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述史視域下德州李氏陶塤的傳承實踐與反思

2024-11-12 00:00:00段文徐琦
齊魯藝苑 2024年5期

摘 要:德州李氏陶塤源于清光緒元年(1875)的舉人吳潯源,傳承至今已有四代,筆者與其第二、三、四代傳承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2009年,“李氏陶塤制作工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第三代傳承人李鐘汾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李氏陶塤從家族傳承到高校教育傳承的轉(zhuǎn)變過程,傳承人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介入,使非遺傳承的鏈條得以加固,為傳承保留了火種,同時,在此轉(zhuǎn)變過程中,既要合理解決“非遺”項目的課程設置、學分、經(jīng)費等具體問題,還需要抓好傳承人培養(yǎng)工作中“點”和“面”的問題。

關鍵詞:德州李氏陶塤;傳承實踐;口述史;高校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5-0004-07

陶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之一。清光緒元年(1875),舉人吳潯源偶得塤,復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塤傳世,并著《塤譜》傳世。居住于德州五里莊村的李氏陶塤創(chuàng)始人李雨村與吳潯源有親緣關系,吳潯源曾贈與他手制陶塤和《塤譜》。他于20世紀20年代初復制出五音孔梨形陶塤,開啟了李氏陶塤的傳承之路,歷經(jīng)四代,由興趣到熱愛,由自發(fā)到有意識,由家族傳承到學校教育傳承的不斷轉(zhuǎn)變,使陶塤這件古老樂器在德州綻放出了奪目的光彩,2009年9月,“李氏陶塤制作工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第三代傳承人李鐘汾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筆者與李氏陶塤的第二、三、四代傳承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第三、四代傳承人李鐘汾、李崢嶸父子,與他們相識相交已有40余年??梢哉f,我從開始對陶塤的懵懂初識到體會其起伏與衍變,再到將李氏陶塤作為自己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無論是以親歷者身份的直接參與,還是采訪者角度的田野工作,都見證了李氏陶塤在德州的傳承和轉(zhuǎn)變過程。

一、德州李氏陶塤的家族傳承

吳潯源(1824—1902),字棠湖,是清代光緒年間河北吳橋縣的文人,祖籍寧津縣小店鄉(xiāng)王莊,后遷居河北省吳橋縣舊城。他博學多識,涉獵廣泛,是當時著名的史學家、書法家、雕刻家、畫家、音樂家。他音樂造詣頗深,善吹塤,依據(jù)考古發(fā)掘的殷代陶塤實物,復制出梨形五音孔陶塤。值得注意的是其撰著《塤譜》一卷,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是我國迄今僅有的一本塤譜。

李雨村(1885—1951),德州市五里莊人,酷愛音樂,與吳潯源有親緣關系,是李氏陶塤創(chuàng)始人。20世紀20年代初,他復制出了褐紅、紅、灰、墨黑等大小四類五音孔梨形陶塤,底部用篆書或隸書刻有“建安六年”“隔津天泉”“李雨村制”“桃園老人李雨村制”等字樣。20世紀30年代,李雨村所制陶塤參展山東省博覽會獲得獎章和獎狀,現(xiàn)存于山東省圖書館。他制作的陶塤在當時影響廣泛,其將調(diào)音較為準確的陶塤通過德州教會學校博文中學王景文校長,贈給北京燕京大學、濟南齊魯大學圖書館、德州某教會醫(yī)院的美籍醫(yī)生等社會機構(gòu)與人士;音準較差的則贈給附近各寺廟的和尚、道士、民間樂戶(吹鼓手)及濟南、天津、北京的親友當作古玩欣賞。5pLkD9yTXLeCudNTKhN7WQ==1986年,德州棉紡廠老工人董玉水曾依據(jù)其陶塤復制出梨形五音孔黑陶塤。

李雨村的兒子李孟才(1914—2000)是李氏陶塤的第二代傳人。1930年冬,李孟才先生赴北京讀書,在北京市中小學的文藝匯演中用陶塤吹奏了昆劇《紫釵記》中《折柳》的一支曲牌【北寄生草】,第三天登了報紙,引起當時社會各界的關注。1986年9月,中央電視臺《話說運河》攝制組在李孟才先生的居室內(nèi)拍攝了德州陶塤的演奏片段,李孟才和其次子李鐘汾用五音孔陶塤和銅制洞簫吹奏了古曲與《話說運河》主題歌,作為《話說運河》德州部分的一項內(nèi)容。

