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環(huán) 王偉麗 陳佳欣 張家國
【導讀】自明清以來,湖南省中方縣荊坪古村的潘氏宗祠就承擔了濃厚的教化功能。潘氏宗祠的家風家訓綿延不斷,對潘氏歷代族人的道德精神及日常行為起著明確的規(guī)訓和教化作用;潘氏宗祠的建筑物,如浮雕、戲樓、匾額等潛移默化地熏染著族人;另外,潘氏宗祠還通過興辦學堂,以教育的方式直接教化潘氏子弟。
荊坪古村歸屬于中方縣中方鎮(zhèn),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潕水之畔。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賦予了荊坪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它成為聞名當地的文化古村。荊坪古村除了擁有包括潘氏宗祠、潘貞周墓(宋代,荊坪一世祖)、唐代古井、節(jié)孝坊、文昌閣(乾隆帝師潘士權的藏書樓)、關圣殿、五通神廟,以及古驛道、伏波宮等在內的數十處文物遺跡外,還擁有酒歌、儺戲、漁鼓、霸王鞭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游客一走進荊坪古村,就仿佛走進了一條穿越古老歷史的時間隧道。
荊坪古村以潘氏宗祠最為著名,其承擔的教化功能也尤為引人注目。
一、潘氏宗祠家風家訓的教化作用
何為教化?荀子提出“禮義教化,是齊之也”,董仲舒也認為“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好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由此可知,教化是古代政治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古代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傳統社會里,教化指的是采用禮樂儀式,化育民眾、穩(wěn)定社會秩序,而非運用武力威懾、刑罰、法令等暴力手段。其目的重在“化”,即通過熏染的過程,將價值觀無形滲透于民眾中,達到勸善遠罪的目的。中國傳統社會教化體系嚴密,除了設置專門的學校來承擔儒家倫理教化重任以外,家族組織也會對子弟進行多方面的教化。家族宗法組織往往借助宗法倫理關系實現“敦孝悌以重人倫,睦宗族以訓子弟”的教化功能。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遵守且相傳的風尚及生活作風,是給家族成員樹立的道德價值準則。家風和家訓并非獨立存在。家風的形成有賴于家訓。家訓是訓誡子弟的具體內容,家風則是長期教化后的結果。家風可以轉化成教化的資源,影響家訓基本主題。家風和家訓的區(qū)別在于,家風是隱性的耳聞目染,家訓是顯性的耳提面命。
潘氏宗祠所立的家訓及家風內容如下:
家風:
潘氏宗族,世澤綿長,同宗共祖,一脈相傳,務必謹記,潘氏家風,
道德傳家,忠厚傳家,孝悌傳家,禮儀傳家,廉恥傳家,誠信傳家,
敬天傳家,敬地傳家,祭祀傳家,立志傳家,修身傳家,舍得傳家,
崇文傳家,尚武傳家,詩書傳家,耕讀傳家,勤儉傳家,普通傳家,
尊師傳家,嚴教傳家,規(guī)矩傳家,擔當傳家,遵法傳家,律己傳家,
和睦傳家,友善傳家,無私傳家,謹言傳家,清風傳家,榜樣傳家,
濟世傳家,銘記家訓,謹記傳家,愛國愛民,振吾門楣,世代榮華。
家訓:
敦忠孝,睦宗族,講廉恥,和鄉(xiāng)鄰,重農桑,尚節(jié)儉,隆學校,保祖塋,
勤耕讀,點異端,明禮義,肅聞門,堅志節(jié),務本業(yè),教子孫,慎婚姻,
聯鄉(xiāng)甲,遵法律,息誣告,戒逃匿,絕躁怒,寡言語,勿貪念,淡色欲,
廣施濟,崇往來,修譜牒,正名分。[潘氏宗族家風家訓均見于潘氏祠堂所立碑刻。]
