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雷,蔣亞新,許家亮,李海春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 腫瘤外科三病區(qū),河南 信陽 464200)
胃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胃癌最有效的方法,可通過直接切除原發(fā)病灶,最大可能的抑制癌細胞繁殖和擴散,延長患者生存期限[1-2]。對于晚期胃癌患者多采用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對于部分身體情況好、無遠處轉移患者,也可經由胃癌根治術來完整去除腫瘤病灶,緩解患者腹痛、嘔血等痛苦,延長生存時間[3-4]。但因晚期胃癌患者腫瘤病灶較大,壓迫胃部造成進食不利,大多患者營養(yǎng)狀況相對較差,導致術后傷口愈合緩慢,術后腹腔出血發(fā)生可能性較高,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甚至危及生命[5]。因此,探尋可于術前評估胃癌晚期患者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相關指標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血清白蛋白和鐵蛋白是胃癌根治術前常規(guī)檢測指標,可反映胃癌患者機體營養(yǎng)和貧血狀況,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fā)現相對于單獨的兩指標,白蛋白與鐵蛋白的比值能更好的反映患者機體的營養(yǎng)情況,且已有研究證實,其在肝癌的預后評估中有較好效果[6]?;诖?,收集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胃癌晚期患者進行研究,探討白蛋白/鐵蛋白與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收集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于2021 年2 月至2022 年11 月收治的22 例行胃癌根治性切除術后早期發(fā)生腹腔出血的晚期胃癌患者臨床資料,納入發(fā)生組,另收集醫(yī)院同期44 例未發(fā)生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的晚期胃癌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未發(fā)生組。66 例晚期胃癌患者中男40 例,女26 例;年齡44~63 歲,平均(55.20±3.61)歲;體 重55~79 kg,平均體重(66.45±5.73)kg。
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第9 版)》[7]中對晚期胃癌診斷標準;②經胃黏膜組織活檢明確或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臨床分期為Ⅳa 期;③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術治療;④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完整;⑤未發(fā)生遠處轉移。排除標準:①治療期間病情惡化、病死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③存在其他惡性腫瘤;④既往1 個月內曾接受抗凝藥物治療;⑤存在不可控制的高血壓或糖尿病;⑥存在肝炎等感染性疾病。
患者取平臥大字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患者臍下方置入氣腹針,建立氣腹后置入10 mm Trocar 針,保持腹壓在12~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30°觀察鏡,行腹腔探查,觀察胃癌病灶具體部位、大小、浸潤程度,而后探查患者肝臟、腹膜、盆腔等部位有無出現擴散和轉移,明確胃癌病灶后行全胃切除術,必要時可根據胃癌病灶浸潤范圍行擴大切除。胃癌病灶切除完全后清掃周圍淋巴結,而后進行消化道重建,吻合方式為食管空腸三角吻合。最后再建立氣腹,觀察吻合口吻合牢固,腸管無扭轉,無出血,吻合口無滲漏后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
1.3.1 實驗室指標 于術前,抽取所有患者早晨7:00 至9:00 空腹靜脈血5 mL,將其置于離心機(上海測維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型號TGL-20MS型)中以3 0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取上層清液備用。①肝腎功能:取上述血清,通過美國貝爾曼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AU480)測量患者體內白蛋白、總蛋白、肌酐水平。②血清鐵蛋白:取上述血清,通過放射免疫法測量患者體內血清鐵蛋白水平。③腫瘤標志物:取上述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量患者體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水平;④通過日本東曹生產的HLC-723G8 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測量患者體內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⑤通過自動生化儀(愛來寶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192220157,型號BK-200)檢測所有患者血清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計算白蛋白與鐵蛋白比值。
1.3.2 術后早期腹腔出血評定 觀察所有患者術后24 h 內是否發(fā)生腹腔出血:患者出現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陽性,腹腔穿刺抽出新鮮不凝血;術后切口滲血或輔料被血液浸透,引流管內間斷或持續(xù)性見血性液體流出;患者面色蒼白、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血常規(guī)檢查見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比容下降。符合上述情況之一,即可判定發(fā)生術后早期腹腔出血。