李鐘汾(1938— )是李氏陶塤的第三代傳人,他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化學系,系德州學院化學系退休教師。他自幼對制作和吹奏陶塤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對五音孔陶塤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成就突出。李鐘汾按照祖父李雨村當年制作陶塤的工藝程序,經(jīng)多次改進,制成了八孔、九孔陶塤和易于演奏和傳播的“哨塤”,在推動幾千年古陶塤進化過程和改革中國古老樂器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2009年9月,“李氏陶塤制作工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李鐘汾為項目傳承人。

李鐘汾的長子李崢嶸是陶塤的第四代傳人,他自幼隨父親學習了陶塤的制造工藝和吹奏技術,曾發(fā)表《說塤》參見:李崢嶸.說塤[J].樂器,1990,(2)。一文,在成功申請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收集與整理工作。

德州陶塤經(jīng)過李氏家族四代人的努力傳承至今,體現(xiàn)出了民間藝術頑強的生命力和民間藝人的傳承精神。傳統(tǒng)非遺傳承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家族傳承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它通過血緣關系代代相維系,以家族內(nèi)部的教授和培養(yǎng)來保證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fā)展。但是,這種家族傳承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父子相傳”的負面效應造成傳承人的斷檔?!翱诳谙嗍凇币恢笔羌易鍌鞒械闹饕虒W方式,這種方式建立在子女甘愿順應家學的基礎上。當前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一方面,子女更加獨立,對家長有著極大的逆反心理,對傳承非遺項目有著強烈的排斥心理;同時,當前的學校教育使孩子們的人生有著更多的選項,他們很難追隨父輩的道路。尤其是中學或大學畢業(yè)有了其它工作后,生活的壓力迫使他們無力從事這種傳承。李崢嶸幼年也隨父親李鐘汾學習陶塤制作和吹奏,大學畢業(yè)后在一所小學任音樂教師。按照我們的設想,他應該最有條件成為李氏陶塤的傳承人。但是,他對此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為此,李鐘汾先生也是無能為力。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價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日益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年輕人更熱衷于現(xiàn)代生活方式,如使用社交軟件、網(wǎng)絡購物、電子游戲等,他們對民間傳統(tǒng)技藝逐漸失去了興趣。

其次是家族式傳承模式雖然保證了塤的制作、演奏及創(chuàng)新的“嫡脈”,但也有著動力不足的局限性。陶塤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制作出一枚外形精美的作品已是不易,而我們需要的是音高準確且符合音律要求的專業(yè)演奏塤,要達到這種要求則需要眾多專業(yè)技術和音樂知識的強力支持,這也是李氏陶塤在推廣普及過程中發(fā)展遲緩的因素之一。

二、德州李氏陶塤的高校教育傳承

李氏陶塤的家族傳承由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觀念、就業(yè)理念、個體興趣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甚至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在這種狀況下,高校教育傳承的介入為李氏陶塤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教育傳承是指充分發(fā)揮高等學校教育在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中的作用,充分利用高校師資及科研資源,成立一支集教學、科研與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團隊。德州學院建立了“魯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設有專門的陶塤制作工作室,開設陶塤制作及吹奏課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陶塤及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自2010年開始,德州學院每年邀請李鐘汾舉辦關于陶塤的學術講座,效果頗佳。很多學生對陶塤制作和吹奏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后成立了李氏陶塤課題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學習陶塤制作工藝,赴梁子黑陶陶藝館觀摩,并開展陶塤手工制作、陶塤包裝設計等實踐活動,形成了李氏陶塤最早的一批成果,作為特色禮品成為我校對外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

2011年,德州學院音樂學院獲批山東省藝術科學“十二五”重點學科“地域音樂文化”項目,并把“李氏陶塤制作工藝”作為重點研究內(nèi)容之一,申請山東省文化廳文化藝術重點課題獲得成功。

