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悅
摘要:解析幾何是高中數(shù)學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長期以來都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在全國廣泛推行新課標與新教材的背景下,新高考越來越重視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而解析幾何部分涉及多種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特點也使其在高考中的地位愈發(fā)重要.解析幾何的難點在于運算,而新高考的解析幾何題目似乎已不再單純是聯(lián)立方程和韋達定理的固定模式那樣簡單,而是從根本上要求考生提高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將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總結為四大主要特征,即理解運算對象、掌握運算法則、探究運算思路、求得運算結果.那么將這些落實到解析幾何的具體運算中就成為了關鍵所在.文章通過對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1題的簡要分析,為學生提供解析幾何的運算方法和思路,同時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數(shù)學;解析幾何;一題多解;核心素養(yǎng)
1題目呈現(xiàn)
已知點A(2,1)在雙曲線x2a2-y2a2-1=1(a>1)上,直線l交C于P,Q兩點,直線AP,AQ的斜率之和為0.求l的斜率.
這是2022年新高考Ⅰ卷數(shù)學第21題的第一問,本文中只就該問中直線的斜率進行一題多解,以此來探究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在解析幾何相關運算中的具體落實.
2題目解析
2.1設線解點法
本題的核心目標是計算直線的斜率,這就是運算對象,那么在理解運算對象上,又通常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形式,它們帶來了不同的運算結果.
理解之一:根據(jù)斜率的坐標形式,只需解出兩點的坐標,即可求出斜率.這是解析幾何中最樸素也最直接的理解.所以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到運算規(guī)則,解出相關坐標.而在求解坐標時,由題型的特點又可以產生不同的運算思路.
運算思路一:利用直線與曲線方程聯(lián)立求解點的坐標.題干通常都會出現(xiàn)“一定兩動”的斜率關系,分別通過一定點和兩個動點連線所構成的兩條直線聯(lián)立曲線方程解出動點坐標.對于本題,如果能夠理解運算對象,發(fā)現(xiàn)直線地位的同等關系,就可在解出一個動點的坐標后同理得出另一個動點的坐標,這樣可相對減少運算量.如若不能,則需要解兩次方程組,進而解出各點的坐標.可以看到,對運算對象的理解不同,運算的代價自然也不同.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給出解法1.
解法1:設直線AP的方程為y=k(x-2)+1,與雙曲線的方程x22-y2=1聯(lián)立,消去y,得
(1-2k2)x2+4k(2k-1)x-8k2+8k-4=0.
由韋達定理,可得xAxP=-8k2+8k-41-2k2.
所以xP=4k2-4k+22k2-1,從而可得
yP=k(xP-2)+1=2k2-4k+11-2k2.
因為直線AP,AQ的斜率之和為0,所以直線AQ的方程為y=-k(x-2)+1,
同理可得
xQ=4k2+4k+22k2-1,yQ=2k2+4k+11-2k2.
所以,直線l的斜率為
yQ-yPxQ-xP=2k2+4k+11-2k2-2k2-4k+11-2k24k2+4k+22k2-1-4k2-4k+22k2-1=-1.
2.2設點法
運算思路二:在求解兩點的坐標時,既然最后是坐標的比值關系,那就意味著只需找到兩點坐標之間的關系即可.能想到這一步,就需要利用設點法了.當然,這一步技巧性較強,沒有系統(tǒng)的訓練和觀察力,很難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也是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較高水平的體現(xiàn).
解法2:設P(x1,y1),Q(x2,y2),由點P,Q,A都在雙曲線C上,得
x212-y21=1,x222-y22=1,222-12=1.
結合斜率公式,將上面的式子變形,可得
kPA=y1-1x1-2=x1+22(y1+1),kQA=y2-1x2-2=x2+22(y2+1).
又直線AP,AQ的斜率之和為0,所以kPA=-kQA.
所以,由y1-1x1-2=-x2+22(y2+1),可得
2(y1y2+y1-y2-1)=-(x1x2+2x1-2x2-4).①
由y2-1x2-2=-x1+22(y1+1),可得
2(y1y2+y2-y1-1)=-(x1x2+2x2-2x1-4).②
①-②,得y1-y2=x2-x1.
所以kPQ=y1-y2x1-x2=-1,即l的斜率為-1.
