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 年 11 月 28 日,斯蒂芬 · 茨威格出 生于維也納附近的一個富人家中,后來成長為 奧地利知名德語作家。《昨日的世界—— 一個 歐洲人的回憶》(以下簡稱《昨日的世界》) 是在斯蒂芬 ·茨威格為了遠離歐洲戰(zhàn)火而遷居 巴西期間完成的。1941 年下半年,他完成了這 本自傳。起先這本書有多個書名,如《我們這 一代》《我的三重人生》等,在經(jīng)過作者幾番 推敲和思索后最終將書名定為《昨日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斯蒂芬 ·茨威格將坎坷的個 人命運與悲愴的民族命運、時代命運聯(lián)系在一 起,向我們展示了他曾經(jīng)擁有過的黃金時代、 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國家的文化和生活風貌,記錄了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動蕩的歐洲社會,記錄了他與 一些著名的小說家、詩人、戲劇家、雕塑家、 音樂家之間的交往。書中,斯蒂芬 ·茨威格并 非主角,他全程用第三人稱旁白的形式帶領(lǐng)著 讀者走進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歐洲文藝復(fù) 興之都維也納,作者通過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 和親身經(jīng)歷,為我們講述了他一生所求之自由 精神,他的跌宕又輝煌的命運。
作品的前半部分主要描寫了青年斯蒂芬·茨? 威格在群星閃耀的時代下過著五彩斑斕的生活。 但戰(zhàn)爭的車輪和奧斯曼帝國的鐵騎野蠻且無情? 地踐踏在斯蒂芬 ·茨威格的“精神故土歐洲” 的每一片和平土地之上。在書中,斯蒂芬 · 茨? 威格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他對世界和平與歐洲黃? 金時代的眷戀——那些他無法帶走的美好時? 光、無法重現(xiàn)的黃金時代和無法返回的昨日的? 世界。再往后讀,讀者便跟隨斯蒂芬 · 茨威格? 的腳步一起進入充滿活力與青春的文藝之都維? 也納,肆意享受這份充滿藝術(shù)的古樸之美。讀? 到最后三分之一處,筆墨之間充滿追憶與傷感,? 戰(zhàn)火和硝煙逐漸掩蓋文明的光芒,斯蒂芬 ·茨? 威格用文字的方式向讀者們呈現(xiàn)出被炮火侵蝕? 的滿目瘡痍的歐洲大地。一幅象征著歐洲燦爛? 文明黃金時代的維也納之畫,在充滿殘暴與野? 蠻的戰(zhàn)爭中化為碎屑。這種戰(zhàn)爭中的悲劇讓斯? 蒂芬 ·茨威格受盡煎熬,我們一點點看著斯蒂? 芬 · 茨威格的自由被剝奪,歸屬之地被侵占。? 終于,他在六旬之際,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徹底? 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精神家園:精神故土的誕生
19 世紀與 20 世紀交匯的奧匈帝國是一個 神奇的國度,同樣也是人人向往的藝術(shù)與浪漫 的國度。盡管很多人將法國同奧地利進行比 較,認為法國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浪漫國度,但 當純粹的浪漫達到極致,人們只能感到乏味與 無趣。相比之下,奧地利的維也納充斥著一 切人類所追求的藝術(shù),如噴泉般供人們予取予 求,在涌動著的藝術(shù)之泉中,蘊藏著令人難以 抗拒的魅力。
