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至今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不過,如果說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散文的面目不可愛,缺乏豐富內涵,刻板與死氣無所不在,不少作品像是用一個或幾個模板套印出來的。李敬澤散文隨筆所受的名家影響雖然也是有跡可尋的,但是,顯然多是他“自己的”,是鮮活的,是活色生香的,其中有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精神與靈魂在。
一
走進李敬澤散文隨筆,最直觀的感受是豐富與博雜。其中,有美文、散文、隨筆,也有文學、歷史、地理、哲學,還有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博物學,當然也不乏人生、生活、生命的感受與徹悟,更有關于天地自然宇宙的內容。概言之,李敬澤散文隨筆突破了狹義散文,進入廣義散文的范疇,或者說進入“是散文又不是散文”的世界中。
“讀萬卷書”,使李敬澤散文隨筆非常豐實,有書卷氣,充盈著文人的趣味與靈光。由于酷愛讀書,手不釋卷,書能夠養(yǎng)眼、育心、培靈、鑄魂,李敬澤散文隨筆就處處充滿知識,也多了文人情懷,能進入歷史的深處,進行古今中外的融通與辯證,有著文化的雅趣與樂趣,在精神氣質上超凡脫俗。這也是與那些不讀書、讀書少、不會讀書、讀不好書的散文家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比如,由于時下的不少人包括散文家沒養(yǎng)成讀書習慣,散文作品多有粗俗、直露、生硬、膚淺之弊,不少文化散文就有這樣的敗象。
同樣是讀書,差別往往很大,散文也就有了不同的風貌。魯迅從中國歷史的縫隙中讀出“吃人”二字,也就有了《野草》等作品的虛無;周作人喜愛博覽,酷愛日本文化,于是有了“抄書公”的稱呼;林語堂聲稱,他不愛“一流書”,最愛“二流書”或“下流書”(指民間風味),所以散文多異趣,更多了人間煙火氣息。李敬澤散文隨筆中的“書”也重視“異趣”,一部《青鳥故事集》讓我們領略了那些關于“鳥和魚”的奇異風采。
從李敬澤的《〈枕草子〉、窮波斯,還有珍珠》《沉水、龍涎與玫瑰》《抹香》《飛鳥的譜系》中,可見其讀書的選擇與趣味,那是偏于“奇異”與“神妙”的領域。就好像打開一個歷史的秘密寶盒,不要說得其神髓,就是其光彩艷麗就會“亮”了很多人的眼。還有,作者從古今中外的貫通中,將這些讀書得來的“知識”進行串聯(lián)、對比、升華、演繹,于是有了諸多有趣的新見。于是,日本的清少納言,中國唐代詩人李義山、現(xiàn)代作家周作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等等,皆成為一盤棋上的棋子,它們之間可發(fā)生關聯(lián)甚至產生化學作用。對于“窮波斯”與“玫瑰”的細致梳理與認真辯證,說明作者有好古、愛考證、求真知之雅趣,這在當下文化散文特別是大文化歷史散文容易走偏的當下,別有一番意義。
“行萬里路”,令李敬澤散文隨筆大開眼界,價值、思考、智慧多由此生成。自古及今,行走天下者多,但真能訴諸文字,寫出精品者少,司馬遷《史記》、李時珍《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瞿秋白《餓鄉(xiāng)紀程》等都是難得的作品。時下,不少人喜歡寫游記,但多是流水賬和游行雜感,沒多少文學性、歷史感、生命體驗。李敬澤散文隨筆除了“讀書”,就是“行路”,如《上河記》就是一本關于黃河游的行旅圖,其中除了山川形勝,還有民風民俗、人情世態(tài)、社會變化,更重要的是,有作者的心路歷程,自始至終有作家的“我”在,一個充滿喜怒哀樂、不斷追索的思考者與思想者在。像一條大河的流淌,從李敬澤的行旅散文隨筆中,可以看到、聽到、聞到、想到歷史的、時代的、個人的氣勢與回響。作者有這樣幾句話,映照出“我”的“行旅”氣象。
掉頭西去時已是上午十點多了。從蘭州北部穿過,上213 國道,一路狂奔。
劉家峽在永靖縣,永靖在臨夏回族自治州。黃河在青藏高原上繞一個大彎,經龍羊峽、松巴峽、積石峽,奔向劉家峽。
從地圖上看,大通河、湟水、莊浪河、洮河、大夏河都在劉家峽一帶注入黃河,如果換了我,非要建一座水庫的話,我也要把它建在這收納百川的劉家峽。
山漸漸潤澤,草是綠的,但樹仍少,有時山頂孤零零立著一棵樹,一座山養(yǎng)一棵樹。
山氣漸漸陰涼,能聞到水的味道。①李敬澤:《上河記》,第28-29、93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
這樣的散文隨筆,不只是寫山水,其中有“我”,有我的思想的穿透力,還有審美的韻致;其中閃動著天地自然的靈光,也跳動著“我”的心氣,還有智慧的閃現(xiàn)?!耙蛔金B(yǎng)一棵樹”與“能聞到水的味道”是智慧語,也是心靈的語言。
