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平,張金虎,張敏濤,劉乾生,羅世杰,謝曉麗,金 瑄,丁 輝,洪 巖, 達春水,王彥平,劉玉堂,李 雋,王玉君,吉 慧
(1.西安市兒童醫(yī)院,陜西 西安710003;2.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21;3.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4.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03;5.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6.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安康 725099;7.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 721001;8.榆林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051;9.西安中醫(yī)腦病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32)
本中醫(yī)診療方案參考國家及多地方制定的診療指南[1-5],按照陜西省中醫(yī)藥管理局有關要求,基于反復臨床驗證結果,由陜西省中醫(yī)藥學會兒科分會專家組會議討論,結合我省地域氣候特征及病癥特點,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主要闡述了冬季兒童呼吸道感染的中醫(yī)藥治療及防護,可供中醫(yī)學或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或兒科學專業(yè)醫(yī)務工作者參考使用。于2023年11月29日完成。
兒童呼吸道感染病因為外邪,由口鼻而入,病位在肺衛(wèi),也可累及脾、胃等多個臟器。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易于受到外邪侵襲,出現(xiàn)肺衛(wèi)受損,甚則心肝受累。疾病過程中有虛、寒、濕、熱、痰、毒、瘀等病機變化。中醫(yī)藥治療原則為早防、早診、早治。
本方案提供了陜西省冬季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診斷、辨證論治、預防和調護建議。
本方案適用于18周歲以下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和防治。
本方案適合于中醫(yī)科、中西醫(yī)結合科、兒科等相關臨床醫(yī)師使用。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方案。
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由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引起的以發(fā)熱、咳嗽、咯痰、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為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上下氣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3.1 病 因
3.1.1 引起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EB病毒等;細菌包括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為革蘭氏陰性細菌;支原體等。
3.1.2 引起兒童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的常見病原:病毒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細菌有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等。
3.1.3 引起兒童肺炎的常見病原:病毒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偏肺病毒等;細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蟲等。
3.2 臨床表現(xiàn)
3.2.1 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多發(fā)生于季節(jié)交替之際,冬春季尤甚,起病急,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可伴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咽痛等癥狀,潛伏期10~12 h,2~3 d達到高峰,之后逐漸減輕,持續(xù)時間7~10 d,部分患兒癥狀可持續(xù)到3周甚至更長;年長兒可伴咽癢、咽痛和咽部燒灼感;患兒可因耳咽管阻塞出現(xiàn)聽力減退,也可有流淚、味覺遲鈍、呼吸不暢、咳嗽和少量咳痰等癥狀;全身癥狀輕、發(fā)熱不明顯或僅有低熱。
3.2.2 兒童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多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鼻塞、不適、寒戰(zhàn)、低熱、背部和肌肉疼痛以及咽喉痛。隨后出現(xiàn)劇烈咳嗽,起初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數小時或數天后出現(xiàn)少量黏痰,稍后出現(xiàn)較多的黏液或黏液膿性痰。可伴有燒灼樣胸骨后痛,咳嗽時加重。在無并發(fā)癥的嚴重病例,發(fā)熱38.3~38.8 ℃可持續(xù)3~5 d,隨后急性癥狀消失(咳嗽可持續(xù)數周)。持續(xù)發(fā)熱提示合并肺炎。
3.2.3 兒童支氣管肺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氣促、喘息等,肺部固定性的中、細濕啰音。重癥肺炎除呼吸系統(tǒng)嚴重受累外,還可累及循環(huán)、神經和消化等系統(tǒng),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缺氧中毒性腦病、缺氧中毒性腸麻痹、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
3.3 實驗室檢查
3.3.1 血常規(guī):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不高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加,部分患兒可有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數下降;細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細胞可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3.3.2 C反應蛋白:在細菌性感染、敗血癥等時C反應蛋白值上升,升高與感染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病毒及支原體感染時通常不增高。
3.3.3 降鈣素:細菌感染時可升高,抗菌藥物治療有效時,可迅速下降。但對于肺炎患兒,不能單獨或聯(lián)合應用這些指標來預測細菌或病毒感染,需結合臨床病史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3.3.4 病原學檢查:病原學的檢測包括直接涂片鏡檢及細菌分離鑒定。標本可為痰、咽拭子、胸腔積液、肺泡灌洗液等。病原的分離為最可靠的方法。也可做細菌或病毒抗原檢測、核酸檢測以及抗體檢測。
3.3.5 胸部X線檢查或CT檢查: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患兒正常;支氣管炎患兒肺紋理增粗或正常,偶有肺門陰影增濃;肺炎患兒早期可見肺紋理增強,以后可見到雙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點片狀浸潤,或融合成片狀陰影,常并發(fā)肺氣腫、肺不張。
3.4 鑒別診斷