在當時,奧地利是一個熱愛藝術(shù)甚于一 切的國家,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和諧孕育出奇 特的文化之果。相比于政治秘密和駭人聽聞的 社會新聞,人們往往對歌劇院編排的新劇目或 是歌劇演員的八卦新聞更感興趣。在每日的早 報上,人們更愿意看到富有文藝氣息的趣事, 如歌劇院排演了哪些新的歌劇,出現(xiàn)了哪些 新的小說家或文藝批評家。關(guān)注新的小說家倒 不如說是人們期待他們寫出什么新奇的情愛小 說以供人們消遣,當時科技的進步并沒有帶來 道德上的提高,人們更傾向于追求精神和肉體 上的刺激。盡管兩極分化的財富和階級地位在 社會上普遍存在,但人們所享受到的精神滿足 卻是一致的,人們能夠肆意表達自我的感受, 書籍、報紙等各種形式的文學(xué)內(nèi)容大量存在。 斯蒂芬 ·茨威格便出生在這樣一個文化經(jīng)濟相 對繁榮的時代,學(xué)生時期的斯蒂芬 ·茨威格與 同伴常常對藝術(shù)作品、文學(xué)思想以及各種思潮 進行探究和討論。他在多樣的文藝思潮的碰撞 下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次寫作。隨著第一部詩集 《銀弦》在《新自由報》上發(fā)表和小說集《初 次經(jīng)歷》的出版,斯蒂芬 ·茨威格收獲了一大 批書迷,同時也受到高爾基和羅曼 · 羅蘭的鼓 勵和贊賞,這使年少的斯蒂芬 ·茨威格第一次 體會到寫作帶來的榮譽感和滿足感。
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精神與物質(zhì)的富足、社會 的和諧穩(wěn)定、科技的迅猛進步、藝術(shù)的蓬勃發(fā) 展,人們安居樂業(yè),但在無憂無慮和理想主義 背后卻隱藏著殘酷的社會變革和血腥的政治斗 爭。1914 年 7 月,“ 一 戰(zhàn) ” 爆 發(fā);1919 年 1 月,巴黎和會召開;1923 年 11 月,希特勒發(fā) 動啤酒館暴動;1939 年 9 月,“二戰(zhàn)”爆發(fā)。 這一件件影響著人類發(fā)展的事件,都被深深刻 印在了無法磨滅的歷史之中?!蹲蛉盏氖澜纭?不同之處在于,斯蒂芬 ·茨威格采用了一個極 其主觀的視角。這不但需要通過客觀地對歷史 資料進行考證,同時需要當事人的親身經(jīng)歷和 親眼觀察,將那些帶著血與淚的真實情感波動 記錄下來。
二、逃離故土:和平世界的消散
1933 年,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建立 了獨裁統(tǒng)治。希特勒把謊言變成了真理,把反 人道主義政策變成了發(fā)起戰(zhàn)爭的法律,對荷蘭 和比利時等中立國發(fā)起戰(zhàn)爭,引起人道主義者 的普遍憤慨。
在目睹這樣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后,斯蒂 芬 · 茨威格被迫選擇背井離鄉(xiāng),流亡別處。他 痛苦地感受到自己失去了可以自由呼吸的權(quán)力 與身份。在這一代人中,沒有一個人再會相信 上帝會帶來所謂的和平與救贖,他們同樣不再 相信通過戰(zhàn)爭取得的和平會有什么正義性和持 久性,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并不是所謂的貧富差距 消弭,而是真正的饑荒、貨幣貶值、公民自由 權(quán)利的喪失、故土被侵略者占領(lǐng)。納粹分子的 極端的民族主義,使得斯蒂芬 ·茨威格失去了 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他那富于幻想的自由精神世 界猶如泡沫般觸之即碎,蕩然無存。正如斯蒂 芬 ·茨威格在他的傳記作品《斷頭皇后》中所 言: “苦難只能激發(fā)出人的潛能,而不能給予 人欠缺的品質(zhì)?!?/p>
法西斯的戰(zhàn)爭理論、政治家虛假的宣傳 讓當時的年輕人為之瘋狂,也令絕大多數(shù)維也 納人變得瘋狂,讓人們從最初的對戰(zhàn)爭的恐懼 變成了對戰(zhàn)爭的狂熱。每一個人的自由湮滅其 中,階級、職業(yè)、年齡、語言、宗教信仰,所 有差別都被戰(zhàn)爭的巨浪狂潮淹沒了。大街上到 處是穿著翻口長筒靴和褐色襯衫的青年學(xué)生, 他們把所有的書籍拿出來放到恥辱柱下焚燒, 當然也包括斯蒂芬 · 茨威格的一切書籍,他 們把斯蒂芬 ·茨威格所代表的自由精神永久地 釘在了恥辱柱上。不久,柏林發(fā)生了國會縱火 案,國會的消失意味著德國的一切法律化為烏 有。斯蒂芬 ·茨威格只能不斷逃離,像一個罪 犯似的逃離故土,他不再有任何一個歸屬之 地。他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那一 天是分水嶺,他經(jīng)過悲痛欲絕的哀訴而進入永 遠寧靜的境界?!彼沟俜?·茨威格自殺前夕, 依然收到納粹分子不斷侵犯他國的消息,這也 使得他那顆曾經(jīng)激昂著熱血的心在殘酷與野蠻 的戰(zhàn)爭中停止了跳動。
