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保華,戴培強,李鐵新
1 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菏澤 274400
2 山東戴爾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東泰安 271000
3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zhèn)人民政府,內蒙古赤峰 024222
酮病是一種奶牛常見代謝病。奶牛分娩后,一方面泌乳量增加,另一方面干物質攝入量不足,造成體內能量無法平衡,導致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失調,最終引起酮病[1,2]。奶牛患病后,主要臨床表現為生產性能下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呼出氣體、尿液和乳汁有腐爛水果味道,不僅影響產奶量,降低繁殖性能和產品質量,也容易誘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如乳房炎、子宮炎、前胃弛緩、真胃變位、難產等,對奶牛養(yǎng)殖效益造成較大威脅[3,4]。
近年來,“無抗養(yǎng)殖”對養(yǎng)殖業(yè)抗生素的使用提出了嚴格的規(guī)范和要求,雖然很大程度上減少藥物殘留,但也影響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奶牛酮病就位列其中。在這種情況下,尋求一種更高效的奶牛酮病治療方法,已成為當下養(yǎng)殖業(y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5,6]。相比抗生素,中藥可充分彌補其缺點,不僅副作用較小,不會造成藥物殘留和形成抗藥性,而且許多中藥成分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但缺點是中藥起效較慢?;诖耍瑸檫M一步提高奶牛酮病治療效果,本研究比較了西藥、中藥復方制劑和中西藥結合的治療效果,分析了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優(yōu)勢,為有效治療奶牛酮病提供實踐參考。
2023年3月,在山東菏澤曹縣牛兒樂養(yǎng)殖場育成牛群中選體重、胎次相近的奶牛,經耳緣靜脈采集血樣,檢測血酮值,血酮值>1.4 mmol/L的奶牛確診為酮病。共選出90 頭體重、胎次相近的酮病奶牛,隨機分為3 組:西藥組、中藥復方制劑組和中西藥結合組,每組30 頭牛。
BHB Check血酮測試儀和血酮測試條(美國新澤西州PortaCheck公司生產);西藥:氯化鈣、葡萄糖、碳酸氫鈉、輔酶A和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山西省芮城科龍獸藥有限公司生產,1 mL:5 mg);中藥復方制劑(加味清肝散):柴胡21 g、當歸尾24 g、生地30 g、荊芥15 g、龍膽草24 g、白芍24 g、防風18 g、郁金30 g、鉤藤15 g、菊花21 g、茵陳30 g、胡黃連20 g、川芎15 g、青皮20 g和甘草15 g。
1.3.1 西藥組
靜脈注射300 mL 5%氯化鈣、1 000 mL 50%葡萄糖、1 000 mL 5%碳酸氫鈉、500萬IU輔酶A、4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制成混合溶液,每天注射1次,連續(xù)治療7 d。
1.3.2 中藥復方制劑組
將加味清肝散眾藥匯合,加入250 g白糖后溫水煎服,去渣取汁,灌服,每日1 次,連續(xù)服用7 d。
1.3.3 中西藥結合組
在西藥靜脈注射治療基礎上,為病牛灌服中藥復方制劑,每日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7 d。
治療前后分別檢測病牛血酮值,計算治愈率。判斷標準如下:
痊愈:血酮值恢復正常,奶牛生產性能恢復,可正常采食,體態(tài)、精神健康。
有效:血酮值趨近或恢復正常,奶牛生產性能較峰值下降,食欲欠佳,精神狀態(tài)略顯萎靡,體態(tài)消瘦。
無效:血酮值無變化甚至升高,奶牛生產性能未恢復甚至絕產,病情加重或惡化。
治愈率=痊愈頭數/總頭數×100%;統(tǒng)計單頭奶牛日產奶量、月產奶量和高峰產奶量;統(tǒng)計奶牛治療1 年內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乳房炎、子宮炎、前胃弛緩、真胃變位、難產,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
采用Excel表格對數據進行整理,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t值檢驗,P<0.05說明兩組差異顯著。
治療前,西藥組、中藥復方制劑組和中西藥結合組的血酮值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3組病牛血酮值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西藥結合組血酮值下降水平最高,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治療后血酮值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中西藥結合組治愈率顯著高于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P<0.05),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治療前后的血酮值和治愈率比較
