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通過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仍然存在“淺讀輒止”“目中無人”“面面俱到”“止于解析”等問題,需要教師分別從抓住要領進行閱讀、多種方式并舉進行理解、抓關鍵詞句文法進行品味、變換多種形式進行運用等方面來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自信;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豐厚文化積淀,增強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共選用了14篇文言文,所選的文言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淺顯易懂,除了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其余故事性都比較強。這些文言文雖然語言簡練,但其內容豐富,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統(tǒng)編版教材自全面使用以來,文言文教學得到了普遍重視。但在日常教學中,文言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廓清認識并展開教學研究。
一、解決“淺讀輒止”問題,抓住要領進行閱讀
學習一篇文章,先要讀通讀順,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和基礎,文言文學習更應重視。文言文因其構詞造句的特殊性,以及多音字、通假字、異讀字、生僻字等讀音的特殊性,使學生自讀起來難以讀得通順、流暢。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有的教師在學生閱讀障礙沒掃除、沒達到讀得文通字順的程度時就開講;有的教師讀后只是讓學生大致了解一下意思就算完成任務,沒有引導學生深入品讀,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以及語言表達的精妙,學生讀得不深入、無節(jié)奏、無情感。這樣的教學可謂“淺讀輒止”,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并未達成。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表達上的最大差別是文言文語句有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為此,教師最基礎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讀出獨特的節(jié)奏和韻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文言文,才能深刻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內涵。
(一)利用多種方法,讀準字音
tMdppPCDGesym2foE+F8qL0kRsv7DKqvVSUZWr0aQFI=文言課文中有不少多音字、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學生不容易讀準。而讀準字音是文言文教學最基礎的目標,是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前提。
生僻字,如“堙 ”“其鳴自詨(xiào)”“囊螢”“胤”“恭”等。通假字,如“與”“見”“知”“惠”等。音變字,如“思援弓繳”中的“繳”等。多音字,如“為是其智弗若與”“惟弈秋之為聽”“為設果”“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等句中的“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自主試讀,利用圖片、工具書、文后注釋或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等方法嘗試讀準字音,然后教師檢查點撥,引導學生最終讀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這些特殊字的發(fā)音緣由,找準它們的發(fā)音規(guī)律,以便今后在閱讀其他文言文時,也能自主讀準這些字的字音。
(二)根據句讀特點,指導斷句
文言文構詞造句有其獨特性,正確斷句是學生朗讀文言文的難點。教師要根據文言文特有的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深化對詞義句意的理解。只有結合具體的語境,反復研讀,正確理解句意,才能順暢地找準恰當的停頓位置。
在教學中,教師不應一開讀就讓學生劃節(jié)奏,因為有些特殊句子,學生沒理解意思前是無法正確停頓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試著劃出朗讀的節(jié)奏。比如,《學弈》中“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句,有些學生讀成了“思援/弓繳/而/射之”,就說明對此句意思不理解?!跋胫ド渌ㄌ禊Z)”是對這句意思的正確理解,因此讀這句話恰當的停頓應該是“思/援弓繳/而/射之”。再如,《學弈》中 “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個句子的停頓,學生也容易混淆不清,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意思之后再誦讀。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節(jié)奏劃分的基本原則:具體劃分節(jié)奏時要兼顧意義,不要損害原語義和原語言結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機滲透一些基本的停頓方法:①“夫——” “蓋—— ”等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如“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雹凇翱梢?、 因為 、以為”等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的,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要分開讀。③當“而、雖、然、然則”等表假設、轉折、遞進等連詞出現在文言文句首時,讀時往往要在它們的后面加以停頓。④“乎、者、也”等虛詞后要停頓。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有“夫、乎、者、也、矣、焉、哉”等,“者、也”連用,“者”后是逗號,“也”后是句號?!耙印⒀?、哉”后,根據上下文可接問號、感嘆號、句號。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標點符號,讀出這些虛詞該有的語氣和停頓。
(三)創(chuàng)設適合情境,指導誦讀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嘗試實踐。身臨其境的誦讀,有助于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明確文章所傳遞的情感,并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誦讀文言文。
例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教師可以課件出示長滿李子的李子樹圖,請幾名學生到前面表演諸兒,一名學生扮演王戎,其余學生讀旁白。當諸兒走到李子樹圖前時,幾名學生做爭相摘李子的動作,而扮演王戎的學生站在原地不動。此時,扮演路人的教師問“王戎”:“諸兒競走取李,你為何不動?”“王戎”回答:“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逼溆鄬W生讀“取之,信然”,“路人”假裝摘李品嘗一口,然后迅速做難吃皺眉狀。“路人”奇怪地問:“你怎么知道樹在道邊而多子就一定是苦李的?”“王戎”回答:“在道邊的李子如果是熟的、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怎么會留下這么多呢?”“路人”豎起大拇指夸贊說:“你真是個善于觀察、會動腦筋的好孩子!”在此表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放聲朗讀,學生自然能讀出相應的語氣與情感。
