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提出,電子廢棄物的低碳回收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在低碳背景下,對國內外眾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研究主要在電子廢棄物回收意愿、回收模式和生命全周期制度等七個領域,以期通過總結為未來研究指明方向。
關鍵詞: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逆向物流
" 中圖分類號:F713.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3.022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the low-carbon recycling of electronic wast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low carb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mainly in seven fields of e-waste recycling intention, recycling mode and life cycle system, with a view to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hrough summary.
Key words: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mode; reverse logistics
0" 引" 言
" 隨著電子產品的更新?lián)Q代,電子廢棄物數(shù)量與日俱增,成為了增長最快的廢棄物流之一。電子廢棄物(Electronic waste),俗稱“電子垃圾”,是指被廢棄不再使用的電器或電子設備,主要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和計算機等通訊電子產品等電子科技的淘汰品[1]。根據(jù)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產業(yè)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電子廢棄物拆解行業(yè)屬于第四十三項“環(huán)境保護與資源節(jié)約綜合利用”行業(yè),屬于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鼓勵類行業(yè)。電子垃圾富含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其危害性很大,嚴重污染了周圍環(huán)境的同時,其產生的大量放射性物質也對人體極為有害。如果選擇直接對電子垃圾進行填埋或者焚燒,那么被簡單處理的電子垃圾將會嚴重污染環(huán)境、土壤以及地下水。電子廢棄物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受到政府、相關企業(yè)和學者的高度關注。
1" 相關研究進展
" 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者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子廢棄物回收意愿、回收模式、生命全周期制度、回收網(wǎng)絡設計、回收建議、回收主體和如何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七個領域。
1.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楊海超等[2]指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被淘汰的電子產品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由此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電子廢棄物的高效回收是賦能我國環(huán)境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因而有效回收電子廢棄物成為當下應對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方式。為此,相關學者在此領域進行了研究,分別基于以下視角進行了研究:
(1)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意愿的研究。王昶等[3]認為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文化水平以及收入等因素顯著影響消費者參與“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意愿和態(tài)度。而張永芬等[4]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認為消費者的稟賦效應受到情感依戀及收入效應的影響,從而對消費者的手機回收意愿產生影響。鄭艷玲[5]認為消費者的延伸責任意愿受到其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保存量、處理習慣、環(huán)保認知程度以及電子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姚海琳等[6]則通過調查認為消費者電子廢棄物的線上回收意愿受到網(wǎng)站的影響,即受到網(wǎng)站是否能夠保證消費者信息安全以及網(wǎng)站本身是否體現(xiàn)環(huán)保的影響。
(2)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的研究。許曉彬等[7]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基于生產商委托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商和專業(yè)拆解公司回收的雙渠道回收模式,構建了生產商、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商及專業(yè)拆解公司組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博弈模型。金偉等[8]則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設計中創(chuàng)新地采用了電子產品回收信用評價系統(tǒng)。而王騰飛[9]分別構建了制造商主導回收模式、零售商主導回收模式和第三方企業(yè)主導回收模式,經由系統(tǒng)地分析,認為從回收效果而言,第三方企業(yè)優(yōu)于制造商和零售商。劉永清等[10]則進一步提出了O2O模式下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平臺,認為此平臺能提高電子廢棄物回收效率并降低運作成本。而傅鵬等[11]、苗凱等[12]、郭甲嘉等[13]、朱美軍等[14]、許民利等[15]認為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宣傳力度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網(wǎng)絡構建模式得到提升。賈曉霞等[16]則認為生產者責任制能夠促進“無廢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而從逆向供應鏈視角,加入制造商主體和消費者主體,構建了環(huán)衛(wèi)企業(yè)和回收企業(yè)并行的雙元回收閉環(huán)供應鏈模型。