2012年,學校正式開設“李氏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選修),特聘李鐘汾先生授課。第一屆選修陶塤的學生共10人,課程設置在第五學期,每周兩節(jié)。授課內(nèi)容包括陶塤制作和演奏兩部分。這10名學生均為竹笛主項或者副項學生,在陶塤演奏學習上較為順利,但在陶塤制作的拉坯、調(diào)音和燒制三個環(huán)節(jié)受挫頗多。但經(jīng)過李鐘汾先生的精心指導和幫助,半年間他們先后制作出20余個品相和音準均基本達標的陶塤。同時,學生們開始在民樂隊中承擔塤聲部的演奏任務,民樂合奏《大同夢》第一部分深沉悠揚的陶塤音樂已成為歷屆陶塤演奏學生的必學曲目之一。

2013年,“李氏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經(jīng)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和總結(jié)論證,確定了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將陶塤課程調(diào)整到第三學期,并將學時延長為一學年,正式納入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選修)的設立為陶塤的進一步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李氏陶塤制作工藝”的傳承得到有效保證,從而解除了李氏陶塤傳承的后顧之憂,充分體現(xiàn)了德州學院音樂學院“以課堂為平臺,學生為傳承主體,讓更多的德州民間音樂走近學生、走進課堂”的教學理念。

2016年1月,德州學院音樂學院為了解決李氏陶塤的師資傳承問題,同時也為了學科專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在征得李鐘汾先生的同意下,特別推薦新引進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徐琦博士作為李氏陶塤的第四代傳承人,開啟了李氏陶塤從家族傳承到高校教育傳承的轉(zhuǎn)化。

三、德州李氏陶塤傳承過程中的故事

前文簡要敘述了李氏陶塤在德州的傳承發(fā)展歷程,筆者與李氏陶塤的幾代傳人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以至于影響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民族音樂學的海洋里暢游至今。現(xiàn)在回想起來,雖沒有取得卓著的成果,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感到非常充實和愜意,受益匪淺。

(一)初識李氏陶塤

李氏陶塤的四代傳承人分別是:第一代李雨村,第二代李孟才,第三代李鐘汾,第四代李崢嶸和徐琦。其中,第四代傳承人李崢嶸是我認識李氏陶塤繼而進行研究的關鍵性人物。

李崢嶸是李鐘汾的長子(次子對陶塤不感興趣),與我是同學關系,而且是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的同班同學。李崢嶸高中時期學手風琴,我學琵琶,一起參加了藝考和高考,他最終考入德州師專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yè)(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前身),畢業(yè)后分配至德州黎明小學任音樂教師至今。他性情敦厚平和,對待李氏陶塤這門家傳技藝一直抱著隨性而為的態(tài)度,也學習其制作與演奏,在李氏陶塤申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過程中付出甚多,做出重大貢獻。申報成功后,由于非遺傳承是一項費時、費力且費錢的事,對此他一直缺乏足夠的興趣。我曾多次勸說他繼承這門家傳技藝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只是人各有志,終不得遂愿。正因如此,為了將傳承了近四代的李氏陶塤制作技藝更好地延續(xù)下去,同時考慮音樂學院學科專業(yè)建設發(fā)展問題,征得李鐘汾先生同意,2016年優(yōu)選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徐琦博士舉辦傳統(tǒng)拜師儀式,確立了李氏陶塤第四代傳人,將這項省級非遺項目真正落戶高校,同時,也開啟了音樂類非遺項目由家族傳承到高校教育傳承新模式的轉(zhuǎn)變。

