵醫(yī)囑使用藥物干預”。
2.2.2 個性化護理
可以對每位病人提供個性化的護理。受訪者H6:“可以對病人提供個性化評估、建立身體檢查冊子、建立移植病友交流群、定期對其進行隨訪這些措施可以幫助醫(yī)護人員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身體狀況,及時解決病人的問題,以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受訪者H7:“護士應給病人提供藥物副作用管理,醫(yī)護人員應協(xié)助腎臟再移植病人管理藥物副作用,例如監(jiān)測血壓、體重等,并根據(jù)病人病情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以降低藥物副作用對病人的生活影響”。受訪者H1:“我們應該完善和健全我科的隨訪監(jiān)管機制,可以告知病人,增強病人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
2.2.3 社會支持
腎臟再移植病人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受訪者H1:“病人可能因為焦慮或抑郁而避免參加社交活動,這可能會導致病人的社交網(wǎng)絡逐漸縮小,從而增加心理困境,護士可以通過介紹相互了解的方式,幫助病人建立社交聯(lián)系,增強病人的信心和自尊心”。受訪者H6:“醫(yī)護人員應幫助腎臟再移植病人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尤其是在面對社會歧視時,應鼓勵病人積極尋求支持和幫助。腎臟再移植病人需要得到支持和關愛,包括家庭支持和醫(yī)護人員的關注。社交支持可以幫助病人建立社交網(wǎng)絡和社交資源,從而減少社交孤立和提高自我認同感”。受訪者H5:“在腎臟再移植治療中,除了醫(yī)療支持外,家庭和親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2.2.4 教育與指導
受訪者H7:“對于病人和家庭成員,了解有關腎臟再移植的信息和知識至關重要,為此,醫(yī)療團隊應該與病人和家庭成員建立互信和信任的關系,并通過適當?shù)慕涣骱徒逃齺韽娀淇焖?、安全、有效的恢復”。受訪者H4:“醫(yī)護人員應提供必要的生活指導,幫助腎臟再移植病人適應有限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例如適當鍛煉、避免暴飲暴食等”。受訪者H8:“醫(yī)護人員應鼓勵病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促進其康復和重新融入社會”。
3 討論
3.1 病人的心理困境
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腎臟再移植是一種常用的腎臟替代治療方法,它可以解決部分移植腎功能失常和等待器官質(zhì)狀較差的病人的腎源緊缺問題[6]。手術(shù)成功率較高,然而,再移植病人在接受手術(shù)過程及術(shù)后生活中面臨著多種心理問題,病人會明顯比第1次手術(shù)更加恐懼和焦慮。一項研究表明,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呈現(xiàn)出明顯的情緒不穩(wěn)定和自卑等癥狀[7]。腎臟再移植病人往往對移植結(jié)果充滿期望,但是等待腎源的時間過于漫長,往往會讓病人感到心理不安,尤其是在面對移植失敗和再移植的可能性的時候,手術(shù)前和手術(shù)后的不確定性、手術(shù)后疼痛、失去控制感。同時,腎臟再移植病人不僅要面對病痛還需要接受長期抗排異藥物治療,這種治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來避免腎臟再次排異,這種藥物無疑對病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負擔,使得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變得更加復雜和敏感。如病人可能會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產(chǎn)生焦慮和抑郁,藥物治療也可能會導致病人的情緒變化[8]。此外,術(shù)后疼痛和移植腎損傷等問題也會嚴重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術(shù)后并發(fā)癥的疼痛和移植腎損傷等問題不僅使病人心理上受到了創(chuàng)傷,再移植更是使病人身體又遭遇一次手術(shù)的疼痛,而且病人由于有了移植失敗的體驗,更是注重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還需要每天服用藥物,不斷地檢查身體的狀態(tài),會過于在意檢查結(jié)果。
3.2 應對策略
3.2.1 增強病人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達成目標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對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對病人的情緒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9?10]。而行了再次腎移植的病人會過于擔心自己腎臟再次失功,認為自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這種失去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感的體驗可能會導致病人進一步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如果病人認為自己可以成功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他們可能會感到更加樂觀和自信,從而改善心理狀態(tài)。
3.2.2 心理治療和藥物干預應盡早進行
病人和家屬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問題,部分病人擔心自己的疾病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加上移植成功的不確定性,他們害怕跟家人過多袒露自己的心理問題,包括經(jīng)濟壓力、治療費用、家庭支持、工作壓力等。同時也不愿與其他行了腎移植成功者進行溝通交流,心理上難免會有對比。盡早心理治療可以幫助病人應對情緒問題,如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病人早期樹立積極的思考方式,改善其情緒和身體狀態(tài)[11]。另外,心理治療還可以幫助病人解決社交障礙等問題。指導病人自我觀察,并通過一些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技巧)幫助他們達到放松狀態(tài)。藥物干預可能是改善再移植病人心理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挂钟艉涂菇箲]藥物可以緩解病人的情緒問題,提高其自信心和生活質(zhì)量[12]。
3.2.3 建立護患之間的信任有助于改善病人情緒
在護理中,醫(yī)護人員應與病人建立信任關系,為病人提供詳細的醫(yī)學信息以及手術(shù)方案,使其在手術(shù)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情況。腎臟再移植病人懷疑和信任是非常敏感的問題,護士在與病人接觸時需要展現(xiàn)出充分的耐心和關心。在病人接受護理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溝通是為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同時醫(yī)護人員對病人的情感支持是腎臟再移植病人心理護理的關鍵[13?14]。研究表明,腎移植病人在癥狀管理中受到積極的支持,可以減少腎臟疾病負擔和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生活質(zhì)量[4]。由于再次手術(shù)和抗排異處理過程等原因,病人的情緒容易發(fā)生波動。在這種情況下,護士應該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關心病人的感受,肯定其所面臨的問題,幫助他們減輕精神負擔,塑造積極的態(tài)度。
3.2.4 家庭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況
研究表明,在治療過程中,親友的支持會顯著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況[15?18],家庭支持不僅可以減輕病人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還可以為病人帶來希望和力量。如果病人缺乏社會支持或者支持不足,可能會使其器官移植病人感到孤獨、失望、憤怒或沮喪[18]。家人、朋友和其他支持性組織都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和鼓勵,病人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幫助病人建立積極的情緒和態(tài)度,幫助病人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
