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像有魔力一樣,可以讓作文變得流暢、生動、引人入勝,“襯托”就是其中的一種。襯托也叫映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通過對照比較,讓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襯托一般指正襯方法、反襯方法。
一、正襯
正襯指的是用相似的事物作為陪襯,具體而言,用美好的事物襯托快樂,用凄苦的事物襯托哀傷,或者通過塑造次要的人物,達到襯托主要人物的目的。
1.以景襯情
“以景襯人”是指通過對環(huán)境的渲染與塑造,烘托所要描寫的人物的性格,增加人物的個人魅力。例如: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fēng)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孫犁《荷花淀》
孫犁用大量筆墨,細致入微地描寫水生嫂四周的景物,讀來猶如步入荷花淀,感受到那里清新、寧靜的氛圍。以量襯人,突出了水生嫂溫和賢惠、質(zhì)樸勤勞的性格特點,讓讀者對水生嫂這一形象產(chǎn)生認同感,并對下文產(chǎn)生極為濃厚的興趣。
我冒了嚴(yán)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去。時候既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fēng)吹進船艙里,嗚嗚地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魯迅《故鄉(xiāng)》
魯迅先生用如椽巨筆,烘托了凄涼、悲愴的景色氣氛,為下文中成人閏土與豆腐西施的出現(xiàn)做了鋪墊。在這段景物描寫中,尤其是“沒有些活氣”一句,對成人閏土的膽小怯弱及豆腐西施的尖酸刻薄襯托得淋漓盡致。
2.以人襯人
以人襯人指的是在描寫人物時,通過其他人物的陪襯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質(zhì)、精神和情感等。例如: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佚名《陌上?!?/p>
作者雖然想要描寫故事中的主人公——“羅敷”之美,但是,并未使用唇若涂朱、肩若削成、頭發(fā)濃黑、膚若凝脂等正面描寫,而是匠心獨具地通過路人遇到主人公時候的種種反應(yīng),如癡迷、贊賞、驚嘆等,襯托其美貌。
在《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一段,羅貫中也充分運用以人襯人的手法,塑造諸葛亮這一足智多謀的人物。劉備得知諸葛亮具有非凡才華后,決定親自前往隆中邀請他出山。第一次拜訪時,諸葛亮外出未歸,只遇到了孔明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同樣未能見到諸葛亮,只遇到了孔明好友石廣元、孟公威與其弟諸葛均、岳父黃承彥;第三次,劉備堅持不懈,即使遭遇大雪,依然帶上關(guān)羽和張飛再次拜訪。這一次,諸葛亮在家中睡覺,劉備耐心地在門口等待,直至諸葛亮醒來。最后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成為劉備的軍師。
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智慧,先后塑造了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黃承彥與諸葛均等人物,上述人物均有出眾驚人的才華,卻自認遠不如諸葛亮。這種以人襯人的方法,使諸葛亮才華橫溢、足智多謀的形象躍然紙上。例如:
小A是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下河游泳,上樹摸鳥,沒有他不敢干的。就在昨天,他還不小心把牛爺爺?shù)拇皯羯显页鰝€大窟窿。但你要是問他,誰是村子里面的調(diào)皮大王,他一定會斬釘截鐵地說:“當(dāng)然是我哥!和他比,我就是好孩子?!?/p>
作者先渲染小A的調(diào)皮,后又通過小A的回答,讓讀者產(chǎn)生好奇,能讓如此調(diào)皮的小A甘拜下風(fēng),他哥哥到底是“何方神圣”?從而激發(fā)讀者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3.以物襯人
以物襯人指的是通過描寫物品的特點突出人物的品質(zhì)、特征或行為。例如:
在我家樓下,有個做泥人的老人,聽說過去是美院的老師。老人的雙手靈巧極了,幾分鐘就能捏個泥人。 只見他大手一揮,拿起一團泥。老人長出一口氣,雙手并攏,輕輕地揉搓。須臾之間,那原本粗糙的泥團,瞬間變得柔軟、光滑。 隨后,老人這里摸摸,那里搓搓,人的腿、身子、手腳、腦袋,漸漸成了形。這還沒完,老人又用左手輕輕托住泥人,右手在泥人頭上擺弄了幾下,不知道什么時候,泥人就多了一頂圓圓的帽子,看起來特別神氣。看到這手絕活,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從泥巴到泥人的轉(zhuǎn)變,襯托了老人雙手靈活的特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以物襯物
以物襯物指的是通過一個事物襯托另一個事物,可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或抒發(fā)的情感。例如:
爺爺今年70多歲了,別看他年紀(jì)大,卻是個標(biāo)準(zhǔn)的老頑童。盡管他的老花眼很嚴(yán)重,但他不肯服老,總是表現(xiàn)出視力很好的樣子。一天,爺爺正在給我講故事,忽然他眉頭一皺,原來是眼鏡有些臟了,便手忙腳亂地將眼鏡摘下來,從上衣口袋里面掏出一塊眼鏡布,擦了擦眼鏡。正擦著,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趕緊戴上眼鏡,向盤子里看了看,又在口袋里面掏了掏,掏出一盒彩虹糖,這下才放松了,將糖遞給我,并用俏皮的聲音說:“給你?!?/p>