(二)李孟才先生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去崢嶸家都看到身材瘦小的李孟才先生安靜地坐在床邊看書或者在書桌上寫作。開始覺得好奇,就悄悄問崢嶸:怎么每次看到你爺爺都在看書寫字???他說:我爺爺就是一位沉默寡言、喜愛看書的老人。李鐘汾也說他父親雖然是地主出身,但在歷次社會變遷中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均得益于他的老實勤勉和小心謹慎。他自幼因?qū)W習中醫(yī)而習字,從背《湯頭歌》《黃帝內(nèi)經(jīng)》到學習四書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打下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后去北京讀新學,就讀于金魚胡同小學和中學,高中一年級時因“一二·九運動”返回德州,曾在濟寧一個禁煙辦事處和德州教育部門當過職員,建國后先后在德州建筑公司、濟陽縣衛(wèi)生院和德州市造紙廠工作。離休后(1983)在德州市文聯(lián)《德州文史》編輯部從事寫作和文獻整理工作,寫作了《德州歷史沿革》《中國古老樂器——陶塤在德州地區(qū)的復制發(fā)展》等文章24篇,分文史、名人軼事、事件見聞、雜考及音樂五類(表1)。其中,《中國古老樂器——陶塤在德州地區(qū)的復制發(fā)展》一文是德州陶塤傳承發(fā)展理論研究的最早成果。李孟才先生曾在德州五里莊的民間樂隊拉“龍頭嗡子”(一種雕刻龍頭的自制二胡),對德州及周邊的民間樂曲較為熟悉,其《百年來德州民間樂曲概述》一文也是對德州地區(qū)民間樂曲研究整理的最早資料,被收錄于《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4.08)。

(三)聰穎多才、“不務正業(yè)”、執(zhí)著堅韌的李鐘汾先生

李孟才的次子李鐘汾,1963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學院化學系,曾任德州師?;瘜W系副教授,是李氏陶塤的第三代傳人。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樂陵第四中學任化學教師,曾兼任音樂教師,1978年調(diào)至德州師?;瘜W系任教。李鐘汾對音樂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和音樂天分,童年時先后自學竹笛、簫、箎、塤、二胡、三弦等民族樂器且能熟練演奏,工作后又自學了風琴(在中學兼任音樂教師的需要)、手風琴(李崢嶸是手風琴專業(yè)方向)、小提琴、鋼琴、電子琴等樂器,后來又學習了簡譜和五線譜。我高中和大學期間經(jīng)常去崢嶸家串門,有時碰到李鐘汾先生在家里拉坯制作陶塤,感到很新奇,便不斷地向他請教。他看我對陶塤有興趣也非常高興(因為他的兩個兒子對他制作陶塤均不太在意),我又是民族器樂專業(yè)的(琵琶),所以每次李鐘汾先生都像遇見知音一樣興致勃勃地向我展示其祖?zhèn)鞯奶諌_、銅制洞簫,及他自己復制的箎、三弦等樂器,我也是第一次見到了這些以前在只是在書本上才能看到的樂器實物。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的交流為我從事民間音樂的研究播下了一顆勃勃生機的種子,也是自己后來克服重重困難將李氏陶塤引入大學課堂的原動力所在。他常說自己水平很業(yè)余,就是“玩兒”。但其可貴之處在于“玩兒”的高興,“玩兒”的有模有樣,“玩兒”的實實在在。記得第一次請他為音樂學院學生做陶塤知識講座時,他將陶塤、哨塤、竹笛、銅制洞簫、三弦等樂器依次展示和演奏,一次次獲得了學生們的熱烈掌聲。我正準備致結(jié)束詞時,沒想到李先生看到旁邊有鋼琴,又興致盎然地表演了一段鋼琴彈唱《駿馬奔馳保邊疆》,洪亮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及熟練的鋼琴伴奏(雖然不怎么規(guī)范)震驚了我和所有師生,將現(xiàn)場氣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李鐘汾作為我校化學系副教授,多年來,除了認真完成教學科研任務外,業(yè)余時間都給了陶塤,并發(fā)表了相關論文《關于古陶塤的源流和九孔塤的研究成果》。我和他聊天時曾說:您當時選錯專業(yè)了,應該學音樂才對,現(xiàn)在是“不務正業(yè)”啊。他一笑了之,表示當時想考音樂卻無從下手,且家里對以音樂為職業(yè)也不太認可。我想這可能是李鐘汾內(nèi)心的一個遺憾,讓兒子李崢嶸學習音樂也是間接圓了自己的音樂夢。

