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探索獅山菜薹的最佳播期、密度和施肥量組合,在玉溪適宜區(qū)域實現良種與良法配套應用。試驗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設計,2020—2022年連續(xù)兩季研究最適宜的播種期、種植密度及尿素施用量及其對鮮薹、籽粒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3個栽培因子對鮮薹產量影響大小依次為播種期、密度、尿素施用量,對籽粒產量影響大小依次為密度、播種期、尿素施用量,各處理鮮薹、籽粒產量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播種期對獅山菜薹的初采時間、采收天數、次數及生育期有顯著影響,種植密度與薹粗、單薹鮮重、莢粒數及單株角果等呈負相關,而尿素施用量對生育期及農藝性狀的影響不明顯。獅山菜薹最佳栽培因子組合為播種期9月30日、密度6萬株/hm2、苗期尿素375 kg/hm2,該條件下鮮薹產量可達31 183.8 kg/hm2,籽粒產量1 888.75 kg/hm2,凈收益16.52萬元/hm2,產投比3.55,經濟效益較高。
關鍵詞 獅山菜薹;播期;密度;施肥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6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9-002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9.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Factors on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Shishan Rapeseed
HU Xin-zhou1, HE Quan2,AN Zheng-yun1 et al
(1. Yu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xi, Yunnan 653100;2. Eshan Branch of Yuxi Tobacco Company, Eshan, Yunnan 65320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 dosage of Shishan rapeseed,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good breeding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the suitable area of Yuxi City. Using three-factor and three-level orthogonal test, we researched the optimal sowing date, planting density and fertilizer dosage of Shishan rapeseed in Yuxi City,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shoot, seed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 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shoot yield from big to small were in the order of sowing date, planting density,urea dosage;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seed yield from big to small were in the order of planting density,sowing date,urea dosage, the shoot and seed yield difference of each treatment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sowing dat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irst picking time, harvesting days, times and growth period of Shishan rapeseed. Planting densi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hoot thickness, fresh weight per shoot, pod number and pods per plant. However, the effect of urea dosage amount on growth period and agronomic traits was not obvious.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factors for Shishan rapeseed were September 30 for planting date, 60 000 plants/hm2 for density, 375 kg/hm2 for urea at seedling stage, the yield of fresh shoot could reach 31 183.8 kg/hm2, seed yield could reach 1 888.75 kg/hm2, the net income was 165 200 yuan/hm2, output-input ratio was 3.55,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were relatively high.
Key words Shishan rapeseed shoot;Sowing date;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dosage;Economic benefits
基金項目 云南省煙草公司玉溪分公司科技計劃項目“峨山縣煙油協(xié)同綠色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yxyc2023027);云南省農業(yè)生產專項“玉溪市優(yōu)質油菜單產提升技術示范”(ynnysc2023yx)。
作者簡介 胡新洲(1985—),男,湖北潛江人,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油菜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員,碩士,從事油菜育種及栽培技術應用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0
