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月 鄧根芹
[摘要] 中國與希臘被視為中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兩種文明的內涵大有不同,但是人們巧妙運用“文學中的悲劇色彩”作為橋梁來探究兩種文明的相似性。通過中國與希臘神話經典悲劇篇目《俄狄浦斯王》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對比,揭示兩種文明共有的反抗悲劇命運與渴望人性自由的主題。俄狄浦斯、梁山伯與祝英臺抗爭命運的曲折經歷也為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開了想象空間的大門,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經典的文化財富,也為深入探討中西方悲劇共同的精神內涵開辟了新路線。
[關? 鍵? 詞] 悲劇命運;人性自由;俄狄浦斯形象;梁祝形象
在中國與希臘的文學悲劇中, 《俄狄浦斯王》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同屬于追求人性自由以及與悲劇命運抗爭的主題。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是與生俱來的,但他仍然秉持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直努力憑借自身理性和智慧來掙脫命運的束縛,體現(xiàn)出人性中反抗悲劇命運的自由意志。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人們追求美好愛情和自由生活而勇敢反抗命運和封建傳統(tǒng)的深刻體現(xiàn)。俄狄浦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反抗雖然都以失敗告終, 但是這些人物在命運面前不屈服、勇于斗爭、向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深入人心, 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一、俄狄浦斯王多重的“悲劇命運”與個性自由的發(fā)展
(一)時代背景下古希臘人的命運觀使然
從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的角度來看,希臘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沿海城邦時常遭受海洋所帶來的未知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至于希臘人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自然的“恩賜”或者“懲罰”。希臘人抱著對未知的自然力量的憧憬以及渴望能夠生存下去的信念,精神上創(chuàng)造了“神”的存在,將大自然幻化成“神”并且認定“神”始終決定人的命運。節(jié)選片段中的歌隊、克瑞翁多次以神的名義起誓,包括伊俄卡斯忒在勸俄狄浦斯時也說了“看在天神的面上”,足以證明他們對于神明信仰是堅定的,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覺得神明是不可違背的。這樣的時代背景就已經奠定了悲劇結局的基調。
(二)希臘戲劇創(chuàng)作中悲劇命運美學的解讀
通過閱讀希臘神話相關的文本,我認為希臘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悲劇命運可以分成三種內容模式:第一類悲劇模式是這個戲劇的主要人物他所有的抗爭都是一種無用功,充滿了無力感,因為他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必然會從這個起點出發(fā),即使兜兜轉轉,最后依然會回到這個起點,這類人物形象逃不掉他們已定的命運。第二類悲劇性的模式是指這類主要人物其實是最為微小、不引人注目甚至可以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類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迫使他們不得不向往并不斷追求那種“不可企及”的人生道路,最后被迫踏上了無望的悲壯征程。但就算他們走上了這條道路,也是暫時性的,即使他們的一生都在努力去追尋,但始終彷徨在得到和失去之間,欲求不得卻欲罷不能,從而陷于悲劇性的兩難困境。而第三種悲劇類型就是《俄狄浦斯王》這篇戲劇的模式。重新回歸文本,我們會發(fā)展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包括最為重要的俄狄浦斯本人,他們在得知“殺父弒母”的神明預言之后都是竭力地想要與之抗爭的。拉伊俄斯為了避免這可怕的神諭成為現(xiàn)實,甚至狠心將剛出生才三天的兒子刺穿雙腳放到荒山上。俄狄浦斯在知道神明預言以后也在努力地反抗,毅然決然地遠離了父母的國度最終來到了忒拜城。結果,越是努力地去抗爭,神明的預言越是臨近變成現(xiàn)實。從現(xiàn)代的角度我們可能會利用成因理論多角度去解讀,但在當時希臘戲劇家的眼中,這就是所謂的“命運”,是一種無法違背的必然現(xiàn)象。