(3)針對電子廢棄物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的研究。鄭艷玲等[17]認為基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提升消費者對電子廢棄物的環(huán)保意識、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有利于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李文軍等[18]認為即使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下,延伸責任承擔不完全、電子廢棄物回收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仍存在。通過構建原始設備制造商、非正規(guī)回收企業(yè)和消費者三方博弈模型,張苗[19]認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中,多責任主體參與有利于電子廢棄物回收意識的提升。
" (4)針對電子廢棄物全生命周期制度的研究(PLC)。陳泓江等[20]通過研究認為全生命周期制度可以幫助了解各種技術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進而促進技術發(fā)展。葉雯琪等[21]則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提出強化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運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資源利用率,以實現(xiàn)“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而李歷銓等[22]認為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對電子廢棄物進行強追溯,可以加強對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追蹤和管理,加強對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管理。
" (5)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網(wǎng)絡設計的研究。徐運良[23]以第三方回收企業(yè)作為回收主體,以逆向物流的最大收益、最低運營成本、環(huán)境污染程度最低化等為目標,構建了電子廢棄物回收逆向物流網(wǎng)絡模型,并由此構建了電子行業(yè)逆向物流的整數(shù)非線性規(guī)劃模型。而汪嘉琪[24]考慮到現(xiàn)有研究大多僅考慮設施建設成本,綜合回收產品數(shù)量、質量和運輸成本的不確定性以及設施可能對居民產生的負效用等多種因素,構建了電子電器設備回收通用的多目標優(yōu)化模型。張劉進[25]則將定量、定性分析與實例結合,分別建立了碳限額、碳稅以及碳交易條件下的電子廢棄物的逆向物流回收網(wǎng)絡,進一步構建了利潤與碳排放量因素的雙目標網(wǎng)絡優(yōu)化模型。
" (6)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建議的研究。林娜[26]通過研究提出政府加大投入環(huán)保宣傳費用和回收企業(yè)服務費更有利于消費者提升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意識。而彭本紅等[27]認為管理者應對行業(yè)問題及時進行指導,以規(guī)范企業(yè)經營行為,企業(yè)主體應樹立利益共同體的理念等,以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行業(yè)的發(fā)展。高明分別和廖夢靈[28]、蔣思樺[29]基于智能化等技術的視角降低回收成本,從補貼方式、回收處理主體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對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以此加快電子廢棄物回收進程。而江亞楠等[30]則給出了加強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的相關宣傳、對電子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對電子廢棄物回收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等建議。李富華[31]則認為適當?shù)莫剳陀欣诩s束電子廢棄物回收市場。而王志鑫[32]認為通過采用社會共治模式、健全的管理體系與監(jiān)管體系、借助信息交互機制與風險決策機制、完善的治理責任體系等方式可以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行業(yè)良性發(fā)展。朱臘梅[33]則進一步提出了政府實施相關優(yōu)惠政策可以促使網(wǎng)絡回收商和線下正規(guī)處理商積極合作。
1.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國外相關學者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意愿、如何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以及回收遇到的挑戰(zhàn)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個主題:
" (1)針對用戶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意愿的研究。Sabbir et al.[34]應用了一個擴展的TPB模型來評估消費者進行電子廢物回收的意愿,模型求解結果證明,TPB模型的構建能夠提升消費者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主動性。Thukral et al.[35]則進一步認為消費者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意識、處置行為和看法是可持續(xù)管理戰(zhàn)略設計需要考慮的主要方面,但目前消費者對電子廢物處理和處置仍缺乏進一步地認識。
" (2)針對如何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的研究。Ramzan et al.[36]經過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具有正向影響,而感知風險對千禧一代采用在線電子廢棄物手機平臺的行為意圖產生負向影響。Nanath et al.[37]則認為文字形式的傳播方式更能有效地傳達電子垃圾回收信息。當學生閱讀可持續(xù)相關文章而不是觀看包含相同信息的視頻時,他們對電子垃圾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重大的正向轉變。Kazancoglu et al.[38]認為提升對電子廢棄物回收過程中的數(shù)字化技術應用,能夠使收集到的電子廢物的數(shù)量日益增加。為確保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可持續(xù)性,必須實施的優(yōu)先戰(zhàn)略包括政府支持、提升電子廢物回收價格以及增加電子廢棄物回收信息傳播。Sahoo et al.[39]提出了一個可靠的電子廢棄物管理系統(tǒng),強調利用可追溯體系的技術,追溯電子產品從其新產品制造到作為電子廢物加以處置并再循環(huán)為原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