相對而言,能做到豐富與博雜容易,但其中要有清晰的思理、心靈的光澤、美好的感受、求真的定力、博愛的光譜,是非常困難的。李敬澤散文隨筆,在豐富與博雜中有一股清流從歷史深處涌動而出,經了時代的洗禮,沁入人們的心間,有滋養(yǎng)補充之功,這是更為難得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在甘肅河州的花兒會上,我曾聽到過那樣的歌聲,我聽不懂詞,那是純粹的聲音,用山養(yǎng)出來的嗓子,向著山唱去。一曲唱罷,我問那黯然神傷的姑娘:‘你會和想著的那人結婚嗎?’姑娘淡然一笑:‘丈夫是娘老子給的唄?!雹诶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28-29、93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行旅散文隨筆中,這樣的描寫仿佛是一束光,將諸多知識、山水、人心、世態(tài)等一下子照亮了。
二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對于散文的不滿情緒,其中主要是散文的格局太小,容不下新的時代內容,容易陷入固化的散文思維定式。我曾針對散文與詩的關系,提出“不能簡單地將散文當‘詩’來寫”①王兆勝:《不能簡單地將散文當“詩”來寫》,《光明日報》2018 年5 月15 日。,就是因為“詩化”有時也限制了散文的自然蓬勃之氣。在李敬澤散文隨筆中,充滿著一種放逸的沖動與努力,試圖打破各種邊界,讓自我的生命自由地開放、張揚、超越、奔放。
除了讀奇書、走異路,李敬澤散文隨筆還喜歡進行思想與精神世界的開掘。在他筆下,總不愿順勢而為,特別是不能拾人牙慧,而喜歡在懸崖峭壁甚至石縫和洞穴中尋找奇珍異寶。面對西部長城,李敬澤認為,儒生都不能真正理解它,“這絕不僅僅是為了防守,恰恰相反,長城是以舉國之力繃緊的一根神經,它可以像弓弦一樣,把箭射向遠方”。②李敬澤:《上河記》,第116、181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關于1920 年在中國西北海原發(fā)生的大地震,李敬澤在散文隨筆中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研究,他發(fā)現(xiàn)有關記載少而不實,甚至多有錯誤;同時,對于災害的救濟與報道也比較缺乏,這與中國古代特別是清代相比形成了鮮明對照。于是,結合乾隆三年(1738)寧夏發(fā)生大地震,與乾隆的作為,作者寫道:“乾隆是稱職的君主,他意識到在天道和臣民之間,君主負有根本的倫理責任:‘此次災變異常,朕撫躬自咎,實切慚悚?!蚁嘈潘摹畱M悚’是真誠的,我甚至認為這種敬畏之心是古代中國的憲法精神,它迭遭踐踏,但恒常如江河行地?!雹劾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罚?16、181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這種將古今中外相融通的思想路向,既改變了中國古代缺少法律和法治精神的觀點,對中國傳統(tǒng)重視天地自然及其天道精神也是一種大膽張揚。另外,對于兩個“培根”的關系研究,顯示出李敬澤的文化思想有突進意向,其思想的敏銳與敢于突破的勇氣值得稱道。他說:“沒有第一位培根就不會有第二位培根,因為正是這個羅杰·培根,一位英國教士,以在中世紀歐洲人看來古怪瘋癲的科學生涯倡導和踐行了實驗精神,這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全新方式,就像他用眼鏡使人們看清世界一樣?!弊髡哌€認為:“七百多年前的蒙古大汗們的歷史地位被嚴重低估。人們記住了他們的血腥殺戮,對西方來說,他們是揮之不去的末日噩夢,但是,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這些天之驕子們不僅無意間打通了東方和西方,而且是世界貿易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的清醒堅定的捍衛(wèi)者。”④李敬澤:《青鳥故事集》,第65-69、17、19、7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蛟S你不會同意這樣的判斷,至少不會全部接受,因為稱成吉思汗們?yōu)椤疤熘溩印焙驮跉v史上客觀形成的巨大作用,不可能不令人生疑;不過,作者認為“蒙古草原上生長著的宗教寬容精神”,以及“當時世界上最文明的一場辯論,蒙哥大汗以青草和陽光般質樸的智慧向世界展示了通向理性的道路”,確是有道理的。作者的這些思考可謂自由而放逸,是充滿著強烈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的。