(三)思維角度:理性意識的發(fā)展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間,當時正屬于雅典民主制鼎盛時期。隨著雅典民主制的確立,人們的個性自由意識和理性意識逐漸增強,希臘人民不再盲目信從神明,被動地接受所謂命運對于自身的安排,而是產生了不屈的自由精神意志,勇敢地與命運展開斗爭。這一點在選段中表現(xiàn)得也很明顯,選段中的俄狄浦斯對于解決城邦的瘟疫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是十分堅決的,盡管他十分擔憂自己也許真的會變成殺死拉伊俄斯的罪人,他的理性意識要求他不能退縮,他也沒有停止探尋真相,而是堅定地去召回事故發(fā)生現(xiàn)場拉伊俄斯的那位仆人,勇敢地去反抗命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四)行為角度:反抗姿態(tài),極力與命運抗衡
戲劇中反復多次地提到“神明的預言”,選段中也借俄狄浦斯之口講述道“我瞞著父母去到皮托,福玻斯沒有答復我去問的事,就把我打發(fā)走了;可是他卻說了另外一些預言,十分可怕,十分悲慘,他說我命中注定要玷污我母親的床榻,生出一些使人不忍看的兒女,而且會成為殺死我的生身父親的兇手。我聽了這些話,就逃到外地去,免得看見那個會實現(xiàn)神示所說的恥辱的地方?!弊阋钥闯龆淼移炙箾]有順從命運的安排,而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與之對抗,極力避免神明所預言的悲慘局面成為現(xiàn)實,并且在戲劇的最后他依然沒有向“命運”妥協(xié),他沒有選擇帶著屈辱死去,而是義無反顧地選擇繼續(xù)活著,用戳瞎雙眼這樣一種堅定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贖罪。正是這種堅定不屈的個性自由精神和極力與“既定命運”抗爭的執(zhí)著行為驅使著俄狄浦斯坦然地走向自己的命運,堅定地與之對抗,最終成就了這樣一個悲慘壯烈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梁祝二人對封建倫理道德和傳統(tǒng)世俗觀念的反抗
(一)打破傳統(tǒng)社會中“門當戶對”的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婚姻締結的關鍵是“合兩姓之好”,最終目的也只是考慮兩個聯(lián)姻的家庭或家族之間的利益,聯(lián)姻雙方的感情和個人幸福是完全不被考慮的,就算考慮那也是次要的,首要因素必須是家族或家庭的利益。正是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傳統(tǒng)社會的婚姻締結必須以“門當戶對”作為擇偶最重要的因素。但梁山伯與祝英臺偏偏就要違背這一傳統(tǒng)社會的規(guī)矩,毅然決然地選擇對世俗觀念做出反抗。
從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看,梁祝二人只要兩情相悅就已經滿足婚配的條件。但是,在一切以世俗觀念為準則的封建社會看來這種行為就是離經叛道,是有違道德的。所以,即使梁山伯通過師母與祝英臺許下約定,祝父依然對女兒與其婚約表示堅決反對。從現(xiàn)實角度來講其實就是在祝老爺眼中,梁家的門第和能夠提供的現(xiàn)實利益與祝家是不對等的。縱觀在這場梁祝愛情糾紛中的祝、梁、馬三家,“馬家最富,馬老爺在朝廷做大官,梁家有一點田產,算一般人家,祝家是書香門第,家境平?!薄W8冈诰C合考量兩家的門第和家庭背景后明確告誡女兒:“馬家乃是簪纓世家,閥閱門第,你若不嫁馬家,有辱門庭?!痹诜饨ù蠹议L的眼里,馬公子是有權有勢的,而梁山伯則是一個家境普通的書生,面對兩家家庭背景的巨大反差,祝老爺看好馬公子也不足為奇。畢竟對于祝家而言,與馬家結親,不僅能使祝家擁有更為穩(wěn)固的靠山和可以預期的現(xiàn)實利益,而且可以保證自己最疼愛的女兒未來生活衣食無憂,終身有依靠。那所謂的“兩情相悅”與之比較下來就顯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二)擺脫傳統(tǒng)世俗觀念的束縛,追求自主擇偶的權利
