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然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0)
怎樣才能以學生為主體,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成為了唯一的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如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等,可以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我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包括制定學習計劃、管理學習時間、評估學習成果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往往強調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不斷的訓練,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下,學生需要學會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如網絡資源、查閱資料等。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通過討論和交流,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頒布,更加強調對于教學內容的整合。如何在整體視角下展開大單元教學,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統(tǒng)編教材普遍實施以來,小學語文的教學迎來了新的教學改革。從課本內容來看,教材的改變本身就是按照“單元”為單位進行主題設計,這為教師的“大單元”教學提供了思路。結合探究式、任務教學的改革思路,項目式學習活動脫穎而出。項目式學習活動最早的萌芽時期出現(xiàn)在歐洲,其根本是通過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具有生命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活的知識,把知識的構建融合到任務當中去,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學會如何學習、分析、探究,并最終解決問題。
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圍繞“革命歲月”這個主題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四篇課文。整個單元既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又豐富而不單調。雖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爭階段的事情,但其表現(xiàn)的精神主旨是統(tǒng)一的,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根據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教師確定了“追尋紅色記憶,賡續(xù)革命精神———做燕趙紅色文化宣講人”的大任務。為此,設計了以下學習活動:走進單元導語頁,整體感知單元內容,解讀語文要素,布置本單元的任務——傳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的宣講活動。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痛擊敵人這一部分,我通過讓學生圈畫關鍵語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進行分析等方法,讓學生去感受五位戰(zhàn)士作為一個戰(zhàn)斗群體的團結勇敢,去體會每一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從而領會點面結合的寫法。本單元的教學,我把知識的學習融入到任務當中去,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學會如何學習、分析、探究,并最終解決了問題,也習得了知識,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為手段,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而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以語文學科為主體,融合其他學科進行語言實踐活動,這樣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
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這些課文體裁和題材不同,但都充滿了濃郁的民俗風情。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了項目式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方式,先確定了本單元的主題“探尋中華傳統(tǒng)習俗,舉辦民風民俗作品展”,又創(chuàng)設了“制作傳統(tǒng)習俗展示作品”這樣的大任務。在進行第二個大任務“制作傳統(tǒng)習俗展示作品”的活動中,采取了多次跨學科學習,如:在制作傳統(tǒng)節(jié)日手工作品時,采取雙師課堂的教學模式,先由語文教師引領學生交流拜年習俗,借助口語交際——即興發(fā)言創(chuàng)設情境,學說拜年祝福語,感受新年禮物對于節(jié)日的重要性。再由美術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對比制作手工小禮物。采取分組形式,分別學習制作剪紙、彩泥小兔子等手工。在學習完古詩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或習俗后,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文配圖的創(chuàng)作,最后小組合成畫作集。美術教師先給學生觀看相關的畫作集圖片,講解封面的制作以及色彩的搭配等專業(yè)知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作。學習完《藏戲》后,由音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藏戲》,并同時欣賞其他地區(qū)的戲劇,感受不同地區(qū)的戲劇的不同的特色,由學生選出他們最感興趣的戲劇曲目,音樂教師指導學生學唱,課下練習熟練后,錄制成小視頻。在“如何讓自己的手工、畫作和音樂作品完美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一任務驅動下,在美術、音樂等專業(yè)學科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成了深度學習。整個項目化學習實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主體和美術、音樂學科的輔助價值,加強了學科間的相互關聯(lián),達到了學科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段”是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拔瀛h(huán)節(jié)”是指預習質疑、認定目標、交流探究、梳理小結、達標反饋。課前,教師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設計預學單,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下發(fā)給學生。課中教師及時統(tǒng)計學生預學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針對預學中的疑問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教師進行適時點撥與講解。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疑難;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小結,通過檢測,達到知識的鞏固。課后通過生生互評,師評的反饋,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不斷改進。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 等媒體發(fā)布作業(yè)和習題,鞏固所學;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隨時查看學生的做題情況,并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可以及時將作業(yè)反饋給教師,獲得及時評價和反饋。
