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河縣教師發(fā)展中心 李碧蘭
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是學生對數量及其變化趨勢的敏感度和準確感知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對于他們后續(xù)數學學習的成功乃至生活中的應用都至關重要。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視角出發(fā),提出了一些培育小學生量感的策略,以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量感知能力和計算準確性,幫助建立量感。
教師可以引入具體的游戲,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時,我先跟孩子們玩了一個“擊掌”游戲,當他們玩得興致盎然時,我適時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剛才我們玩擊掌游戲時,哪兩個面相碰了呀?”學生幾乎不約而同地說:“手掌面?!币源艘鑫覀兊氖钟惺终泼?,數學書上也有封面,在我們的身邊還藏著許許多多的面,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找一找、說一說、摸一摸,為認識面積做好鋪墊,建立初步感性認識。通過創(chuàng)設這種真實的游戲情境,直觀感知的方式,學生體悟到“面”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提供具體實踐經驗是培育小學生量感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教師可以組織實際操作、觀察、測量等活動,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感性經驗,讓枯燥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變得簡單易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千米的認識》這一課時,為了減緩難度,在課的引入部分,我就讓學生用手比劃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長度,然后展開想象:10 米有多長?100 米有多長?1000米呢?“千米”這一概念自然而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我順勢把課堂搬到了操場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跑道上先估一估,再利用米尺、卷尺等測量工具,親自量一量,再走一走,談一談感受,親身體驗10 米、100 米、1000 米的長度。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眼目睹“千米”這個量的建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適當的遷移、拓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使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有話可以表達、敢于表達、善于表達,整個學習過程完全處于自主參與的氛圍中。最后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回歸于日常生活,如:請你估算一下,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以此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通過這樣積累實踐經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數量的特征及其變化規(guī)律,加深對量感的認知理解。
估算是對結果進行非精確的、大致、大概的猜測,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操作步驟,小學階段出現較多的大概就是數量估計(估數)、計算估計(估算)和測量估計(估測)等幾個方面的教學。學生在初次接觸估數的時候,往往會認為隨便叫一個數就可以了,容易出現毫無根據的瞎猜現象。此時需要教師的適時介入,解釋估數的意義是進行合理的猜測,也就是與實際結果越接近,估得就越準確。通過估算訓練,學生初步形成比較、估測等基本技能,在估一估的過程中積累活動經驗,創(chuàng)造估算方法,推理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量感也在悄無聲息中得到發(fā)展。
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也是培育小學生量感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冰箱的體積大約是1.2();一個集裝箱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4(),體積約是54();人一次大約能喝下500()水等。在解決這一個個實際問題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從而加強對數量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同時,教師還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評價和糾正自己的錯誤,意識到問題癥結所在,并及時進行調整。通過這種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把握數學本質,形成表象,更有利于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讓思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進一步提高量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