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交往向國際空間與互聯網空間不斷擴張,產生的新型社會關系與交往模式,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以更為宏觀的國家形象為研究視野,提升對社會現象的闡釋力和引領力,從而增強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國家形象觀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價值相耦合,需要構建以國家形象定位觀、國家形象追蹤觀、國家形象塑造觀、國家形象傳播觀組成的“四觀”體系,實現對新時代公民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道德心理的塑造。
關鍵詞:國家形象觀;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生活越來越便捷,社會交往日益國際化,交往空間也在向互聯網領域不斷擴展,產生的新型社會關系與交往模式,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遵循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國家形象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高質量精神文明的日益成為公民現實的內在需要和追求。社會交往領域的擴張使公民日益成為對外交往、網絡交流活動的主體,影響著國家形象的構建。中國語境下國家形象存在的現實問題,“理想國家形象的構筑還需從倫理規(guī)制方面做出努力,這是一個國家構筑其國家形象的內在要求”[1]。
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國家形象觀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在關聯。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在對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養(yǎng)。公民道德風貌關系國家形象?!保?]這為思考國家形象觀視域下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現實遵循?!肮竦赖陆ㄔO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基于國家與公民新型權利義務關系的重塑?!保?]德治是通過對社會道德心理的調節(jié)來增強國家治理的效果,以國家形象定位觀、國家形象追蹤觀、國家形象塑造觀、國家形象傳播觀組成的“四觀”體系為中心,對公民進行道德心理培養(yǎng),成為國家形象觀視域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國家形象定位觀對道德認知的塑造
國家形象定位觀的基本內涵包括我們要塑造什么樣的國家形象以及不同視角下國家形象的類型等內容。國家形象定位觀是國家形象建設的首要問題,這一理念側重于解決道德認知層面認知不足、認識模糊等問題,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斷力。
(一)國家形象的定位是塑造道德認知的基礎
國家形象的定位是一個內涵豐富、視角多元的系統工程,具體包括整體性國家形象的定位與多維性國家形象的定位。形象定位觀是培育國家形象觀最基礎的問題。對于什么是國家形象這一問題,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可以概括為國家形象是本國國民和外國公眾對于一個國家的主觀印象與綜合評價,包含對內與對外兩個方向的功能,是“自我”與“他者”雙向互動、對話的產物,展現出多維與整體有機統一的特點。道德認知是以掌握道德知識為基礎,以對道德的理解和內化為目的的。國家形象定位觀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在道德認知層面的基礎內容,能夠幫助公民對國家形象相關問題形成理性的看法與科學的觀點,提升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整體性的國家形象定位觀對道德價值的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穩(wěn)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fā)展、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4]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等“四個大國”形象作為整體性國家形象的定位,是國家形象戰(zhàn)略的總體目標,其中如和諧、文明、和平、團結、公平、正義、開放等價值理念應成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八膫€大國”形象昭示著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彰顯著中國人民對本國的歷史文化、發(fā)展道路、社會制度的高度自信。
(三)多維性的國家形象定位觀對道德認知的塑造
為展示更為全面、具體、生動的國家形象,我們還要從多維視角建立起多元化的國家形象體系。比如從領域建設上要展示政治形象、文化形象、社會形象、生態(tài)形象、道德形象等;從社會主體上要塑造政府形象、企業(yè)形象、公民形象等。這種多維性形象是國家形象的具體呈現,展現了公民與國家之間復雜而多元的關系,呈現出當代中國的多元化樣態(tài)。國家形象的構建以國家形象定位觀為依據,道德認知以知識學習為基礎,將國家形象定位觀融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體系之中,實現二者理念的融合,能夠成為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價值旨趣。
