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串”指的是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在數學復習課上應用“問題串”,不僅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思維品質的提升。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復習要點入手,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串”,同時加入小組探究、教學情境等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問題串”;小學數學;復習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復習課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在復習課中引導學生系統(tǒng)展現已學習過的知識,利用整理、歸納等方式豐富認知結構,實現其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的提升。在復習課中加入“問題串”后,學生能始終在課堂上保持學習和思維的主動性,教師也能優(yōu)化復習課的結構與形式。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數學復習課中,教師可采用教學情境與“問題串”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空間,使其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全身心融入數學實踐中。在設計“問題串”前,教師先要明確復習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然后,教師要確定“問題串”的主題和范圍,確保問題的設計能夠聚焦于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知水平等。此外,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素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充足的探究欲望、高漲的熱情參與到對“問題串”的探索中。
【教學活動一】送數字寶寶回家
師:讓我們一起數字寶寶15回家,如果要將它送回到圖1中,那么它的家有可能在哪里?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
生:我認為15的加應該在3×5那里。(在表格中查找并指出來)
師:除了這個位置外,還有哪里會有15?
師:為什么在這張圖上,15會有兩個家呢?(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的乘法口訣知識,并鼓勵學生嘗試寫出兩道乘法算式)
師:數字寶寶24出門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們猜猜24會有幾個家呢?(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學過的多個乘法口訣)
生:我覺得它可能也有兩個家。
生:我認為24應該會有四個家。
師:請你們在組內進行合作交流,一起從圖上找到24的家。
師:請你們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嘗試將圖2的內容填寫完整。請你認真觀察這個表格中的每列、每行數,看看它們具有怎樣的規(guī)律。
問題是教學過程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屬點,“問題串”的設計應對學生思維具有導向性。以上活動能夠讓學生系統(tǒng)回顧2~5和6~9的乘法口訣。
師:根據你們掌握的口訣規(guī)律,嘗試完成填寫圖2中的兩個表格,在完成填寫后,請與同桌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想的。
問題的設計是一節(jié)課的“支架”,教師創(chuàng)設“送數字寶寶回家”的情境,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不僅可讓學生產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系統(tǒng)復習乘法口訣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實現復習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二、經歷知識整理,培養(yǎng)梳理能力
復習課的作用是帶領學生溫故知新,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知識。為此,在復習課上,教師需帶領系統(tǒng)梳理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多角度探究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幫助其掌握更多復習知識的方法與技巧。基礎題目解決后,教師可利用“問題串”逐步引入更復雜、更抽象的內容,引導學生將基礎概念應用于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活動二】梳理知識結構
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數字15。
師:同學們,在看到這個數字時,你會聯想到哪些知識呢?請你們與同桌進行互動和交流,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
生:我能想到乘法口訣,三五十五。
生:我能想到算式3 × 5 = 15。(教師板書)
師:這是我們之前學習過的乘法算式?,F在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個算式。除了這個算式外,我們還需學習過哪些算式?你們能否運用自己喜歡的圖形等方式表現出3 × 5 = 15的意思?
學生可在筆記本上進行練習,教師則利用多媒體技術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圍繞著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講解,并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
師:3 × 5 = 15可以有兩種表示,一種是有三個五,另一種是有五個三。
學生借助數字可以回憶之前學習過的乘法口訣,然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復習乘法算式的讀寫、乘法的意義、乘法口訣、運用乘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在經過系統(tǒng)地梳理和分析后,教師需展示以乘法為主題構建的知識結構圖(如圖3)。當學生從整體角度感知乘法的知識體系后,就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掌握復習樹的技巧。這一過程不僅可顯著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梳理能力,還能為日后復習課的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三、巧設題組練習,發(fā)展思維能力
在復習課上,教師應重視查缺補漏,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并使其在練習過程中有所提高和發(fā)展。為了提高練習的針對性,教師需在復習課之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掌握情況等。對此,教師可先采用前測的方式,從乘法的意義、乘法口訣、問題解決等角度入手,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再設置難度適中的題組練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對學情的整體把握,設置特定的板塊,結合“問題串”功能,制訂目標,把有待解決的數學概念問題分解成由若干個小問題組成的“問題串”,使內容由淺入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一)在知識的薄弱處設置練習
【教學活動三】探究意義,解決問題
師:(展示圖4中的內容)你們能否看懂這張圖?其中有哪些問題可運用4 × 6 = 24來解決?
生:我認為圖片中的(1)(3)(4)都可以使用4 × 6 = 24解決。
師:你能否向大家解釋一下?
生:在這三個題目中,都可以表示6個4相加或者4個6相加,所以都可以運用4 × 6 = 24來解決問題。
師:為什么(2)不能解決?
生:(2)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箱。那么,使用加法就可以解決問題,無須使用乘法。
師:但是,(2)中有一個明確的條件,也就是“4箱柚子,每箱6個”。
生:要想使用4 × 6 = 24解決問題,應該提出需要多少柚子的問題,而非是要解決一共多少箱的問題。我認為,解題的關鍵在于明確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好的“問題串”應該是學生思維的“路標”,是學生思維拓展的“腳手架”,它既要能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又要能推進學生的深刻度。所以,在設計“問題串”時,教師必須讓其準確無誤地擊中教材的疑難點(包括學生的認知沖突點、知識易混淆點、思維梗阻點、認知盲點等),幫助學生在親歷探究與發(fā)現方法的過程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通過開展以上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還能理解“無論是六個四還是四個六都可以使用4 × 6 = 24解決問題”。
(二)在拓展提升處設置練習
【教學活動四】調整信息,拓展提升
師:小明新買了一些巧克力(展示圖5),要求出他買巧克力所花的錢數,應當知道哪些條件?如何列式?
學生需要先觀察思考需要哪些條件,然后再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最后列式。
復習課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把握知識規(guī)律,實現知識內化。通過在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串”,不僅可進一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還能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入手分析問題,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問題串”還可以設計為小組合作的形式,旨在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精心設計訓練問題,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問題串”(驅動式任務),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應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經歷學習實踐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總之,教師應認識到復習課的重要性,通過“問題串”的設計與實施,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深化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能提高其解題能力和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奕斌.淺析基于問題串的小學數學復習教學策略[J].教育界,2023(11).
[2]冷功成,呂鴻雁.小學數學“問題化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遼寧教育,2023(15).
(責任編輯:楊強)
作者簡介:李秀秀,沈陽市鐵西區(qū)勛望小學西峽灣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