再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小兒“辯斗”的場景,通過師生對讀、生生對讀、師引生讀、分角色演讀等多種形式,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關于文言文的朗讀和背誦,通覽各冊教材課后的思考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是一以貫之的,也是隨著年段的增長逐步提高要求的, 體現了從“跟著讀”到“自主讀”的螺旋上升發(fā)展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各個年段特點和課后讀背要求,指導學生讀好文言文、背誦積累文言文精彩句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實踐,通過對讀、循環(huán)追讀、吟誦表演讀、體驗讀等多種方式,深化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熟讀成誦是讀的最高境界,為此,對于要背誦的文言文,教師不能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而是要在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過程中,自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標。
二、解決“目中無人”問題,多種方式并舉進行理解
文言文中許多故事內容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深鉆教材,卻不研究學情,“目中無人”,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導致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還在反復教。比如,《司馬光》一課中的“司馬光砸缸”故事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在教學這篇文言文時,有的教師還把學生當作一張“白紙”,生澀地釋字釋句,一遍又一遍地讓學生講句意。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還拉大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導致教學無趣且效益低下。
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開始安排文言文,從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看,時機很契合。因為此時的小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基礎和閱讀故事的經驗,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意思。
(一)借助文后注釋
教材的文言文中,比較難理解的字詞意思基本上在課文后的注釋中都有。因此,“借助注釋理解意思”是教師先要教給學生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理解文言文詞句的方法。通覽各冊統(tǒng)編版教材課后的思考題,“借助注釋理解意思”一直貫穿始終,而且隨著年級升高,要求也越來越具體。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各年級的不同要求,教給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意思”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①逐詞對應法,即按照句子的順序逐字逐詞地翻譯,然后把這些字詞意思連綴起來。②替換詞語法,即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如看到文言文中的“走”字,就用“跑”替換,還有一些常見的通假字,如“見”“惠”等,直接用“現”“慧”替換。③保留詞語法,即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匯和(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④填補空白法,即補出文言文中意思省略的部分。⑤調整語序法,即有些句子按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語序是顛倒的,在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概而言之,就是通過“增、補、刪、留、調、換”的方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記住常見介詞、助詞的意思。筆者曾對小學14篇文言文中的常見介詞、助詞進行過統(tǒng)計:“之”29個 ,“也”10個,“而”9個,“以”8個,“乎”6個,“者”5個,“于”4個。常見意思:之,的,代詞。而,轉折,又。以,把。于,在,在……里。古今意思完全不同的詞:走,跑。少女,小女兒。
(二)聯系已有經驗
三年級開始學習文言文,學生已不是一張白紙,一些歷史人物小時候的經典故事和寓言故事,他們在上幼兒園或低年級時,就在注音讀本或圖畫書上讀過,或看過相關視頻,已經知道了故事內容。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來理解故事的內容。比如,《司馬光》這則故事,學生耳熟能詳,教師可以直接聯系學生已讀過該故事的經驗,引導其逐步理解故事中詞、句、文的意思。教學中,教師不必逐字逐句講解,可以先讓學生講講現代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現代文的意思和書后的注釋猜想每個詞句的意思,進而理解全文,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三)注意不同角度
關于文言文的主題內容,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有的主題內容可以從文體角度去理解,如《兩小兒辯日》可以聚焦對“議論文”的觀點和依據的辨析、理解;有的主題內容可以從深入感悟人物形象角度去理解,如《楊氏之子》《伯牙鼓琴》等;有的主題內容可以抓文章里的關鍵語句品味理解,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有的主題內容可以聯系生活談啟示,如《古人談讀書》等。
(四)做到扶放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重心下移,可以讓學生與同桌或分小組自由交流詞句的意思,互相補充。針對一些難理解的句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理解。具體來說,可以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釋不通的語句,全班學生各抒己見;再隨機指導、點撥、適當講解,而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譯;最后,引導學生理解文意,要做到適度而為,扶放結合,既不要大包大攬,又不要完全放手不管。
三、解決“面面俱到”問題,抓關鍵詞句文法進行品味
小學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掌握基本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詞句大概的意思,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而讀準多音字、異讀字和生僻字等字的讀音,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詞的意思,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則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對于教學重點的把握以及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師要結合學情,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解決。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從解題到介紹作者,再到詞、句、文意理解等,全盤包辦,講得細、碎、全,不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平均用力,可謂“面面俱到”,重難點卻凸顯不出。
學習文言文最終的教學目標與學習其他文章一樣,都是要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指向學生言語智能的生長。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精妙表達,仔細品味體現文章意蘊的關鍵詞句和典型寫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抓關鍵詞句
文言文雖然語言表達形式與現代文不同,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有表達精妙的關鍵詞句,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就蘊含在文言文的關鍵詞句中。為此,要想深入透徹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理解文言文的關鍵詞句入手。
