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必祥
“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近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目前,學界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存在不足,而厘清這一概念的歷史,無疑對于充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一
“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之思想來源于晚清時期。而且,這一思想來源與晚清時期的“民族國家”觀念關(guān)系密切?!懊褡鍑摇庇^念是西方政治思想中關(guān)于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的一個重要理論,在晚清時期傳入中國后,國人對此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和接受,尤其是立憲派和革命派,雙方在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上的設(shè)想存在差異,甚至因此產(chǎn)生過激烈的論戰(zhàn)。盡管如此,應該看到,辛亥革命后雙方觀念趨于一致,在融合國內(nèi)各民族為一個大民族問題上達成共識。
這種“民族國家”觀念的最早提倡者,當屬清末時期的梁啟超。他曾明確提出一種“大民族主義”的思想,即“合國內(nèi)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族是也”。具體來說,就是“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此大民族必以漢人為中心點”(湯志鈞、湯仁澤編:《梁啟超全集》第4集)。中華民國成立后,革命派接受了立憲派所宣揚的具有包容性的“大民族主義”,主張實施“合不同一之民族,使同化為一民族,以為一國民”(精衛(wèi):《民族的國民》,《民報》1905年第1號)的政策,以“造成一絕大之民族的國家”(饒懷民編:《劉揆一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五四運動后,這種通過同化形成一個民族的觀念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所以,孫中山提出塑造“大中華民族”的主張,并宣稱:“漢族當犧牲其血統(tǒng)、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shù)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的目的也?!保ā秾O中山全集》第5卷)1921年,他在演講中再次強調(diào):“拿漢族來做中心,使?jié)M、蒙、回、藏四族都來同化于我們,并且讓那四種民族能夠加入我們,有建國底機會,仿效美利堅民族底規(guī)模,把漢、滿、蒙、回、藏五族同化成一個中華民族,組織成一個民族底國家。”(孫中山:《總理全集》第2集,民智書局,1930年)
盡管以上關(guān)于“中華民族”觀念的論述不免有大漢族主義的嫌疑,但是,其中所強調(diào)的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問題非常突出,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這種整體性的中華民族意識,對此后國人明確提出“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
“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1930年5月底譚延在南京召開的蒙古會議開幕式上正式提出的。南京國民政府召開蒙古會議,直接原因是為了解決蒙古地區(qū)糾紛問題,深層的原因則是為了強化該地區(qū)的中華民族認同,抵御帝國主義勢力的侵略。
歐戰(zhàn)期間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主義,在弱小民族地區(qū)得到廣泛的響應。然而,在帝國主義者的作用下,這一主義逐漸成為他們侵略、分裂別國的工具,并被國人諷刺為“他決政策”。盡管“民族自決”觀念對于激起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得不承認,它對中國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形成巨大的挑戰(zhàn)。而恰恰在歐戰(zhàn)后,“民族自決”觀念開始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廣泛傳播,同時,在帝國主義者的誤導下,蒙古族群眾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隨之強化,獨立事件亦由此發(fā)生。
鑒于此,國民黨完成北伐后不久,為應對日俄勢力利用“民族自決”威脅蒙疆地區(qū)的安全,南京國民政府開始著手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宣傳“中華民族”觀念。于是,1929年3月,國民黨在三大決議中明確表示,蒙藏與新疆地區(qū)“在歷史上地理上及國民經(jīng)濟上則固同為中華民族之一部,而皆處于受帝國主義壓迫之地位者也”[《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會重要決議(1929年3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17日,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guān)于蒙藏的決議案提出,要提防帝國主義者利用“民族自決”的煽動性宣傳,以侵略蒙藏地區(qū),同時強調(diào)指出:“闡明蒙藏民族為整個的中華民族之一部,并闡明三民主義為蒙藏民族唯一之救星?!保R大正主編:《民國邊政史料匯編》第1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可以說,這一政策的頒布為之后召開的蒙古會議奠定了思想基調(diào)。正如在1930年5月29日蒙古會議的開幕式上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所說的:“本會之產(chǎn)生,根據(jù)于十八年六月十七日第三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之決議案。”不難想見,南京國民政府高層在會議期間一定非常注重對“中華民族”觀念的宣傳。同時,“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在這次會議上被提出,足見其意義非同尋常。