上面兩種方法是對運算對象的理解之一,理解之二就是把握住AP,AQ,PQ三條直線之間的關系.既然AP,AQ兩直線的斜率和為0,我們就用PQ的斜率來表示AP,AQ,最后用斜率和為0解出直線PQ的斜率.這種理解直接體現(xiàn)在直線的關系上,直接操作就是設而不求,類似于常用的“點差法”.當然,此處亦可探究出其他不同的運算思路.
2.3經典韋達定理法
運算思路三:設而不求.斜率型題目中的一大類就是斜率的和或積的構造,其主要特征就是“一定點加兩動點”.聯(lián)立方程后,根據(jù)題意寫出斜率和或積的表達式,化簡后若發(fā)現(xiàn)已經湊出韋達定理的形式,此時無需再解出點的具體坐標,可直接代入韋達定理求解[1].
解法3:易得雙曲線方程為x22-y2=1.
由題意可知直線l的斜率存在,設l的方程為y=kx+m,聯(lián)立雙曲線方程可得(2k2-1)x2+4kmx+2m2+2=0,則Δ=16m2k2-4(2m2+2)(2k2-1)>0,即m2+1-2k2>0.
設P(x1,y1),Q(x2,y2),則
x1+x2=4km1-2k2,x1x2=2m2+22k2-1.
于是kAP+kAQ=y1-1x1-2+y2-1x2-2=kx1+m-1x1-2+kx2+m-1x2-2=0.
化簡,得
2kx1x2+(m-1-2k)(x1+x2)-4(m-1)=0.
所以2k2m2+22k2-1+(m-1-2k)4km1-2k2-4(m-1)=0,
即(k+1)(m+2k-1)=0.
當m+2k-1=0時,直線l:為y=k(x-2)+1過點A,不合題意,舍去.
故k=-1.
2.4割線同構法
運算思路四:圓錐曲線中,同構特征的出現(xiàn)一定是圖形中兩要素的地位等價,比如同一定點引出的兩條直線分別與圓錐曲線相交,那么這兩條割線的地位就是等價的,自然,它們與圓錐曲線的方程聯(lián)立后,就會呈現(xiàn)相同的結構,即“同構”特征,這樣的同構方程可能是關于直線的某個關鍵參數(shù)的同解方程.而這往往是我們簡化運算,同時也是解決一些問題的抓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兩個點的地位一致性,會導致同構算法的出現(xiàn)以及我們常用的術語“同理可得”.
具體到該題目,直線方程與曲線方程聯(lián)立之后的結果是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既然如此,為何不能讓AP,AQ的斜率分別作為這兩個方程的根,然后再利用韋達定理求PQ的斜率呢?這樣的思考進一步體現(xiàn)了對運算對象深層次的了解,體現(xiàn)了較好的運算思維.
解法4:設過點A的直線方程為y=k(x-2)+1,直線l的方程為y=k0x+m,
聯(lián)立解得
xP=m+2k-1k-k0,yP=2kk0-k0+mkk-k0,
代入雙曲線方程x22-y2=1中,得
k2+4k+=0.
這是關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的兩根k1,k2分別為直線AP,AQ的斜率.
因為直線AP,AQ的斜率之和為0,即k1+k2=0,所以由韋達定理得(m-1)+k0(2k0+m)+k0=0,整理可得(k0+1)(m+2k0-1)=0.因為直線l不過點A,所以m+2k0≠1,從而k0=-1,即l的斜率為-1.
點評:直線AP,AQ的等價地位就意味著點P,Q等價,則點P,Q的坐標一定是曲線方程的同構解,此時用PQ的參數(shù)來表示點P,Q的坐標,再利用同構解來求得PQ的斜率,這就是求解整個問題的基本思路.
2.5齊次化法
理解之三:斜率問題最簡單的形式當然是直線過原點,所以可采用齊次化的方法,平移坐標系來構造斜率,降低運算難度.
基本原理:Ayx2+B5yx+C=0中,y的幾何意義是直線與曲線的交點(x,y)與原點連線的斜率,即OP,OQ的斜率,設為k1,k2,由韋達定理知k1+k2=-BA,k1k2=CA,從而能通過最初的二次曲線和直線相交,得出OP,OQ的性質.反之,也可以通過OP,OQ的性質與二次曲線得出AB的性質.
