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頭戲”,是學生認識世界的“窗口”。然而,英語閱讀活動具有一定抽象性,其過程相對枯燥乏味。通過引入英語學習活動可以使抽象的英語閱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本文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基礎,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實踐探究。首先剖析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與特點,繼而探討了英語學習活動觀下進行英語閱讀指導的意義,包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等。最后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提出了在英語閱讀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包括深入解讀文本,樹立語篇意識;組織小組活動,豐富閱讀學習形式;優(yōu)化教學設計,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等。希望本文能夠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閱讀;意義;實踐探究
作者簡介:伊智明,福建省寧化城東中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領域,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然而,在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的關注點仍然集中在文本中的詞匯以及語法講解上,有關閱讀理解練習的設計通常只以表面信息為中心,答案過于簡單、固化,忽視了對文本主題的深入探究,因此,難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語言能力。本文基于學習活動觀的指導,利用具體教學實例來詳細說明英語知識習得的過程。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及特點
新課標強調教學必須要重視學與思的結合,采用以創(chuàng)造力為基礎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學理念。它提倡學生接觸真實的學習情境以及現(xiàn)實世界的困境,促使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深入研究主題,探索知識的本質。在融合了理解、實際應用以及創(chuàng)新應用多方面相互關聯(lián)、循序漸進的語言學習活動過程后,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情緒,使學生徹底擺脫被動的知識接收模式。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或游戲比拼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使學生樂于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能夠激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并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例如,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3 的Topic3 “Let's celebrate!的教學為例,這部分主要學習內容為the Spring Festival、Christmas、the Lantern Festival、Thanksgiving這四大節(jié)日及其慶祝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游戲或者競賽,如讓學生說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稱,然后進行接龍,后面的同學需要說出節(jié)日的英語表達,同時再說出下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名稱,以此類推。也可以分組對抗,一組學生說出有關某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活動的英語句子,另一組學生判斷是否正確,不正確的要加以改正。如,一組學生說“On the Spring Festival,people eat sweet dumplings for long life.”。另一組學生說“You made a mistake.People eat sweet dumplings for long life on the Lantern Festival.”,如果句子表達正確,則可以說“You're right.”或者“You do a good job!”“Good!”等贊賞的話語。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方法強調對英語知識主題意義的挖掘。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通過參與真實的活動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英語學習中的挑戰(zhàn),還能夠將英語表達現(xiàn)實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這種效果不僅表現(xiàn)在英語口語方面,也表現(xiàn)在閱讀與寫作方面。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節(jié)日的習俗寫出具體的活動內容,以及相關節(jié)日邀請朋友做客、表達謝意等真實場景為背景進行寫作,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這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二、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下進行英語閱讀指導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往往采用以翻譯直灌輸知識為主的機械教學方式,導致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活動,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但從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引人入勝且有針對性的閱讀場景,或者設置趣味的話題,通過角色扮演、游戲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在班級內營造積極互動、自主學習的氛圍。例如,學習26個英文字母后,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引入趣味話題:26個字母中有四個字母,會讓做賊的人最害怕,是哪四個字母?學生紛紛猜測起來,還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學生在猜測與發(fā)言中,自然就把26個字母都復習了一遍。最后教師給出參考答案:O、I、C、U。讀起來就是“Oh,I see you!”,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對于這四個字母也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過采用這些靈活的教學策略,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學會掌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閱讀作業(yè),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擴展他們的詞匯量。通過預測查詢、推理分析以及主題概括的任務能夠引導學生嘗試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逐漸提高他們的信息敏銳度和英語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雙語叢書《書蟲》。為什么選擇《書蟲》呢?因為其對于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效果顯著。《書蟲》是英語文學名著的簡體版本,分為一到六級。特別適合初高中生閱讀,有助于其提升英語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書蟲》后,可以根據(jù)叢書中名著情節(jié)編排劇情表演,也可以在課堂上分享故事情節(jié),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另外,通過閱讀《魅力廈門》Amoy Magic和《老外看福建》Magic Fujian等系列雙語書籍,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到有關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的英語介紹,學生閱讀起來有親切感,學生閱讀后不僅提升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少學生學會了用英語推薦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
