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型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教學的結構化,更富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然而課堂上卻出現(xiàn)了教學目標失準、聚焦不力、主體缺位、過程失真等低效現(xiàn)象?;诮虒W實踐所提出的“三原則”策略,只要落實到位,就能夠讓課堂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群文閱讀;有效教學;“三原則”策略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某個議題挑選多篇文章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強調教學的結構化,極富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理應成為有效教學。然而,課堂上卻出現(xiàn)了目標失準、主體缺位、過程失真等現(xiàn)象。為此,筆者提出群文閱讀有效教學的“三原則”策略。
一、循序漸進原則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通過學習語言文學來培養(yǎng)其基本素質與能力,這是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求。該要求不僅要考慮到各年齡層學習者的實際接受程度,還要兼顧其持續(xù)進步的需求。為此,群文閱讀教學須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來確定階段性的群文閱讀教學目標。七年級學生會閱讀記敘文、散文,會總結文章內容;掌握默讀、精讀、略讀等閱讀方法并能夠運用;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的技巧,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八年級學生能掌握新聞類、散文、說明文、傳記類等文章的特點;掌握人物、景物描寫的方法并熟練運用;在多樣閱讀的基礎上,能夠深入思考文本內容,具有獨立的理解和判斷能力;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能夠比較文章間的異同點。
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議題,組合不同的文章。比如,同樣是表達母愛,七年級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就設置“藏在細節(jié)中的母愛”議題,組合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和莫懷戚的《散步》兩篇文章。七年級學生剛踏入初中,心思是懵懂的,跟他們直接講母子之愛和家庭親情,不一定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因此,需引導他們通過品讀和分析文本,體會抽象的母愛和親情化為具體的、可觀可感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一系列感人的細節(jié)。
八年級學生的心智比較成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和理性思維,能夠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對錯是非。此時,我們應挑選具有高品質且內容豐富的文章,關注學生的思維與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重點考慮價值觀的影響力。為此,八年級語文教材選用了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設置的議題是:偉大光榮的母愛,組合的文章有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和曾志的《飽含深情憶母親》。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體會母親對兒女細致的、體貼入微的關愛,更多地要讓學生通過對文本品位的分析,感受母親對兒女道德品質的影響,對兒女選擇革命道路的支持和幫助。這種母愛,已經超出了大部分女性的思想境界,體現(xiàn)的是一種偉大光榮的家國情懷。
教師先是通過簡單的文本對比,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文本的基礎閱讀技巧;隨著教學的深入,逐漸引入復雜的文本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結構、從情感到主旨等多方面多層次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層次遞進的教學思路與策略,正是循序漸進原則的體現(xiàn)。
二、過程第一原則
“過程第一”是一個與“結果第一”相對立的概念,它強調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進步。
從教育視角來看,過分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的教育方式僅僅是表面上的快捷途徑。這種方法切斷了知識和智能之間的深層關聯(lián),使得得出結論的過程變成了一種死記硬背的形式主義。這種教育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特性,使學習過程簡化為一種不需要任何智慧投入,只需要聽取講解并記住即可獲取知識的方式。這是對學生智慧的壓制和個性發(fā)展的阻礙。
樹立“過程第一”的原則,就是要借助群文閱讀教學的開放性、個性化的優(yōu)勢,構建“自學—共享—共學”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充分自由的情境下閱讀、品悟、表達、交流。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一分子,學生首先要自主學習,然后通過與同學互動學習,而后在自主閱讀階段篩選出需要的信息,最后與他人共享?!肮矊W”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交流討論的過程。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有個主題為“平凡人的故事”,安排了三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老王》《臺階》。教師提前告訴學生將要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請他們先閱讀課文,自行設置教學議題。有學生根據(jù)單元主題設置了“小人物·大情懷”的議題;有學生綜合本單元的寫作手法設置了“細節(jié)描寫見真情”的議題;還有學生通過分析三篇文章的主旨設置了“如何做人”的議題。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討論選用哪個議題。討論期間,有爭辯,不茍同,最后確定了全班認同的議題。接著,教師采用學習共同體的合作形式,組織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各成員相互提醒,攜手合作。整個過程,教師充當組織者和推動者的角色。而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探索、合作互助,順利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整個教學過程,完全吻合群文閱讀教學過程第一的原則。
三、多元有界原則
群文閱讀教學的多元性主要體現(xiàn)為議題設置、文本組合的多元化。部分教師由于對群文閱讀教學理論認識還不充分,在閱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導致多元泛濫,也使群文閱讀教學喪失了應有的價值。鑒于此,筆者認為,群文閱讀有效教學應遵守多元有界的原則。
(一)設置議題要精準,不能泛而無邊
設定議題時,應考慮到它的多樣性并確保聚焦準確且目的明確。為了實現(xiàn)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我們需要在一到兩個課時的時間里深度解讀多個文章。因此,問題的設計應該由廣泛而數(shù)量眾多轉向集中且質量高。這樣可使學生的思考完全專注于課堂教學的核心點,并通過對這些核心點的多元化、立體化的綜合分析來構建全方位的認識結構和理解模式。我們仍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本章節(jié)包含了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楊絳的《老王》、李森祥的《臺階》三篇作品。有學生在讀完課文后,設置了這樣的議題:小人物的人生。顯然,這是一個超大的議題,能夠衍生出許多小議題,存有多樣性和無邊界的問題,使得教師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變得非常困難??砂堰@個議題修改成“小人物的堅守”“小人物的追求”“小人物的閃光點”……學生經過多方比對議題,又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發(fā)現(xiàn)“小人物的閃光點”能夠體現(xiàn)本單元教學的核心價值,最適合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
(二)組合文本要講究互文性和典范性,不可濫竽充數(shù)
組合文本,要關注選文的互文性和典范性。以友誼為主題舉例,我們曾經挑選了一系列關于友情的詩詞供教學使用,但經過多次篩選后決定選用以下三首詩作為教學的內容——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哭晁卿衡》、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之所以選這三首詩,是因為《別董大》是生離的友誼,《哭晁卿衡》則是死別的場景,《芙蓉樓送辛漸》則體現(xiàn)了朋友間的深情相通。這三首詩之間具有矛盾性和強烈的力量,能刺激學生探索這些文章內部的關聯(lián)與差異;它們也具備互補特性,在內容上的邏輯關系易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通過閱讀揭示出來。
典范性指的是課文內容具有持久的價值和影響力,這些內容經過時間的沉淀被普遍認為是文學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不僅能展現(xiàn)娛樂和教育價值,還能引發(fā)深入的思考和情感共鳴。因此,組文時一定要選用教材里的課文或者優(yōu)秀作品的經典片段。比如,利用《大鬧野豬林》進行群文閱讀時,事先應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中關于魯智深的其他經典情節(jié),例如“拳打鎮(zhèn)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單打二龍山”等,并探討“魯智深的能力如何”“魯智深的性格特點”以及“作者為何喜歡特寫魯智深”等問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綜上,只要真正落實筆者所提出的“三原則”策略,群文閱讀教學就能成為有效教學,群文教學的課堂也必將煥發(fā)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大偉.群文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1.
[2]靳建設.語文群文閱讀探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張燕.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6).
[5]黃榮玉.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4(05).
[6]張瀝文.基于部編教材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0(03).
[7]楊婭玲.部編版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高考,2020(27).
[8]韓炳艷.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1.
[*本文系2022年度深圳市光明區(qū)區(qū)級課題《基于單元整合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MYB2022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