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星 張仲昊
【摘 要】歷史學科涵蓋內容豐富,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教學有助于涵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以歷史與語文學科融通為例,探究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意義、現(xiàn)狀和實踐策略,旨在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升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學科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9-0024-03
【作者簡介】1.李斌星,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南京,210036)教科處主任、年級部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2.張仲昊,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南京,210036)語文備課組組長,一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區(qū)語文優(yōu)秀教師。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教學”[1]?!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在原來設置的六個板塊基礎上,新增加了第七個板塊——跨學科主題教學??鐚W科主題教學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趨勢。而歷史和語文學科進行跨學科主題教學實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yōu)勢。
一、詩海泛舟:拓歷史視野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尤其是中國古代史,很多內容都與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文言文、詩句都需要足夠的語文功底來闡釋,如果不具備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就無法透徹理解歷史人物的典故、語錄及歷代評論。反之,只有語文文言功底和閱讀理解能力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對特定的歷史時空、歷史背景、歷史知識有較為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全方位地、深層次地掌握文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筆者在講授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前后引用了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薄洞估蟿e》:“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通過對這些已經在語文課堂上學習過的內容的整理和結合,講述安史之亂的背景、經過和結果,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古詩文引用讓學生多角度了解歷史,幫助學生客觀認識歷史事件。融合古詩詞進行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史修養(yǎng),更讓學生在“閱讀”中解釋歷史,在“解釋”歷史中深化對語文的認識。文史知識融會貫通,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聲韻史觀:塑唯物史觀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的仁人志士與廣大人民群眾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學習中國近代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如果學生僅將記憶大事年表、事件影響等作為學習重點,不僅無法深刻體會中國人民不懼犧牲、反抗侵略的英勇品質,更會在單一的知識點記憶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進行近代史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相關的現(xiàn)代詩、演講詞,創(chuàng)設特定的、具體的時空情境,使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有客觀全面的理解。
例如,筆者在講授統(tǒng)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23課《內戰(zhàn)爆發(fā)》時,借助語文教材中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與《最后一次講演》兩篇課文進行教學。因為語文課上教師已經講解過演講技巧,要求學生搭配表情和肢體動作,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精神品質進行細致分析。所以,歷史課上筆者邀請學生上臺進行表演,結合電視劇《解放》中的相關影像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演講內容中體會單元導語的含義,理解中國人民對民主統(tǒng)一、和平建國的渴望。在歷史課堂中融入語文學科的演講、朗誦的形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更在具體的時空情境中對歷史事件有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思考。
三、筆下生輝:練表達藝術
歷史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需要學生對史料進行搜集、整理與辨析,并客觀地描述歷史。這與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教學“學寫傳記”有相通之處。傳記必須真實,學生須保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準確性。在撰寫時,學生需要查閱大量史料,并且分析其中陳述者的主觀態(tài)度,最終形成客觀且有深度的人物傳記。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不同于語文學科所要求的生動傳神,歷史教師應著重關注史料與學生看法的邏輯關聯(lián),引導學生理解真實的歷史。
筆者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2課《新文化運動》時,結合課文旁的人物圖片,要求學生在陳獨秀、蔡元培、魯迅及胡適中任選一人來撰寫人物小傳,展現(xiàn)先進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嘗試與貢獻精神。學生通過閱讀人物相關資料,結合其主要經歷,對人物的性格、行事風格、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影響、意義的理解。把史料轉化為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聯(lián)系思維,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文字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學會嚴謹論證,形成了自己的歷史認識。
四、足下情深:育家國情懷
結合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任務二“新聞采訪”,筆者要求學生召開新聞采訪選題會,撰寫采訪提綱并進行實地訪談。因此,筆者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并借助南京獨有的名勝古跡,組織學生對當?shù)貧v史景點進行深度探訪,為歷史教學助力。在采訪過程中,學生可以拍攝圖片、視頻,加深對某個歷史階段的理解。如在講授統(tǒng)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時,筆者攜手語文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南京總統(tǒng)府,對游客和志愿講解員進行采訪,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感。在此過程中,學生準備了如下問題:“您在游覽過程中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哪些氣概?”“您在游覽過程中對辛亥革命有了怎樣的理解?”“您覺得南京總統(tǒng)府還應該增添哪些陳設,讓游客進一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問題由淺入深、由過往到將來,層層遞進,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探究能力。在采訪中,學生能夠從多樣視角重新了解孫中山的人物形象、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參觀建筑、拍攝物件照片、口述采訪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在歷史轉折時期革命前輩面對的困境和抉擇,感受到革命和國家建設之不易,從而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五、名著賞析:覽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不同于中國歷史,其歷史人物多、時間線索復雜,而學生了解的世界歷史知識比較零散,認識也較為片面,導致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認識不足。教材對于時代背景的描述常以概括性的、簡明化的表達對時代背景進行描述,也使學生在不了解該歷史時期具體事件的前提下,無法進行理解性記憶。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史料,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特定時代創(chuàng)作的經典小說,從更廣闊的角度進行歷史學習。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歷史教材九年級下冊第9課《列寧與十月革命》時,教材簡要提及“俄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學生無法深刻理解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必然性。筆者就此引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6課《變色龍》一文,補充相關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展開說明。在閱讀契訶夫的著作后,學生會理解二月革命失敗的原因,也能更好地理解俄國工人的生活訴求,從而加深對十月革命起因、結果及意義的記憶。在閱讀該文后,筆者繼續(xù)推薦學生閱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套中人》等,將小說放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加以研讀,使學生多維度了解世界歷史。
歷史跨學科主題教學仍在不斷摸索的道路上,尤其是在課程深度融合、轉變育人方式方面還有很多的探索空間。跨學科主題教學,既不是簡單的學科疊加和拼盤,也不是“空中樓閣”不可觸及。其最終的目標是育人方式的轉變和核心素養(yǎng)的多學科建構,其實質是解決真實情境問題與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其關鍵是教師需要具備跨學科學習的課程觀,并滲透在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之中,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反思,彰顯跨學科主題教學的育人價值。[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錢金燕,常小偉.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歷史教學,2022(9):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