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際交往中,稱呼語承擔著重要作用,它是傳遞給聽話人的第一信息,是人與人交往的開端。本文從人際語用學視角出發(fā)對“姐妹”這一稱呼語的使用人群、流行原因和語用效果進行分析?!敖忝谩庇行аa充了女性之間的稱呼語,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稱謂語;姐妹;人際語用學;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3-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3.037
一、引言
稱呼是指人們由于親屬關系或者其他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職業(yè)身份而得來的名稱。在人際交往中稱呼語不僅是交際雙方傳遞的第一語言活動,而且也體現著兩者的社會身份以及社會關系,反映著自身的教養(yǎng)、對對方的尊敬程度,甚至體現著雙方關系發(fā)展的程度何社會風尚。(曾賽,2020)近來,稱呼語“姐妹”開始出現在年輕女性之間的稱呼中并廣為流行?!敖忝谩辈⒎切略~,在古代文獻《閩縣鄉(xiāng)土志》中就有記載:“薔薇有麗春、長春、月春、月桂、寶相、十姐妹、七姐妹之別”?!兑纂[》中:“臨兄,則嫂與弟婦姐妹。臨子,則女與媳”?!栋讏愔尽分校骸靶恪⒕?、蘭三人入內,碧玉、金鑾接著,十分相愛、遂結為姐妹?!庇纱丝梢钥闯?,在古漢語中,“姐妹”一詞主要是用于指有血緣關系的或者是相互熟悉的人。由于社會結構和人們交際方式的改變,人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社會稱謂語需求量增加,日常交際更加注重親切友好且不失禮儀。(劉冰鑫,2019)在這一背景下,稱呼語“姐妹”又產生了新用法,成為帶有感情色彩的社會稱呼語并且其使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本文選擇BCC語料庫進行檢索,選擇輸入“姐妹”檢索得出多領域39605條,文學領域2400條,報刊11397條,對話14515條,篇章檢索14485條,古漢語2758條。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稱呼語“姐妹”呈現出了爆發(fā)式的增長,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本文將從流行原因、使用人群以及語用效果進行探究。
二、流行原因
(一)社會歷史原因
語言和社會的關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語言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的發(fā)展現狀。另一方面,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會促進人類思維水平的提高。思維是和語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思維的發(fā)展也會促進語言的發(fā)展?,F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聯網上的新事物層出不窮,而且年輕人是網絡上的主力軍,他們追求個性,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出現。因此,新興稱呼語“姐妹”得到了年輕女性的喜愛。在此之前,女性稱呼語主要有“同志”“小姐”“女士”“太太”“姑娘”“美女”等。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些稱呼語都逐漸失去了生命力,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巴尽弊畛踔傅氖菗碛泄餐硐胫鞠虻娜?,后來被用作陌生人之間打招呼時用的稱呼。在現代社會中,這一稱呼語的政治色彩過強,而且其所指稱的性別模糊,不能很好地滿足女性之間稱呼語的要求。“小姐”一詞在古代指富貴人家的女兒,后來很長一段時間用來泛稱年輕的女子。但是現在它逐漸有了不一樣的意義,有時指性服務行業(yè)的女性?!芭俊敝冈诓淮_定對方婚姻狀況時所使用的女性稱謂,較多用于正式場合?!疤笔菍σ鸦閶D女的尊稱,但是其依附色彩較濃?!肮媚铩敝傅氖俏唇Y婚的年輕女兒,多用于長輩對晚輩的稱呼?!懊琅弊鳛橐环N女性稱呼語曾經盛極一時,但是在某些場合這一稱呼語又是顯得過于輕浮。因此,這些稱呼語雖然各有特色,但仍然都難以滿足女性稱謂語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姐妹”和其他女性稱呼語相互補充,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女性稱呼語,為人們的日常交際提供了新的選擇。
(二)語言模因的助推
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論規(guī)律的新理論。它是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或主義,并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模仿是人類個體感知到別人的行為之后,仿照他人做出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行為的過程。(洪帥,2006)何自然指出,“語言模因的強弱取決于它本身的魅力(即是否得到廣泛認同)、傳播的社會時空情景及宿主的心理意向。(何自然,2014)稱呼語“姐妹”因其構詞方式簡單,表達能力強,易于復制和傳播,所以其漸漸地被更多人接受。此外,大部分人還有“從眾心理”,即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者是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新興稱呼語“姐妹”,以此來表現他們自己緊跟潮流的一面,進而獲得心理認同感。
(三)情感原因