三、文明落?。好褡迕\的反思
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奧地利的浩劫也正式開 始。歐洲科技文明的進步似乎并未帶來人類心 靈和道德的進步。在納粹黨領(lǐng)袖希特勒的帶領(lǐng) 下,其麾下將士肆意掠奪房屋、宮殿、教堂和 修道院。首當其沖的就是代表人類文明精華的 圖書館和藝術(shù)宮殿。當他們闖入一處教堂、住 宅或是圖書館后,就會立馬把納粹的旗幟掛在 屋前,那些寶貴的名人遺物、畫像、古希臘雕 塑和其他藝術(shù)品,通通被燒砸搶奪。而書籍—— 這些人類幾千年智慧的有形載體,那些本應(yīng)將 古羅馬人、古希臘人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永垂不朽 的財富保留下來的書籍,也被大量焚燒或漫不 經(jīng)心地扔掉。這股蠻橫的暴力遏制并束縛著歐 洲數(shù)十年。斯蒂芬 ·茨威格親眼所見、親身經(jīng)
歷這一切,他在流亡途中不斷在世界各地演講, 試圖與各地名流以及政界領(lǐng)導(dǎo)人交流,控訴這 些暴行。斯蒂芬 · 茨威格沉痛地感嘆:“既然 人們要再次埋葬我,上帝又何必讓我從病患中 再生?與其現(xiàn)在像陰魂一樣在冷冰冰的寂寞世 界上游蕩,倒不如當初死了更好?!彼且粋€ 失去故土的人、一個失去精神家園的人、一個 被遺棄的人、一個生活在絕望里的人。
斯蒂芬 ·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雖 然表達了對猶太人復(fù)國論創(chuàng)始人赫茨爾的敬意, 但對于“猶太復(fù)國主義”理論表示不贊成。因? 為在斯蒂芬 ·茨威格看來,隨著戰(zhàn)爭與革命的? 不斷發(fā)展,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與當?shù)馗?民族互相交融,無論在生活上、精神上早已不 能同日而語,從思想到精神都無法做到權(quán)威性 的統(tǒng)一。斯蒂芬 ·茨威格并不否認猶太人獨有 的商人的精明,但是他認為一味地堆積財富, 而不在乎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內(nèi)涵的提升,是 萬不可能在這戰(zhàn)亂的時代得到救贖的。而畢生 追求財富不應(yīng)是猶太人的最終的目,他們應(yīng)當? 將自身的理想投入文化和知識中去。正如他自? 己所說:“ 一件藝術(shù)作品縱然可能會遭到禁止 和被徹底埋葬,也可能會被時間所遺忘,但富 有生命力的東西,最終總會戰(zhàn)勝沒有生命力的? 東西?!?/p>
四、生命的追憶:自由精神的追求
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和沉重的民族命運以及長 期以來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迫使斯蒂芬 ·茨 威格徹底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人生觀、價值 觀和世界觀,放棄了他曾引以為豪的“和平主 義者”“自由者”的觀念意識,他不得不用一 個流亡的猶太人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和思索人生。
盡管斯蒂芬 ·茨威格遭受了這場慘絕人寰 的災(zāi)難,但誠如他自己所言:“我已經(jīng)發(fā)過誓, 我在一九四〇年也信守了這一誓言——永遠不寫一句贊美戰(zhàn)爭的話,也絕不貶低別的民族?!?所以無論面對人們對戰(zhàn)爭不理智的狂熱也好,? 面對戰(zhàn)爭中極端的民族仇恨也好,他都竭力保? 持清醒,一生致力于歐洲的團結(jié)和反對戰(zhàn)爭。? 反對戰(zhàn)爭是《昨日的世界》的重要內(nèi)核之一。 當我們翻開這本書的前幾章,斯蒂芬 ·茨威格? 看似在無盡地追憶那些青年時光,但實際是在? 告訴我們是什么塑造了他。又是什么在悄悄地? 改變歐洲。斯蒂芬 ·茨威格的筆觸總是那么細? 膩憂傷。他用最華麗、最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他? 的悲天憫人和他對這個世界的失望和無奈。
