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平
目前中國傳統(tǒng)武術包括太極拳在內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令人擔憂,筆者就此議論一番。
一是“武”味不足,“舞”味太濃。
影視及綜合舞臺上,一些節(jié)目將中國傳統(tǒng)武術引入其中,表演者翻滾跳跌,噼里啪啦,嘿嘿哈哈,各種“高難”動作炸眼,各類“飄逸”動作賞目,看似熱熱鬧鬧,實際上拳不像拳、舞不像舞、操不像操。參加者與其說是武術運動員,不如說是舞蹈+體操演員。今年杭州亞運會太極拳比賽獲得金牌的運動員的拳術和劍術,大家都領略了吧,是拳?是操?是舞?還是什么?有人會說,這是競技武術的套路表演,多年來都是如此,是的,沒錯。但筆者不禁要問,太極拳就是如此?在我看來,亞運會的太極拳套路表演是“舞上榮光”了。且不說,這樣的太極拳膝蓋肯定損傷,可怕的是,這樣的太極拳本身就是導向,一是太極拳動作標準的導向,二是太極拳演練審美的導向,也就是告訴太極拳習練者向此“對標”。試想,如果我們的太極拳朝向這個標準,這對廣大的習練太極拳者,尤其中老年人來說,無疑是潛在的“殺手”!再從武術的本質上說,這是百分之百的花拳繡腿!因此,它代表不了傳承近400年以太極思維統(tǒng)馭技擊為主健身為輔的太極拳,也不符合太極拳內在精神氣質。
二是亂象頻出,笑柄連連。2017年,太極拳師雷雷與格斗教練徐曉冬“擂臺比武”,20秒即被打翻在地,戰(zhàn)敗后聲稱“術高莫用,要是使出內力會死人的”。而后,雷雷簽約娛樂公司“告別武林”,淪為傳統(tǒng)太極拳的笑柄。
2020年,自詡為“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30秒內被擊倒3次,再次引爆輿論,相關惡搞短視頻一度充斥網絡,又淪為笑柄。
有人說:這些無非是打著太極拳名號嘩眾取寵的“跳梁小丑”,并沒有學到正宗的太極拳功法。此話雖不錯,但這兩件事件卻使整個傳統(tǒng)太極拳陷入被“污名化”的窘境。
這些現狀的形成,既有歷史原因,也與近些年來武術界的各種推動因素有關。
幾十年來,國內的太極拳教練員和運動員為了在比賽中獲高分、爭名次、拿獎牌,一味翻新花樣,“創(chuàng)新”套路,將不少類似舞蹈或體操的所謂“高、難、飄”動作引入各種“自選”套路,追求花哨、好看、熱鬧,而真正包含著豐富技擊內容的傳統(tǒng)套路卻越來越受到冷落。
經常聽到或見到的是,一些全國武術比賽冠軍、亞軍或名將竟會被社會上兩三個小混混以“王八拳”落敗打傷。這樣的消息傳開,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武林名將”有沒有真功夫?有多少真功夫?這樣的“全國冠軍”有什么分量?中國武術就是這樣的花拳繡腿,不堪一擊?