社會語言學將復雜的人際關系分為“權勢關系”和“一致關系”,“權勢”是指一方能控制另一方的行動,“一致”是指交際雙方是平等關系。(何自然,1988)在社會交際中,女性在遇到和自己年齡相仿但是又不能確定對方實際年齡的陌生女性時,會出現無呼可稱的尷尬場景。若只使用零稱謂“喂”“嗨”“你好”,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大與對方的心理距離,而且如果零稱謂使用不當會造成諸如“沒有禮貌”“目中無人”的不好的初印象,這也不利于雙方展開更進一步地交流。稱呼語“姐妹”的語義具有相對模糊性,即可以指年齡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女性,也可以指年齡比自己稍微小一點的女性。大部分女性都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稱呼的過于“老年化”,尤其是在面對同齡人時。稱呼語是打開雙方交流的“敲門磚”不恰當地稱呼可能會導致雙方關系的不和甚至是僵化,但是“姐妹”一詞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情況,同時它也可以填補面對年齡相仿的陌生女性時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稱呼語的尷尬。用“姐妹”來稱呼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時,能夠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更加具有親和力,而且這一稱呼語也體現出了說話者對聽話人的強烈的心理認同感,符合人際關系的“一致關系”,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四)語言的內部分化
語言分化是指一種語言分化為不同的變體,或者進而劃分為不同的語言。語言的分化也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表現。語言分化可以進一步分為社會方言、地域方言和親屬方言?!敖忝谩笔怯伞敖憬恪焙汀懊妹谩备魅∫粋€字而來,屬于社會方言。社會方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會的人,由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年齡、性別、職業(yè)、文化水平等的不同而形成的小的社會團體。這些小團體為了滿足交際需要,便會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一些特殊的語言供他們自己使用。年輕女性屬于一個社會小團體,在女性稱謂比較匱乏的時代,“姐妹”能夠很好地填補人際稱謂語的空白,在交際時體現出親和感染力,使得交際能夠更輕松愉快地進行。
三、使用人群
“姐妹”稱呼語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1990年后和2000年后的群體。根據關系和情感的深淺,這一稱呼語的使用人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完全陌生者之間
例1:“姐妹,請問是在這里排隊點單嗎?”
“是的?!?/p>
例2:“出白敬亭睿士雜志,有姐妹需要的嘛?”
“我要!”
在人際交往中,大家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不得不和陌生人交流的場合。如果對方是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時,便可以用“姐妹”來稱呼對方,這樣不僅更加符合交際的禮貌原則,也可以迅速地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
例1發(fā)生在校園的一家奶茶店中,說話者想要向聽話人確認“是不是在這里排隊點單”時,選擇使用稱呼語“姐妹”,因為說話者能夠確認的是對方也是一名學生,年齡和自己差不多,但是不能確定對方到底是比自己小還是比自己大,于是稱呼語“姐妹”的語義模糊性便可以很好地滿足交際者的需求,促使交際順利進行。
稱呼語“姐妹”也廣泛被追星族使用,喜歡同一個偶像的人有時也會用“姐妹”來稱呼彼此。在例2中,說話者稱呼同樣也是白敬亭粉絲的人為“姐妹”,能夠迅速將兩個人放到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拉近雙方的情感距離,進一步促進說話者交際目的的實現。
(二)介于陌生和熟悉之間
例3:“姐妹們,你們有空嗎?可以先幫我一個忙嘛?”
“可以的,怎么啦?”
例4:“姐妹,在宿舍嗎?一會兒方便見個面嗎?”
“好的,沒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會遇到一些不是完全陌生但也不特別熟悉的人。對于這部分人,如果稱呼對方為姓名會顯得過于生疏,而且不利于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但是有時找不到合適的稱謂來稱呼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和自己年齡相仿時,就可以選擇稱呼語“姐妹”。
例3發(fā)生在新學期剛開學時室友之間的對話,對于剛見面的室友,對方既不是完全陌生人但彼此也還沒熟悉。在這種情況下,說話人向其他室友請求幫助時,選擇了稱呼語“姐妹”,有利于進一步促進雙方情感的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宿舍氛圍。
例4是班級里的學習委員想要和班上的一個同學見一面,但是彼此雙方都不是太熟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說話者也選擇了稱呼語“姐妹”作為雙方交流的開端,這也符合人際關系中的“一致關系”,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三)好朋友之間
例5:“姐妹兒,我想死你啦!”
例6:“我愛你們……嘻嘻嘻致我的好姐妹!”
有時候,即便是好朋友之間也會稱呼對方“姐妹”。例5和例6都是說話者稱呼自己的而好朋友為“姐妹”,而沒有選擇對方的昵稱或者是其他稱呼,在這種情況下,擬親屬稱呼語“姐妹”會向親屬稱呼語“姐妹”發(fā)展,更進一步地加深雙方的關系。
(四)女生和男生之間
例7:男生:“姐妹們,剛才老師布置的什么作業(yè)?”
例8:安崎:“趙小棠出差她一定要帶枕頭,你知道嗎?”