二、國家形象追蹤觀對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國家形象追蹤觀主要包括追蹤域外“他塑”了怎樣的國家形象,我們“自塑”了怎樣的國家形象以及“他者形象”與“自我形象”的變遷史等。國家形象追蹤觀是國家形象建設的起點問題,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因子,這一理念側重于解決道德情感層面義務感與榮譽感匱乏等問題。
(一)國家形象的追蹤是培養(yǎng)道德情感的重要方法
責任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體驗的方式進行聯想。國家形象追蹤觀具體包括“他者形象”的追蹤與“自我形象”的追蹤。國家形象追蹤的意義在于將公民帶入國家形象史的演變歷程,通過對國家形象史中復雜形象譜系的梳理,了解“他者形象”與“自我形象”之間的強烈反差以及國家形象的“自我異質化”問題,幫助公民對國家形象深入溯源,產生豐富的道德情感體驗,增強公民塑造國家形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他者”國家形象追蹤觀對道德責任感的激發(fā)
國家形象追蹤所帶來的道德情感體驗非常復雜而多元,他者形象史中的中國形象內容多變,塑造軌跡大起大落,因而又被英國當代著名漢學家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稱為“中國變色龍”。從13世紀至今,中國形象的他者形象史整體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3世紀初到18世紀中期,表現為烏托邦化的“理想國”形象,體現為西方對中國的贊美與崇拜,這一階段的國家形象追蹤能夠讓國民產生對古典中國燦爛文明的道德自豪感。第二階段是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家形象表現的是負面的“意識形態(tài)化”特征,中國呈現停滯與落后的否定性形象。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初至今,近百年來中國的他者形象長期搖擺于烏托邦化與意識形態(tài)化之間,肯定與否定反復出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形象長期籠罩在“中國強硬論”“中國崩潰論”等陰影中,這一階段西方對國家形象的妖魔化激發(fā)了國人塑造中國形象的道德責任感。
(三)“自我”國家形象追蹤觀對道德安全感的培養(yǎng)
國民需要了解官方的自我形象塑造史,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官方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構建的國家形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官方在不同歷史時期構建了側重點各異的中國形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了對外關系三項基本方針,向世界展示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形象;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論斷,構建了和平發(fā)展的大國形象;之后,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要求展示我國的“五大形象”,第一次從戰(zhàn)略的角度系統、全面、明確提出了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理論;21世紀初,胡錦濤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外交思想,構建了合作、負責的大國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個大國”形象的定位,將國家形象建設提高到了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以上官方“自塑”的國家形象帶給國民的是一種道德安全感。另外,自我形象的追蹤還要關注中國文藝在“西方中心主義”觀念影響下對國家形象“自我東方化”的塑造史以及中國公民在國際交往中的不良道德行為損害國家形象的相關事件。
三、國家形象塑造觀對道德意志的錘煉
國家形象塑造觀主要包括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以及國家形象構建的內在邏輯與基本規(guī)律等內容。國家形象塑造是國家形象建設的核心問題,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因子,該理念側重于解決道德意志層面自覺性與自制力薄弱等問題,增強公民的道德堅定性。
(一)國家形象的塑造是錘煉道德意志的核心路徑
道德意志的錘煉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地設定合理可行的道德目標。中國共產黨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國家形象觀視域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倫理目標?!皣倚蜗缶唧w由國家實體形象、國家虛擬形象和公眾認知形象三個子概念組成?!保?]國家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塑造國家虛擬形象,以立足于現實的理想訴求搭建國家理想形象的主體結構,強化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道德意志。
(二)堅持“構建主體性”與“價值主體性”相統一
U/vmJ5GU55jTUP4KvRhdfQ==“構建主體性”表現的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形象塑造姿態(tài),“價值主體性”強調的是一種客觀、正向的形象塑造內容。當代中國需要提升“構建主體性”,積極主動塑造國家形象。中國文藝曾試圖“自塑”國家形象,部分作品雖是一種主動構建,但其在價值主體性層面有一定缺失,導致“自我他者化”?!白晕宜呋彪m是一種主動構建,但其在價值主體性層面是缺失的,尤其是在“西方中心主義”影響下,為了迎合西方的倫理視野,走向了對中國“獵奇”與“揭丑”的錯誤方向。國家形象塑造觀要求以更加主動、積極的姿態(tài)塑造能夠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審美、中國倫理的客觀、正面、光明的國家形象。
