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問題審視、致因分析、改革對策

2024-10-01 00:00:00劉文武王夢東
體育學刊 2024年5期

摘 要:趣味性是決定武術教學和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運用文獻資料法、教育觀察法等,系統(tǒng)思考武術教學趣味性的問題。研究認為:練習武術有無趣味性和武術本身具不具有產生趣味的因子是兩回事,武術本身是蘊含趣味因子的,但當前武術教學的整體模式遮蔽武術運動原本有之的趣味性。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致因主要包括:(1)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武術需求相左;(2)組織形式單一封閉、缺少合作互動;(3)學練環(huán)境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性、課堂氛圍沉悶;(4)練習目標模糊、學生難以獲得效能感。采用交叉整合、以主代次的方法,提出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的對策: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方面,要由復雜難學、止于學會向簡單易學、精進無限轉變;教學方式及學練環(huán)境和氛圍方面,要由單一的個人練習情境向偏重雙(多)人練習情境轉變。

關 鍵 詞:武術教學;趣味性;教學方式;學練環(huán)境與氛圍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24)05-0109-06

Enhancing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Problem review, cause analysis,

and reform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terest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Wushu teaching and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al observ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thinks about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and then holds that: whether Wushu practice is interesting or not and whether Wushu itself has interesting factors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Wushu itself contains interesting factors, but the current overall mode of Wushu teaching has obscured the original interesting of Wushu.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teresting in Wushu teaching include: (1)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Wushu needs; (2) single closed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3) the learn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obiliz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dull; (4) the practice goal is vagu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obtain a sense of efficac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ross-integration and primary-to-secondary approach,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as follow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value identity, it should change from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learn, from learning to simple and easy to learn, and make infinite progress;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from the single individual practice situations to double (multiple) practice situations.

Keywords: Wushu teaching;interesting;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and practicing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枯燥乏味”是武術學界在論及學校武術教學現(xiàn)狀時普遍指出的癥結之一。毋庸置疑,這是構成“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上武術課”的重要原因。但遺憾的是,目前學界對于武術教學趣味性的關注度仍然不高,相關研究只是為了追求面面俱到,將其作為整體論域中的一部分,進行一些諸如“武術教學應注重調動學生學習趣味性和積極性”的淺層論述,鮮少針對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的專題研究。這種情形既不利于學校武術教育研究的實質推進,也有悖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逐步重視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大趨勢,在其他特別是趣味性較高的體育項目教學的參照下,不僅學者們期待的目標“將武術從體育項目教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必修課同等地位的課程”[1]無法實現(xiàn),而且還會導致武術教學在學校體育教學領域更加的邊緣化。由此,將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作為研究對象,提出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的對策,旨在通過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而催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改善武術教學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狀況,另一方面助力“以武育人,以德鑄魂”[2]新時代學校武術教育使命的實現(xiàn)。