中西藥結合組治療后的單頭奶牛日產奶量、月產奶量和高峰產奶量均高于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P<0.05),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的奶牛生產性能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中西藥結合治療酮病有助于恢復奶牛生產性能,治療效果較好,見表2。
表2 不同組治療后的生產性能比較
中西藥結合組治療1 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西藥組和中藥復方制劑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中藥復方制劑組治療1 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西藥組(P>0.05)。相比西藥治療,中藥復方制劑副作用較小,安全性更高,二者聯(lián)合使用可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見表3。
表3 不同組酮病奶牛治療1 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奶牛酮病也稱為酮尿病、酮血癥或醋酮血癥,由奶牛體內脂肪代謝紊亂和碳水化合物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全身功能性失調的代謝疾病,是奶牛養(yǎng)殖期間較常見且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酮病多發(fā)于圍產期奶牛,胎次越高且高產的奶牛,酮病發(fā)生率就越高。一旦發(fā)病,奶牛采食量下降,免疫力降低,直接影響生產性能,降低產奶量和奶品質。酮病還易誘發(fā)乳房炎、子宮炎等并發(fā)癥,給奶牛養(yǎng)殖經濟效益造成較大損失,甚至對奶牛養(yǎng)殖構成威脅[8,9]。
奶牛酮病的典型臨床癥狀為產奶量下降,消化功能減弱,精神萎靡,乳酮、血酮和尿酮增高,尿液和乳汁加熱后有明顯丙酮味道。根據不同癥狀,可將酮病分為3 種類型:(1)消化型。一般集中發(fā)生于產后數天或數周內,病牛食欲廢絕,喜吃臟物、喝尿液或污水,僅吃少量粗飼料或干草,基本不食用精飼料,瘤胃無法正常蠕動,可視黏膜黃染,糞便稀軟或干硬,表面有黏液[3],心跳加快,甚至達100 次/min,體重下降明顯,脫水嚴重,眼窩凹陷,精神萎靡不振,行走和站立困難,低頭弓腰易摔倒。(2)神經型。病牛常發(fā)病緊急,無法正常進食,四處走動,對刺激敏感,表現為暴躁、興奮、搖頭、磨牙或呻吟,精神高度緊張。病情發(fā)展后期,精神逐漸沉郁,反應速度下降,行走困難。(3)癱瘓型。病牛表現為精神萎靡,基本無法行走,目光呆滯,行動遲緩,發(fā)病一段時間后表現為四肢無力,癱軟在地,體溫下降,病情嚴重的甚至呈昏睡狀[10,11]。
奶牛酮病主要因血液中酮體濃度過高、葡萄糖含量較低引起。需遵循“補糖抗酮”原則,在此基礎上使用碳酸氫鈉、輔酶A和維生素等輔助治療。但近些年,隨著綠色無公害養(yǎng)殖觀念的深入推進,對奶牛用藥提出更明確的要求和規(guī)范,一定程度限制了抗生素藥物的使用種類、劑量等,雖有助于降低牛體內藥物殘留,實現綠色養(yǎng)殖,但也在一定程度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12,13]。中藥治療逐漸得到養(yǎng)殖業(yè)認可,不僅效果有保證,而且安全無害,毒副作用較小,高度契合綠色無公害養(yǎng)殖觀念[14]。
本次研究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選用加味清肝散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奶牛酮病,以補氣健脾、活血補血為原則。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退熱補陽;當歸尾活血祛瘀;生地涼血止血,清熱生津,潤腸通便;荊芥解表散風,透疹消瘡;龍膽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白芍調經養(yǎng)血;防風祛風解表,除濕止痛;郁金祛瘀止血;鉤藤清熱平肝,息風定驚;菊花提神明目;茵陳清利濕熱,利膽退黃;胡黃連解毒、涼血、退虛熱;川芎活血祛瘀,祛風止痛;青皮消食益胃;甘草調和諸藥。多藥合用,實現補氣健脾、活血補血的治療目的。用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奶牛酮病,可治愈疾病,不在牛體內形成藥物殘留,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通過分組對比西藥、中藥復方制劑和中西藥結合治療奶牛酮病效果,結果表明,相比單一西藥或中藥治療,中西藥結合可有效降低奶牛的血酮值,提高治愈率,預防乳房炎、子宮炎和難產等并發(fā)癥,促進奶牛在病愈后快速恢復正常生產性能,提高泌乳量。
綜上所述,奶牛酮病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法,既能彌補單一西藥治療產生抗生素殘留、副作用較大的問題,也能改善單一中藥治療起效較慢的不足。雖然本次研究所用加味清肝散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奶牛酮病效果確切,但實際治療時,需綜合考慮病牛酮病類型、當地疫病流行情況等,選用更適合的中藥復方制劑,最大程度發(fā)揮中藥復方制劑的作用,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穩(wěn)定生產性能,提高養(yǎng)殖經濟效益,促進我國奶牛養(yǎng)殖業(yè)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