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娟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說明性課文,雖然多數教師能夠緊扣單元語文要素開展教學,針對性很強,但是還存在著學習目標窄化單一、指向說明性課文特質的設計不夠等問題。這便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探索說明性課文的教學落點,切實發(fā)揮其教學價值。
說明文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特點是用最少的語言追求最佳的說明效果,也就是以簡潔明了為佳。學生學習說明性課文時,需要重視品讀文本中一些看似平常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運用,體悟作者用詞的精妙。如教學《爬山虎的腳》第3自然段,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边@幾個句子主要是說明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與特點。在說明爬山虎腳生長的位置時,作者是分兩步說明白的:一是以“長葉柄的地方”, 讓讀者在爬山虎的藤子上輕松找到,二是以“反向”,說明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葉子相反的方向。作者通過“地點+方向”的方式,清楚、明白地指出了爬山虎腳的位置,體現的正是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在說明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腳的特點時,作者同樣從兩個方面進行描寫:一是以“很像蝸牛的觸角”,寫出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蝸牛的觸角最突出的特點是頂上有個很不起眼的點兒,像探測器一樣;二是以“嫩紅”寫出爬山虎的腳的顏色,非常有質感。這就是通過兩個很獨特的比喻進行表達的,能夠使沒有見過爬山虎的腳的讀者,能夠有如在眼前的感覺。
在說明性文章中,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是重要的學習目標。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實際上,在學習說明方法時,不能拘泥于在某個句子中運用哪種具體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文本表達的準確恰當有真切的體會。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飛向藍天的恐龍》,文中有這樣的表達:“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用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只有幾千克?!边@里面有多處用到列數字的方法,值得學生學習、體會。一是作者在列數字時并不是追求精準表達,如“幾十米”“數十噸”“幾千克”都是屬于概數,因為恐龍是生活在遠古時代的動物,精確的重量、長度都無法進行測量。二是作者在表達中大量運用了對舉的方法,如“兩足奔跑”與“四足行走”,“異常兇猛”與“溫順可愛”等。這樣準確恰當的說明文字,讓人們對生活在遠古時代的恐龍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本形式屬于隱性的表達秘妙,學生需要在教師指導下,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內容進行品讀與探究,才能找到打開文本秘妙的鑰匙。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松鼠》,課文主要介紹松鼠的特點,學生讀課文抓不住主要內容。這就說明學生沒有看出文本形式中隱藏的表達秘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上的特點,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到閱讀理解的抓手,再順勢而為、順藤摸瓜,就能慢慢破譯文本形式的秘妙。這個抓手可以是學生熟悉的中心詞,即首先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到能夠統整課文內容的中心詞。學生發(fā)現描寫松鼠特點的詞語有很多,都不足以統整全文內容,而體現作者對松鼠情感的詞語“討人喜歡”具有中心詞的特點。接著,教師讓學生研讀課文,從中找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松鼠的討人喜歡,梳理出所有信息后進行分類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上述分類整理的信息,學生發(fā)現課文是從松鼠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搭窩與生育等方面寫出了松鼠討人喜歡的具體內容。只是整篇課文的結構與平常的文字不一樣,它不是采用總分總的方式進行謀篇布局的,而是把含有中心詞的總起句放在文章的第一句。這充分說明作者在意的是向讀者說明白松鼠的特點,而不重視怎么說明白的方法。這就是學生需要圍繞“討人喜歡”這一表達情感的中心詞進行分析的秘妙所在。
總之,在小學說明性課文學習中,教師既需要引導學生重視說明性文章的整體特點,又應重視指導學生認識每篇說明性課文承載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不同課文學習中都有一課一得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