1 枯燥乏味還是興趣盎然:武術練習趣味性再審視

現(xiàn)實中存在著這樣一種“二律背反”情形:一方面,“單一刻板”“枯燥乏味”已成為學校武術教學的代名詞和長期難以克服的“痛”;另一方面,對于有些習武者而言,則會因“一天不練渾身難受”,而“朝夕揣摩,無有作輟”。如此看來,籠統(tǒng)說練習武術有無趣味性,是一個偽命題。換言之,練習武術有無趣味性和武術本身具不具有產生趣味的因子,是兩個問題。武術本身肯定是蘊含趣味因子的,關鍵是練習武術的人在一種什么環(huán)境中練習、練習的內容是什么、學練的方式怎樣以及練習者對武術的價值認同和所具有的武術素養(yǎng)如何。首先,毛振明等[3]認為:“當運動變成體育教育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運動的自發(fā)性和自主性、失去小群體的體育親友集體、失去了激烈的比賽、失去了深入系統(tǒng)的訓練、失去了競爭與表現(xiàn)的機會、失去了運動的非功利性等等?!边@說明學校武術課堂所創(chuàng)設的學練環(huán)境和氛圍構成了影響武術教學趣味性的一個因素。也有研究指出,“由于受競技武術不能配音樂、不能喊叫的規(guī)則影響,使得學校武術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也不能喊叫,武術課氣氛沉悶,學生感覺壓抑,導致武術教學難以實現(xiàn)其他項目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的教學效果”[4]。其次,唐炎等[5]認為:“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是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的首要動力,本質上是學生對所授項目的一種興趣?!睏罱I等[6]研究表明,學生對武術課缺乏興趣、不樂意學,主要就是因為其近似于體操的教學缺乏技擊實用性,與學生之前對武術課的心理預期相悖。這說明教學內容也是影響學校武術課趣味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次,“契合需求的教學內容固然重要,但吸引學生樂享學習的關鍵在于適切的學練設計”[5]。說明學練武術的方式也是學校武術教學趣味性如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最后,體育價值認同是影響學生體育課投入的因素之一,而“學生體育價值認同以豐富的運動經驗積累為基礎”[5]。“沒有扎實的武術專項素質作基礎,學生就不可能真正領悟到武術形神兼?zhèn)洹韧饧嫘薜恼嬷B,而沒有這種深層次的領悟和感受也就不可能享受到武術帶來的無窮樂趣”[7]。這說明學生對武術的價值認同以及所具有的武術素養(yǎng),也是影響武術教學趣味性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武術運動本身有無趣味性與學校武術教學有無趣味性是兩回事。學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單一刻板”“枯燥乏味”問題,說明武術課教學的整體模式遮蔽了武術運動原本有之的趣味性。而如若令學校武術教學充滿趣味性,就要通過武術課教學模式的改革,使武術運動原本有之的趣味性彰顯出來。那么,武術運動本身的趣味性源自于哪些方面呢?首先,有學者從“練拳致趣”角度指出,“勁力蓄發(fā)與體悟攻防、節(jié)奏緩疾與身心感受、軌跡曲弧圓融與動作順暢奔放是達成練拳致趣的3個內在因素”[8]。這是立足技擊本質視角歸納出的徒手套路運動之趣味因子。其次,如果說體育的真諦是“玩”,那么器械就類似于“玩具”,有玩具自然比沒玩具更好玩(有趣)。武術器械所具有的兵器形制和為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而進行的改造(如不開刃提高了使用安全性,適度輕薄化使得練習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各種聲響,增加刀彩、劍穗、圖案以及詩詞歌賦等使其更為美觀高雅而富于藝術性),加之各種武術器械的技法特點(如刀術之扎、劈、纏頭裹腦、各種腕花,劍術之格、洗、擊、刺、掛、撩,棍術之舞花、提撩、掄棍、摔棍、點棍,槍術之攔、拿、扎、點、絞、云),以及“刀如猛虎下山,劍似云中飛鳳”“槍若游龍,棍似旋風”等風格化演練要求,都能夠使武術器械練習產生迥異于其他運動項目的獨特的趣味因子。再次,中華身體觀對于武術的統(tǒng)攝,使武術演練特別注重意識、心理、氣息對肢體動作的引領、強化作用。這會通過想象的方式提升練習武術的趣味性,如在做劈擊動作時,想象自己能夠做到“力劈華山”;在做掃擊動作時,想象自己能夠做到“橫掃千軍”;在做直擊動作時,想象自己能夠做到“一發(fā)透壁”[9]。此種想象其實就是心理學所言“意向”、生理學所謂“神經-肌肉控制系統(tǒng)”,其作用是通過利用意識(主要包括“心專志凝”和“意向增強”)的力量提升人體運動效能。最后,武術與其他所有非格斗對抗性項目的重要區(qū)別是其具有人-人之間展開的技擊應對的技術內容和訓練形式;而武術與其他格斗對抗性項目的不同之處,又在于武術招勢技法的無比豐富性為其在拆招、講招、遞招、應手等方面提供取之不盡的素材,進而可以圍繞它們設置各式各樣的條件性對抗練習內容以及人-人配合完成的訓練形式。運動心理學相關知識表明,這種“開放式”技能相對于個人獨自完成的“閉鎖式”技能趣味性更高,教育收益更大。有研究對國外相關體育教學實踐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之所以充滿趣味性,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變化性”“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變化性,是上好體育課的一個訣竅”[10]。而無比豐富多樣的人-人之間配合完成的“開放式”練習形式資源,為武術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2 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致因分析