這反映出一個實質問題:我們習練傳統(tǒng)武術,到底是要好看還是實用?筆者自幼習練查拳等外家拳術及器械,16歲開始習練太極拳迄今54年,在傳拳的教學中,曾與習練拳擊和摔跤的人士交手交流過,現在我的學員和弟子中,也有曾經參加過比賽的拳擊及散打運動員。我的體會是,若是直接用于對抗性實戰(zhàn),拳擊實際上是最簡單實用的,直、鉤、擺拳,進攻、躲閃、步伐、速度、力量,幾個簡單動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實戰(zhàn)訓練,全身形成肌肉記憶。一般習練傳武套路或太極拳推手的人無法與之抗衡。既然他們已有實戰(zhàn)能力,為何再從頭開始學習太極拳?答案是,領悟和汲取傳統(tǒng)武術內在精髓后能更好融入實戰(zhàn)。
其實,中國功夫都是苦練加實練得來的,其強度難度都不亞于拳技選手,主要講究實戰(zhàn)。即使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年輕時和師父習拳也是每天早晨和下班后的傍晚,套路、推手、打手、散手練習,而主要習練打手、散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天復一天,年復一年。歷史上的名武師往往能在一兩招之內,把悍敵打敗,和注重實戰(zhàn)是分不開的,陳家溝的歷代名師都是如此??上У氖?,這種功夫漸已失傳,吃苦精神漸以懈怠。我們在訓練中沒有實實在在的真打,一上場就找不到感覺,而他們天天都在練實戰(zhàn)。多年來年中國武術包括太極拳,不提倡對抗性,變成了套路表演,以現在光練套路的人跟拳擊或摔跤的比賽,定輸無疑。
“練為戰(zhàn)”,還是“練為看”?這是當下武術人必須回答的問題!當然我并不否定武術的觀賞性,但如果僅僅觀賞而沒有實戰(zhàn),則中國武術難有出頭之日。太極拳的狀況也是如此,而且在發(fā)源地“內卷”得很厲害,應該引起我們高度注意。
這些問題的出現,應該說與武術的管理有關。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武術管理還是沿襲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模式和架構,國家武術協(xié)會,省、市、區(qū)級武術協(xié)會四級架構,實踐說明,這樣的架構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結構,甚或阻礙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因此,管理架構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據悉,有人已經在一定層面和一定范圍內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清華大學曾經組織召開了一次清華武術九人談的關于中國武術發(fā)展改革的會議。會議上出現了三種不同的主張,簡而言之:
第一種,要求由國家出面改革成緊密圍繞技擊實戰(zhàn)為主進行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至于健身等只作為次要發(fā)展;
第二種,主張國家出面把傳統(tǒng)武術的健身、文化、技擊等各方面都同時進行,多元化發(fā)展,同時也強調必須保證技擊實戰(zhàn)的發(fā)展;
第三種,主張國家只對傳武的健身和文化方面進行推動發(fā)展,至于技擊實戰(zhàn)僅僅只是放開容許傳武進行實戰(zhàn)訓練和教學以及容許傳武進行實戰(zhàn)比賽。
在民間,據說少林武術這方面已經走出第一步了。
少林寺研究制定推出了少林功夫段品制。而這個制度里段位階段只是簡單地把傳武的技擊用法進行知識性的學習,沒有格斗能力的要求,這是基礎。9段以后需要獲得品階,不同品階必須具備一定格斗能力,品階獲得和提升都有徒手格斗和兵器格斗的考核,要求品階階段必須同時具備徒手格斗和兵器格斗的能力。同時,規(guī)定少林功夫段品制里只有4品以上的才可以收徒教拳,1到3品只能作為助理教學,段位階段則不可以教拳。這是傳統(tǒng)武術良好的開端。
就傳統(tǒng)太極拳而言,雖然“太極拳”已于2020年12月17日成功“申遺”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太極拳發(fā)展的社會面上,其處境十分尷尬無奈。
其一,流派紛繁復雜,和而不統(tǒng)。傳統(tǒng)太極拳的傳承講究師承,但目前除了陳氏、楊氏、孫氏、吳氏、武氏、和氏、李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種民間自創(chuàng)的小門派數不勝數。況且七大太極流派的發(fā)展不均衡,對內難以一統(tǒng),對外無法形成合力。認為太極拳由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chuàng)還在誤傳并有一定的市場。
其二,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行業(yè)缺乏統(tǒng)一標準。目前,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習練人數過億,多在大大小小的拳館或公園空地學習,其從業(yè)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靠行業(yè)內部道德規(guī)約并不現實。一個毫無基礎的人,來陳家溝或其他地方學了兩天拳,就出去開拳館教徒弟了,學過摔跤的人,來陳家溝或其它地方學了兩天推手,就開始教授太極拳推手了。從習練者到傳授者,身份轉變不需要統(tǒng)一的考核認證,也沒有相對統(tǒng)一的技術標準和教學標準,雜亂無序。