在審美上,李敬澤也是放逸的,帶有一種自我的個性化追求。一般人總認為,脂粉氣、特別是男扮女裝、女性化的男人是最討厭的,魯迅就對梅蘭芳一直非常反感。當談到魏晉風度,魯迅總是張揚魏晉風骨,對于女性化的品藻人物,人們也往往沒有多少好感。李敬澤卻從香、香水、絲綢、柔弱入手,進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進中西文化,并從中發(fā)現(xiàn)其間的審美關聯(lián)與美學趣味。作者不是單一,而是雙向或者說多元化地理解這些“美”:一面對驕奢淫逸的宮廷浪費大加鞭笞,一面又訴諸柔弱之美的評說眼光,給人不一樣的感受。如作者寫沉香樹:“一棵高大的、長著墨綠色葉子的樹,此時它僅僅是一棵樹,是純凈的‘物’,還要很多年,它才會化為‘裊裊沉水煙’,化為精神、夢想和美,同時也化為冷酷、貪婪和放縱?!雹堇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65-69、17、19、7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他又說:“焚燒的香表演著心的輕、靜、幽然,這是自由,卻是輕的、靜的自由,不驚動別人,也不驚動自己,如一支在夜色中銜枚疾走的奇兵?!雹蘩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65-69、17、19、7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他還說:“這種比金子還貴重的織物是一種精神,它教會了羅馬人很多東西,他們由此體會著什么是輕,什么是細,什么是柔,什么是華麗,什么是夢一般、煙雨一般的頹廢。通過絲綢,他們接受了一種生活情調和生活哲學,他們對此心醉神迷?!雹呃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65-69、17、19、7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這就在批判香、絲綢這些奢侈品時,又進行了審美化,也獲得一種哲學性。當年,林語堂寫《秋天的況味》,從中體悟到煙云霧氣的哲學,在《中國人》中也提出“中國人的心靈在許多方面都類似女性心態(tài)”①林語堂:《中國人》,郝志東、沈益洪譯,第90 頁,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李敬澤散文隨筆的審美意趣也是哲學化的,是自然奔放和自由飄逸的。
在時空上,李敬澤散文隨筆突破了平面感、一般意識層面,進入一種天地情懷、無意識甚至不可知的神秘狀態(tài)。這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張力效果,也由可知論進入“不可知”論的陌生化境地。《城堡》寫寧夏的“炸山頭”,是喇嘛為避免雪崩在山頭插上樹枝。于是,李敬澤說:“這根樹枝連接蒼天和大地,它在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間暗通消息,人的虔誠禱告從梢頭發(fā)出,神在傾聽?!雹诶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169、293-296、248、216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巨大的鳥和魚》就是一個在天馬行空的神秘之境充分發(fā)揮自我與想象,穿行于古今中外的歷史時空,令人陶醉和拍案驚奇。在此,莊子、大鵬、鯤、夢、鯨魚、埃及等都交織在一起,也處于不斷地轉換、轉化、幻化過程中,給人一種神奇玄妙和望洋興嘆之感。作品寫道:“在黑沉沉的海里,這條魚正做著壯闊燦爛的夢,它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輕盈的巨鳥,在星空中無休無止地飛翔?!薄把鐾箍眨芍I舷?。就像從鳥的夢進入魚的夢,就像天空和大海在夜幕下密謀,人們可以從星星的顫動聽到海的私語?!雹劾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355-356 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在一本書的跋中,李敬澤表示:“我一無所知?!薄拔覍S河一無所知?!薄靶杏诤舆叄腋械绞煜?、親切,我也感到巨大的陌生。”但他又說:“黃河就流在我的血管里,流過一個中國人的前生今世?!薄斑@是一次激越的寫作經驗,如同飛翔,御風而飛,飛在廣大、混沌、難以測度的地方?!