李鐘汾先生對于陶塤傳承的執(zhí)著與堅韌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他在祖父的制作工藝基礎上制成了方便吹奏、音階齊全的八孔陶塤和九孔陶塤。2006年,李鐘汾研制的陶塤參加了“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成果獎”展覽會,獲得好評。之后又成功研制出造型和傳統(tǒng)陶塤相似,且簡單易吹、適于普及的“哨塤”。2009年9月,“李氏陶塤制作工藝”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李鐘汾為項目傳承人,2010年被山東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文化行業(yè)高技能人才”稱號。退休后被聘為我校音樂學院教授,先成立了“李氏陶塤制作與演奏”研究小組,在陶塤納入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后承擔“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的教學。2014—2015年間,李先生身染重疾(癌癥)仍堅持授課,不過,他對李氏陶塤的傳承憂心忡忡,多次催促我選擇年輕教師接替他的教學。徐琦博士2015年來我院工作,輔助他進行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的教學,2016年1月,經(jīng)李鐘汾先生同意于我院舉辦拜師儀式,徐琦成為李氏陶塤第四代傳人,先生終于得償所愿。

(四)踏實勤奮的傳承人徐琦博士

徐琦本科是竹笛專業(yè),碩士是中國音樂史專業(yè),博士則是音樂教育專業(yè),2015年7月入職我院任教。他在入職面試時展示了陶塤演奏,這也是能夠錄用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時期,李鐘汾先生已經(jīng)查出身患癌癥,很難繼續(xù)承擔陶塤課程的教學任務。徐琦入職后承擔竹笛教學及民樂團排練工作,并依托我院山東省文化藝術重點學科“地域音樂文化研究”(“十二五”重點學科為“地域音樂文化”,“十三五”重點學科改為“地域音樂文化研究”,特此說明),選擇李氏陶塤作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他首先擔任了李鐘汾先生的陶塤助教,在拜師后,更加積極虛心地向李鐘汾先生學習,并承擔起了李氏陶塤教學傳承的重任。經(jīng)過潛心學習,他深得李鐘汾先生制塤技藝真?zhèn)?,對練泥、拉坯、陰干、修形、拋光等陶塤制作要法都得心應手,在教學實踐中孜孜以求地不斷探索著陶塤的奧秘和真髓。自2015年9月承擔德州學院“陶塤演奏與制作”課程教學以來,每年教授學生20余人,至今已經(jīng)培養(yǎng)學生300余人。2019年建立德州古塤工作室,2020年被評選為德州市非遺傳承人,2022年晉升為副教授。

四、德州李氏陶塤傳承實踐引發(fā)的思考

近年來,國內(nèi)對“口述史”的關注逐漸使其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民族音樂學和傳統(tǒng)音樂研究領域極為重要的研究方式,使筆者對于德州李氏陶塤的諸多傳承問題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有了新的啟發(fā)和認識。通常“口述史”是研究者運用錄音、訪談、敘事等相關方式,搜集整理調(diào)查者的口傳記憶、口述材料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進行整理還原的歷史。[1]筆者非常贊同與欣賞臧藝兵先生的觀點:“他們的敘述只想對世界說出一句話:筆者們也活過。尤其重要的是,口述歷史會更讓個體生命的靈魂得到獨特而充分表達。這會使歷史更細膩、更入微、更深刻、更生動、更確切、也更方便地讓人們進入歷史的時空中去立體地感受歷史的存在??谑鰵v史就是人類呈現(xiàn)自己發(fā)展歷程的一個有效方式,重要的是這個方式對于人類的每一個成員來說,體現(xiàn)了一種生命存在的公平。”[2]每一位傳承者都是一粒種子,你不知道將來會有哪一粒種子在世界的任一角落生根發(fā)芽,支撐起一片新的綠色。李氏陶塤的創(chuàng)始人李雨村便是吳潯源先生撒下的眾多種子的一顆,其發(fā)芽結(jié)果,將陶塤技藝傳承了四代,是為典型案例。吳潯源、李雨村、李孟才、董玉水、李鐘汾、李崢嶸、徐琦以及學習陶塤制作和演奏的學生們,他們都是小人物,做的都是極為平凡的小事情,但他們對民間技藝的堅守和標準是值得研究者們重視與關注的。