" (3)針對電子廢棄物回收遇到的挑戰(zhàn)的研究。Trivedi et al.[40]認為立法框架執(zhí)行不力、生產者責任劃分不明確和企業(yè)舉措減少是目前流行病期間最具挑戰(zhàn)性的電子設備管理挑戰(zhàn)。Shah et al.[41]則提出電子廢棄物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它具有跨國界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會波及其他國家。
2" 結束語
"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者對于電子廢棄物回收的相關研究取得了前驅性的研究成果。隨著電子廢棄物數(shù)量的增長,如何引入可追溯體系研究電子廢棄物回收,如何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論在雙碳視角下構建高效、科學、合理、完善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和優(yōu)化電子廢棄物回收網(wǎng)絡,如何在電子廢物回收過程中實現(xiàn)低碳回收,如何實現(xiàn)最佳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如何基于多模態(tài)采用不同運輸方式構建電子廢棄物回收網(wǎng)絡,如何完善電子廢棄物回收建設機制,針對上述問題的科學研究成為促進“雙碳”目標實現(xiàn)、促進電子廢棄物回收行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提升資源利用率等亟待解決的關鍵性課題,是電子廢棄物回收領域未來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參考文獻:
[1] 歐陽銘輝. 電子產品廢棄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處理對策[J]. 化工設計通訊,2023,49(3):182-184.
[2] 楊海超,張盛,蔣洪強,等. 電子廢棄物管理研究熱點對比與可視化分析[J]. 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20,42(2):232-237.
[3] 王昶,呂夏冰,孫橋. 居民參與“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 管理學報,2017,14(12):1847-1854.
[4] 張永芬,姜冠群,楊光. 情感依戀、收入效應與消費者手機回收意愿——基于稟賦效應的研究[J]. 生態(tài)經濟,2019,35(6):193-199.
[5] 鄭艷玲.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EPR規(guī)制下消費者延伸責任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11):16-19.
[6] 姚海琳,朱榕. “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網(wǎng)站質量會影響消費者線上回收參與意愿嗎?[J]. 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21(10):125-132.
[7] 許曉彬,楊斌,朱小林.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電子廢棄物雙渠道回收策略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0(5):683-688.
[8] 金偉,韓春宇,周三元. 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現(xiàn)狀及創(chuàng)新模式[J]. 商業(yè)經濟研究,2018(23):181-184.
[9] 王騰飛. 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閉環(huán)供應鏈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8.
[10] 劉永清,許蘭新,丁文彬,等. 基于O2O的電子廢棄物“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模式構建[J].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21,37(2):51-60.
[11] 傅鵬,朱樓穎,曹寒冰,等. 基于環(huán)境友好背景下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式、經驗及對策研究[J]. 經營與管理,2022(10):130-135.
[12] 苗凱,黃煜玫,徐紅勝,等.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 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濟,2021,14(11):29-32.
[13] 郭甲嘉,蘇明明,靳敏. “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廢棄物回收的思考與建議[J]. 環(huán)境保護,2018,46(19):68-70.
[14] 朱美軍,萬連建,吉秀芹,等.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lián)P州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網(wǎng)絡構建研究[J]. 化工管理,2018(16):79-81.
[15] 許民利,鄒康來,鄭杰. 基于交易成本與信任的居民參與“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意愿[J]. 企業(yè)經濟,2018,37(11):123-129.
[16] 賈曉霞,張宇恒. 電子廢棄物雙元回收閉環(huán)供應鏈定價決策研究[J]. 工業(yè)工程,2022,25(4):20-27.
[17] 鄭艷玲,高建山,房月華.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下消費者環(huán)境責任承擔意愿研究——以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為例[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3):131-134.
[18] 李文軍,鄭艷玲. 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行業(yè)發(fā)展及EPR制度效應[J]. 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98-116.