唐炎等[5]在關于體育學習投入的研究中指出:“學生的課堂體驗決定其課堂學習投入,營造積極的課堂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上身體活動水平,并使之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教學內容、學練形式、課堂人際氛圍、體育的價值是學生體育課堂體驗的主要影響因素?!睋藲w納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致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武術需求相左。

“教學內容與學練方式是學生體育課投入的核心驅動因素”“教學內容越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越有利于學生的課堂投入”[5]。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的印象中武術的技擊性仍是其核心內容,并未因時代的進步和健康意識的覺醒而被沖淡和遺忘,他們希望通過武術課的學習達到既可健身又可防身的需要”[11]。幾乎每一項體育運動都具有健身功能,但既能健身又能防身的運動項目就不太多,而既能健身又能防身同時還具備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運動項目恐怕就只有武術了。這種功能疊加對應項目逐級遞減的規(guī)律啟示武術教學選擇“差異化競爭”的策略,能夠起到“劍走偏鋒”“出奇制勝”的效果。然而,當前學校武術教學的內容選擇不僅以套路為主,而且還是“體操化”特征明顯的套路。結構-功能理論揭示,“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功能”。將“體操化”的套路作為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結構),最多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功能,卻與學生對武術課的技擊功能期待關聯(lián)不大,更談不上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技擊?!爸挥欣卫巫プ∥湫g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吸引學生”[1],而技擊性正是武術教學相較其他體育項目教學的特殊性所在,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技擊性又是武術教學相比其他武技項目教學的特殊性所在。如果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只起到一般體育項目都能夠起到的強身健體作用,那么怎能指望武術課得到學生們的“文化認同”?而如若學生對武術課產生不了基本的文化認同感,又怎能指望其對武術教學產生興趣?

邱丕相等[1]指出:“作為以表現(xiàn)藝術性為主導方向的武術套路,對動作的規(guī)范性要求極高,學生‘即使吃了苦也摸不著武術的邊、入不了武術的門’,這也是使學生學武術感到枯燥而厭學的原因之一?!薄绑w操化”特征明顯的套路,對身體柔韌性、協(xié)調性、跳躍能力有著極高要求,完全超出了普通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項綜述研究表明[12],發(fā)展柔韌性的“敏感期”是5~13歲,這意味著至少對于高中生和大學生而言,“體操化”特征明顯的套路對于人體關節(jié)韌帶柔韌性極高要求,是一項近乎不管怎么努力也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正如《學記》中曰:“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彼^“跳一跳,摘桃子”[13]23-33,但當學生無論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時,“躺平”就是自然之事。此外,“體操化”特征明顯的套路,很多技術動作要同時在“垂直面”“額狀面”“矢狀面”3個人體運動軸面內完成,而不像其他很多武技類項目技術的動作運行,基本是在某一個或兩個人體運動軸面內完成,這就無形中增大了武術教學教與學兩端的難度;而且,在同一節(jié)拍內,身體的多個部位都要一起運動,這就增加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支配人體骨骼肌肉的“位點”,加大了興奮擴散的區(qū)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動作學習時的難度。在普通學校武術教學課時量少、課次之間間隔時間長以及學生技術掌握不多而遷移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基本無法使學生獲得能夠出色完成技術動作的效能感,哪怕只是“照葫蘆畫瓢”地比劃動作和從頭至尾地記住動作都要頗費一番功夫,既談不上練動作,更談不上由“信息反饋通路”激發(fā)其朝著更加精進的方向努力的動力。

