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中的每個人,其處世態(tài)度,無不打著家風的烙印。廉潔家風似霏霏春雨,凈化靈魂。為官者的家風若何,往往直接映照在行事作風上。正所謂家風正則行得正,家風淳則作風淳;心中無“賊”,則坦蕩清明。無數(shù)史實證明,居官者,家風廉則居官清,甚至輩輩為官清明。
名垂青史的一代廉吏王士禎的家族即為典型。王士禎歷經(jīng)清順治、康熙兩朝,官至二品,位列九卿,曾執(zhí)掌司法、錢糧等多個要職,始終清廉如水,敢擔當勇作為。溯其清廉之源,與其家族廉潔的家風息息相關。
王士禎的祖輩幾代人都是清廉的官員。先祖王重光一生廉潔奉公,有“忠勤報國”之譽,常訓誡子孫:“大吏廉潔,小吏則自然效法”“家風廉,則祖行孫效”,王家后代莫不恪守廉潔修身的治家祖訓。
祖父王象晉,為明朝布政使,清廉方正。崇禎十年(1637年),因不屈于權奸挾私報復,致仕歸里。自號“明農(nóng)隱士”,閉門謝客,教授孫輩讀書,為民療疾治病。王士禎父親王與敕曾被薦入仕,但他以侍奉老父為由力辭不就。王士禎的父母對他要求嚴苛,其父常常教導王士禎“為國效力,澤延后嗣”。
王士禎出任揚州推官時,父親王與敕也一同前往,言明要親自監(jiān)督、教導兒子如何為官。父子倆啟程,王士禎的母親一再叮囑王士禎,要將祖訓銘記于心。當王士禎因為嚴明執(zhí)法被誣陷而降職時,母親鼓勵王士禎一定要頂住壓力,秉公辦案,只求無愧于心,不必在意個人一時得失。王士禎始終恪守為官清廉之道,揚州為官四載,除“力罷揚州瓊花會”外,還審結了鹽商積欠稅銀案、通海大案等多年積案。不僅康熙帝贊其“老成忠厚,人品學問俱佳”,揚州百姓更譽之東坡再世。
俟王士禎之子王啟汸出任唐山縣令,王士禎“心殊惴惴”。65歲的他寫下《手鏡錄》,告誡王啟汸,“公子公孫做官,一切倍要謹慎檢點”“做官自己腳底須正”;囑其“日用節(jié)儉,可以成廉”“必實實有真誠與民同休戚之意”“日用米、肉、薪、蔬、草、豆之類,皆當照市價平買,不可有官價名色?!蓖跏康澾€教誨兒子“居官以得民心為主”,時時體恤百姓并躬身自省。在清廉家風的長期熏染下,王啟汸清廉自律,潔己愛民,為百姓所愛戴。
居官者,家風正,則促進民風淳、政風清。清廉的家風,如同優(yōu)異的基因,根植在家族成員的血脈里。欲知人賢劣,首要察家風。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