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小毛 戴永勝
【摘要】【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投資不斷強化,新形勢新征程對政府投資審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以K市縣區(qū)EPC審計項目為例,探討研究型審計模式對投資審計模式創(chuàng)新的影響、作用和意義,為做好新時代投資審計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研究型審計;投資審計;縣區(qū)EPC項目
近年來,隨著政府投資力度強度不斷深化,政府投資審計成為各級審計機關一項重點項目,各級審計機關對此高度重視。隨著“研究型審計”模式在實務界的廣泛應用,以研究型審計指導各類審計項目實踐成為了各級審計機關的共識。關于如何理解研究型審計,理論界各研究者有不同的認識,本文綜合諸觀點,把研究型審計模式限定為:研究審計準則的具體運用和新型審計業(yè)務的規(guī)律。投資審計作為各級審計機關中的重點項目,隨著國家審計署關于“投資審計轉型”和“研究型審計”的有關要求提出,如何以研究型審計模式為投資審計轉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成為研究熱點。本文結合K市審計機關2023年組織的縣區(qū)EPC審計項目實踐為例,探討研究型審計模式下基層審計機關投資審計模式改革新思路。
一、項目實施背景
2023年K市審計局派出審計組圍繞縣區(qū)2018年至2022年71個政府投資EPC項目建設情況開展專項審計調查,審計組將研究型思維貫穿審計調查全過程,不斷創(chuàng)新審計組織方式和技術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審計成效。
該審計項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審計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K市經濟發(fā)展中心,按照“強化管理、完善制度、促進發(fā)展”的工作思路,摸清縣區(qū)EPC項目的總體規(guī)模情況,重點查找項目在執(zhí)行工程總承包政策、投資領域營商環(huán)境治理、工程項目建設管理、項目資金管理和投資績效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揭示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非法利益輸送、騙取建設資金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為K市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保駕護航。
二、審計主要做法
K市審計局積極貫徹研究型審計理念,在縣區(qū)EPC項目建設情況專項審計調查中進行了很好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可復制的審計組織方式和技術方法,從而極大提升了投資審計質效。
1.一方案一清單,審計工作不迷茫
審計實施方案及問題清單(簡稱“一方案一清單”)是開展審計工作的指揮棒,項目要想成功,提升審計質效,做實做細實施方案及問題清單是關鍵。
審計調查前期,審計組通過大量收集、系統(tǒng)整理EPC項目相關政策法規(guī)和審計案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從審計內容和重點等方面充分運用研究型審計思維制定完善實施方案及問題清單,力求做好審前準備工作,發(fā)揮好實施方案的指導作用。如為熟練掌握EPC項目領域的法規(guī)制度,有效提煉問題線索,主審提前開展系統(tǒng)性研究,利用網絡收集EPC項目相關政策法規(guī)、審計信息和典型案例等內容,要求審計組成員提前學習研究,并在審前培訓中集體研討審計重點及方法,為制定出有針對性、精準性的實施方案及問題清單提出有效建議。
2.開好進點會,審計工作推動效果好
此次審計調查范圍時間跨度長(5年),涉及面廣,審計調查對象為縣區(qū)人民政府,具體審計事項涉及縣區(qū)發(fā)改、財政、住建、交通、水利、鎮(zhèn)(辦)、投融資平臺等30多個縣區(qū)部門或單位,溝通協調工作繁雜且難度大。
為高效開展審計工作,審計組第一時間召集縣區(qū)分管EPC項目的領導、各部門(單位)領導及相關人員召開審計進點會。此次進點會不僅只是與審計對象見面,更是一次充分溝通交流的機會,為審計工作順利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通過召開進點會,審計組可以盡可能清晰、明確、具體的把此次審計的目標、內容和重點告知被審計單位,并提出審計工作的具體要求,從而最大限度獲得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理解、配合。
3.工作過程要順暢,建群效果最明了
為使審計組成員之間、與被審計單位之間溝通順暢,切實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審計組建了2個群,一是審計組群。用于審計組成員之間內部交流,日常審計工作任務布置等。二是聯絡員及填表員群。開完進點會,審計組要求各單位指派1名聯絡員和1名填表員(聯絡員和填表員可以為同一人)掃碼進群,后續(xù)根據工作需要,審計組會在“聯絡員及填表員群”動態(tài)發(fā)布相關審計工作要求、解答被審計單位對相關審計事項的疑問等。
4.舉辦業(yè)務培訓會,政策把握到位早。
審計進點會一結束,審計組組織全體審計人員進行了審前業(yè)務知識培訓,由審計主審系統(tǒng)講解了《工程總承包項目(EPC)管理與審計》《工程總承包(EPC)項目審計專題操作指南》等EPC項目審計業(yè)務知識,重點講解“審什么”“怎么審”“常見典型問題審計經驗和適用法規(guī)”及“典型案例”等,使審計組成員對EPC項目政策法規(guī)理解更透徹,審計思路更清晰。
審計中期,審計組又組織全體審計人員進行了第二次審計業(yè)務培訓,由審計主審圍繞審計思路、大型審計調查項目的要求及審計實操等方面,詳細講解如何集中力量開展審計工作的方式方法、審計流程及實現路徑等,使審計組成員能快速、精準鎖定問題疑點線索。
5.審計創(chuàng)新搞得好,審計效率低不了
(1)系統(tǒng)研究并制訂審計表格,破解“人少事多”是妙招