(三)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了學生之間互動與協(xié)作參與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參與式對話、沉浸式場景以及其他互動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將語言知識用于實踐的機會,通過不斷的交流與合作,學生可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豐富詞匯量,加強語境理解能力,培養(yǎng)語言應用技能。如通過對“Let's celebrate”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會用英語介紹中西方各種節(jié)日,而且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對比學習,從而學會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提高了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英語學習。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英語學習活動觀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探索閱讀材料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通過認真思考以及嘗試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閱讀素材,逐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如在“l(fā)et's celebrate”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中國人過春節(jié)與外國人過圣誕節(jié)有什么相似點(Similarity),在日期(Date)、食物(Food)、禮物(Gift)、活動(Activities)等方面又有什么差異(Difference)?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發(fā)展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一般來說,Pre-reading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快速瀏覽并預測文本內容;Scanning環(huán)節(jié)則要引導學生迅速通曉文意,找出文本的主旨句;Skimming環(huán)節(jié)要通過問題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開展批判性思考。如在“Saving the Earth”的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環(huán)保問題,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類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護好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
(一)深入解讀文本,樹立語篇意識
在進行文本解讀時,初中英語教師應關注三個主要方面:主題和內容、風格和語言以及寫作意圖和目標。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2 Section C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這一部分的內容圍繞污染展開,通過四張圖片,詳細描述了環(huán)境污染的原由,污染造成的后果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阻止環(huán)境破壞,這些內容構成了文本解讀的主要內容與目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閱讀學習分為4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閱讀前的準備、教師導入引導學生閱讀、學生獨自快速閱讀以及學生與教師共同精讀,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精讀最為重要。文本開篇用表轉折和對比的“Some...,while others...”句式告訴大家什么可以做,以及對環(huán)境有害的做法。在后續(xù)的閱讀中,教師應該重點抓take away、as a result等短語,闡述環(huán)境污染給地球帶來的危害,同時增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最后一段的內容用serious”一詞表達了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并用“must”一詞強調改善環(huán)境迫在眉睫。通過上述分析,既解釋了作者寫作意圖,又使學生學習了解了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引導學生反思和規(guī)范自身行為。
(二)組織小組活動,豐富閱讀學習形式
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重視教材文本的實用性。要將閱讀文本與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將學習的句型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詢問發(fā)生了什么為“What's the matter?”,詢問建議為“What about...”,表達自己要學好英語的意愿就說“I want to improve my English.”。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繞口令,如“I get a better job in a popular fashion shop.”。小組活動的形式應不拘一格,要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每天學習一句名言警句,如“Life is measured by thought and action,not by time.(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與行動,不是時間。)”。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必須調整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教學方案。要根據(jù)需要采用全班授課制或者分層教學模式。例如,在討論“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ffects”這一話題時,通過合作探究,學生能夠了解到地球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危害,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優(yōu)化教學設計,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以及創(chuàng)新遷移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優(yōu)化。如學習“Saving the Earth”這一單元時,學習理解活動主要集中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圍繞環(huán)境保護的主題創(chuàng)設合適的學習場景,幫助學生掌握與環(huán)保有關的單詞與短語,如保護環(huán)境protect the environment。同時加強學習評估,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如“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would you like to be a greener person?”。
對于被動語態(tài)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的任務,因此教師應堅持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如,對于被動語態(tài)的學習,開始可以不過分強調時態(tài)問題,而是讓學生熟悉一些句子,如“The book had been borrowed when I got to the library.”或者“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待學生熟悉句子結構后再分析時態(tài)問題。這種漸進式的知識內化與遷移方式顯然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四、結語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動機主要源于他們通過獲取英語知識并運用其解決新問題的需求以及從中獲得的快樂學習體驗?;谟⒄Z學習活動觀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綜合文本的各種元素,結合主要思想、體裁、結構、語言特征以及作者意圖,將閱讀學習從淺層理解擴展到更深層次,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本大意,并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這種方法能夠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與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黃茂娟.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探究[J].校園英語,2024(5):79-81.
[2]張怡靜.基于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4(2):18-20.
[3]許位燕.基于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新教育,2024(2):33-34.
[4]水香.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習活動觀”實踐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4(4):49-50.
[5]龔海霞.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學生英語,2023(4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