若定點在不在坐標原點,則需要先平移,設平移后的直線為mx+ny=1(這樣齊次化更加方便,相當于“1”的妙用),與平移后的圓錐曲線方程聯(lián)立,構造Ayx2+Byx+C=0,然后可以直接利用韋達定理得出斜率之和或者斜率之積,由k1+k2=-BA,k1k2=CA即可得出答案.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將過點(m,n)的
圓錐曲線方程(以雙曲線x2a2-y2b2=1為例)變形為
2a2-2b2=1(a>0,b>0).
第二步,設出過點(m,n)的直線方程p(x-m)+q(y-n)=1.
第三步,聯(lián)立方程組
2a2-2b2=1,
p(x-m)+q(y-n)=1.
湊出滿足題干的斜率形式即可.據(jù)此給出解法5.
解法5:雙曲線方程為x22-y2=1.設P(x1,y1),Q(x2,y2).因為直線AP,AQ的斜率之和為0,所以kAP+kAQ=y1-1x1-2+y2-1x2-2=0,于是將雙曲線方程x22-y2=1變形為
(x-2+2)22-(y-1+1)2=1,[JY]③
且設直線l為m(x-2)+n(y-1)=1.
由③式,有
(x-2)2-2(y-1)2+4[(x-2)-(y-1)]=0.
將上式齊次化,可得
(x-2)2-2(y-1)2+4[(x-2)-(y-1)]5[m(x-2)+n(y-1)]=0.
上式展開并在等式兩邊同除以(x-2)2,整理可得
(4n+2)y-1x-22
+(4m-4n)y-1x-2-(4m+1)=0,
即(4n+2)k2+(4m-4n)k-(4m+1)=0,其中k1,k2為該方程的兩根.
所以k1+k2=4n-4m4n+2=0,可得m=n.
故直線l斜率為-1.
2.6二次曲線系法
理解之四:高等觀點與二次曲線系.這當然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體現(xiàn),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解題會更加簡便,但這對理解能力的要求甚高.
二次曲線系法是優(yōu)化解析幾何運算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本質上是對圓錐曲線的一種更深層的認識.在一些問題中,通過曲線系方法直擊本質,往往會使問題變得簡單明了.
基本原理:給定五個點,其中任何三個點都不共線,則過這五個點有且僅有一條圓錐曲線.由此進一步可得,由l1,l2組成的曲線為(a1x+b1y+c1)5(a2x+b2y+c2)=0.據(jù)此給出解法6.
解法6:雙曲線在點A處的切線方程為x-y-1=0,設直線AP的方程為y-1=k1(x-2),AQ的方程為y-1=k2(x-2),PQ的方程為y=kx+m,則過這四條直線交點的曲線方程為(kx-y-m)(x-y-1)+λ[k1(x-2)-y+1][k2(x-2)-y+1]=0.
又因為雙曲線過這些交點,比較xy的系數(shù),得-k-1+λ(-k1-k2)=0.
又k1+k2=0,所以k=-1.
3解題反思
上文中展示了該題目的6種解法,并且都體現(xiàn)了對運算對象和運算規(guī)則較為精準的把握.但在考試時間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又快又準的解題卻是關鍵.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立德樹人,提升素質,實現(xiàn)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不同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解題方法,解法1和解法3為通法,是多數(shù)學生的選擇,這樣的解法套路感強,平時練習得最多也最熟悉,但是過多地沉迷于這些方法會讓我們對解析幾何的理解就定位在“簡單粗暴的運算”[2].筆者認為,如果時間允許,探尋思考解法2和解法4也是不錯的選擇.至于解法5和解法6就是所謂的“高端技巧”,但是筆者認為這兩種解法還是有風險的,因為它們的技巧性很強,可能對很多學生而言都很難想清楚其實質.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需求,從而能夠根據(jù)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指導方案.當然,對于一道優(yōu)質題目,教師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資源進行再開發(fā),由易到難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出合理的轉化方向,進而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既可以鞏固知識,又可以促使學生思維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向更多方向發(fā)散,同時還能切實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這些往往比題海戰(zhàn)術更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型與創(chuàng)新型教學[3].
參考文獻:
[1]周日橋.芻議“設而不求”在求解圓錐曲線問題中的應用[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23(19):52-54.
[2]錢麗談.提升數(shù)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的解析幾何運算教學[J].理科考試研究,2023,30(9):2-5.
[3]章建躍.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高中數(shù)學課程教材教法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