在蒙古會議的開幕式上,譚延作為中央黨部代表,在馬福祥之后發(fā)表講話。他在講話中使用“中華民族”概念達9次之多,而且,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茲截取一段如下:
我們要團結(jié)我們四萬萬同胞而為堅固的富強的蓬勃有生氣的新的中華民族,使成為世界上一個自由富強的國家。因為我們總理領(lǐng)導我們革命的目的是這樣的偉大,所以我們?nèi)袊娜嗣?,尤其是滿、蒙、回、藏的同胞,大家當徹底明了這一點,以湔除從前種種的誤會,以打破往昔一切的隔閡,而誓遵總理遺教與繼續(xù)總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以達到團結(jié)成整個中華民族之目的,而建設(shè)起一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蒙古同胞乃是吾中華民族中之一大部分的人民,在過去的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很光榮的記載的。
由上可見,譚延提出“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所強調(diào)的是國內(nèi)各民族融合為一個大民族,同時,反對民族分裂,宣傳民族團結(jié)??梢哉f,這是歐戰(zhàn)以后“中華民族”意識轉(zhuǎn)向自覺狀態(tài)的繼承與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1930年譚延提出“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以前,在國民黨內(nèi)部已有與之相似的表達。例如,1929年7月,蔣介石在演講中就提出了“整個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原文如下:
我們曉得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當然應該是獨立的,各民族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一族的民族,完全是拿漢、滿、蒙、回、藏五個種族合起來,成一整個的中華民族。這是歷史地理上、文化上都可以證明為必要的。漢、滿、蒙、回、藏五個種族聯(lián)合起來,才叫做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不能分開的。我們的民族主義,對外要保持我們整個民族的獨立和統(tǒng)一,不使得有那一部分,受人家的侵略。
其實,上述蔣介石所表達的意思,與“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可以等同的。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是晚清以來“大民族主義”觀念,尤其是五四后孫中山“中華民族”觀念的繼承,是特定時代背景下民族團結(jié)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三
由于“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只作為整個開幕式講話中的一句,而且是在蒙古會議上提出的,受眾群體較小,所以,譚延提出這一概念后,并沒有像傅斯年將此作為文章標題一樣產(chǎn)生更為廣泛而強烈的影響。盡管影響有限,但是,這種觀念對內(nèi)蒙古代表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中華民族的整體性意識,在國民黨內(nèi)部仍然以與之相似的話語表現(xiàn)形式繼續(xù)傳遞著。例如,九一八事變前,沈陽地區(qū)的《蒙旗旬刊》發(fā)文宣稱,國內(nèi)各族加強團結(jié),“造成整個的大中華民族,而打倒帝國主義者之侵略”。九一八事變后,即1931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發(fā)表《大家起來揭穿日本的陰謀》,強調(diào)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反對日本的分裂行徑:
我中華民族為整個的民族,我漢、滿、蒙、回、藏五族人民有共同的生死利害的關(guān)系,斷其一肢,即傷及全體,誰先離開,誰即先亡。只有精誠團結(jié),方能共保整個的國土,東三省是中國半壁江山,東北一亡,全國搖動,日本這種蓄謀已久的詭計,我東省同胞茍稍知日本謀我之狡,五族相同之切,亡國之慘,是斷斷不會中日人的詭計,斷斷不會受日人的挑撥離間,斷斷不會被日人威脅利用!
不久,河南省政府就日本占領(lǐng)東北發(fā)布通告,力主民族團結(jié)之精神,說:
須知中華民族,系集合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成為一個大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是不可分離的,有共同生死利害的關(guān)系,如人身然,斷其一肢,即傷其全體,誰先離開,誰即先亡。故我中華民族,當茲外患方殷之際,應一心一德,團結(jié)一致,共御外侮,共濟時艱,尤望我滿族同胞,凜守此義,使日人挑撥之毒計,不得實現(xiàn),則我國或可保全其整個領(lǐng)土,不為朝鮮之續(xù)也。
直到1935年日本發(fā)動華北事變企圖以華北自治的方式占領(lǐng)中國領(lǐng)土,傅斯年撰文《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強烈批判日本分裂中國的陰謀。該文發(fā)表后,幾經(jīng)轉(zhuǎn)載,使得“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為國人所熟知,以至于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民族是整個的”概念是傅斯年首次提出的。
——————————————————————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