家風以熏染的方式,促使家族成員在延續(xù)了上百年的相對穩(wěn)定的家族氛圍中成長。家訓則對族人的生活方式進行約束,砥礪族人的精神風貌,以道德倫理作為懲戒的重要手段,令潘氏子孫世代遵循并承續(xù)下去。也可以說,潘氏家風與家訓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族人為人做事的行為道德準則??v觀潘氏祠堂家風及家訓,其覆蓋范圍極廣,包括遵守國法家規(guī)、和睦宗族鄉(xiāng)里、孝敬父母尊長、端正禮教名分、不廢祭祀、修身勵志、耕讀傳家等。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積極的家教家風可通過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傳承影響社會風氣。家風與家訓是規(guī)范一個家族道德行為和規(guī)則的重要力量。潘氏一族正是依賴這種世代相傳的家風家訓而得以綿延千百年而不衰。
二、潘氏宗祠建筑的教化功能
祠堂建筑作為體現族風家風的物質載體之一,其建筑的空間形式結構、文化內蘊以及建筑所承擔的實用功能都在教化族人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整體布局寓意深刻
潘氏宗祠是由封火墻圍成的祠堂建筑。祠堂坐西朝東,平面為三條平行縱軸線布局,由三個長方形院落拼合而成。中間是潘氏祠,右側是關圣殿,左側退后11.7米為五通神廟。祠堂沿軸線依次建有門坊、戲樓、左右?guī)?,過殿及正殿。祠堂由外入里要經過三道門,一是十一級臺階的青磚欄桿門,二是蟠龍牌坊門,三是過戲樓前的半圓拱門。三道門頗為講究。“三”字出自《道德經》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喻意著“三生萬物,潘家子孫萬代興旺,生生不息”。從戲樓底踏上天井有三級臺階,象征“連升三級、連中三元”,從大天井去議事廳有五級臺階,象征“五子登科、步步高升”。
(二)祠堂雕刻盡顯教化風范
祠堂的門面以浮雕為主,牌坊上雕龍刻鳳,栩栩如生,均為三合泥塑,其中有“忠、孝、義、勇”四幅人物圖,分別宣傳了“岳母刺字、精忠報國”“二十四孝故事之孟宗哭竹”“桃園三義士劉、關、張大戰(zhàn)呂布”“驍勇之士張飛夜戰(zhàn)馬超”四個故事。其中“忠”指忠誠、忠良、忠恕,“孝”指孝心、孝敬、孝道,“義”指義氣、正義、道義,“勇”指勇氣、膽識,體現了潘氏宗祠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同時牌坊門楣上方保留四個大字“嗣徽越府”。“嗣”指子孫,“徽”指官員,“越”指超越,“府”為潘家,反映了潘氏族人希望后代能夠超越前輩的寄寓。門楣上還塑有“八仙過?!备〉?,隱含人丁興旺,財通四海之意。門坊兩邊塑造了一對威武而精美的蟠龍和麒麟,有麒麟送子和望子成龍之意。這些雕刻在教育后代為人處世以及為族人祈福等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化導向作用。
(三)戲樓演出潛移默化
潘氏祠堂的戲樓重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戲臺正面兩根立柱上懸掛著一副由潘年琨所撰寫的對聯——“勤者有功問君為何在座,戲原無益看你怎樣下臺”,以此針砭庸碌之輩,告誡潘家子孫:人生在世,需勤耕勤讀,不能玩物喪志;人生如戲,上臺總有下臺時,需謙虛謹慎。
戲樓里會不定期演出儺堂戲(亦稱“帷愿戲”),這是由巫師還愿酬神的歌舞發(fā)展而成的,宗教色彩極濃的地方小戲種。儺戲演出的劇目約分三類。第一類取材于當地歷史上的神話傳說。如《搬師娘》《踩香》《跳加官》《扮土地》《封洞》等,內容多為封妖,使之不能作怪。第二類劇目多為歷史故事,如《古城會》《云長養(yǎng)傷》《雪山放羊》《醉戰(zhàn)幽州》等,其目的在于借歷史故事宣揚忠義精神。第三類劇目則以陽戲、花鼓戲等地方戲為主,如《劉??巢瘛贰镀灞P山》《南山砍柴》《拷打金銀》《劉十四娘》等,多以宣揚忠孝節(jié)義為目的。
(四)金匾楹聯的教化功能
