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往生集》中云棲袾宏的融合思想

2024-12-31 00:00:00荊琳琳
西部學刊 2024年21期
關(guān)鍵詞:文化融合儒家思想佛教

摘要:明朝末期,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佛教除凈土宗與禪宗外其他宗派每況愈下,諸宗派為求復興,以融會凈土宗與禪宗修行的方式,彌補世俗化的缺陷。作為僧人的袾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生集》從男女尊卑、有限與終極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他的男女尊卑觀;從師道尊嚴、始于事親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他的忠孝觀;從佛性論與性善論、“信愿行”與“知行合一”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他的佛儒思想融合。袾宏在書中展現(xiàn)出的融合思想,皆是在為佛教于漢地的傳播提供合理性上的護衛(wèi)。他認為無論是在儒家或佛教的觀念中,眾生無論男女貴賤在解脫權(quán)利上皆為平等,只是智慧程度不同,并且人人都需要教育。

關(guān)鍵詞:佛教;云棲袾宏;《往生集》;儒家思想;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B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21-0065-04

An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Thoughts of Yunqi Zhuhong in Wangshengji

Jing Linlin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0)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other sects of Buddhism were declining except for the Pure Land School and Zen School, and various sects sought to revive by integrating the practices of the Pure Land School and Zen School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ecularization. As a monk, Zhuho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s, In Wangshengji, his views on male-female hierarchy are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male-femal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as well as finitude and ultimacy, his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s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the dignity of the teacher and starting with serving one’s par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t and Confucian thoughts is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he buddha natur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nate goodness, as well as “faith-will-action”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integration thoughts shown by Zhuhong in the book are all to provide reasonable protection for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Han Chinese regions. He believes that in both Confucian and Buddhist concepts, all beings, regardless of gender or social status, are equal in their right to liberation, but differ in the degree of wisdom, and everyone needs education.

Keywords: Buddhism; Yunqi Zhuhong; Wangshengji; Confucian thoughts; cultural integration

云棲袾宏(公元1535—1615年)系凈土第八代祖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袾宏自幼修習儒業(yè),三十二歲母亡后,投性天門下剃度出家。袾宏作為于封建世族中學習、生活、成長的世家子弟,在此后數(shù)十年的佛學修行中,依舊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袾宏一生著作頗豐,由其弟子匯集為《云棲法會》,包含《往生集》《直道集》等共34冊。袾宏于中峰隱居時整理、評注后著成《往生集》,該書分為沙門往生、王臣往生等九類共三卷,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往生案例,并加以點校。筆者結(jié)合袾宏生活的時代對《往生集》中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分析《往生集》中袾宏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會情況。

一、知人論世:明末的社會文化背景

佛教傳入漢地后吸收融會儒、道兩家理論,轉(zhuǎn)型為獨具特色的漢傳佛教。自此儒、佛、道共同流行于封建社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漢地民眾的思想觀念。在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中,儒學多被奉為國家哲學,對佛、道兩教則采取支配、利用的手段,因此佛、道兩教多呈此消彼長的趨勢。至袾宏生活的明末時期,在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佛教發(fā)展不及隋唐時期之盛況,除凈土宗與禪宗外其他宗派每況愈下。袾宏亦感嘆明末時期佛教不復往日盛況:“徘徊十八賢之遺跡,見其規(guī)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鐘鼓閴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無繼。”[1]127

明末佛教諸宗派為求復興,以自身為核心,融匯凈土宗與禪宗修行的方式,以彌補世俗化的缺陷。在此過程中,凈土宗也吸取了其他宗派的理論?!锻分卸嘁姶祟惱樱纭疤炫_宗智顗修天臺法門,最后亦念佛求生凈土”,“隋智顗,號智顗大師……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1]129。各宗派在吸取其他宗派優(yōu)點的同時,會適當貶低其他宗派來穩(wěn)固自身于佛教內(nèi)的核心地位。袾宏在對智顗的贊詞中勸告修習天臺宗法門之人需慎重思考的原因有三:一是袾宏認為“約心觀佛,不謂無佛。如其無佛,心觀何施?”[1]129而初修天臺宗法門者易因混淆概念而走上歧途;二是“萬代宗仰,而舍壽之際,惟西方是歸”[1]129,既然最終都會選擇求生凈土為終極目標,那么為何不最初便選擇修行凈土法門;三是修習其他法門即便有所建樹,也易因誤導后人導致往生品級降低,智顗臨終前便自言因“誤導”弟子修行天臺宗法門導致往生后的品級降低,“吾不領眾,必凈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1]129。