油菜是我國乃至整個世界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區(qū)域分布最廣、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脂的重要來源。此外,油菜還有菜用、花用、蜜用、飼用和肥用等多種功能。油菜又是云南省第一大油料作物,玉溪是云南省重要的油菜種植區(qū),年種植面積約1.67 萬 hm2,但是仍存在較大缺口[1- 3]。目前,隨著玉溪壩區(qū)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逐年增加以及油菜種植比較效益逐漸降低,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如何開發(fā)利用油菜除榨油外的其他價值,在提升油菜比較效益的同時,又能保障我市糧油安全成為擺在科研人員面前一道難題[4-5]。
針對玉溪市油菜產業(yè)發(fā)展所面臨的障礙和瓶頸,玉溪市農業(yè)科學院積極開展油菜多功能化種植及配套技術研究,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2018年,引進了由華中農業(yè)大學馬朝芝教授團隊選育的獅山菜薹油菜新品種,該品種具有分枝性強、營養(yǎng)豐富、口感好、抗凍害、適應性廣等優(yōu)點,是我國第1個油菜薹專用品種,采薹結束后能收獲籽粒,在湖北及很多省份都均表現出良好的品種特性及適應性[6-9]。鑒于此,筆者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原理和正交分析方法[10-11],在云南玉溪地區(qū)研究了不同播種期、種植密度和苗期尿素施用量對獅山菜薹的鮮薹、籽粒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旨在挖掘出其品種特性,探索出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實現良種和良法配套,以便在玉溪適宜區(qū)域推廣“菜-游-油”模式提供品種和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油菜品種為華中農業(yè)大學選育早熟甘藍型雙低油菜品種獅山菜薹。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連續(xù)兩季進行,試驗地選在玉溪市紅塔區(qū)研和鎮(zhèn)賈井四組玉溪市農業(yè)科學院基地(海拔1 630 m)水肥條件均一的田塊,前作為玉米。
采用3因子3水平正交試驗設計(表1),3因子為播種期(處理A)、密度(處理B)、尿素施用量(處理C),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3.33 m2,統(tǒng)一采用打塘直播的方式,磷、鉀肥統(tǒng)一如下:底肥施斯創(chuàng)格有機肥3 000 kg/hm2(有機質含量≥35%)和普鈣450 kg/hm2;苗肥在移栽成活后7~10 d施硼砂(純B≥9%)1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施肥水平計算后稱量到小區(qū)與氮肥混合后對水澆施;每次采薹后追肥對水澆施高效復合肥(N∶P∶K=17∶17∶17)150 kg/hm2作促薹肥;試驗記載各處理生育時期、株高等主要農藝性狀,摘取主薹及分支收獲計產,每次采薹間隔約7 d,采薹標準為薹長約15.0 cm,薹粗約0.8 cm,分小區(qū)采摘后在田間稱取菜薹鮮質量。成熟后采取人工方式分小區(qū)割倒,在田間晾曬后脫粒,曬干揚凈后測油菜籽產量。苗期天數為出苗到抽薹的天數;全生育期為播種到籽粒成熟天數。
1.3 分析方法
采用浙江大學唐啟義教授的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16]及Excel表格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主要農藝性狀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播期(處理A)采薹始期為12月5日,比處理A、A分別早12、28 d;播種至始采天數為67 d,比處理A、A分別少2、8 d;采薹終期為1月29日,比處理A、A分別提早5、11 d;采收天數為56 d,比處理A、A分別多8、17 d;采薹次數為10次,比處理A、A分別多2、3次;薹粗較粗的是處理ABC、ABC,均為0.97 cm,最細的是處理ABC,為0.87 cm,同一播期內,薹粗隨著密度增加而降低;單薹鮮重最重的是處理ABC,為28.7 g,最輕的是處理ABC,為24.3 g,同一播期內,單薹鮮重隨著密度增加而降低;第一播期(處理A)干籽粒收獲期是4月20日,比處理A、A分別早4、8 d;全生育期為202 d,比A、A分別多6、12 d;株高最高的是處理ABC,為137.1 cm,最低的是處理ABC,為128.5 cm;有效分支數較多的是處理ABC、ABC、ABC,均為11.6 cm,最少的是處理ABC,為9.6 cm;莢粒數最多的是處理ABC,為18.5粒,最少的是處理ABC,為12.9粒,同一播期內,莢粒數隨著密度增加而降低;單株角果最多的是處理ABC,為862.1個,最少的是處理ABC,為533.6個,同一播期內,單株角果隨著密度增加而降低;千粒重最重的是處理ABC,為3.07 g,最輕的是處理ABC,為2.81 g。
2.2 不同處理對鮮菜薹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小區(qū)產量居第1位的是處理 ABC,為31 430.0 kg/hm2;第2位是處理 ABC,為31 183.8 kg/hm2;第3位是處理 ABC,為 29 840.0 kg/hm2;產量最低的是處理 ABC,為15 170.0 kg/hm2。鮮菜薹產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處理間存在差異,處理ABC、ABC、ABC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處理ABC與處理ABC、ABC、ABC間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存在極顯著差異;處理ABC、ABC、ABC、ABC與處理 ABC、ABC、ABC、ABC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處理ABC與處理ABC、ABC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各因子對產量的影響可用極差來衡量,極差越大,表明這個因子對產量的影響越大;極差越小,表明這個因子對產量的影響越小。由表3可知,3個因子的極差表現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A、處理B、處理C,說明3個因子中播種期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密度次之;而苗期不同尿素施用量對鮮菜薹產量的影響最小。