(三)構建基于國家現實基礎上的理想性品格
道德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國家虛擬形象往往是一種國家理想形象,體現的是國家的理想與民族的希望,是公民道德的一種“至善”追求,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崇高道德理想?,F實性是國家形象塑造的基礎,國家形象的塑造需要立足于中國的當代現實,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中國當下的國家現實與生存現實。我們塑造的國家形象“包含了既定的現實,更蘊含了一種向往、追求的價值目的,即希望成為什么樣的國家,希望追求什么樣的精神”[6]。國家形象的理想性指的是人們對它的一種預設與想象,這種理想形象可以對現實形象的塑造產生反作用?,F實性指向的是國家形象的當下與現狀,理想性則指向對國家形象的訴求與期待,這一倫理目標共同描摹了美麗中國的理想愿景。
四、國家形象傳播觀對道德行為的培育
國家形象傳播觀包括如何對國家形象進行域外傳播,怎樣更好與國外公眾、域外文化、他者形象進行溝通與互動等內容。國家形象傳播觀是國家形象建設的歸宿問題,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因子,這一理念側重于解決知行不一、知而不行等問題,增強公民的道德行動力。
(一)國家形象的傳播是道德行為培育的關鍵手段
道德的力量在于踐行,新時代公民道德的踐行要求公民積極主動參與到道德建設中。國家形象是一種主體間性構建,即國家形象的構建需要在跨文化的視角下實現與他者的互動,在溝通、交流與對話中影響對方認知,重塑本國形象。
政府要通過國家形象傳播觀引導公民主動、科學、有效地傳播國家形象,更好地展現“中國聲音”與“中國力量”。國家形象觀視域下新時代公民道德的踐履還要講求方式方法、關注角色變化。
(二)要加強跨文化交流,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道德故事
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需要搭建傳播橋梁、創(chuàng)造交流空間,可以從國際共識的倫理邏輯出發(fā),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融入“中國性”,以中國獨特的方式書寫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在符合國際倫理的邏輯中為解決全球性、共享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三)要遵循傳播特性,建立多元精準的對外傳播體系
傳播內容要實現精準化,能適應差異化的傳播趨勢,改大水漫灌式的“廣播”為精準滴灌式的“傳播”。比如,在域外交流中,對于有地緣關系的國家,要傳播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理念,展現睦鄰友好、和平發(fā)展的國家形象;對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傳播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渠道要多維化,既要有宏大敘事,又要有日?;⑸罨膫€人敘事。在視覺文化時代,要更加重視新興媒體與網絡傳播,中國公民可以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的創(chuàng)作,以影像網絡日志(Video Blog,縮寫為Vlog)、動漫等圖像視頻形式進行個人議題輸出,打造“民間輿論場”與“網絡輿論場”。
五、結語
國家形象觀與公民道德建設在倫理維度有著深厚的學理依據與嚴謹的實踐邏輯。很多國家都在本國國家形象觀指導下主動構建國家形象,以展現文化影響力以及道德吸引力,以影響國民心態(tài)與公民道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立足于主動構建國家形象這一宏觀的倫理視野,提升對社會現象的闡釋力和引領力,增強公民意識與國家認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培養(yǎng)新時代好公民。國家形象觀視域下的公民道德意識難以自發(fā)形成,需要通過系統的道德教育活動來完成。國家通過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動培養(yǎng)公民的國家形象觀,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打造新時代的禮儀之邦。
參考文獻
[1]張由菊.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倫理向度[J].貴州社會科學,2021(10):43-48.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31):10-17.
[3]李蘭芬.國家認同視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2014(12):4-21,205.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
[5]段鵬.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傳播策略[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8.
[6]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處.“文藝作品中的國家形象”研討會在京舉行[J].文藝理論批評,2008(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