過戲樓天井到祠堂會客廳,有很多金匾楹聯,其正中有一面匾牌,書“洪范九疇”四個大字。余匾內容即為“九疇”:一曰“五行”,二曰“敬用五事”,三曰“農用八政”,四曰“協用五紀”,五曰“建用皇極”,六曰“乂用三德”,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九曰“饗用五福,威用六極”。 “洪范”本言天地大法。潘氏宗祠書其匾額,一方面當在告誡族人須遵循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不可有違逆;另一方面也是用“九疇”所含的道德內容訓誡族人,如勸人向善、擯棄惡行等。
金匾兩旁有一副楹聯:“十載寒窗多才博學師龍子,一支神筆重業(yè)輕官著范疇?!痹撀摂⒄f了祖上系北宋丞相潘美之生平。潘美自幼天資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尤精象、數、音律、八卦,著有《學庸一得》《大樂元音》《洪范補注》等書,楹聯即以此勉勵后人。
三、潘氏宗祠的辦學與教化功用
在潘氏宗祠的支撐下,潘氏族人堅持創(chuàng)辦學堂,設立學館,鼓勵族人參加科舉獲取功名。在傳授族人知識的同時,將宗族榮譽、孝義教化等道德理念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
荊坪潘氏的學風營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建造學館,開辦義學家學,另一方面則建文昌閣、文峰塔、字紙塔等。在宗族建設過程中,潘氏族人把設立族學館提升到了相當高的地位。
荊坪文昌閣除用以供奉文昌大帝之外,還是荊坪方圓幾十里內的著名學館,現保存的文昌閣后門門匾上書寫有“文閣書聲”四個大字,從這里走出的功名之士達數百之多。
在潘氏族人的家族記憶中,潘士權當是潘氏家族史上最了不起的人物,在當地民間甚至流傳有潘士權曾做過乾隆皇帝的師傅的傳說。關于潘士權的生平,光緒時期編撰的《黔陽潘氏宗譜》有如下記載:“潘士權,字三英,號龍庵。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年少聰明穎異,長肆力于學而頗有成就,尤精象數、音律、八卦之學。在京時曾做過欽天監(jiān)博士、太常寺博士等官職。著有《學庸一得》《洪范補注》《大樂元音》諸書。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葬親奉旨回籍,卒年七十二?!迸耸纤洞髽吩簟菲呔硪娪凇端膸焯嵋?。潘士權的好學與非凡成就激勵著潘氏后人刻苦學習。
潘氏的族學館,是由潘士權之父潘潔所設。潘潔痛感于潘氏族中貧乏無資者無力向學,于是捐資設立鄉(xiāng)學,延請塾師教授族中子弟。族中子弟有俊秀優(yōu)異者,遂厚給膏火,而誘之誦讀詩書。潘潔的義舉鼓勵了潘氏族人。他在九甲祠中轉角樓處設立族學館以供族人子弟學習,荊坪古村“轉角樓”處至今還保留著一塊潘氏族人當年興辦學館的記事碑文:
董子有云:“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逼溲哉徱?。我族丁口不下萬餘,乾、嘉中,英哲輩出,文風舊甲於一邑。今生齒日繁,聰穎之士,亦相望於塾。顧修脯無資,數千戶中,求其力能卒業(yè)者,什不得一二焉。此即人材隆替之由也。歲甲申,奉郡守李□劄,飭興族學。爰約族父老,將先年祠中買得雷水田四十石、小沖背田六十石、包家壟一百二十石,秋又買得包家壟一百一十二石,每年共納租百石有奇,延師以培寒雋,庶幾人文蔚起,科甲連綿矣。用勒禎瑉,招示來許焉。謹敘。
族學館為潘氏族人提供了學習與步入仕途的機會。為了培養(yǎng)潘氏子孫,潘氏宗祠每年都會抽取幾百石糧食為他們延請老師,并用以獎勵學生。這一辦法,使潘氏家族在科舉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現。這種凝聚力一直延續(xù)至今,即使現在的潘氏后人不需要再在學堂里學習,但這些學館的存在,仍然激勵著潘氏后人勤奮上進。
參考文獻
[1] 王先謙. 荀子集解[M]. 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班固. 漢書·董仲舒?zhèn)鱗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孫星衍. 尚書今古文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