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然成為語文教學設計的重要導向,其中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自然也備受重視。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思維培養(yǎng)方法依然缺乏具體、深刻的認識,而課堂提問作為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重要路徑,其運用狀況更是不理想,當前串講串問教學模式依然充斥課堂,既無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又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細細品悟的過程,讓學生淪為被動接受所學知識的“機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庇纱丝梢?,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發(fā)展自身的提問智慧,才能夠真正活躍課堂氛圍,在調動學生思維節(jié)奏的同時,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實現(xiàn)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提高。因此,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詳細論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具體策略,以期拋磚引玉,構建思維活躍、節(jié)奏靈動的小學語文課堂,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實在實踐中。
一、保障主體地位,引發(fā)個性體驗,趣化課堂提問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參與性不強,不少學生還對課堂提問有著強烈的抵觸與抗拒情緒。究其根本,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師設計的提問形式與內容都過于古板,不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反而容易讓原本有助于增進師生交流的課堂提問淪為“小考試”。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要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中落實“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與認知需求出發(fā),構建課堂提問,同時提問的方式方法也要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fā)”,自覺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運用自身的經(jīng)驗加強積累。最后,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課堂提問的趣味化,讓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首先,在語文課堂上,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往往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理解困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課堂提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為學生搭建起可供攀登的學習支架,提高學生思考的效率效果。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6課《太陽》的教學為例,本篇說明文中介紹了“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為了讓學生進一地感受太陽的距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距離提問:“同學們,已知我們學校操場的一圈是400米,如果我們晝夜不停地走一億五千萬千米會是怎樣的體驗?”這一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意識到了太陽的距離,幫助學生降低理解困難,加深了思考與理解。
其次,在語文教材中,部分文章的重點、難點由于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存在時間、空間與情感等方面的距離,導致學生存在著理解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問題設計時讓學生能夠身處于文章的具體情境中,將自己帶入故事情節(jié),加強自身的個性體驗,引發(fā)對文章的深入思考。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少年閏土》的教學中,不少學生對文章所體現(xiàn)的中心思想存在理解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設置問題:“同學們,你們是否曾經(jīng)也有過很好的玩伴,但因為某些原因許久未見,再見面時有什么樣的感受?你又是如何看待好友分離這件事情的?”通過這一問題,調動起學生的實踐經(jīng)驗,讓學生在學習與品讀文章時能夠結合自身的感受去思考。同時,在教學完成后,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同學們,假如你是閏土,三十年后與魯迅先生相見,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你覺得故事會有怎樣的發(fā)展?”這一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帶入當時的社會情境中,充分鍛煉學生的閱讀想象力,也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基于教學目標,提升思維高度,設計核心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看似問了很多問題,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卻并不理想,這是因為課堂提問存在著煩瑣、隨意的情況,不少問題所涉及的思維層次較低,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一堂語文課中,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對最終的教學成果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教師不能“想問就問”“隨心而問”,而應保障每一次課堂提問都有目的、有效果,指向教學目標的落實與發(fā)展,通過設計核心問題的方式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高效課堂。所謂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活動、整合教學重點內容、能夠與學生實際生活與思維水平密切相關,且貫穿課堂始終的問題或任務,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更有助于通過深度的思考與對話激活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善于總結與提煉核心問題,讓課堂教學有目標、有成效,讓學生的思維有發(fā)展、有方向。
舉例而言,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6課《金色的草地》一文中,本文的題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具體內容,且有讓學生思考與探尋的價值,因此教師就可以從文章題目出發(fā)設計核心問題。如:“我們平時見到的草地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本文名為《金色的草地》?‘金色’有什么含義嗎?”這一問題的設計成功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懷疑與思考,以問促讀,讀中有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在文章學習中有目標、有方向,自覺主動地進行思維訓練。
再如,教師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重點句段來設計核心問題,讓學生能夠在探尋文章內容的同時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5課《搭石》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相對”概念進行設問。在問題設計中,教師可以緊扣文章中的“大”與“小”進行提問,讓學生通過理解“小”所指的是地方小,而“大”所指的是小地方存在的大愛——心系他人,建立起“大”與“小”的相對概念,這一問題既有助于幫助學生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理解文章的內涵,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高階發(fā)展。
三、給予思考空間,提升開放程度,活化課堂提問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教學已由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發(fā)展為如今的“素養(yǎng)本位”,更加強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就應該給予學生更為寬廣的思考空間,增設更多的開放性問題。尤其在語文學科中,不少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開放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打破刻板印象,從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問題,抒發(fā)自己的見解與思考,并在與其他學生的溝通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桎梏,更為靈活化、多樣化。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在本單元中我們學到了科普說明文《太陽》與文藝性說明文《松鼠》。在完成兩篇課文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你更喜歡哪一類說明文?為什么?”這一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屬于開放性提問,然而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解釋自己喜愛某一類說明文的具體原因,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與對比,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0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同學們,你們認同巴迪父母的教育方式嗎?為什么?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只能聽見贊美或只能聽見批評,會發(fā)生怎樣的狀況?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從文本出發(fā)進行發(fā)散思維,并且最終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方面,能夠理性看待父母給予的批評與贊揚,讓文章的教育意義延伸到學生的實踐生活中,進一步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理念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活躍思維最有效的路徑之一,因此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促進課堂提問的趣味化與靈活化,并提煉出核心問題來精簡課堂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堂內容,讓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綻放思維之光,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也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向更高階、更深層次發(fā)展,為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