[19] 張苗. EPR制度下考慮環(huán)保系數(shù)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決策優(yōu)化[J]. 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力,2022(10):53-56.
[20] 陳泓江,黎俊德,張偉浩,等. 生命周期評價在電子廢棄物管理中的應用前景展望[J]. 廣東化工,2021,48(16):173-177,206.
[21] 葉雯琪,晏海鷗,葉霆. “雙碳”背景下電子廢棄物全生命周期評價與管理對策[J]. 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濟,2022,15(11):19-22.
[22] 李歷銓,李伯含,陳從喜. 區(qū)域層面電子廢棄物遠景資源化潛力預測——以北京為例[J]. 資源科學,2021,43(3):567-576.
[23] 徐運良. 廢舊電子產品逆向物流網(wǎng)絡規(guī)劃研究[D]. 天津:天津工業(yè)大學,2017.
[24] 汪嘉琪. 電子廢棄物逆向物流網(wǎng)絡的多目標優(yōu)化模型[J]. 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9(24):32-34.
[25] 張劉進. 低碳政策下電子垃圾逆向物流網(wǎng)絡設計研究[D]. 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9.
[26] 林娜. 基于政府基金補貼下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型[J]. 中國集體經濟,2018(8):152-153.
[27] 彭本紅,屠羽. 社會資本嵌入視角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治理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2020,34(2):116-123.
[28] 高明,廖夢靈. 政府補貼下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模型分析[J]. 生態(tài)經濟,2019,35(8):91-96.
[29] 高明,蔣思樺. 考慮消費者獲利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模型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21,43(4):330-337.
[30] 江亞楠,尉靖棟,曹偉,等. 電子廢棄物回收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以蘭州市大學生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5):35-37.
[31] 李富華. 補貼與獎懲政策下電子廢棄物回收三方演化博弈研究[D]. 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21.
[32] 王志鑫. 電子廢棄物回收治理的現(xiàn)實困境與制度應因——基于社會共治視角的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22(8):161-171.
[33] 朱臘梅. 政府規(guī)制下考慮“線上線下合作”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演化博弈研究[J]. 物流科技,2022,45(5):72-75,80.
[34]" SABBIR MD MAHIUDDIN, KHAN TAHSIN TABISH, DAS AMIT,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 reverse exchange intention as an approach to e-waste recycl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 2023,15(3):411-439.
[35]" THUKRAL SONAL, SHREE DEEP, SINGHAL SHAKSHI. Consumer behaviour towards storage, disposal and recycling of e-waste: Systematic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23,30(3):1021-1072.
[36]" RAMZAN SIDRA, LIU CHENGUANG, XU YAN, et al. The adoption of online e-waste collection platform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millennials[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21,32(2):193-209.
[37]" NANATH KRISHNADAS, AJIT KUMAR SHIVANI.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medium in increasing e-waste recycling awareness among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22(4):833-853.
[38]" KAZANCOGULU YIGIT, OZBILTEKIN MELISA, OZKAN OZEN YESIM DENIZ, et al. A proposed sustainable and digital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enter model to manage e-waste in emerging economies[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1,34(1):267-291.
[39]" SAHOO SWAGATIKA, MUKHERJEE ARNAB, HALDER RAJU. A unified blockchain-based platform for global e-waste management[J]. Raj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2021,17(5):449-479.
[40]" TRIVEDI VIBHA, PANDEY KRISHAN KUMAR, TRIVEDI ASHISH.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of e-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ndia during COVID-19[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22,33(6):1611-1628.
[41]" SHAH KHAN SAFDAR, AZIZ LODHI SULEMAN, AKHTAR FAIZA, et al. Challenges of waste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Toward a better management in a global scenario[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25(2):166-185.
收稿日期:2024-04-11
基金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CXJJ2023036)
作者簡介:王雙雙(1997—),女,安徽阜陽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毛" 薇(1969—),本文通信作者,女,吉林長春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
引文格式:王雙雙,毛薇. 低碳背景下電子廢棄物逆向物流研究綜述[J]. 物流科技,2025,48(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