雹芾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169、293-296、248、216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這是一種“知”中的“不知”,也是“不知”中的“知”,二者之間又形成一個巨大的神秘空間,需要靠想象力與探索性填充和創(chuàng)造。這也是為什么,讀李敬澤散文隨筆常有一種陌生感,他一面將作品往“熟”里寫,有生活化氣息、明暢通達、充滿智慧,另一面則是“生”;是一種有時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好表達或難以表達的境遇。而這往往是作品有內涵、靈光、亮色之所在,也是作家創(chuàng)造性靈感得以發(fā)揮之價值所在。在《作為“散文家”的我》一文中,李敬澤認為:“無論文學、學術還是思想,人們看到的都是落在紙上的。但實際上,紙面之下還有一個廣大的動蕩的、很不清晰很不確定的層面,那是日常的思緒、情感、言談,是生活和交往,是風起于青萍之末,是思想的‘未封’狀態(tài)。我感興趣的是這個層面?!雹堇罹礉桑骸稌h室與山丘》,第77 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李敬澤散文隨筆除了一個顯在的世界,還有一個內在隱秘的世界,特別是獨特的內心圖景,值得好好去理解探尋。
在復雜糾葛的矛盾沖突中產生一種內在性,并發(fā)現(xiàn)其間的張力與魅力,是李敬澤散文隨筆值得注意的。長期以來,我們傾向于在明晰中思考問題,忽略有些方面是不容易解釋和理解的,有時越想弄清楚,往往變得越糊涂,就好像人生一樣,誰能真正揭示其謎底,所以,中國古人有言“難得糊涂”。李敬澤筆下常出現(xiàn)一些令人難解的表述與結論,如不站在智慧層面,很難解其真義。如作者這樣寫道:“實際上,榆林最洋氣的建筑物是它的鐘樓——它聳立在南北大街的中心,刷成耀眼的粉紅色。樓分三段:頂部是復檐八角的亭子,中間主體部分仿如教堂,再往下則是常規(guī)的樓臺和門洞?!薄拔覐奈匆娺^這樣的鐘樓,它真是中西合璧、土洋結合的典范,不同的建筑語言尷尬地拼接在一起,相互沖突又有一種怪異的魅力?!雹蘩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169、293-296、248、216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其實,看到天地自然、世界人生的復雜性,理解了萬事萬物的矛盾性,也就容易理解李敬澤筆下的榆林鐘樓,其間是“矛盾中的和諧”,有著“矛盾著但又相安無事”的妙處。作者還寫到他掏錢給貧困農民一事,“在那個中午我的心被同情和憐憫攥住了。但是,我害怕把錢遞給秦義美的那一刻,我害怕在那一刻直視她的眼睛,我害怕在她的眼里看到謝意,我害怕成為一個施舍者,那是羞恥的、卑鄙的”。⑦李敬澤:《上河記》,第169、293-296、248、216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本來是善意,但卻有愧于成為一個“施舍者”,那是居高臨下和不平等的,所以是“可恥的”;然而,“我”又忍不住掏錢給他們——這些貧困者,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極大的“不平等”,一些在自然生態(tài)下過著極度貧困生活的底層人,更重要的是,這些貧困者眼中是那么清澈明亮,像沒被污染的湖水,在作者心中蕩起了陣陣漣漪,使他難以忘懷和平靜。其間,包含的“潛在”話語是巨大的,也是需要好好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進行理解和體會的。
如何打破散文的窄小天地格局,不少人強調“跨文體”寫作。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要內在化地理解散文,即如何將散文“放開”,使之在思維方式、文化觀念、時空意識、內在精神上獲得解放,進入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境地,這是李敬澤散文隨筆的貢獻,也是富有啟發(fā)性的地方。
三
事實上,作家在作品中所能表現(xiàn)的往往有限,更多閃光點容易不經意地流失掉,關于這一點常被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研究忽略。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那一切都儲蓄在記憶里;尤其是一些稍縱即逝的思想火花和許多無名的感情溪流更是無法留存——而那些東西才可能是真正有光彩的?!雹俾愤b:《早晨從中午開始》,第116、41-43 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用這樣的眼光看,李敬澤散文隨筆中常有生命的火花,有活的光彩的閃光點,這是常常讓人眼前一亮,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寫景狀物時,觀察細膩,靈動優(yōu)美,富有神韻,這是李敬澤散文隨筆好讀耐看之處。