以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為例,教師采用了三段五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模式。課前,教師錄制了《六何法》的微課視頻和《丟手絹》的游戲視頻,通過微信推送給學生。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微課視頻,知道了什么是六何法,為課上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通過整理學生的預學單中的疑問,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把玩的過程說清楚;表達出當時快樂的心情;課中先出示大家在預學單中的疑問,確定了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觀看提前錄制好的微課視頻《玩碰碰車》,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如何把玩的過程說清楚、怎么表達出快樂心情。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大家積極主動地思考,暢所欲言,總結出了用上表示順序的連接語可以幫助我們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用上表示心情的詞語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再播放情節(jié)梯視頻,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情節(jié)梯可以很清楚地把玩的過程梳理出來。前面學習了用六何法梳理事件的六要素,用情節(jié)梯梳理玩的過程,接下來就是要讓學生把玩的片段寫下來。并在全班分享交流,通過評價,寫的人和評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時修改自己的習作。接著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寫作方法,并通過班級微信群給學生推送優(yōu)秀習作資源包,開闊學生的眼界;課后學生根據父母對自己習作的評價,再次完善習作,發(fā)送回班級群,班級評選出最佳習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突破重難點,獲得學習收獲,增強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還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如教師在智慧中小學app 中,把學習任務單推送到師生群,學生以任務單為驅動,觀看課程視頻,邊聽邊依據任務單做好觀看批注筆記,并通過作業(yè)形式把預習成果反饋到教師發(fā)布的作業(y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預學情況對學生進行詳細分析與預判,準確了解學生的情況,設計以問題為導向的思辨性課堂。因為課前的預習,課上的課堂氣氛也開始活躍起來,自主預習的學生可以引領沒有預習的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既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也鞏固了所學知識,通過傾聽視頻中學生的回答,也規(guī)范了自己的語言表達。長此以往,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以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就借助了信息技術。課前通過微信群向學生推送了微課視頻,讓學生自主學習什么是六何法,知道利用事件的六要素可以幫助我們理清一件事的脈絡。課上播放微課視頻《玩碰碰車》,增強了教學的可視性,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小朋友玩碰碰車時的激動與快樂的心情。課后又借助微信群向學生推送了習作資源包,有利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參與學生課前課后學習和討論,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這樣課堂教學就能有的放矢。信息技術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效實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優(yōu)化。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是指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或實際工作場景相似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和興趣。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所學知識,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促進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和理解所學知識,增強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依據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綜合課程內容和過程技能兩方面內容,確定本單元的主題是“探尋中華傳統(tǒng)習俗,舉辦民風民俗作品展”。同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大任務:制作傳統(tǒng)習俗展示作品。學校舉辦的民風民俗作品展的活動,正好與主題相吻合,于是教師設置了以下情境:廊坊電視臺的知名記者將會親臨現(xiàn)場,全程直播,網絡實時投票,入選的作品將會在廊坊電視臺展出,同時還會邀請你作現(xiàn)場嘉賓,詳細解說你的作品,并給予你“廊坊地區(qū)民風民俗傳承人”的稱號呢!這一情境是真實的生活場景,孩子們都渴望上電視臺,得到大家的關注,如此才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求,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
思維可視化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把本來看不見的思考方法和思考過程呈現(xiàn)出來,使其過程變得更清晰可見。那么,這些讓思考方法和思考過程看得見的圖示,就是思維的“支架”。圖示是讓思維可視化的工具,運用圖示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精讀能力,掌握各種閱讀策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使其更具科學性、系統(tǒng)化、直觀性;圖示是組織學習和交流的工具,將重點問題與學習要求結合起來,通過讀一讀、找一找、寫一寫、選一選、摘一摘、想一想等形式,將任務融入填寫完成圖示的過程中,并以圖書展開說明、交流和討論。降低難度,增加樂趣。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時,因為本課具有明顯的時間線索,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所以教師采用時間軸的圖示,讓學生提取出相關的時間點以及對應的春節(jié)習俗,這樣能非常直觀地顯現(xiàn)出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文章的詳略也顯而易見;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采用情節(jié)繩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提取關鍵詞句,把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接受任務—痛擊敵人—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英勇跳崖,這樣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在教學《橋》這篇文章時,教師采用魚骨圖,讓學生找到文章中的四次沖突:村民的慌不擇路與老漢如山般站在橋前;個別人的抱怨與老漢的堅持原則;一個黨員排在前與老漢揪出小伙子;老漢與小伙子互相推讓過橋。通過魚骨圖的對比分析,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老漢的忠于職守、盡職盡責和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圖示是展示知識核心原理的工具,通過圖示能了解文本內在的結構的框架、各種信息的組合與關系、思路的變化、情感的發(fā)展、內在道理的展示、寫作手法的運用,文本的相同和不同的比較展示了相同文本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實踐方式多種多樣,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就能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不再依賴教師和家長,在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從而有了學習內驅力,在學習效率不斷提高的同時,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如此一來,父母不用整天為孩子的學習掛牽,教師也可以輕松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