1.3.3 基線資料收集 研究者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通過查閱晚期胃癌患者病歷和隨訪資料,收集患者年齡、性別(男、女)、體重、病理類型(腺癌、腺鱗癌、其他)、原發(fā)灶部位(胃上部、胃中部、胃下部)、既往飲酒史(有、無)、居住地區(qū)(城市、農村)、手術時間。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5.0 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所有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tài)性檢驗,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若期望值<5,采用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多組間整體率比較采用(2×C)χ2檢驗;經點二列相關性分析,探討術前白蛋白、白蛋白/鐵蛋白水平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相關性;繪制晚期胃癌患者白蛋白/鐵蛋白指標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探討術前白蛋白/鐵蛋白預測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情況的價值,AUC 值>0.9:預測效能較高;AUC 值0.7<AUC≤0.9:預測效能中等;AUC 值0.5<AUC≤0.7:預測效能較低;AUC 值≤0.5:無預測效能。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發(fā)生組白蛋白、白蛋白/鐵蛋白明顯低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原發(fā)灶部位等基線資料和其他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和實驗室指標比較
經點二列相關結果顯示,白蛋白、白蛋白/鐵蛋白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間呈負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術前白蛋白、白蛋白/鐵蛋白水平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相關性
以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是否發(fā)生腹腔出血作為狀態(tài)變量(“0”=未發(fā)生;“1”=發(fā)生);將術前白蛋白/鐵蛋白水平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術前白蛋白/鐵蛋白預測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AUC 值為0.723,具有一定預測效能。見表3、圖1。
圖1 術前白蛋白/鐵蛋白預測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情況的ROC 曲線
表3 白蛋白/鐵蛋白預測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價值
術后早期腹腔出血多發(fā)生在術后24 h 內,可致患者出現腹脹腹痛、心率變快等不適癥狀,如不及時干預,可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8-9]。因腹腔出血發(fā)生快、進展迅速且危險度高,所以其干預重點在于早期預防。對于胃癌患者,腹腔鏡根治術后腹腔出血發(fā)生多與患者營養(yǎng)狀況差、局部神經和肉芽生長緩慢密切相關,故推測通過相關血清營養(yǎng)指標或可提前評估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的可能性,并及時采取措施干預,改善胃癌晚期根治術預后。
從本研究結果中可看出,血清白蛋白作為評價人體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指標,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發(fā)生腹腔出血有關,且其值越低,發(fā)生腹腔出血可能性越高。分析其原因:①白蛋白由肝臟生成,可維持酸堿平衡,并通過血液循環(huán)向人體輸送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是反映人體營養(yǎng)狀況的重要指標[10-11]。而有研究指出,營養(yǎng)狀況低下是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的重要原因[12]。因為營養(yǎng)低下患者,體內可促進切口愈合的成纖維細胞增殖緩慢,新生血管形成受阻,術中縫合切口極易開裂,繼而導致腹腔出血發(fā)生[13]。②因白蛋白可通過為免疫細胞運輸蛋白質來參與人體免疫反應,可作為反映人體免疫能力的指標之一[14-15]。而當白蛋白水平降低時,則表明機體免疫力低下,導致免疫細胞吞噬功能減弱,各種病原菌容易進入腹腔誘發(fā)感染,引起腹腔內組織器官充血和水腫,脆性增加,到達一定極限便會破裂出血。所以可通過術前白蛋白水平來評估胃癌患者的營養(yǎng)和免疫情況,繼而預估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風險。若白蛋白水平較低,應及時通過食物、營養(yǎng)劑攝入等方式提高白蛋白水平,以降低術后早期腹腔出血可能。
血清鐵蛋白是人體中重要的鐵儲存蛋白,可反映人體細胞造血能力和營養(yǎng)狀況[16-17]。但因血清鐵蛋白表達水平極易受飲食和藥物影響而出現偏頗,故其單獨預測術后早期發(fā)生腹腔出血的效果欠佳。白蛋白/鐵蛋白比值作為白蛋白和鐵蛋白的結合,能更綜合的反映患者的內分泌水平和營養(yǎng)狀況,且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故推測其可較好預測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是否復生腹腔出血。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白蛋白/鐵蛋白確與術后腹腔出血有關,且其有一定的術后早期腹腔出血預測價值。分析其原因:當白蛋白/鐵蛋白比值降低時,患者體內各組織分泌腺體功能下降,如不及時干預,則會導致患者內分泌紊亂。而內分泌紊亂不僅可通過影響血液循環(huán)來減少組織再生所需氧氣和營養(yǎng)來減緩損傷血管愈合的速度,還會通過阻礙免疫細胞對炎癥因子的吸收來加大術后感染可能。有研究指出,血管愈合緩慢和術后感染又是誘發(fā)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的重要因素[18]。因此,白蛋白/鐵蛋白比值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腹腔出血發(fā)生有關,可通過評估患者的內分泌狀況,預測術后發(fā)生腹腔出血的可能性。此外,白蛋白/鐵蛋白比值還能反映患者的消化能力,當白蛋白/鐵蛋白水平下降時,本就虛弱的晚期胃癌患者的消化腺分泌減少,消化和吸收能力進一步下降,如不及時干預,則會加重營養(yǎng)不良,最終導致術后早期腹腔出血可能性增加。
綜上所述,白蛋白/鐵蛋白與晚期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腹腔出血發(fā)生有關,且白蛋白/鐵蛋白值越小,術后腹腔出血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