2)組織形式單一封閉、缺少合作互動。

夸美紐斯[14]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師要“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把知識放在學生的跟前,或向他們發(fā)出問題,這樣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的課堂人際互動體驗是學生課堂投入的重要影響因素”[5]。運動生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相關知識均揭示,開放式運動技能在調動習練者參與興趣上優(yōu)于閉鎖式運動技能。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前者更具有“社會性”,更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競爭與合作。尤其是“班級授課制”這種由多人集中在一起完成身體動態(tài)性練習的特殊情境,成員相互間的協(xié)作與競爭,是一種促使人自覺而積極動起來的“催化酶”。由此反觀當前很多學校武術教學的實踐會發(fā)現(xiàn),其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封閉,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很少有合作互動,學生在教學的新授階段是自己跟著老師比劃套路,在學會套路后的復習階段仍然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練習所學技術,完全沒有自身之外的新異刺激,更不需要對其做出各種反應并在不斷“反饋-調整-再反饋”中獲得與他人交流、討論的機會,以及為了精進所學技術與他人成為伙伴關系,產生集體歸屬感和凝聚力。這些無疑都是學校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重要致因。

3)學練環(huán)境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性、課堂氛圍沉悶。

研究對眾多武術教學實踐的教育觀察發(fā)現(xiàn),將“體操化”特征明顯的套路作為教學內容使得需要學練的技術模塊(單元)過于冗長,而將完全封閉性的技能練習作為教學組織形式則迫使學生只能聽從教師口令被動地、機械地個人單獨完成教學任務,二者相合造成武術教學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氛圍安靜而沉悶。《教學論》指出,主動學習的意義在于你要學,而不是要你學,其是自我開始探索知識世界的樂趣所在[13]103。由此,武術教學之學練環(huán)境在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必然會導致整個課堂氛圍沉悶無聊,而這樣的環(huán)境和氛圍無疑也成為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原因之一。

4)練習目標模糊、學生難以獲得效能感。

“效能感”的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他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些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盵15]開放式技能為從事運動的人的每一次嘗試和努力都提供了明確的目標指向,如小球類項目的每一回合較量對于雙方而言,都以成功接住對方來球并巧妙反擊扣殺得分為目標;大球類項目所有參與者各司其職,負責射門、投籃、扣殺者以破門、投中、“殺”死得分為目標,負責傳球者以成功將球傳遞給隊友為團隊最后得分創(chuàng)造機會為目標,負責防守球員則以成功鏟飛、攔截、搶斷對方持球者的運球為目標。這些目標都是明確具體的,達到與否在動作完成的一瞬間即能得到反饋。運動生理學在分析“反饋在運動技能發(fā)展中的作用”時指出,反饋具有“提供信息”“強化學習”和“激發(fā)動機”等作用[16]。這說明有直觀結果反饋的運動,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為了什么而運動,運動的結果構成運動周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功立即會獲得“做此動作”的效能感,失敗了也能給自己一個“需繼續(xù)努力”的信號,并通過目標的導向性獲知是哪里尚存在不足,明確此次動作失敗的具體原因,從而調動起反復嘗試的動力和信心。而通過教育觀察發(fā)現(xiàn),目前學校武術套路教學普遍存在著練習目標模糊的問題,學生不明晰為了什么目標而練,既沒有像籃球教學之籃筐的“第一信號系統(tǒng)”條件反射,也很少教師通過講解而指明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條件反射,難免陷入迷茫的境地。究其因,首先在于武術教師往往把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定位為武術教練員,從而狹隘地將武術套路理解為了“表現(xiàn)難美性”運動專項。基于這樣的理解,套路技術在教學中被當做完全“閉鎖式”的運動技能;而被視作完全閉鎖式運動技能的套路教學,自然也就喪失了外源性的信息反饋機制,學生只根據自己的本體感覺或是偶爾來自教師的言語反饋進行判斷決策,在套路技術進階非常之難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勢必會喪失學練動機和興趣。

3 武術教學提升趣味性的改革對策

1)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改革:由復雜難學、止于學會向簡單易學、精進無限轉變。