二、儒心佛面:《往生集》中的儒家尊卑觀

《往生集》的案例是袾宏根據(jù)《高僧傳》《佛祖統(tǒng)紀》等摘錄編撰而成,因此他無法在其中進行過多的調(diào)整或添加自己的觀點。然而對于案例的挑選、分類以及贊詞的撰寫部分,袾宏可以加入自己的觀點,這是袾宏思想的體現(xiàn)。因此通過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分析,可以窺見袾宏對儒家尊卑觀的認同。

(一)男女尊卑

兩性的尊卑定位是儒家尊卑觀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往生集》反映出袾宏的男女尊卑觀可分為兩個部分,女性卑下與女內(nèi)男外。

一是女性卑下?!赌嵘悺饭灿嬘涗浟宋逦荒嵘耐咐?,袾宏感嘆道:“佛以姨母出家,嘆正法由此而減……佛之懸記,非過矣。真正出家之男子,邇來尚不多得,而況女眾歟?”[1]143這段贊詞表面上是袾宏贊嘆五位尼僧勤修精進,肯定其往生的功德,實際上暗含袾宏對尼僧的態(tài)度。首先,袾宏贊同“正法減五百年”,認為“佛之懸記,非過矣”[1]143。其次,袾宏認為女性劣于男性,真正出家修行的男性尚且不多,何況女性?袾宏在論述西方凈土無有女人時也使用了類似的敘述方式,“極樂國土,實無女人……覓男相尚不可得,況女相乎?”[1]146由此不難得見袾宏雖認可尼僧與婦女的往生事例,也加以贊揚,但其潛意識中仍認為女性劣于男性。

二是女內(nèi)男外?!锻分小澳嵘悺卑咐龜?shù)量僅五例,數(shù)量略多于“畜生往生類”的案例數(shù)量,在書中排列倒數(shù)第二,但“婦女往生類”卻收錄32個案例,與王臣數(shù)量齊平,見表1。

表1《往生集》三卷本中各類收錄案例數(shù)量及比例

案例對象沙門王臣處士尼僧婦女惡人畜生案例數(shù)量98322853283占比47%15%12%2%15%3%1%袾宏在自序部分稱編寫《往生集》的目的在于供世人參考,以助世人往生:“俾緇素之流觀于是書……庶幾乎考古驗今,為凈業(yè)者左券”[1]126。可見袾宏在編撰時有意挑選具有學習價值的案例進行收錄。有關(guān)比丘尼的資料雖不如與比丘般豐富,但亦有《比丘尼傳》等書籍流傳,并不存在史料難以尋找的困擾。袾宏在“婦女往生類”的總論中論述了“女人三病”,其中一條為“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1]146,作為出家人的比丘尼顯然無法履行孝順公婆之責,這與儒家對男女之間“女內(nèi)男外”的社會職責劃分相沖突。由此可見,袾宏雖不反對女性往生,但對女性出家修行的態(tài)度卻模棱兩可。

(二)有限與終極

漢傳佛教承襲大乘佛教的理念,主張眾生平等,然而袾宏在《往生集》中卻展示出較為明顯的尊卑觀。這并非是袾宏有違眾生平等的理念又或是佛教與儒家學說存在根本沖突,而是袾宏在對儒家“有限尊卑”與佛教“終極平等”觀念進行深度理解后,對兩家思想的融會再創(chuàng)新。

首先,佛教的平等并非是現(xiàn)實世界中世俗權(quán)利的絕對平等,而是在終極解脫權(quán)利上的平等。各宗派之間在平等觀念上雖有所出入,如慧思認為:“一一眾生心體,一一諸佛心體,本具二性而無差別之相”[2],慧能認為眾生與佛的差距在于悟與不悟間。各宗派在平等觀念上雖有差別,但平等觀念卻皆是佛性上的終極平等,而非現(xiàn)實世界中的權(quán)利平等。其次,儒家的尊卑觀念是角色間“有限”的尊卑。孟子多次對君臣的關(guān)系進行論述,認為角色間的關(guān)系是相互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3]。因此儒家認為人雖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區(qū)別,但在人性上卻是平等的。

結(jié)合佛教與儒家的觀念后,袾宏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尊卑觀。首先,袾宏認為無論是在儒家或是佛教的觀念中,有情眾生在終極解脫權(quán)利上都是平等的,只是智慧“迷有厚薄,而分人畜”[1]147,只需專心念佛、求生凈土皆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其次,袾宏之所以將君王、士大夫置于殊勝地位,是因為他認為“王臣”與“處士”所受到的染污更多,“位彌高則欲彌廣,欲彌廣則染彌重”[1]138,王臣與士大夫可以不忘宿因?qū)崒匐y得,更具有學習價值,因此置于前以警醒世人要舍五濁。

