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由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謂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審美主體對受日常生活的感覺方式支持的習慣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對主體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視而不見,使審美主體即使面臨熟視無睹的事物時也能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延長其關(guān)注的時間和感受的難度,增加審美快感,并最終使主體在觀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習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頁。
楊聲廣
陌生化指能在熟悉的、舊有的經(jīng)驗基礎上領會到新的意義,它將我們的日常書寫轉(zhuǎn)變?yōu)槿粘V獾臅鴮?,但其?nèi)在核心和邏輯又緊扣本質(zhì)。它是使一首詩獲得新生命力的有效途徑,存活在詞與詞的關(guān)系中,并不斷地沖擊著敘述的壁壘。
潘玉渠
陌生化是一種詩歌文本“進化術(shù)”,以當下高于過往、此我優(yōu)于彼我為基本特征,力求在結(jié)構(gòu)設計、詩意拓展、技法運用、語匯再造、意境渲染等方面打破固有范式,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突圍,從而帶給人具有縱深感的、稀缺的詩歌閱讀體驗和寫作啟發(fā)。
謝松林
陌生化是賦予詩歌成長的永恒空間,它將詩歌的語言、視野、情感、日常經(jīng)驗等懸置于審美主體面前,打破讀者潛在的期待視野,使日常熟悉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在世界的帷幔之中,要求在詩歌的客觀與對立中背離慣常的抽象,從而衍生出具體的形象。
黃清水
陌生化不是將詩歌模糊化、隱晦化、迷宮化,更不是故弄玄虛地寫出高蹈的語言。詩歌的陌生化應該是將生活提煉為普世語言,簡言之,就是初讀樸實,再讀有味,后覺深刻。也可以是對陌生領域、陌生事物的描寫,但陌生性應該來自在詩歌的肌理上書寫出情感、生活、生命等更深層次事物的內(nèi)在感受。
柏 永
陌生化是和巧手的匠人一樣用常見的材料建造不常見的房子,其外形別具一格,其布局匠心獨運,其門窗讓人眼前一亮。同樣的題材,高明的詩人卻能創(chuàng)造出不一樣的作品,一切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祝寶玉
陌生化是詩所傳達的“感知”的陌生,通過語言陳述技巧經(jīng)由文本向讀者傳遞而出,它可以通過最熟悉的場景、最通俗的詞語來實現(xiàn)。萬物相互關(guān)聯(lián),并無真正的陌生,詩的陌生化這一概念,只是詩的思維的變體衍生,詩的思維高度抽象,即使它看起來是陌生的,但其實不是。若將陌生化單純理解為“語言”的陌生感,往往會導致文本走向怪異生硬,是詩人對詩所承擔的意義與價值功能的無能。
斥 候
詩歌的陌生化在于語言范圍的拓廣,就像數(shù)學中的交集,語言的意義有固定的一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固定的范圍無限擴大,直至抵達那些無人知曉的邊界,在異域進行詞語的組合,使之成為句子的成分,亦成為讀者的當頭一棒。
芊 芊
陌生化是詩人在爐火中熬煉語言的斑斕色彩,看看琥珀和胭脂能不能調(diào)出淡藤蘿紫,試試松綠和赤金可否配制出遠山如黛。
阿爾的太陽
陌生化是對生活的再定義,通過對生活中熟知的意象進行視角轉(zhuǎn)換下的再發(fā)掘,來完成對美的再發(fā)現(xiàn),其高明之處在于擺脫了慣性視角,在不改變事物本身的情況下,延伸了事物的概念。
龍飛九五
除了可能的“啟蒙”意義之外,所謂的陌生化或許是無事生非者提出的一個一無是處的偽命題,但出于對語言的敬畏,以及對自己認知的妥協(xié),依然應該對它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