由易而難、由淺入深是人類學習的普遍規(guī)律。在初始階段,只有簡單易學,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某項技術的積極性;在深入階段,只有具有無限精進之可能性,才能持續(xù)吸引學生主動探索和努力,當其成為一項嫻熟掌握的技能時,便可作為慣用的運動健身和休閑娛樂手段。套路是武術發(fā)展至高級階段的產物,它是中國文化“善于將技術的東西藝術化”傾向在武術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而且由傳統(tǒng)套路到競技套路,藝術化的色彩呈逐漸濃重趨勢。針對此,楊建營[17]指出:“不應把套路放置于武術訓練體系的前端,而應將其放到武術訓練體系的后程?!边@種對訓練環(huán)節(jié)先后順序的修正屬于一般意義上的,其適用范圍主要限于武術專業(yè)人群;就學校武術教育(武術普及性教育)這一領域來講,應該徹底摒棄“無套路,不武術”的因襲觀念,將“以武育人”確立為教育目標,將“擇優(yōu)劣汰”作為選擇標準,只要是最有利于實現(xiàn)“以武育人”目標的,就采取“拿來主義”,相反,如果套路技術不是武術技術內容體系中最有利于實現(xiàn)“以武育人”目標的技術手段,大可將其摒棄,令其在如大眾健身、運動競技、藝術審美等領域彰顯自身價值。從施方與受方兩個方面分析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從武術教育的實施方來講,所教授的武術內容須是能夠最大化起到育人效果,關于此,楊建營[18]通過系統(tǒng)研究后指出,除像其他體育教學都能夠起到的強身健體效果外,武術教學還承擔著培育剛健自強民族精神、凝聚中華民族精氣神的特殊育人任務,即“以武振魂”,而“構建起以簡單直接的對抗類技術為主體教學內容的課程體系”正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從武術教育的接受方來講,要想武術教學起到“以武育人”的效果,首先是讓學生接受武術課上所學習的武術,而“接受的前提是認同”,若使學生接受武術課上所學習的武術,前提條件是武術課上所教授的武術能夠使他們產生文化認同感。“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認同和價值觀認同”[19]。通過對大量相關研究的對照分析發(fā)現(xiàn),“技擊性和文化性兼容”的教學內容能夠得到大多數學生對于武術課的價值認同。所謂“技擊性”,并不等同于擂臺競技的拳拳到肉、不遺余力,而應以一種較為“軟性”的面貌呈現(xiàn),既有“兩兩相當”的對抗形式,又有限定條件。所謂“文化性”,主要是圍繞技術展開的“說法”和“講究”,亦即符號學理論所揭示的符號表象背后蘊含的“意義”。伴隨技術的教學,輔之以教師見縫插針地講解招勢背后的“故事”,就能讓武術教學彰顯出武術的“文化性”,特別是針對普通學生的教學,受學生接受能力、武術素養(yǎng)、課時限制等,這種武術文化性的顯現(xiàn)已然足夠。

基于上述,學校武術教育在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方面的改革,首先,選擇視野應兼顧器械與徒手,而不能像現(xiàn)在大多數學校那樣,只重徒手的拳術,忽視武術器械這一優(yōu)質、能夠更好調動教學趣味性的內容資源。如果條件允許(學校有能力配備武術教學需要的器械)但課時有限(只能在徒手和器械之間選擇一種作為教學內容),則應首選器械作為武術教學內容。其次,無論是器械教學還是徒手教學,都應選擇那些具有“功、勢、用、套”完整結構特征的技術作為教學內容。但對這類教學內容的選擇,并非要嚴格按照這一結構按部就班地完整習練,而主要是突出武術教學的“結構化”特征,改變以往只選取其中的“套”而造成的“碎片化”教學。再次,在“結構化”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功、勢、用、套”為“勢、用”,即對于面向普通學生的武術教學,只選擇拳(械)勢及其應用兩個方面內容就可以,二者一個是技術一個是戰(zhàn)術,一個是練一個是用,練突出武術教學的文化性,用突出武術教學的技擊性,兩相結合達到武術教學提升趣味性在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方面的要求。