例如,《精衛(wèi)填?!分械摹疤睢焙?“湮”意思相同,題目為什么用“填”,而不用“湮”?《書戴嵩畫?!分械膬蓚€“笑”有什么不同?怎么理解“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解決了這些關鍵詞句的意思,文中蘊含的道理就不攻自破。為此,教師要針對不同年段、不同文言文的特點,精準找到每篇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些詞句所表達的精妙之處。
(二)抓典型文法
縱觀統(tǒng)編版教材各冊文言文,雖然除了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其余都是故事性的文本,但是,這些故事的類別卻不同,寫法也是各異的。有歷史故事,如《囊螢夜讀》;有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有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罚挥腥宋飩髡f,如《鐵杵成針》。這些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寫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并品味。比如,《伯牙鼓琴》中的聯想、比喻寫法,《學弈》 中的對比寫法,《兩小兒辯日》中論點的提出、論據的論證,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精衛(wèi)填?!分写竽憽⑵嫣氐南胂蟮?,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仔細推敲、品味,把握這些獨特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四、解決“止于解析”問題,變換多種形式進行運用
有些教師對文言文最終教學目標的定位就是對句子意思的翻譯、理解,偏重內容分析。至于文中隱藏的寫作密碼、表達方法,學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的掌握及語言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他們很少去關注。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言文文本資源,設計豐富的語言實踐練習,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言語智能。
(一)積累成語名句,實踐鞏固
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意識,引導學生多多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成語、名句都值得積累。但有研究者認為,如果積累僅僅是讓學生機械地抄寫、記憶,而不能及時地加以鞏固運用,不但達不到積累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為此,在教學文言文過程中,遇到成語、名句等精妙的詞句時, 教師要設計恰當的語言實踐訓練題,及時引導學生加以鞏固運用。比如,對于“以夜繼日、鐵杵成針、默而識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等成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造句、寫話,或設計語境填空;對于“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等名言俗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寫一段話,或根據語境填空。
在學習《書戴嵩畫?!分械摹案攩柵?,織當問婢”時,教師除了讓學生用上這句話,聯系生活寫一段話之外,還可以設計 “( )當問( ),( )當問( )”句式,引導學生仿寫。學生寫出了“學當問師,病當問醫(yī)”“炊當問廚,柴當問樵”等精彩語句。這些練習實踐,使學生既學以致用,又加深了對文言文中成語名句的印象,起到較好的積累鞏固效果。
(二)引導想象補白,拓展延伸
文言文語言凝練,意蘊深厚,文本空白點較多,為學生自主想象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補白。比如,針對《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一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方鼓琴而志( ),鐘子期曰:‘( )乎鼓琴, ( )乎若( )!’”這一句式,想象伯牙還可能彈些什么,鐘子期又會說些什么。學生想象伯牙會彈到“明月、清風、江河、大?!钡染拔?,鐘子期會說出“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妙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江河!”“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大海!”等精彩話語。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想象補白,不但豐富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了其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播放故事視頻,文言配音
當前的網絡資源非常豐富,對于《司馬光》《守株待兔》《囊螢夜讀》《自相矛盾》等經典故事,教師都可以很輕松地在網上通過正規(guī)途徑找到動畫視頻并下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從網上下載的視頻,隱藏原音,引導學生先用現代文給故事配音,再嘗試用文言文配音。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言文句段的記憶、增強背誦效果,又可以深化學生對文言文文意的理解,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四)用白話文改編,嘗試表達
語文教學的本體性教學目標是指向語言表達,語言表達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給文言故事視頻配音或講述故事,都是口頭表達的訓練。理解文言文意思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把文言文改編成白話文,進行書面表達的訓練。在改編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可以在原文基礎上適當增補一些詞句,使改編后的語句更通順、連貫、具體、生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后把用白話文改編后的文言文故事講給家人聽。這樣,不但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文言文的內涵,還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打通了課內外的聯系,把文言知識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總之,文言文教學在小學階段是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用心研制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文本和現有學情,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精當的教學策略,努力“讓學”,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理解文意,習得方法,達到“言意共生”的效果,進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為其高年段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珮瑜.大單元視域下的小學文言文教學[J].語文世界,2024(3).
[2]姜小麗.小學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3(2).
[3]羅玉泉,臧明學.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世界,2024(8).
(責任編輯:楊強)
作者簡介:薛桂平,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實驗小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