審計組在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為有序推進審計工作,審計主審通過系統(tǒng)研究分析,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問題清單中的問題,按照審計證據充分性、相關性的要求,分解成若干要素(違規(guī)點)并做成表格化,發(fā)給被審計單位填表員據實填報。審計組匯總填報完的審計報表后,通過數據分析,很快就能鎖定問題疑點。通過填報審計報表的方式,被審計單位的填表員無形中分擔了大量審計人員發(fā)現問題的工作量,大大緩解了審計組人員不足的壓力。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審計組實施審計過程中設計制訂包括《EPC項目建設總體情況表》《EPC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執(zhí)行情況表》《EPC項目招投標及合同管理時間節(jié)點情況表》《EPC項目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情況表》《已竣工(完工)驗收EPC項目情況表》《EPC項目招投標及合同管理情況表》及《EPC項目中介服務機構選取情況表》等在內的10多套審計報表,為審計組后續(xù)做實問題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效率、質量齊保障
傳統(tǒng)審計方法下,一般采取每個審計人員平均分配N個工程項目同步并行開展審計。該審計方法主要缺點:一是審計質量與審計人員個人綜合素質密切相關,不同項目的類同問題,因審計人員不同,有的反映、有的不反映,標準不統(tǒng)一,顯失公平,審計風險大;二是審計組內部人員工作量難以量化,審計質量實施過程難以把控。該審計模式下,一般難以達到1+1=2的效果,通常效果只能是1+1﹤2。
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下,審計組采取“派單式”作業(yè)———審計主審將特定問題派發(fā)給特定的組員,組員“接單”后,將所有項目涉及到的同類問題按審計主審“預制”的審計取證單模版,統(tǒng)一撰寫取證單進行取證。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大幅提升審計效率,做到標準統(tǒng)一、公平公正,同時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審計質量。該審計方法下,“有的放矢、精準發(fā)力”,往往能夠實現1+1>2的效果。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審計組創(chuàng)新模式后,審計效率大幅提升,累計撰寫審計取證單900余份,為后期做實審計發(fā)現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3)資料數字化管理,檢索方便效率高
為了提升審計效率,實現審計資料快速檢索、電子化歸檔保存,審計組創(chuàng)新審計思維,在大量收集EPC項目電子歸檔資料(合同、招投標文件、會議紀要等)的前提下,探索開展數字化審計,將審計發(fā)現問題撰寫的審計取證單及附件材料均轉化成PDF格式文件,打包發(fā)電子文件給被審計單位簽署意見,實現審計資料電子流轉、歸檔保存功能。同時,為了便于審計取證單及審計資料的管理,審計組給每個項目附一個唯一項目編碼,每份審計取證單也附一個唯一審計取證單編碼,通過建立審計取證單臺賬、問題與項目對照臺賬,最終實現審計問題、審計取證單及審計項目之間的雙向檢索功能,確保了審計相關資料不會丟失。
三、審計成效與不足及啟示
K市審計局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創(chuàng)新審計組織方式和技術方法,破解“審計任務繁重與審計人員不足”的突出矛盾,切實提高審計工作效能。通過此次專項審計調查共發(fā)現EPC項目建設管理過程存在招標投標、合同管理、目標控制、財務管理、政策落實、營商環(huán)境及項目監(jiān)管等方面問題,向紀委監(jiān)委、住建、交通及財政等部門移送問題線索多起,撰寫多篇審計專報,取得了較好的審計成效。但K市審計機關在實踐中還感到不少不足,下面簡要加以分析。
第一,審計深度不夠。審計組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用在發(fā)現面上問題,雖然基本上做到了“橫向到邊”,但是有深度的問題卻不多,離“縱向到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第二,審計質量不夠高。審計反映或移送的問題,大多是未履行規(guī)定程序、未按規(guī)定辦理相關手續(xù)等管理方面的問題,“揭示項目建設管理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非法利益輸送、騙取建設資金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的審計目標未有效實現。
第三,審計效果不夠明顯。審計在發(fā)現建設資金籌集、管理與使用,工程價款結算,工程質量等方面問題存在短板,增收節(jié)支效果不夠明顯。
基于以上討論,本文認為,在如何“做實做深研究型審計,不斷提升投資審計質效”這一議題上,基層審計機關還可以從以下方面不斷探索并加以實踐。
第一,審計項目要選準。重點項目盡量少而精、突出重點,選擇時建議參照全國優(yōu)秀審計項目評審依據,從預計審計移送、審計信息及出臺制度文件的數量、層級等指標方面綜合評判一個項目是否可行。同時,可以組織專家組對主審提出的擬選項目“審什么”、“怎么審”、預計審計成果、人員配置等方面的方案闡述進行可行性研究、充分論證。
第二,審計力量要保障。審計力量的投入與審計產出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關,為了取得較好的審計成效,審計力量要充分予以保障。
第三,研究型審計能力要提升。在審計實踐中研究審計,通過研究型審計指導審計實踐,規(guī)范審計行為不斷提升審計質量和水平。做實做細研究型審計,著力提升審計報告層次、拓展審計報告深度。
········參考文獻·····················
[1]鄭石橋,劉星銳.研究型審計:內涵、類型及運用條件[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1):18-25.
[2]王珂,宋夏云.研究型審計模式在政府投資基金審計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財政,2023,(15):65-66.
(作者單位:新余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