2)教學方式及學練環(huán)境和氛圍改革:由單一的個人練習情境向偏重雙(多)人練習情境轉變。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們與生俱來有3種基本需求:自主性、勝任感和關系性[20]。特別是其中的“關系性”,應引起武術教學改革者的高度重視。因為,通過上述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的改革,人的“自主性”和“勝任感”兩大需求基本能夠得到解決,但“關系性”需求必須通過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及學練環(huán)境和氛圍才能獲得滿足。綜合文獻調研和實踐觀察的結果,將當前以“體操化”套路為教學內容的武術教學方式歸納為“模仿跟做→重復練習”。這種教學方式等于說在武術教學和競技套路訓練兩類不同的運動實踐之間劃上等號,以“項目化”思維實施武術教學,競技套路作為表現(xiàn)難美性項群的邊界截斷由學致用的途徑,將“為了用技術而學技術”換成“為了練技術而學技術”。改變這種狀況的對策是:基于上述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的改革,在教學方式采用上要實現(xiàn)由當前單一的個人練習情境向偏重雙(多)人練習情境轉變。特別是教完技術后,在通向無限精進的道路上,改“拳打千遍,其義自見”式的反復練習提高單個技術→組合技術→全套技術的熟練性,為“將技術放置于與同伴共同完成的攻防情境中進行訓練”,表現(xiàn)出所學技術動作的實用意義,徹底轉變技術掌握的實踐面向,并通過“刺激-反應”機制調動學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競技智慧和外向性、具有明確目標定位的練習動力。將該對策進一步落到實處的操作辦法:

(1)非接觸性攻防反應練習。首先,攻/防單獨練習。學生兩兩一組進入攻防反應練習情境,甲方運用所練技術向乙方實施進攻,乙方則通過搖閃、撤步、(左右)移步躲開甲方進攻;然后角色互換,乙方運用所練技術向甲方實施進攻,甲方則通過搖閃、撤步、(左右)移步躲開乙方進攻。每組攻防轉換的速率及組間間隔由教師通過口令把控。其次,攻防組合練習。教師喊出一個口令,甲乙雙方各完成一次進攻和防守的角色扮演,要求二者之間連貫完成,以進一步提高學生針對某個技術動作的攻防反應能力。最后,攻防持續(xù)練習。教師以特定時間(如一分鐘)為單位將針對某個技術動作的攻防練習設置為若干組,“開始”口令下達后學生兩兩一組進行持續(xù)性的攻防反應練習,時間到教師喊“?!保瑢W生在場地上自由放松或休息,間隔一定時間后,開始第二組,依此類推。非接觸性攻防反應練習的整個過程都沒有身體接觸,攻防雙方是在保持一定空間距離前提下,主要利用視覺反饋機制,通過觀察對方動作而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教師提出在一方做出進攻動作后另一方需立即做出防守反應的要求,提高學生在特定時空條件下進行攻防技術應對能力。

(2)程式化對練練習。程式化對練練習與上述非接觸性攻防反應練習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種攻防雙方的身體接觸性練習;而程式化對練練習與將要闡述的具有一定力度和速度的攻防對抗練習的不同之處則在于,后者是非程式化、變通性的攻防應對訓練,而前者是程式化、按部就班的攻防應對訓練。程式化對練練習的最主要目的是通過攻防雙方的配合訓練,使學生對有身體接觸的攻防對抗運動建立起初步的思想認識和身體(器械)感覺,同時也在這一過程中達到與人交流、協(xié)作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目的,在沒有任何人身安全隱患情況下,進行“具身性”的社會交往實踐,活躍課堂氛圍。程式化對練練習一般采用的訓練方法為間歇訓練法,即以一組或一套攻防對練為單位,完成后稍作休息,然后再進行下一組(套)的訓練,每次練習教師可根據學情安排不同的組次。