其三,套路和技擊兩張皮。太極拳傳授大多數教教套路,許多人練了改,改了練,一些所謂太極拳名師、大師不懂太極拳技擊招數,一輩子“死練拳”“練死拳”,怎么能和他人交手。而上擂臺散打的人大多從拳擊、摔跤甚至舉重運動員轉練而來,他們不懂武術,更不會套路,產生了會套路的不會技擊,會技擊的不會套路的怪相。
其四,把推手當作實戰(zhàn)搏擊。推手只是練習聽勁、化勁的手段或方法,不是實戰(zhàn)搏擊。以推手代替實戰(zhàn),認為推手好就可以實戰(zhàn)多么可笑。十多年來推手實踐證明,推手比賽只會產生頂牛、僵勁、蠻力、摔跤等現象,有時場面還不如摔跤。而太極拳實戰(zhàn)的散手多數人不知,或知之甚少,幾乎見不到太極拳散手訓練信息,更不要說太極拳散手比賽。
于此,筆者愚見:治理武術界暴露的問題,改革并建立適應當代武術高質量發(fā)展需要的管理體系,應從現有的武術管理架構入手。
1.頂層設計。
中國武術運動協(xié)會是國家武術主管部門,全面負責管理、運作全國的武術活動。目前,中國武協(xié)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主要抓的就是競技武術包括太極拳暨套路項目,還有武術的群眾活動等方方面面,傳統(tǒng)武術項目包括傳統(tǒng)太極拳沒有專設專職部門管理和運作。從中國武協(xié)組織架構上進行改革很有必要。首先,要將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分開管理和運作,設立競技武術管委會、傳統(tǒng)武術管委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其次,鑒于中國武術傳統(tǒng)拳種多樣狀況,在傳統(tǒng)武術管委會下設立較大拳種的專委會,如太極拳專委會、八極拳專委會、查拳專委會等。而專委會的領導要習練傳統(tǒng)太極拳的人擔任,而不可由太極拳外行的人來擔任,內行人管內行事嘛。若國家層面一時難以推開,可以先從河南省武協(xié)或焦作市武協(xié)試點,成立省、市武協(xié)下轄的傳統(tǒng)太極拳專委會進行運作和管理。
2.設立太極拳專屬的評價認定體系。
目前,太極拳沒有專屬的段位制,只是劃入武術大類進行資格認定。對太極拳的師承、技術要領、拳術水平等劃分也沒什么標準,更不用說在社會上有什么廣泛影響。這樣的段位評定可以說對傳統(tǒng)太極拳的人關系不大,他們不在乎段位,也基本不認可被評定段位的多數人員,尤其是一些所謂高段位人員。
改革現有太極拳段位的評定要求和標準,段位的評定不能按照競技武術的評判標準。應按照傳統(tǒng)太極拳的要求,由太極拳專委會考核、評判習練者的資格、水平以及段位,建議設立一套太極拳專屬的評價認定體系。可借鑒、學習、參照少林寺段品制制定標準,按照“持證準入”原則,對傳統(tǒng)太極拳運動的人和事進行管理和規(guī)范。
3.改革“兩張皮”教學方式。
傳統(tǒng)太極拳教學不能僅以套路為主,而要將技法和套路緊密結合,沖破“死練拳”“練死拳”的羈絆,這是我們恢復和還原太極拳靈魂的必由之路,雖然對拳師的要求很高,但必須這么做!拳師要講解每個拳架的技法招數,即怎么用怎么練,怎么練怎么用,并反復訓練,不僅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更可增強實戰(zhàn)性。
4.制定傳統(tǒng)太極拳比賽規(guī)則并培育裁判員。
目前,傳統(tǒng)太極拳的比賽規(guī)則和評判標準是依據國家武協(xié)2012年發(fā)布的《傳統(tǒng)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但這規(guī)則基本上還是沿用競技武術的比賽規(guī)則,而擔任裁判的大多數是學練競技武術的人員,學練傳武包括太極拳的很少。因此,它不能套用在傳統(tǒng)武術身上。外行評判內行豈可不亂?就拿筆者所在的南京市來說,今年10月14日舉辦的“第十三屆南京武術精英賽”,從仲裁委員會到裁判員共36名,幾乎都是競技武術成員,窺一斑而觀全豹,全國各地類似的賽事大致如此了。
因而,借鑒2012年的《傳統(tǒng)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及有關規(guī)則,制定傳統(tǒng)太極拳的競賽規(guī)則和裁判法以及培養(yǎng)傳統(tǒng)太極拳的裁判員勢在必行。當然,傳統(tǒng)太極拳的比賽要由太極拳專委會培養(yǎng)認可的裁判員來擔當。
5.積極探索太極拳散手比賽規(guī)則和模式。
改變只重推手熱衷推手比賽的方式,轉而注重技擊招術的教學,并在散手中實踐,借鑒其他擂臺散打模式和規(guī)則,結合傳統(tǒng)武術包括傳統(tǒng)太極拳散手搏擊方法,摸索出一套適合太極拳散手實戰(zhàn)比賽的規(guī)則和模式。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要積極有為,假以時日,會有成果。
總之,積極運作,數年有功。
(作者為南京太極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