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周
你并非不知道鳥的顫動,在海邊
我們拿著三塊五一包的面包屑,向來往海鷗
揮手,你突然冒出一句
“螺旋槳不就是電風扇”
你的邏輯在于聯(lián)想海鷗與海,再到海
與人造的潛艇。
鐵片劃破液體,正如劃過空氣
一再更改扇葉的數(shù)量,用以區(qū)分二者?
會有人將淘汰的螺旋槳改造成大型電風扇嗎
這種童年好奇,很難在兩個成年人之間
碰撞。談到童年
對話陷入木訥,你開始絮叨講述你的十二歲
你是內(nèi)蒙古人,我知道,看見草原比看見大海更容易
你說,在你童年屋子的墻壁上
掛著一幅海浪的油畫
你的父親說你性子急,看水,能慢下心
——原載于《青年文學》2024年第2期
推薦人:黎星雨
推薦語:與世界的交流何以可能?人對于另一人來說像是隱喻,從海鷗、海、潛艇、螺旋槳到電風扇,每一層喻體都是一道起伏的隔閡,當“我”試圖談論童年是尋找再次聯(lián)結(jié)的可能,這種努力將我們帶回過去。在草原中觀看海浪,猶如與不可見事物的對望,以期彌補自身的匱乏。詩的開放性也停留在這里:依附于童年的共通感,是否能抵抗成熟的私人化?眼前的彼此,真的能成為正在交流的兩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