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陸游曾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愛國乃做人之本,愛國教育應從學生抓起。閱讀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教師將語文閱讀和愛國教育結合在一起,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還能讓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道理。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許多愛國題材的文章,比如《少年中國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教師應對文章中的愛國元素進行提煉,為開展愛國教育打基礎。
以《少年中國說》為例,文章中提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些經典名句可以作為愛國教育的元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引用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名句的含義。又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可以整理課文中的已知信息和隱藏信息,如文章的時代背景、主人公的身份等,讓學生閱讀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提煉愛國元素后,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設計成幻燈片,搭配真實的照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比如,在制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幻燈片時,我便搭配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圖片,還提出問題“如果想要避免這類事件的再度發(fā)生,我們應該做什么?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該如何肩負起保護祖國的使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愛國教育應實事求是,以事實說明問題。圍繞課文中的愛國元素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教師可以融入歷史事件及社會熱點,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熱愛祖國的意義。
(一)導入歷史材料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為例,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我播放了抗日戰(zhàn)爭方面的視頻,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日本官兵是如何迫害中國百姓的,以及中國共產黨為保衛(wèi)祖國、保護人民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學生觀看視頻,很容易因為共情而感到義憤填膺。我趁此機會暫停視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心中所想。一個學生說自己要從現在起就努力學習,長大了考軍校,保家衛(wèi)國,讓家人和朋友不會受到侵略者的迫害!
雖然我沒有正面去引導,但是學生依然在視頻的影響下,產生了保家衛(wèi)國的想法,這不正是愛國教育的初衷嗎?
(二)引入社會熱點事件
在閱讀《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后,學生了解了侵略者的可怕與殘忍,也懂得了國家富強的重要性。所以,我趁熱打鐵,引入社會熱點事件,然后要求學生思考其背后的意義,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比如,近年來,“文化自信”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那么,面對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文化自信”呢?
隨后,我列舉了一些典型案例,比如外國的高科技產品包括手機、電腦、汽車等,源源不斷地涌入中國,我們該怎么看待這個現象呢?
生1:我們要堅決抵制外來產品,努力開發(fā)自己的產品!
生2:我認為我們不能將外國的產品拒之門外,我們既要開發(fā)自己的產品,也要學習外國的經驗、技術,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
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最大的分歧便是“是否要抵制外來的產品”。針對這一現象,我動員學生整理材料,展開課堂辯論,找到正確的愛國之路。一個學生表示:“老師以前曾經對我們說過‘師夷長技以自強,意思就是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如果我們盲目排外,看不到他人的優(yōu)點,就不能提升自己,難以在科技領域取得進步?!?/p>
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提升個人認知,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懂得理智愛國。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閱讀、課堂討論,正確理解愛國的內涵,還要組織學生參與愛國行動,讓愛國情懷成為學生思想認知的一部分。
比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后,我鼓勵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句話撰寫讀后感。針對“少年智則國智”這一句話,學生可以從學習、文化傳承等角度展開論述。有的學生寫道“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有的學生寫道“我們是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我們承載著祖國發(fā)展的重任。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把課文中的知識學好,還要學習課外書中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增強自身的本領,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還有的學生寫道“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愛國方式,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愛國的最好方式就是認真學習,我們要努力傳承并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做到不浪費水、不亂丟垃圾”。
在撰寫文章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社區(qū)宣傳愛國主題思想。在活動期間,我指導學生制作愛國主題的宣傳畫、海報并分享給不同班級的學生,或是張貼在自己所住的小區(qū)。愛國是一個深沉的話題,如果說閱讀是打開“愛國”之門的鑰匙,那么實踐便是探索“愛國”的道路。在閱讀中,學生會獲得思想的升華、認知的洗禮。
有德之人,必然會心系祖國的安危,愛護一山一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注重對學生合理滲透愛國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愛國的意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