斯蒂芬 ·茨威格也是位浪漫主義詩人,他 的詩中包含著他的理想主義、和平主義信仰。 他憎恨戰(zhàn)爭,希望人類可以和平相處從而消弭 戰(zhàn)爭,但是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并未給出 實現(xiàn)理想的方案。他痛斥納粹分子狹隘且極端 的民族主義,應(yīng)該對已過世的偉大的作家、歌 劇家、詩人、雕塑家等保持最高的敬意,而非 肆意破壞他們的作品。也正如我們之前所談到 的,他在“二戰(zhàn)”前靠寫作獲得了巨大的成 就,50 歲時他還覺得無論如何自己還有文學(xué)作 品,可以謀生,可以流傳于世??伞岸?zhàn)”爆 發(fā)后,他的名字上了黑名單,納粹政府沒收并 禁止發(fā)行他的書籍,甚至在焚書行動中把他的 心血付之一炬。對于一名作家來說,這是怎樣 的暴行。斯蒂芬 ·茨威格的一生就像一枚火箭 似的——閃耀著極為璀璨卻短暫的光芒——射 向星空。
在《昨日的世界》中,我們似乎能看到 60 歲的斯蒂芬 ·茨威格坐在夕陽下與歐洲隔海相 望,夕陽的余暉照映在他溝壑縱橫的臉頰上, 聽著海水洶涌拍擊著峭壁的浪濤聲,深邃的眼 眸中似乎映襯的都是自己和歐洲黃金時代的影子。
五、結(jié)語
《昨日的世界》所體現(xiàn)的是歐洲黃金時代 背景下,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情懷以及人們面對 戰(zhàn)爭的迷茫和沖動。斯蒂芬 · 茨威格的《昨日 的世界》不但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同時也 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它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于 歷史的忠誠記錄上,為我們了解歐洲尤其是歐 洲的歷史、文化和文學(xué)作品提供了一條完整的 線索。
斯蒂芬 ·茨威格在他的傳世之作《人類群 星閃耀時》中寫道: “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 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 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 英雄們 的天堂?!?945 年,“ 二 戰(zhàn)” 結(jié)束, 《昨日的世界》這本書于 1941 年完成。不知 道戰(zhàn)爭還有三年多就會結(jié)束的斯蒂芬 ·茨威格 在書中寫道:“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 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 常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 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jié)束我的生命為 好……而我,這個過于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 去了! ”1942 年的一天,他穿戴整齊地和夫人 在家里服毒自殺了。在斯蒂芬 ·茨威格用充沛 的情感和追憶把故鄉(xiāng)永遠地用文字的形式定格 在文學(xué)史上之后,他用終結(jié)生命的方式,為屬 于他的昨日的世界徹底地拉下了帷幕。
[ 作者簡介 ] 王相儒,男,漢族,江蘇宿遷人, 青海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外 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