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自然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然文學的直接影響。自然文學以自覺的生態(tài)意識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約翰·巴勒斯的《醒來的森林》、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等,都是典型作品。在作家眼里,自然文學是一種流派。在我看來,她就是生活中的一位交談者,在和她靜靜的對話中,我總能受到啟發(fā),收到思想的禮物。
第一件禮物:“理所不當然”的好奇心
在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都習慣性地抱著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這會帶來穩(wěn)定感,但也會產(chǎn)生遮蔽,使我們丟掉好奇心,失去審視的勇氣,喪失與新發(fā)現(xiàn)相遇的機會。
精彩是平凡開出的花朵。不妨留意日常生活中被習慣性忽略的各種景致:天空中的云朵、路邊的某一株植物。恰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用“嬰兒的眼睛”,以“重新看一切”的好奇心,去觀察天天都看到的熟悉的景物,將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新的感覺”。
不妨試著重新審視“習以為?!薄白匀蝗绱恕钡墓ぷ鞣绞健⑺季S方式,也許,我們所忽略掉的是一個驚奇的世界。
第二件禮物:敏感而微觀的感受性
“自然在至微中最勝?!薄案惺堋边@個詞是我們日常表達得很多,卻又思考得很少的話題。感受性被稱為“眼中之眼”。她能幫助我們捕獲生活中的微小。有人說,梭羅全身都充滿了感受,對大自然的每一震顫,他都能做出反應。
感受性,讓我們看見形態(tài)之小。我的心頭一直搖曳著《沙鄉(xiāng)年鑒》中的那片葶藶:“她太微不足道了,只是一個能夠迅速、妥善地做好一件小事情的小東西?!辈灰獮閳?zhí)著做好小事而卑怯,日常的微小之美也會發(fā)光。
感受性,讓我們覺察變化之微。豐子愷發(fā)現(xiàn)大自然有個“漸”的神秘原則。我一直覺得,形容色彩別樣的秋天,除了“層林盡染”,還應該有“層林漸染”。
感受性,讓我們洞見小中之大。在自然文學作家眼里,森林里的生態(tài)學故事,在一平方米大小的區(qū)域里便已顯露無遺。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戶外總是樂此不疲地撿拾一些枝葉,由此她感嘆:“兒童與自然建立聯(lián)系的方式很多,而撿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式。”
第三件禮物:面對另一種模樣的接納力
我們常常因自然之美而喜愛自然,其實“大自然激活生命的熱忱,無窮無盡,勢不可當,而又毫不留情”。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春天,不只是春暖花開,還伴有寒風冷雨。只有看見并接納自然的“兩種模樣”,才有可能真正地敬畏自然、理解自然。
我們在自然教育活動中,也要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兒童經(jīng)歷一定的風險、挑戰(zhàn)和冒險,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萌發(fā)對自然的敬畏,初步感受一個完整而真實的自然,慢慢學會如何親近自然、與自然相處。
于是,面對事物的“兩種模樣”,我們不再簡單地將其劃分為截然不同的正反兩面,而是提醒自己,對它們的認識要保留可能性,讓自己的眼光和思考葆有期待性和接納性。這是一種追求客觀的努力,也是一種頗具建設性的視角——如果你真的熱愛自然,一定會從她們的世界里真切地體會到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