自古就流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可見,傳統(tǒng)社會十分強調男女締結婚約必須具備由媒人牽線同時經過父母同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男女雙方的婚姻就是不被認同的,并且男女雙方不能私自決定婚姻大事。現(xiàn)代類似于“婚配自由,自主擇偶”的觀念在兒女本質上為父母附屬品的古代社會是難以實現(xiàn)的。尤其對女子而言,她們要嚴格遵行三從四德,自主擇偶的戀愛觀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但是,梁祝二人卻是私訂了終身。祝英臺在離開學堂前曾托師母將自己的信物轉交給梁山伯,并在十八里相送時借用“鳳凰”“鴛鴦”等暗示梁山伯,還假借家中有一“九妹”讓其到家中提親。種種行為都與“傳統(tǒng)大家閨秀”不符,不僅是對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束縛的突破,更是對世俗婚姻擇偶權不由己定的反抗。而祝父得知女兒與梁山伯私訂終身后,斥責女兒:“自從盤古分天地,哪有閨女自定親。馬家是有媒有聘有父命,梁山伯他與我祝家難聯(lián)姻?!痹谀莻€時代,祝父反對女兒與梁山伯婚約最強有力武器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套傳統(tǒng)習俗。祝父決絕表明沒有男女私訂終身的道理。馬家是有媒有聘有父命,才符合正統(tǒng)的婚姻締結過程,而梁祝二人的行為是絕不會被社會習俗和道德倫理認可的,不能作數(shù)。所以,當梁山伯到祝家提親時,祝父直截了當:“英臺已受馬家聘,是馬家媳婦馬家的人。”而當祝英臺對父親訂下的親事表現(xiàn)出抗拒之時,祝父說:“豈不知三從四德乃是天經地義,你若執(zhí)迷不悟,胡作非為,不但有辱門楣,亦為禮法所不容!”祝英臺的行為是與祝家的社會聲譽直接掛鉤的,因此祝父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女兒做出有辱門楣之事。梁祝二人的悲劇命運也因此成為既定事實。在感受到來自傳統(tǒng)世俗的強大壓力后,祝英臺別無選擇,只得含淚與梁山伯分別。
正是梁祝二人努力追尋的自由愛情與傳統(tǒng)世俗觀念的束縛之間的矛盾沖突,根本上造成了梁祝愛情的悲劇。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流傳至今,更為重要的就是故事通過二人行為、心理、語言等多重表現(xiàn)向后世展示了一種中國傳統(tǒng)世俗觀念束縛下的愛情悲劇。這個故事人們大多耳熟能詳,但知曉其本質的卻少之又少。通常人們都是被其悲慘愛情本身所感動,而很少有人去探究造成梁祝愛情悲劇的最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他們在愛情觀念上與封建傳統(tǒng)世俗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梢哉f,梁祝愛情故事從根本上反映的就是一場愛情主導權的爭奪戰(zhàn)。而這場戰(zhàn)爭的雙方就是“自由愛情”和“包辦婚姻”。
三、結語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索??死账沟拇碜髌?,索??死账拐J同神明對于人類命運的絕對控制,但同時他又希望人類能夠擁有獨立自主的自由精神,所以他創(chuàng)作出《俄狄浦斯王》這樣一部典型的人性自由與悲劇命運相互抗爭的戲劇作品。整篇戲劇作品以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為藍本。戲劇的主要人物俄狄浦斯在他還未出生之時,人生命運就已經被確定,他們崇尚神明,并且神明預言俄狄浦斯將會弒父娶母,而俄狄浦斯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與這個悲慘的命運抗衡,但最終結局卻不盡人意。重點閱讀的章節(jié)主要呈現(xiàn)的是俄狄浦斯與克瑞翁因為先知的話而起了爭執(zhí),伊俄卡斯忒前來勸架并向俄狄浦斯說明了拉伊俄斯之死的經過以及神明的預言,讓俄狄浦斯產生自我懷疑,從而更加堅定了尋求真相的信念。