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人的文學”興起,人們更愿寫“人”,不愛寫“物”,往往也寫不好“物”。因此,我讀散文隨筆往往從寫景狀物入手:有的人寫景狀物基本是盲目的,沒有獨特體會;有的表面寫得很“美”,但給人虛假的感覺;還有的憑借想象寫景狀物,那是空洞無趣的。真正好的作家也是寫景狀物的高手,更容易使作品別開生面。如魯迅、瞿秋白、郁達夫、林語堂、許地山、孫犁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又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只開頭就用去三天時間,可謂費盡周折與心力,這讓作者幾乎喪失信心,他自己說是因為思想太勇猛,老想出語驚人,以一本正經甚至是哲學家的面孔示人,結果陷入困局。而當他平靜下來,突然感到“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于是,才有順利的開始。這個開頭竟是寫景狀物:“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雹诼愤b:《早晨從中午開始》,第116、41-43 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小說是這樣,路遙的散文也是這樣,純樸、自然、沉穩(wěn)的景物描寫帶著生命季節(jié)的體驗沁入心間。李敬澤散文隨筆也善于寫景狀物,只是更細膩、溫婉、靈性,還多了現(xiàn)代感與虛擬性。他寫蝴蝶樓:“一路行去,繞過樓房,一帶覆檐的灰墻圍出一處院落。精巧的磚雕拱門,門前是幾級半月形石階,門扇剝落出陳年木色?!薄袄鲜胶勒闹魅藗儍A向于深藏不露,但大門是例外,大門是排場,是臉,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莊嚴姿態(tài)。而蝴蝶樓的門卻低斂、曖昧,如此的門正該黃昏半掩、月下輕叩,它肯定不會通向軒敞的正堂,它通向某一幽處?!薄吧蠘牵瑯翘蓓懙昧钊藨倚?,每間房都是空的,空空蕩蕩,塵埃在陽光中飛濺。樓空了,樓也就老了,只有樓下的牡丹開得正盛。”③李敬澤:《上河記》,第88、102、101-102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梢哉f,隨便讀李敬澤的哪一段寫景狀物,都會從景物透入內心,直達生命的感受與感動。
寫人的時候,人是活的,是與周邊環(huán)境、人物身份、內心世界相關的,這是李敬澤散文隨筆另一動人之處。如寫王蘭姑娘,她十九歲,相信人,“她把隨身的小包交給我拿著”,但“也知道人心險惡”。所以,當“我”問她,會不會在花兒會上跟小伙兒好上,她說不會,并表示因為“不敢”。當王蘭唱歌時,“她的手攏在耳邊,眼睛望著地上的草,她在唱,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聲音里,忘了注視著她的人群”④李敬澤:《上河記》,第88、102、101-102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活潑恬靜的女孩躍然紙上。作品還寫道:“到最后這句,男人的聲音顫如游絲,在天地間無限細、無限弱、無限遠,一口氣千回百轉永無斷絕,把人心吹亂了。王蘭低著頭,泫然欲泣”。⑤李敬澤:《上河記》,第88、102、101-102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這樣寫人,透出天地自然的靈氣,也有女孩子的性格與心性,還有一些說不清楚的悲傷隨著歌聲流動著,讓人忍不住一陣酸楚。在《夢一場及遍地紅花》中,李敬澤筆下的剪紙藝術家郭佩珍、花兒歌手馬生林的形象也是生動鮮活:一個是“千年古樹開花 夢一場”,自然帶著傷感;一個從嗓子眼里擠出的抽泣般的歌聲,讓人提起了心。不過,其中都寓含著對于生命悲感后的通脫與豁達。還有,寫到紀堯姆·布謝:“他有一雙粗大、堅硬的手,布滿瘢痕。他的臉上滿是秋草般雜亂的胡須,這使他碩大、鮮紅的鼻子好像要跳起來,逃走。但那雙眼睛是細潤、寧靜的,像兒童的眼睛,驚異地注視著獅子的鬃毛在陽光下漸漸堅挺?!雹倮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75 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人物極有動感、幽默感、雕刻感,像一幅木刻畫一樣,在粗率與溫柔之間達到了鮮明的對比度和亮度。