汪蘇瀧:“我知道的話會不會太奇怪?!?/p>
安崎:“不是不是,姐妹都是姐妹……”
在英語專業(yè)中,女生的人數占絕大多數,而男生人數就相對來說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有時候男生會使用“姐妹”來稱呼班級上其他的女同學(例7),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幽默感,同時也縮小了雙方的性別距離感,拉近男生和女生的心理距離,有利于促進和諧班集體的建設。
例8是愛豆安崎和歌手汪蘇瀧的一段對話。對話中安崎對汪蘇瀧說:“趙小棠出差她一定要帶枕頭,你知道嗎”,在這句話中,“你知道嗎”其實是作為一種口頭禪存在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詢問對方是否知道這一事實。但是在以上對話中,很顯然汪蘇瀧就是把它當成了普通意義上的一種詢問,所以他反問:“我知道會不會太奇怪”,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說如果他知道趙小棠的這種習慣便有可能傳出他和趙小棠的緋聞。而安崎在意識到這一情況之后也立馬說“姐妹都是姐妹”以此來化解雙方的尷尬。
四、語用效果
人際語用學并不研究語言本體,而是研究如何通過語言的使用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態(tài)度和處境,這是有關語言生活的問題。(何自然,2018)“姐姐”和“妹妹”屬于親屬稱謂,即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有血緣關系,而稱呼語“姐妹”在非親屬關系中使用時是一種擬親屬稱謂,具有親和感染力,能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在不同的交際背景下,稱呼語“姐妹”會呈現出以下三種不同的語用效果。
(一)禮貌性
“姐妹”稱呼語具有禮貌性。在日常交際中,大家總會碰到一些無呼可稱的尷尬情況。比如在遇到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時,稱呼對方為“美女”又是會顯得有些輕浮,而“姐姐”“妹妹”會顯得過于親切。在和陌生人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人進行交流時,本身就伴隨著一種距離感,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稱呼語來稱呼對方,可能會讓交際變得更加困難。因此需要一個合適稱呼語來滿足我們的交際需求?!敖忝谩币辉~能有效縮短交際距離感,滿足實際交際需求,具有禮貌性原則。
(二)經濟原則
“姐妹”稱呼語體現了經濟原則。言語交際中的經濟原則,反映了交際者為了盡快達到交際的目的,使交際更加經濟,省時省力而采取的一種辦法。(楊一帆、張劍平,2020)稱呼語“姐妹”的覆蓋面比較廣,年輕女性在面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時,均可以使用此稱呼。此外,這個稱呼語可以避免許多問題,例如:一時忘記了對方的名字、不能確定對方的確切年齡、稱呼不夠規(guī)范等。在以上種種情況下,都可以用“姐妹”二字作為交際的敲門磚,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三)親疏距離
“姐妹”稱呼語體現了交際雙方的親疏距離。在人際交往中,交際雙方的關系決定著彼此之間的稱謂。同樣地,稱呼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交際雙方關系和情感上距離的遠近。稱呼語“姐妹”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語言變體。這一稱呼語及其變體體現著聽話者和說話者的關系的深淺。比如“姐妹”“姐妹兒”,兒化音在語言表達中能夠增加感情色彩,給人親切喜愛之感,能夠讓交際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悅。在上述例子中,例1、例2、例3和例4中的“姐妹”都是用在和陌生人或者是半熟悉的人的交流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雙方的距離感。但是在例5和好朋友的交流中,說話人在“姐妹”后面加了一個兒化音,構成“姐妹兒”,這就是原本比較有距離感的“姐妹”更加地具有親和力,符合說話雙方的關系。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新興社會稱呼語“姐妹”的使用能夠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敖忝谩钡靡粤餍械闹饕蛴幸韵滤膫€方面:社會歷史原因、情感原因、語言模因以及語言內部分化的結果。使用主體包括陌生人之間、半熟悉的人之間、好朋友之間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稱呼語“姐妹”的使用并不僅僅局限在女性之間,其覆蓋面廣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敖忝谩狈Q呼語的使用能夠讓交際變得更加禮貌,更加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而且還可以體現出交際雙方的親疏距離。本文通過梳理稱呼語“姐妹”的流行原因、使用主體以及語用效果,以期對其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人際交流。
參考文獻:
[1]曾賽.人際語用學視角下對稱呼語“小姐姐”的研究[J].漢字文化,2020,(09):104-106+109.
[2]劉冰鑫.新興社會稱謂語“小姐姐”的應用分析[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29(06):101-107.
[3]洪帥.“寶寶體”走紅[J].語文建設,2016,(10):69-70.
[4]何自然.流行語流行的模因論解讀[J].山東外語教學,2014,35(02):8-13.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何自然.人際語用學:使用語言處理人際關系的學問[J].外語教學,2018,39(06):1-6.
[7]楊一帆,張劍平.說說《紅樓夢》中“姑娘”[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20,35(06):91-94.
作者簡介:
王山山,女,漢族,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