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客觀的,對歷史的思考是主觀的。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中,學生需要養(yǎng)成積極思考歷史知識、辯證看待歷史內容的意識。在當下的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重視不足、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解決上述問題。文章基于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從營造自主閱讀氛圍、夯實基礎知識、豐富課堂內容、組織實踐活動等方面入手,探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
作者簡介: 金麗燕(1989—),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文昌實驗中學校。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對事物存在的問題做出能動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反應,是一種主觀意識的體現(xiàn)。為了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層認知,教師需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一、營造課堂自主閱讀氛圍,驅動學生自主提問
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中,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只注重對知識的講授,很少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導致學生無法綜合思考、靈活運用歷史知識[1]。對此,教師需要營造自主閱讀氛圍,驅動學生自主提問。
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為例。在教學本課知識時,筆者需要讓學生認識到本課內容的重要性—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學生理解鴉片戰(zhàn)爭重要地位的基礎上,筆者營造自主閱讀氛圍,積極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讓學生愿意跟隨筆者的教學節(jié)奏學習歷史知識。這樣,筆者便可以在教學中順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講解“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2頁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嘗試提出問題。這一部分內容主要介紹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英國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的情況及中英雙方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情況。對此,有的學生提問:“鴉片戰(zhàn)爭前期的英國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有的學生提問:“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中英雙方的地位分別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可以掌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背景。
接著,筆者鼓勵學生保持這種提問的狀態(tài),閱讀教材第3頁的內容,進而以提問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有的學生提問:“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怎樣的災難?”據此,筆者引導學生總結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大量白銀外流,政治腐敗,官員、士兵的體質被摧殘,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等。
可見,筆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閱讀氛圍,并用適當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從而掌握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依據閱讀內容自主提出問題。
二、夯實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
對學生而言,要想讓自己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質量,就需要扎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從而對已有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經過思考提出問題[2]。
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為例。學生需要掌握“英法再次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這三部分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問。筆者引導學生以問題鏈的形式整理課程知識。對此,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地點,以及發(fā)動的國家分別是什么?
問題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是什么?
問題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有哪些事件?
問題四: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與結果是什么?
問題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結果對中國的發(fā)展有哪些影響?
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基本掌握本課的主要內容。具體而言,學生在思考第一個問題時,可以從教材中獲得具體信息—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戰(zhàn)爭。接著,學生整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即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這不僅是對中華文明的摧殘,還給人類文明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此外,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失了更多領土和主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對學生來講,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整理與分析,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課程知識,提高提問能力。
三、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學生探究問題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對學生而言,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有利于鍛煉自身的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課堂內容的方式,有效促進學生探究問題[3]。
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洋務運動”為例。在新課導入階段,筆者根據教材內容設置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一: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問題二: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問題三:洋務運動為什么沒能實現(xiàn)“自強”“求富”
的目標?
問題四: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是什么?
首先,在探究上述問題時,筆者引導學生整理教材中的信息,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由此,學生可以得出“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的結論。
其次,筆者豐富課堂內容,補充洋務運動的相關史事,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整理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由此,學生可以整理得出—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運動主要以“自強”為口號,重點發(fā)展近代軍事工業(yè),先后創(chuàng)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此外,洋務運動發(fā)展近代教育,興辦新式學校,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運動提出“求富”的口號,著力開辦民用企業(yè),以解決軍事工業(yè)發(fā)展中面臨的資金、燃料、原材料和運輸等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此外,洋務派還在軍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建立新式海陸軍,其中北洋艦隊規(guī)模最大。
再次,筆者豐富課堂內容,引導學生研讀以下材料,進而思考問題三。
李鴻章晚年這樣評價自己的洋務事業(yè):“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學生通過研讀材料得知,這則材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無法實現(xiàn)“自強”“求富”的目標。
最后,筆者為學生拓展“京師同文館”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四。有的學生回答:“洋務運動發(fā)展近代教育,培養(yǎng)翻譯人才,對于傳播西學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的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惫P者注意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性、思維性、流暢性,并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洋務運動在工礦、交通、文化、國防等多個方面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并對外國資本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又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瓜分’中國狂潮”為例。筆者為學生補充閱讀材料,豐富課堂內容,從而讓學生借助材料探究問題。
旅順屠城后,美國紐約《世界報》刊登了下面這段話:“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p>
試結合旅順屠城的史實,分析這段話的含義。
根據教材內容“日軍占領旅順后,連續(xù)進行了四天大屠殺,殺害了兩萬多中國人,犯下令人發(fā)指的罪行”,學生可以得出結論—材料充分說明了日本侵略者野蠻殘暴的本質,屠城這一反人類的罪行,是對人類文明的嚴重踐踏。
可見,筆者補充閱讀材料,豐富課堂內容,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起積極作用。
四、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活動具有體驗性、互動性、趣味性,有利于增強歷史教學的效果,吸引學生關注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博物館、歷史紀念館、主題展覽館等場所,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了解歷史知識[4]。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提出問題,并嘗試借助在實踐中獲取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此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9課“辛亥革命”為例。在課堂中,筆者帶領學生了解“革命志士的奮斗”
“武昌起義”等內容。為了豐富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認知,筆者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參觀蘇州南社紀念館,讓學生了解蘇州革命志士的事跡。此外,筆者還引導學生瀏覽辛亥革命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網站,讓學生借助其豐富的數字資源,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學習和弘揚革命志士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在實地參觀、瀏覽網站的過程中,學生積極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問:“蘇州南社成立的思想基礎是什么?”有的學生提問:“黃花崗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么?”還有的學生提問:“武漢為什么有‘首義之城’的美譽?”
圍繞上述實踐活動,筆者設計開放性問題,提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了解了哪些信息?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fā)?”最終,學生不僅深刻理解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的作用,還深刻體會革命志士的愛國精神、犧牲精神。
對學生而言,以教材知識為基礎開展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增長見識,深化對歷史的認知,還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意識是學生有效理解歷史內容、思考歷史聯(lián)系、把握歷史內涵的重要推手,對學生扎實掌握歷史知識、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意義。故而,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以問促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和.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與實踐:以部編人教版教材為例[J].教育界,2022(35):65-67.
[2]李艷.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0):108-109.
[3]鄧玉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讀寫算,2022(12):63-65.
[4]徐芬.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7):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