以口述史的視角審視德州李氏陶塤的傳承實踐案例,首先是高校介入非遺傳承的必要性問題。高校介入是非遺傳承的眾多路徑之一,之所以重要且必要,在于高校具備固定的教育平臺和教育資源,一旦將非遺項目納入到教學體系中,可以使其傳承活動得到有效保障。相當數(shù)量的非遺項目如果以家族傳承方式繼續(xù)下去,很有可能會隨時中斷,李氏陶塤便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因此,高校介入使非遺傳承的鏈條得以加固,為傳承保留了火種,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當然,高校介入非遺傳承也有其局限性,具體表現(xiàn)在實施過程中的課程設置、學分、經(jīng)費及重視程度等問題。非遺項目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雖然可以使教學活動得到保障,但同時會受到一定制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有/Io07+t1wdxXwkOW8Ri7qm8bUc1YoiQD1YC/oqXQ8G0=著相對固定的模式和板塊,主要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非遺類課程作為特色課程一般只能納入選修類課程板塊。而選修類課程一般開設年限為一學期,最多兩學期(主修專業(yè)選修課除外)。以陶塤課程為例,2012年最初開設在第五學期(大三第一學期),每周兩節(jié)課,但一學期的選修很難讓學生達到熟練制作成品的水平。2013年改為開設在第三學期,開課時長延長為1年。2016年至今,“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調(diào)整到第一學期,開課時長1年,第二學年與器樂選修課相結(jié)合,學生實際學習時間為2年。

另外,目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為學分制,陶塤制作課程只有1學分(不能隨意加分),制約了學生選課的積極性。經(jīng)費問題是指開設陶塤制作與演奏課程所需要的場地、設備、耗材(膠泥)及燒制等所需的費用,均需要學校層面的大力支持。很多非遺類課程因?qū)儆谔厣n程,在建設過程中的經(jīng)費支出會陷入教學和科研相互矛盾的尷尬境地。當然,這些都是細節(jié)問題,但處理不得當也會制約其教學效果和發(fā)展質(zhì)量。關鍵在于校院領導是否真重視、真支持,很多學校領導表面是重視的,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缺乏切實具體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最后是關于傳承人的培養(yǎng)問題,這里涉及傳承者和傳承人兩個概念。簡單說傳承人一定是傳承者,而優(yōu)秀的傳承者才是傳承人??v觀李氏陶塤傳承歷程中涉及到的眾多傳承者,李鐘汾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李氏陶塤的傳承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和提升作用,正因為如此,才被評為省級傳承人,這是國家對于非遺優(yōu)秀傳承者的肯定與標志。筆者認為,要想搞好非遺傳承工作一定要抓好“點”,做好“面”。抓好“點”是指抓好優(yōu)秀傳承者的培養(yǎng),做好“面”是指非遺傳承者的培養(yǎng)普及工作。只有形成良好的非遺傳承社會環(huán)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工作中來,才能不斷涌現(xiàn)出更多的優(yōu)秀傳承者。同時,優(yōu)秀傳承者也是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重點培養(yǎng)的,家族傳承人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限制,而高校教育傳承則可以充分發(fā)揮國家體制的優(yōu)越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人選進行重點培養(yǎng)。徐琦可以作為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在進入李氏陶塤傳承教學短短5年間便成功獲批“李氏陶塤制作工藝”市級傳承人,目前正向省級傳承人邁進。

李氏陶塤由家族傳承到高校教育傳承的轉(zhuǎn)變過程只是眾多非遺項目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一種傳承方式,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最好,但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階段,這種模式對一些瀕臨滅絕的非遺項目確實能起到起死回生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景和,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2]臧藝兵.我們也活過:以口述史為證——論口述史在音樂學領域的運用[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7,(1).

(責任編輯:李鴻熙)

作者簡介:段 文,男,博士,德州學院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學、民族音樂學教學與研究。

徐 琦,男,博士,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器樂。

項目來源:本文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創(chuàng)”研究專項“省級非遺‘德州古塤制作技藝’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2022-2XLC-38)的階段性成果。

绍兴县| 临潭县| 连江县| 湘潭县| 资溪县| 阳山县| 商都县| 台江县| 嘉定区| 石屏县| 关岭| 三河市| 山东省| 玉龙| 罗城| 调兵山市| 武冈市| 剑河县| 沙田区| 台湾省| 玉门市| 射洪县| 四川省| 湘潭市| 偃师市| 灌云县| 苏尼特右旗| 盐城市| 读书| 柳江县| 九江市| 景宁| 肇州县| 南宁市| 庆安县| 建始县| 乐亭县| 永定县| 烟台市| 永修县| 青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