(3)具有一定力度、速度的攻防對抗練習。如上所述,具有一定力度和速度的攻防對抗練習屬于非程式化、變通性的攻防應對訓練,它要求學生隨時根據來自外部(對方)的新異刺激進行動作反應,不斷矯正自身技術在時機、距離、力度、速度、結構等方面微妙的“尺度”,每次練習都是全新的身心體驗,直到通過反復磨磋,學生對俞大猷所謂“拍位”的把握更精準,攻防反應速度更迅捷,攻防技擊能力得到提高。因為“練習的可變性與運動興趣存在正循環(huán)聯(lián)系”,而非程式化練習“整個教學過程都充斥著豐富的社會情感能力元素”[21],所以無論對于提升趣味性還是“以武育人”,都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運動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武術教學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一議題及時作出回應是時勢所需,同時也是新時代武術教育發(fā)展所需。通過對武術練習趣味性的再審視,歸納當前武術教學缺乏趣味性的致因包括: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武術需求相左;組織形式單一封閉、缺少合作互動;學練環(huán)境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性、課堂氛圍沉悶;練習目標模糊、學生難以獲得效能感。在此基礎上,采用交叉整合、以主代次的方法,提出提升武術教學趣味性的對策:教學內容及價值認同方面,由復雜難學、止于學會向簡單易學、精進無限轉變;教學方式及學練環(huán)境和氛圍方面,由單一的個人練習情境向偏重雙(多)人練習情境轉變。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王國志. 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13(2):76-78.

[2] 戴國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學校武術的使命擔當與實踐探索[J]. 體育師友,2020,43(2):2.

[3] 毛振明,張媛媛,葉玲. 論運動樂趣在體育課堂中的迷失與回歸[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2):33-37.

[4] 鄔鳳. 近十年來我國學校武術教學科研闡析與教學改革思考[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26(3):66-72.

[5] 唐炎,馬曉. 身體活動強度視角下的體育學習投入模型及其學段差異[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2):1-9.

[6] 楊建營,楊建英. 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普通高校太極拳選項課改革實踐探索[J]. 體育學刊,2020,27(6):111-117.

[7] 李光全,張元河. 方法、現(xiàn)狀與中國意識:高校武術教學改革新探——基于武術原初素質和精要的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1):81-85.

[8] 劉冬,劉歡,張繼生. 技擊本質論視域下中華武術練拳致趣的內在因素及實踐理路探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10):76-81.

[9] 彭國強,楊建營. 明代大槍武藝“二十四勢”技法復原與解讀[J]. 體育學刊,2023,30(4):33-42.

[10] 劉文武. 突出技擊性和趣味性:打破武術教育發(fā)展困境的兩大關鍵[J]. 體育與科學,2023,44(4):76-85.

[11] 楊濤. 山東省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3):96-99.

[12] 王宏建. 青少年身體素質發(fā)展敏感期的綜述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6):108-109.

[13] 李秉德. 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 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M]. 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12-115.

[15] 班杜拉. 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林穎,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3-78.

[16] 王瑞元,蘇全生. 運動生理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303-304,.

[17] 楊建營. 基于民族復興目標的學校武術傳承體系研究[J]. 體育科學,2020,40(11):20-30.

[18] 楊建營. 從人類武技的文明化進程探析傳統(tǒng)武術拳種的未來出路:體系化傳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J]. 體育科學,2022,42(9):82-89.

[19] 崔新建. 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02-104,107.

[20] 張劍,張建兵,李躍,等. 促進工作動機的有效路徑: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J]. 心理科學進展,2010,18(5):752-759.

[21] 王樹明,謝四元.“立德樹人”背景下體育品德評價的困境與出路[J]. 體育學刊,2021,28(6):82-89.

芜湖县| 临清市| 灌阳县| 东兴市| 安庆市| 临夏县| 甘洛县| 长阳| 漳州市| 揭阳市| 陵川县| 成都市| 福安市| 阳新县| 绩溪县| 绍兴市| 东明县| 濉溪县| 高邮市| 宣武区| 景宁| 阿坝县| 滁州市| 天津市| 禹城市| 静宁县| 广元市| 阿拉善盟| 陇西县| 永兴县| 吉木乃县| 仁寿县| 江源县| 宜城市| 攀枝花市| 商南县| 涞水县| 沂源县| 大悟县| 邵武市|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