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軻涵 張礫月名師工作室成員,晉寧區(qū)晉城第二小學語文教師。昆明首批“春城計劃”教學名師,“昆明市教壇新秀”“區(qū)級學科帶頭人”。曾榮獲晉寧區(qū)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說課教學競賽一等獎。撰寫論文、教學設計多次發(fā)表及獲獎。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有兩個主題詞吸引我:一是焦慮,二是內驅。在細細品讀之后我漸漸放下了焦慮,學會了控制感,找到了最適合的“度”,使孩子獲得自律、實現(xiàn)獨立。
無論在家庭中面對孩子,還是在學校里面對學生,我時常和他們強調:“自制力”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特別在這充滿誘惑的社會中,孩子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主動性、養(yǎng)成自驅型的成長習慣,要具有自己內在的驅動力。就像書中所說: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每個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個基本的需求: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感需求。在我女兒四歲學跳舞時,開始兩節(jié)課她都特別喜歡,可從第三節(jié)課開始她就表現(xiàn)出強烈的抗拒。于是我耐心地說服她,期間也沒問任何原因,就只是要求她堅持下去。因為我覺得這是她自己選擇的第一個興趣班,完成這項興趣就代表著有毅力,如果就這樣放棄了,將來的她會不會一事無成?所以那時我告訴她:既然選擇了就必須堅持。我相信現(xiàn)代社會有太多像我這樣的家長。書中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凡是因為練琴、繪畫、學奧數(shù)、學舞蹈這類事,去和孩子較勁的人,都是勝任需求。從三個基本的需求中看,其實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自主需求和歸屬感需求更為基礎與重要。自主需求就是他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不被重視,因為已經(jīng)表示了不想、不喜歡、甚至很抗拒了,但最終還是得去做。歸屬感需求是他可能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覺得自己沒有被關注與重視。其實,我們更應該考慮孩子的自主需求和歸屬感需求。因為當一個人愿意做一件事情時他就會很投入,他就會愿意堅持,他大腦的驅動力就會提升。后來我心平氣和地、尊重地和女兒交流了幾次,給予她自由選擇權,陪她解決練舞遇到的困難。
在我們的班級中,有這樣一個學生,在文中作者稱為“愛好者”。這類學生的特點就是:學習時總是無精打采,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永遠精神百倍。書中的作者建議特別有意思,他說:如果他完全沒有去上學的動機,那就要進行學習障礙、抑郁癥、焦慮癥或者注意缺陷障礙的評估。倘若事態(tài)沒那么嚴重,那么請尊重孩子,同時也要幫他建立一種更好地去認識真實世界的認知模型。后來,對于班級中的這個學生我給予更多的是鼓勵與陪伴,讓他在一個被理解的環(huán)境中學習、成長。其實,靜下來想想,當你好好和孩子交流時,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是很愿意聽你的話的。理解與支持他們去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們的成就會讓你驚嘆不已,這就是內驅力的力量。讓孩子有能力享受這個世界,也有能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書中有這么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你是孩子的顧問,而不是老板”。家長其實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但也不要忽視陪伴的力量。我們中國家長特別愛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絕對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步落下,十步難趕”。是啊,我們不可否認,起點的確很重要,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我們更應該明白,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馬拉松長跑,相對于終點,我們是否能在這條跑道上堅持下去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說,家長如果想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驅力”,就要從“努力模型”中擺脫出來,成為“控制感模型”。這樣家長就不會把自己心中的目標強加給孩子,從而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想法,陪伴孩子發(fā)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其實想想,當你整天盯著這個孩子說他的學習、他的成績、他的各種排名,會把孩子引導到一個自私的方向,導致他眼中只有學習,而且他以為你看中的也只是學習。但如果你能夠讓孩子看到整個世界、看到為這個世界做各種各樣貢獻的人,看到那么多不同的職業(yè),孩子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大,同樣我們也不會那么焦慮。
那怎么實現(xiàn)自驅型成長呢?書中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動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愿意自己給自己設立挑戰(zhàn),解決挑戰(zhàn)。怎么做呢?那就是給孩子獎勵,讓他及時獲得成就感。這里并不是說一些外部獎勵,外部獎勵只會讓孩子即時滿足,并不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不能達到長期激勵的效果。所以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會認為:在孩子發(fā)展中最重要的是幫孩子建立起內在的渴望機制,讓孩子理解學習本身是能滿足他的內在需求的。
慎獨自律,修己安人。讓我們幫助孩子獲得自控力,讓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熱愛,發(fā)自內心地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成為自己的主人。
原著作者簡介:
威廉·斯蒂克斯魯?shù)虏┦浚╓illiamStixrud,PhD)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家,美國國家兒童醫(yī)療中心成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教員。他的演講涵蓋了青少年腦發(fā)展、冥想、壓力作用機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術對大腦的負面影響等領域。他還發(fā)表過一系列頗有影響力的科學論文。
奈德·約翰遜(NedJohnson)華盛頓特區(qū)家庭輔導企業(yè)PrepMatters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者;還是青少年在學習技巧、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方面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