4 小結(jié)
腎臟再移植病人的心理困境和應對策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腎臟再移植與初次移植相比,其難度和風險更高。因此,對于病人而言更為復雜和不確定的因素更多。病人的心理困境可能與手術(shù)過程、身體狀態(tài)、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19]等因素有關。本研究針對這些不同困境提出了不同應對策略,包括心理治療,藥物干預,個性化護理,社會支持和教育等。醫(yī)務人員應給予病人充分的信息和支持,建立信任關系,積極和病人溝通和鼓勵家屬參與,以加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靜,米元元.國內(nèi)腎移植術(shù)后患者心理體驗的質(zhì)性Meta整合[J].護理學雜志,2019,34(4):79-82.
[2] 高會霞,卓金風,朱次菊.開展心理維護干預方案對器官移植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71-73.
[3] 劉洪,劉沙沙,孫一羚.情緒釋放療法對腎移植術(shù)患者圍手術(shù)期疾病不確定感及社會適應性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3):1979-1983.
[4] KALANTAR-ZADEH K,LOCKWOOD M B,RHEE C M,et al.Patient-centred approach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pleasant symptoms in kidney disease[J].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22,18(3):185-198.
[5] 劉明.Colaizzi七個步驟在現(xiàn)象學研究資料分析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9,34(11):90-92.
[6] EHRSAM J,R?SSLER F,HORISBERGER K,et al.Kidney retransplantation after graft failure:variables influencing long-term survival[J].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2022,2022:3397751.
[7] BECK D,BEEN-DAHMEN J,PEETERS M,et al.A nurse-led self-management support intervention (ZENN) for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using intervention mapping:protocol for a mixed-methods feasibility study[J].JMIR Research Protocols,2019,8(3):e11856.
[8] SANDS I,PICARIELLO F,MAPLE H,et al.Psychosocial and clinical associations of fatigue severity and fatigue-related impairment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J].Behavioral Medicine,2024,50(2):153-163.
[9] MASSEY E K,TIELEN M,LAGING M,et al.Discrepancies between beliefs and behavior:a prospective study into immunosuppressive medication adherenc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15,99(2):375-380.
[10] LIU H X,F(xiàn)EURER I D,DWYER K,et al.Effects of clinical factors on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9,65(12):2585-2596.
[11] KACZKURKIN A N,F(xiàn)OA E B.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an update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J].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5,17(3):337-346.
[12] CHOI K W,KIM Y K,JEON H J.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clinical an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 and transdiagnostic treatment[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2020,1191:219-235.
[13] ORTIZ PASTELERO P,MARTíNEZ LARA C.Influence of the nursing professional over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receiving kidney transplants[J].Revista Espanola De Salud Publica,2021,95:e202107093.
[14] DEMET D,AKSOY N,KIRAZ N.Nursing car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case report[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iddle East Society for Organ Transplantation,2018,16(Suppl 1):55-60.
[15] LADIN K,MAROTTA S A,BUTT Z,et al.A mixed-method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variation in social support require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access to transpla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Progress in Transplantation,2019,29(4):344-353.
[16] LADIN K,DANIELS A,OSANI M,et al.Is social support associated with post-transplant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ransplantation Reviews,2018,32(1):16-28.
[17] YANG F C,CHEN H M,PONG S C,et al.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kidney-transplant recipients during their dark postoperative recovery stage after returning home[J].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20,52(10):3226-3230.
[18] DEW M A,DIMARTINI A F,POSLUSZNY D M,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riving 15-19 years after heart or lung transplantation[J].Clinical Transplantation,2022,36(9):e14768.
[19] HWANG Y,KIM M,MIN K.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Korea[J].PLoS One,2021,16(3):e0247934.
(收稿日期:2024-06-13;修回日期:2024-12-30)
(本文編輯"賈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