亞里士多德曾經稱贊《俄狄浦斯王》為“一部十全十美的悲劇”。作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索??死账雇ㄟ^塑造勇敢無私的俄狄浦斯這樣鮮明但又充滿復雜性的人物形象,運用優(yōu)美獨特的語言敘述故事情節(jié),制造多重懸念來烘托氛圍,并且巧妙地使用了倒敘的手法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由此使得整部戲劇作品飽含張力,真真切切地將人物的執(zhí)著堅定的個性自由意志與既定、掙脫不出的悲劇命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延伸為人類的理性思考“相信自己的力量”與感性情感“對社會災難的無力感”的對立沖突,具有極其深刻的悲劇美學意蘊,對于后世戲劇的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而對抗封建世俗的愛情觀是梁祝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也對刻畫主要人物形象梁山伯、祝英臺和增強故事對讀者的吸引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愛情觀問題上,梁祝二人堅決反抗封建倫理道德和傳統(tǒng)愛情觀念,不僅使情節(jié)發(fā)展達到了高潮,更將故事的主題上升到了全新的境界。從梁祝故事的內容看,二人對愛情的認知主要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價值取向:一是在選擇婚姻的對象時,他們試圖脫離傳統(tǒng)愛情觀念的禁錮,打破傳統(tǒng)社會中“門當戶對”的觀念;二是在選擇婚姻對象的方式上,他們試圖擺脫傳統(tǒng)愛情觀念的束縛,追求自主擇偶的權利。正是如此,針對這種獨特愛情觀,作者刻畫出了梁、祝二人超凡脫俗的形象,從而將梁祝與命運斗爭的形象根植于人們的心中。并且梁祝二人對封建傳統(tǒng)愛情觀念的反抗,從更為深入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底層百姓對封建社會制度不滿情緒的爆發(fā)。人們對梁祝二人追求自由愛情的評價非常高。但我們轉念細想故事的結局,在體現(xiàn)梁祝愛情悲劇的同時是否也反映了底層百姓的困苦生活現(xiàn)狀,他們無法掙脫封建社會既定的道德世俗觀念而產生的無力與絕望,也就是說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在封建社會制度的體系和文化環(huán)境之下,梁祝二人的愛情悲劇其實是一種必然。從表面來看,似乎是梁祝二人反抗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失敗,祝家父母雖然愛護女兒但是最終又一步一步將其逼上絕路,他們的表現(xiàn)是十分矛盾的。但究其根本,這其實是傳統(tǒng)世俗觀念和社會道德倫理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束縛所造成的。
“悲劇不是模仿人,而是他們的行動和生活?!北瘎◇w現(xiàn)在人生過程的方方面面, 而不僅僅是最后的結局。對于俄狄浦斯來講,他的一生一直都在渴望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既定命運,避免神諭的悲劇發(fā)生, 然而悲劇最終還是無法避免,同時由于他在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展現(xiàn)出的各種渴望人性自由的行為,更加深了這場悲劇的凄涼與無力。而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里,二人都為了保衛(wèi)自由的愛情與傳統(tǒng)封建的婚戀觀作出的抵抗和斗爭, 為了追求愛情和自由義無反顧地做出違反封建傳統(tǒng)的行為,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是悲劇描摹的內容。
在中國與西方的文學經典中,無論人、神、鬼、獸,他們都被一只名為“命運”的無形之手所掌控。不僅是俄狄浦斯、梁山伯與祝英臺,“命運”可以“控制”每一個人。一者“命運”并不會因為你的努力而改變, 一者是個人始終不信命、不服命的自由意志, 二者之間必然會形成沖突和矛盾,而這也正是悲劇文學中永恒的主題。
不論是俄狄浦斯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在面對命運折磨摧殘之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英勇斗爭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志, 感染著每一位讀者,即使結局是失敗的,他們的精神也經久不衰。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