另外,李敬澤還常用擬人化、通物性的方式抒懷,頗有人情味和感知物性的能力。他說:“我看著大夏河由清澈變得渾黃,看著它在漫長的路途中漸漸衰竭,又神奇地恢復力量,繼續(xù)向前、向北,向著一條它夢想中的大河?!雹诶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7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他又說:“我也下車,我看大夏河。橋下河灘寬闊,但水少,這條河已經累了,它還要接著走,當夜幕降臨,它將走到它的盡頭?!雹劾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7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他還寫道:“唐卡之美攝人心魂,在幽暗的殿堂,酥油燈的光是靜止的,唐卡的金色、銀色和青色柔和安詳,細致的、不厭其煩的線條如微波蕩漾?!雹芾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罚?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更遠處有一群羊,兩只小羊跑過來,看我。其中一只被我一把擒住抱在懷里。小羊精巧的心在咚咚跳?!雹堇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7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按饲八皇且粭l小河,在山間跳濺,有一種歡鬧的小風情,這時它長大了,雍容、自信,似乎什么東西沉淀到了河底,水覆蓋著越來越多的秘密?!雹蘩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罚?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人與事、物和諧地融匯一處,身心相通、心靈共鳴,向著一個遙遠的夢的世界前行。
生命如燈,心靈像火,理想似光,它們在作家創(chuàng)作中顯得至為重要,能將許多平淡普泛的世界人生照亮,于是有了靈動和閃亮的文學。李敬澤散文隨筆中時時有這樣的活力與魅力,具有一種澡雪精神的作用。作家有著深厚的文化、文學、藝術修養(yǎng)底蘊。
李敬澤散文隨筆的語言常常出格越軌,有機趣、意識與潛意識的流動,是一種探索創(chuàng)新。當作者告訴北京的朋友,說他在內蒙,結果對方不解,于是,作品有這樣表達:“說了幾句為什么吃飯以及誰來北京了誰又走了北京天氣很好內蒙古天氣也不錯等等,我放下電話,計費器嗒嗒輕響打出一個小紙條,電話費一塊錢?!雹呃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7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其中,前一句沒有標點符號,一直地不停止地說下去,如對北京、吃飯、蒙古、天氣等沒有前理解,是很難讀懂其中的意思的,當然,這也與兩個相知之人在通話時的機智有關。另一處,作者說:“佳縣方言中,關于‘看’、關于看著世界的‘眼’、眼上的‘眉’有很多詞組:平眉正眼、豬眉狗眼、精眉俊眼、癟眉飽眼、低眉下眼、立眉豎眼、酸眉醋眼、瞎眉綻眼、哭眉喪眼、鬼眉怪眼、死眉瞪眼、慌眉兔眼、冷眉冷眼、沒眉沒眼、善眉善眼、青眉白眼、丟眉扯眼、笑眉歌眼、喜眉樂眼、兇眉惡眼、哭眉怵眼、疾眉砍眼、真眉捉眼……佛有十萬八千眼,人也有十萬八千眼,無限眉眼看黃河?!雹嗬罹礉桑骸渡虾佑洝?,第79、85、66、75、80、228、276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這么多“眉”與“眼”,與“佛”相聯(lián),又與“黃河”有關,在這樣的幽默異趣中也就被賦予文化、宗教、哲學、人生的意義。
李敬澤散文隨筆善用色彩,為作品平添了燦爛的色澤,也確立了自然的基調。眾所周知,談“色彩”的人與書甚多,牛頓、歌德、維特根斯坦都有過關于“色彩”的論述,國內學者也出版過有關色彩的著述,這對研究文學特別是散文頗有參照意義。有人就從中西對于“色彩”的不同理解展開的,中國屬于花紅柳綠與藍天白云,是固有色即本色;西方寫生色是動態(tài)的,與光源與環(huán)境有關,如法國印象派。⑨李淞:《從〈中國色彩史十講〉看中國色彩理論重構》,《中華讀書報》2021 年1 月6 日。也有人從色彩角度研究魯迅的作品特別是《野草》,認為有四種類型,即冷色冷用、冷色暖用、暖色暖用、暖色冷用。作品常會用對立色彩、對比描寫、冷暖色調
四