作者通過一系列手忙腳亂的描寫,襯托了爺爺視力之差,從而塑造了一個詼諧幽默的老頑童形象。
二、反襯
反襯指的是運用對比手法,將兩個迥然不同的事物,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并列在一起進行對照,讓被對比的主體更加突出,為讀者帶來較好的閱讀體驗。
1.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是傳統(tǒng)詩詞和繪畫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也稱為“動中見靜”或“以動寫靜”,基本原則是通過描寫動態(tài)的景象或動作反襯出周圍的安靜或者人物的平靜。例如: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作者用聒噪的蟬叫、清亮的鳥鳴,襯托山林的幽靜,從而達到以鬧襯靜、意境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某個周六,超級市場人山人海,爭吵聲、算賬聲不絕于耳。其中一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只見他坐在鬧市中,一動不動,瞇著眼睛,懶洋洋地看天。
作者通過喧鬧的集市襯托老人的安靜、與世無爭,讓人對這個老人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萬千棵樹上閃著閃亮的燈光,晶瑩耀眼。千家萬戶門前,紅燈高燃,燦若星辰。那些富貴公子駕著寶馬雕車,一路香風(fēng)四溢,娓娓動人的洞簫聲、光輝奪目的玉壺、熱鬧的百戲,徹夜不熄的魚形、龍形燈。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首飾,打扮得漂亮的女子,像陣香風(fēng),帶著盈盈笑語,飄然而去。辛棄疾用全詞的三分之二極力描寫元夕的景象,目的是用繁華、熱鬧的場面反襯忽然的驚喜的發(fā)現(xiàn):“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2.以強襯弱
通過某一強大的事物襯托某一弱小的事物,形成反差感。例如:
山姆今年18歲了,他一直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名軍人。今天,他的夢想終于要實現(xiàn)了。他興沖沖地走進軍隊體檢處,但是剛一進門,又急忙將頭低了下去。山姆不是小塊頭,但和即將與他并肩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一比,他簡直是一顆小豆芽,這個像施瓦辛格,那個像羅尼·庫爾曼,走起來像一座座小山。而他呢?帶著一個沉甸甸的大近視鏡,含胸,甚至能看到一根根清晰的肋骨。在山姆18歲的人生中,從未感到如此自慚形穢,如果現(xiàn)在有一個地縫,他恨不得立馬鉆進去。
作者并未直接描寫新兵山姆身體瘦弱,而是通過與他同時入伍的其他人進行對比,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山姆的窘迫,并對其產(chǎn)生同情的心理。
3.以點襯面
以點襯面指的是通過描寫生活中某種常見情況,襯托某個人或某個事物。例如:
某個夜晚,A樓黑魆魆的,伸手不見五指,四周悄無聲息,但王老師的窗戶亮著燈。
通過黑魆魆、悄無聲息等字眼,襯托王老師的敬業(yè)。
4.以美襯丑,以善襯惡,以真襯假
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互相對立,通過相互的襯托,可突顯人物或事物的特點。例如: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是運用這一技巧的代表。故事發(fā)生于15世紀(jì)的法國巴黎,圍繞巴黎圣母院展開。主要角色包括相貌丑陋但內(nèi)心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美麗純潔的吉普賽女孩艾絲梅拉達,以及虛偽殘忍的副主教克洛德??ㄎ髂啾豢寺宓率震B(yǎng)并成為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深深地愛上了艾絲梅拉達,然而艾絲梅拉達卻愛上了英俊的騎兵隊長菲比斯。克洛德出于嫉妒和欲望,設(shè)計陷害艾絲梅拉達,導(dǎo)致她被誤認為是女巫,而菲比斯卻在此時拋棄了艾絲梅拉達。在艾絲梅拉達將被處死之際,卡西莫多救下了她,并將她藏在巴黎圣母院中。然而最終,艾絲梅拉達還是未能逃脫克洛德的魔掌,不幸身亡。卡西莫多悲痛欲絕,在殺死克洛德之后,在艾絲梅拉達的墓前死去。
在《巴黎圣母院》一書中,卡西莫多是真、善的代表,而克洛德則是假和惡的典型、艾絲梅拉達是真和美的化身、菲比斯是美與假的化身,四個人物互相襯托,增強了藝術(shù)效果。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xué)者,文士……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xué)問,道德,國粹……但他舉起了投槍……他微笑,偏側(cè)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
——魯迅《這樣的戰(zhàn)士》
兩種相對立的形象層層對照,一邊是各式各樣的人物,不斷變化,耍各種花招;一邊是戰(zhàn)士,堅定不移,不受騙,老了,死了,還要戰(zhàn)斗,突出了戰(zhàn)士英勇無畏、堅韌不拔的精神。
5.以小襯大
指通過小的事物表現(xiàn)大的事物,或者通過小的事物襯托大的事物。例如:
湖上影子,為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張岱《湖心亭看雪》
明代著名散文家張岱通過“兩三?!薄耙唤妗薄耙稽c”等短語,利用短小精悍的數(shù)(量)詞,表現(xiàn)人、船、長堤等的渺小,以達到以小襯大的藝術(shù)效果,將雪后的西湖,靜謐的、白茫茫一片的場景展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