三、佛儒融合:《往生集》中的儒家忠孝觀

儒家的忠孝觀大致為“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4]221,封建統(tǒng)治者認為儒家忠孝觀利于維護統(tǒng)治,因此大力推行忠孝思想。忠孝觀作為儒家的核心之一,根植于封建社會中,袾宏亦受影響。經(jīng)歷過數(shù)年的佛學修行后,受佛教思想影響,袾宏的忠孝觀產(chǎn)生了轉(zhuǎn)變,《往生集》中的忠孝觀展現(xiàn)為師道尊嚴、始于事親兩個方面。

(一)師道尊嚴

《禮記》將老師置于父母相近的地位,因此儒家極重師道。唐初的法律將僧團的師徒關(guān)系比附為世間的父子、叔伯等關(guān)系,用以量刑:“師,謂于觀寺之內(nèi)……若有所犯,同伯叔父母之罪”[5],因此無論在儒家抑或佛教的體系中,師長地位都極高。

袾宏對師長的尊重在《往生集》中多有體現(xiàn)?!吧抽T往生類”中的第一位為凈土宗初祖慧遠,其次依次為慧永、曇順、僧睿、曇恒、道昞、曇詵、道敬,據(jù)載他們皆是“蓮社十八賢”據(jù)《佛祖統(tǒng)紀》記載蓮社十八賢分別為:一東林慧遠法師,二西林慧永法師,三慧持法師,四道生法師,五曇順法師,六僧睿法師,七曇恒法師,八道昺法師,九曇詵法師,十道敬法師,十一覺明法師,十二佛馱跋陀三藏,十三劉程之,十四張野,十五周續(xù)之,十六張詮,十七宗炳,十八雷次宗。。在“王臣往生類”中,將蓮社成員劉遺民、張野置于翰林院學士張抗之前,由此可見袾宏對凈土先賢的認可之高?!锻肥珍洸糠謳熗酵陌咐夸浥判蛏侠蠋熃粤杏诘茏又?,“沙門往生類”第22位天臺宗四祖智顗,其弟子灌頂列于智顗之后的第24位。類似的例子還有第79位靈芝照律師,其弟子清照律師列于“沙門往生類”中第80位。最后,袾宏在“沙門往生類”中多次提到僧人受先師、圣師的指示與告知而往生。

(二)始于事親

師道尊嚴多體現(xiàn)于超脫世俗的“沙門往生類”中,“始于事親”則更多展示于在家信徒的往生案例中。始于事親的忠孝觀展現(xiàn)于袾宏對自焚求道的態(tài)度與往生案例的收集偏好。

佛教自古便有自焚求道之舉,傳入漢地后有所保留,至宋代后對自焚求道的態(tài)度逐漸轉(zhuǎn)變,袾宏便是反對自焚求道的突出人物之一。在《正訛集》中袾宏強烈反對自焚,將自焚者視為魔人,“有魔人灌油疊薪,活焚其軀……凡人念有所著,則魔從生”[6]。袾宏在《往生集》中同樣規(guī)勸世人不要焚身:“雖然發(fā)愿可也,疊薪自燼,則魔矣!”[1]1344佛經(jīng)中自焚證道之舉,袾宏亦不提倡,認為“燒身燒臂,大乘經(jīng)中屢開……求西方者,不必效其燃臂”[1]130。袾宏反對焚身源于儒家的孝觀念,儒家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7],受此影響的袾宏對自焚之舉的反對亦在情理之中。儒家認為“孝”應由孝順父母開始,“夫孝,始于事親”袾宏在“處士往生類”與“婦女往生類”中收錄大量有關(guān)孝子賢婦的案例。袾宏認為凈業(yè)正因的首位便是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的人“佛亦不喜”。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師長的尊敬或是對自焚證道的貶斥,都透漏出強烈的儒家忠孝觀傾向,兼并吸收佛教前人的理論。

四、以儒援佛:《往生集》中佛儒思想融合

儒學作為袾宏人生前32年的主旋律,在《往生集》中多有體現(xiàn)?!锻分蟹鹑逅枷氲娜诤现饕w現(xiàn)在兩個方面,佛性論與性善論的融合以及信愿行與知行合一的融合。

(一)佛性論與性善論

“性善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論之一,孟子認為人的善性是天性,強調(diào)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前提——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佛性則指人可以成佛的可能性,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但是眾生的佛性被煩惱染污,只能通過修行撥開煩惱。從最初的“一闡提”無佛性到后期湛然的“無情有性”論,佛教眾生平等的概念多以佛性論為基礎展開。