李敬澤散文隨筆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敘事富于變化,舒放而浪漫,有機智、燦然、幽默之風。這既包括敘述視角在“我”與“他”的轉換,也包括用詞遣句,還包括那些美的修辭,顯示了交替的方法,反映魯迅的內在矛盾心境。①王艷艷:《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色彩解碼”——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語文教學與研究》2023 年第3 期。李志雄:《基于〈野草〉的色彩運用分析魯迅的矛盾心境》,《現(xiàn)代交際》2020 年第12 期。事實上,魯迅確實是運用色彩的高手,這對于表現(xiàn)如《野草》這樣的散文作品意義重大。在《雪》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中,魯迅多加施彩,極盡渲染之能事,作品寫道:“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馨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簿湍抗庾谱频刈齑酵t地坐在雪地里?!雹隰斞福骸堆?,《魯迅全集》第2 卷,第185 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在此,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通紅、紫芽姜、胭脂等,一下子將下雪的天地與人物突顯出來,是一種難得的自然純真之美。李敬澤散文隨筆也喜愛多用色彩,最有代表性的是《厚土紅城》一文,其中有黃河、紅城、黃土、枯黃、橘黃、金黃、紫紅、深藍、朱紅、朱紫、銀色、碧青、姜黃、沉黑、金頂、白塔、綠樹、白帽、紅磚、紅花、黑鳥、黑底、金字、白面、墨斗,等等,可謂集色彩之大成。還有在《在草原,在大夏河邊》里,有紅袍、紅磚、白石、新綠,人參果“皮紅、瓤兒白、味甜,營養(yǎng)豐富”“綠色的草地上臥著黃色的小牛,像奶一樣柔嫰”,③李敬澤:《上河記》,第72-73 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一下子將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烘托出氣氛,令人感到目不暇接。
不過,只“放”不“收”或者說沒有穩(wěn)定、內在、扎實、可靠的根底,放逸的散文就會飄浮起來,甚至變得輕浮無力。在這方面,李敬澤散文隨筆往往注重以下方面:一是重視天地自然,有天地情懷作為根據,這就避免了“人的文學”的單一觀念和功利之心。二是辯證理解古今文化、中西文化、官民文化、城鄉(xiāng)文化,并強調地域文化、鄉(xiāng)土變化、民間文化、世俗文化的重要性。三是人民本位,特別是對于底層社會人生的關注與熱愛。如在《修行在人間》一篇評論陳彥小說的文章中,李敬澤充分肯定刁順子這個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并表示:“刁順子這個人身上幾乎沒有光芒,他一點也不高大上,他是低的、小的,他的姿勢永遠向下,他是笨的、弱的、羞澀的、窩囊的,對這樣的人,你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外還能說什么?”④李敬澤:《會議室與山丘》,第173 頁,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就如魯迅一樣將小人物作為自己的寫作方向,也是作品具有穩(wěn)固現(xiàn)實主義基座的關鍵,李敬澤散文隨筆就有這方面的特點。四是樸素的底色。表面看,李敬澤散文隨筆比較炫麗,甚至有點搖曳生姿;然而,細看其底色,純樸、善意、本分、自然成為其內在依據,這在對待山川草木、一沙一石、普通人物時,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五是現(xiàn)代意識,有時代感和前瞻性,這就避免了簡單地回歸傳統(tǒng)。李敬澤強調:“ 《枕草子》與20 世紀末是不相配的,人的心和人的眼都不復有那種微妙的尺度感,現(xiàn)代的美學精神不是和諧、相配,而是不和諧、不相配,只有不和諧、不相配才能使我們精神振作,使我們注視某種‘東西’?!雹堇罹礉桑骸肚帏B故事集》,第2 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這就決定了李敬澤散文隨筆在放與收、動與靜、奇與正、外與內、自由與限制、浪漫與內斂中獲得一種富有張力的平衡效果。
李敬澤散文隨筆是有明晰標識度的,也是有強烈的探索創(chuàng)新性的。更重要的是,在其色彩斑斕的形式底下,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人生智慧的閃現(xiàn)。讀其文見其人,李敬澤散文隨筆是快刀利馬、瀟灑飄逸的,也是自由自在、從容不迫、精神內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