2.3 不同處理對籽粒產量的影響
小區(qū)產量居第1位的是處理 ABC,為 2 105.00 kg/hm2;第2位是處理 ABC,為2 102.50 kg/hm2;第3位是處理 ABC,為1 957.50 kg/hm2;產量最低的是處理 ABC,為1 525.00 kg/hm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 ABC、ABC、 ABC、ABC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處理 ABC與處理 ABC、ABC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但與處理ABC、ABC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處理 ABC、ABC與處理 ABC、ABC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與處理ABC、ABC間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存在極顯著差異;處理 ABC、ABC與處理 ABC、ABC、 ABC間存在極顯著差異,與處理ABC間存在顯著差異,與其他處理間不存在顯著差異;3個因子的極差由大到小依次為處理B、處理A、處理C,說明3個因子中以密度對產量的影響最大,播種期次之,而苗期不同尿素施用量對籽粒產量的影響最小。
2.4 不同處理經濟效益比較
表5中的產量取平均值,價格按油菜籽6.20元/kg、菜薹7.00元/kg、尿素3.00元/kg、硫酸鉀3.60元/kg、普鈣0.60元/kg、硼砂6.00元/kg、種子800.00元/kg、種苗10.00元/盤、136苗/盤、高效氯氰菊酯225.00元/hm2、禾耐斯67.50元/hm2、機耕費1 800.00元/hm2、人工成本60.00元/d。由表5可知,各處理投入合計(物資及勞動力成本)為56 887.50~71 167.50元/hm2,其中勞動投入為43 200.00~50 400.00元/hm2,占70.82%~75.94%。產出中,鮮菜薹產值為106 190.00~220 010.00元/hm2,油菜籽產值為9 455.00~13 035.50元/hm2,總產值為115 645.00~233 045.50元/hm2,鮮菜薹產值占總產的91.82%~95.35%,凈收益為58 757.50~165 166.50元/hm2;產投比最高是處理ABC為3.55,最低是處理ABC,為2.03。
3 結論與討論
獅山菜薹是一種“油蔬兩用型”油菜新品種,采完主薹后側發(fā)分支較多,種植密度較常規(guī)油菜需大幅度降低,同時每次采薹后需及時補充肥水,促進分支早生快發(fā),油菜在薹期迅速生長,大量的干物質等營養(yǎng)物質累積在薹葉上,采摘菜薹后若不及時補充肥水,營養(yǎng)物質供應不足就會導致后期的生殖生長受到影響,使角果數、莢粒數、千粒重等下降,影響后期籽粒產量。如果栽種密度過稀,田間光熱及空間資源不能有效合理利用,產量產值均會降低,不能完全發(fā)揮出品種的優(yōu)勢特性;過密易導致鮮菜薹薹粗較細,商品性較差導致幾乎沒有市場。玉溪當地采收結束時間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若冬季氣溫較高且干旱,蚜蟲危害菜薹,應停止采收,及時噴施吡蟲啉防除蚜害,澆濕肥水收獲干籽粒;若當季冬季溫度濕潤多雨,蚜蟲危害較遲,可適當延長采收期,但最遲不超過2月初。
該試驗研究表明,種植密度6萬株/hm2最為合理,不僅方便采薹施肥澆水等田間操作,且鮮菜薹產量較高、商品性較好,苗期施用尿素對鮮菜薹及籽粒產量影響較小,播種期對鮮菜薹產量影響最大,其次是栽種密度;播種期越早,菜薹期越長,采薹次數也隨之增加,產量產值也會相應提高。綜上可知,獅山菜薹在玉溪地區(qū)最佳栽培因子組合為播種期9月30日、密度6萬株/hm2、苗期尿素施用375 kg/hm2,該條件下鮮菜薹產量可達到31 183.8 kg/hm2,收獲籽粒1 888.75 kg/hm2,凈收益及投產比均為最高,凈收益為165 166.50元/hm2,產投比為3.55,經濟效益極為顯著。
參考文獻
[1]楊進成,劉堅堅,安正云,等.耐旱優(yōu)質油菜品種云花油早熟1號的選育及種植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12):243-246.
[2]楊進成,柏躍才,胡新洲,等.低緯高原山區(qū)暖冬年與冷冬年油菜品種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對比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13):37-44.
[3]符明聯,李根澤,李淑瓊.云南油菜輕簡化栽培技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4]胡新洲,楊進成,安正云,等.玉溪市油菜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46(34):21-23.
[5]楊進成,李順德,劉堅堅,等.玉溪市油菜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38(21):181-183.
[6]馬朝芝,文靜,易斌,等.菜用甘藍型油菜品種獅山菜薹的選育[J].長江蔬菜,2019(8):31-34.
[7]張哲,殷艷,劉芳,等.我國油菜多功能開發(fā)利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8,40(5):618-623.
[8]馬朝芝,戴成,文靜,等.菜用油菜新品種獅山2017的選育[J].長江蔬菜,2019(20):28-29.
[9]石有明,張丕輝,石華娟,等.甘藍型雙低油菜油蔬兩用栽培的產量、效益及菜薹營養(yǎng)研究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224-227.
[10]榮廷昭,李晚忱.田間試驗與統(tǒng)計分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208-214.
[11]唐啟義.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實驗設計、統(tǒng)計分析及數據挖掘[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52-560,665-673,1039-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