佛性論與性善論二者存在相似之處,佛教在漢地傳播時,為更好地融入,對性善論進行了改造吸收。袾宏在《往生集》中收錄七類眾生往生的案例,旨在論證有情眾生皆有善因與佛性,只要深信凈土即可往生。無論是卑下的女身“為女人者,能仿此……吾為伊保任,決生凈土”[1]145,抑或是惡人“無邊苦海,岸在回頭……凈土之不遺惡人,無惑也”[1]147,畜生也可往生,因為有情眾生皆具佛性,“凡厥有情,皆具佛之靈覺”[1]147。

然而“性雖善,待教而成”[4]221,儒家認為人必須受教育,否則便與禽獸無異。袾宏同樣強調(diào)教育的意義,認為即便是極具智慧的人也需要專心修行。他在“王臣往生類”中感嘆,雖然士大夫多是極具智慧的人,但他們可以不忘宿因的卻只有十分之一。因此袾宏在《往生集》中強調(diào)榜樣的作用,希望后人以《往生集》中的案例為榜樣學習,方可不退宿緣。這就是他編撰《往生集》的初衷,“庶幾乎考古驗今為凈業(yè)者左券”[1]126。

(二)“信愿行”與“知行合一”

“信愿行”是凈土宗修行最重要的法門之一,凈土宗認為“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8]?!爸泻弦弧眲t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王陽明認為只有“知”而無“行”便不算真知,倘若“知”便一定會體現(xiàn)在“行”中。

《往生集》中袾宏將“信愿行”與“知行合一”部分結(jié)合?;酃獾耐咐刑峒埃骸耙蝗沼屑?,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愿歸安養(yǎng)耳?!讯?,凈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惟愿我佛攝受,遂我本愿?!保?]128類似的案例還有“處士往生類”唐懷玉的例子,“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何為不然?’圣眾遂隱……三七日后,向擎臺者來云:‘師以精進得升上品’”[1]131。

袾宏對“信而不修”者與王陽明對“知而不行”者的觀念相近。王陽明認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9],袾宏在《往生集》中屢次談及言行不一者無法往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1]127部分比丘生病便不念佛,袾宏認為他們未能了悟修行的真諦:“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后念佛?!恢罘?,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1]128。

五、結(jié)語

袾宏于《往生集》中所展現(xiàn)出對儒家思想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當時其他漢地僧人的狀態(tài)。至明末時期,佛教雖已在漢地流傳千年之久,但作為外來宗教,它在觀念與思想上仍不免水土不服。明代政治動蕩,統(tǒng)治者對各宗教態(tài)度晦明不一,佛教整體走勢亦起伏不定。在此背景下佛教只能通過向外融合以求在漢地社會中穩(wěn)定自身,等待發(fā)展的機遇。因此僧團勢必不斷地尋找佛、儒兩家理念中所存在的共通之處。因此在觀念層面,以佛教融合儒家忠孝與尊卑觀,尋求共同之處以求強化自己的世俗性,使民眾對佛教產(chǎn)生親近感;在思想層面,統(tǒng)合佛、儒兩家思想,為佛教在漢地的傳播提供合理性上的護衛(wèi)。此外,明代心學與禪宗的融合雖為晚明佛教帶來復興的機遇,卻也促成了“佛儒不分”之風。此風引起了佛教界對于不同學說理論間過度融合是否會導致佛教失去自身理論特色的擔憂。因此,僧侶們在處理佛、儒兩家理論融會的問題上皆萬分謹慎。

參考文獻:

[1]袾宏.往生集[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2]慧思.大乘止觀法門[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641.

[3]孟軻.孟子[M].方勇,譯.北京:中華書局,2015:96.

[4]胡平生,陳美蘭.孝經(jīng)·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顧遷,呂友仁.尚書·禮記[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1:264.

[6]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527.

[7]袾宏.云棲法匯:選錄[M]//嘉興大藏經(jīng):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77.

[8]荀悅.申鑒[M].龔祖培,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1.

[9]智旭.阿彌陀經(jīng)要解[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3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367.

作者簡介:荊琳琳(2000—),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單位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院,研究方向為佛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文化融合儒家思想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shù)
儒家思想與書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淺析儒釋文化融合對石恪繪畫的影響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nèi)容及途徑分析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32:29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07:58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從“三吏”“三別”看儒家思想在杜詩中的滲透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儒家思想與學佛感悟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
府谷县| 名山县| 海林市| 惠来县| 左贡县| 新宁县| 繁昌县| 石林| 岗巴县| 泰兴市| 平凉市| 平度市| 德令哈市| 平塘县| 尚义县| 平湖市| 夏邑县| 易门县| 巩留县| 武邑县| 三明市| 高要市| 弥勒县| 昌江| 陵川县| 富平县| 天峨县| 恩施市| 来安县| 河曲县| 甘孜| 东阿县| 土默特左旗| 肥东县| 中卫市| 越西县| 成武县| 凤翔县| 苗栗市| 闸北区|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