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對于第一學段古詩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開展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落實這樣的要求,教師需要重視從古詩中找到適宜的抓手,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開展想象,欣賞感受,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筆者以二年級下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談談以“荷”為抓手,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在古詩學習中,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fā),對詩中表達的對象感興趣,激發(fā)閱讀的欲望,這樣的導入就很成功。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筆者用課件呈現此前學習的三首古詩《江南》《池上》《小池》,讓學生配合手勢進行誦讀,讀后讓學生說一說,三首古詩中寫了什么共同的對象,在學生猜測之際,筆者順勢呈現詩句“江南可采蓮,( )葉何田田”“?。?)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確定括號內填寫的詞語是“蓮”“荷”。有了上述鋪墊,筆者提出“你們想不想再學習一首以荷為表達對象的古詩呢”,學生紛紛表達想學的愿望。于是,筆者進一步引導:“《小池》的作者是楊萬里,我們今天學習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是他寫的,同一個詩人寫了兩首以‘荷為對象的詩,會有什么不同呢?”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急于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誦讀既是第一學段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又是重要的學習目標,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誦讀。與此前學習的三首“荷”的古詩不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一題目很長,不容易讀好,需要教師指導學生誦讀。在《江南》《池上》和《小池》中,題目中雖然沒有出現“荷”,但是都指出了“荷”生長的地方,筆者讓學生猜一猜《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荷”會長在什么地方,當學生能夠確定是“凈慈寺”(凈慈寺在西湖邊上,實際上荷是長在西湖里)時,這個題目的誦讀方法,跟著也就確定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著,筆者通過范讀,讓學生跟著誦讀;在學生讀熟之后,教師再進行引導:西湖中最美的風光是什么?西湖最美的風光是什么時候?這種風光有什么不一樣?楊萬里在這里用什么來送別林子方?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一邊思考一邊讀,就能讀出詩中獨特的韻味。
在《小池》中,楊萬里喜歡的是“小荷”——剛剛露出水面的“尖尖角”,那么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楊萬里喜歡的是什么樣的荷呢?對于這一問題,學生能夠用詩句回答“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筆者便追問學生:你能想象一下,楊萬里看到了西湖里的荷花是怎樣的嗎?當學生說得不夠準確時,筆者提醒學生需要找詩句中的關鍵詞為抓手展開想象,學生就能夠抓住“接天”“無窮碧”“映日”“別樣紅”進行表達。為了讓學生的想象有所憑借,筆者及時提供相關圖片做想象和表達的支架,引導學生說出楊萬里最喜歡的西湖美景圖:碧綠的荷葉鋪滿湖面與天相接,陽光下粉紅的荷花點綴在綠葉之間;這樣的蓮葉與荷花多么像真誠的朋友在一起。由此,筆者引導學生品讀出楊萬里喜歡這無邊的蓮葉中開著無數的荷花是象征著不可分離的友情。學生這樣品讀詩句,在不著痕跡中進入了最近發(fā)展區(qū),體驗到了詩中的美好情感。
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師圍繞“荷”指導學生學習的目的,還含有領略“荷”文化的意味。筆者適度拓展,讓學生看到更多與“荷”有關的表達。一是讓學生練寫“荷”“蓮”,做到正確書寫,課后嘗試設計題寫詩句的書簽;二是給學生展示“荷”“蓮”的圖片,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喜歡的圖片,說說喜歡的原因;三是制作“荷”的微課,讓學生了解“荷”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懂得“荷”“蓮”所代表的與做人有關的意義,跟著視頻誦讀《愛蓮說》;四是拓展學習描寫“荷”“蓮”的詩詞名句,如楊萬里的詞《昭君怨·詠荷上雨》“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李白的“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五是學生以自己喜歡的荷葉荷花的樣子為對象畫一幅畫。這樣的拓展學習只要學生參與即可,意在進行文化滲透教育。
總之,在第一學段古詩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的重點目標要求,又要注意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習中滲透文化自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