3.4.1 上呼吸道感染:需與初期表現(xiàn)為感冒樣癥狀的其他疾病相鑒別,如過敏性鼻炎、急性傳染病前驅癥狀(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脊髓灰質炎、傷寒、斑疹傷寒)[6]。
3.4.2 急性氣管炎、支氣管炎:需與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心力衰竭鑒別[7]。
3.4.3 支氣管肺炎:需與哮喘、氣道軟化和狹窄合并氣道感染、遷延性細菌性支氣管炎、肺炎支原體等感染性細支氣管炎、吸入性肺炎、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彌漫性肺泡出血綜合征及肺結核鑒別[8]。
4.1 急性期
4.1.1 輕 癥
4.1.1.1 風寒襲表證
主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聲重,咳嗽有痰。
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浮。
治法: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基本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物組成:荊芥6 g、防風4 g、羌活5 g、柴胡6 g、前胡5 g、獨活5 g、枳殼4 g、川芎4 g、辛夷6 g(包煎)、生甘草3 g。
加減:頭痛明顯,加葛根6 g、白芷6 g;惡寒無汗者,加桂枝6 g、麻黃3 g;咳聲重濁者,加白前5 g、紫菀6 g;嘔吐者,加姜半夏4 g、旋覆花6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荊防顆粒、小柴胡顆粒、小兒柴桂退熱顆粒、風寒感冒顆粒等。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1.2 風熱襲表證
主癥: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咽痛,輕咳少痰。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基本方藥:銀翹散加減。藥物組成:金銀花6 g、連翹4 g、桔梗6 g、牛蒡子6 g、蘆根8 g、玄參6 g、白芍5 g、雞內金5 g、荊芥5 g、鉤藤6 g(后下)、甘草3 g。
加減:咽紅咽痛明顯者,加木蝴蝶6 g、射干6 g;咳嗽者,加苦杏仁3 g、前胡6 g;嘔吐腹瀉者,加藿香6 g、竹茹4 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3 g(后下)、枳實5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兒童清咽解熱口服液、小兒寶泰康顆粒、四季抗病毒合劑、連花清瘟顆粒/膠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小兒感冒退熱糖漿、熱炎寧合劑;咽痛重者可用小兒清咽顆粒、開喉劍噴霧劑(兒童型);高熱持續(xù)不退者可選用羚羊角散、紫雪散。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1.3 風寒夾濕證
主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可伴有惡心嘔吐。
舌脈: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治法:解表除濕,兼清里熱。
基本方藥:九味羌活湯加減。藥物組成:羌活6 g、防風4 g、蒼術6 g、細辛1.5 g、川芎6 g、白芷6 g、生地6 g、黃芩6 g、甘草3 g、柴胡6 g、葛根5 g。
加減:濕偏重者,加佩蘭6 g、藿香6 g;嘔吐者,加竹茹6 g、姜半夏4 g;泄瀉者,加黃連3 g、薏苡仁6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九味羌活顆粒/丸、荊防顆粒、小柴胡顆粒、小兒柴桂退熱顆粒;以消化道為主要表現(xiàn)者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無酒精型)。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2 重 癥
4.1.2.1 風熱閉肺證
主癥:發(fā)熱,咳嗽,氣急,咽紅。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治法:辛涼開閉,宣肺止咳。
基本方藥: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減。藥物組成:金銀花6 g、連翹6 g、炙麻黃3 g、炒杏仁6 g、生石膏10 g(先煎)、蘆根6 g、牛蒡子5 g、桔梗4 g、大棗3 g、甘草3 g。
加減:咳嗽痰多,加瓜蔞6 g、天竺黃6 g;熱重者,加黃芩6 g、梔子6 g、板藍根6 g;熱重便秘者,加桑白皮6 g、大黃3 g(后下)。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小兒豉翹顆粒、疏清顆粒、雙黃連口服液、小兒麻甘顆粒、小兒清宣止咳顆粒。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2.2 痰熱閉肺證
主癥:高熱不退,咳嗽,氣急鼻扇,痰黃黏稠,面赤口渴。
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滌痰,開肺定喘。
基本方藥:麻杏石甘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藥物組成:炙麻黃3 g、苦杏仁3 g、生石膏10 g(先煎)、清半夏4 g、黃芩6 g、陳皮6 g、桑白皮6 g、浙貝母5 g、全瓜蔞6 g、葶藶子5 g(包煎)、枳實5 g、雞內金6 g、大棗5 g、生甘草3 g。
加減:大便秘結加大黃3 g(后下);舌質暗有瘀斑,加丹參5 g、紅花5 g;痰盛者,加竹茹6 g,天竺黃6 g;熱盛者,加連翹6 g、黃芩6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顆粒、小兒清肺止咳片、連花清咳片、宣肺敗毒顆粒、兒童清肺口服液、小兒肺咳顆粒、小兒宣肺止咳顆粒、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2.3 毒熱閉肺證
主癥:高熱熾盛,咳嗽喘憋,煩躁口渴,涕淚俱無,小便短黃,大便秘結。
舌脈:舌紅芒刺,苔黃糙,脈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瀉肺開閉。
基本方藥:麻杏石甘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藥物組成:黃連3 g、黃芩6 g、大青葉6 g、赤芍5 g、梔子6 g、炙麻黃3 g、苦杏仁3 g、生石膏10 g(先煎)、水牛角8 g(先煎)、玄參6 g、蘆根6 g、甘草3 g,生姜2片。
加減:大便不通者,加全瓜蔞6 g、大黃3 g(后下);咳嗽重者,加款冬花6 g、前胡6 g;煩躁不安者,加鉤藤6 g、白芍6 g。
常用中成藥:對高熱不退、高熱驚厥、神昏譫語者,可選用牛黃清心散、安宮牛黃丸。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2.4 外寒內飲證
主癥:發(fā)熱惡寒,咳嗽,痰稀色白,或痰呈泡沫狀,煩躁,氣喘,胸滿,或不得平臥,或口干不欲飲,或手足不溫。
舌脈: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苔白略膩,脈浮緊。
治法: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基本方藥:小青龍湯加減。藥物組成:生麻黃3 g、桂枝4 g、炙甘草3 g、干姜4 g、細辛1.5 g、五味子5 g、法半夏4 g、白芍6 g、蒼術5 g、陳皮5 g、瓜蔞6 g、浙貝母5 g、款冬花5 g、蜜紫菀5 g。
加減:若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10 g(先煎)、黃芩6 g;兼喉中痰鳴,加杏仁5 g、射干5 g;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包煎)6 g、蒼耳子3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小青龍?zhí)菨{/顆粒,積食明顯選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2.5 痰瘀互結證
主癥:咳嗽,氣喘,痰稠色黃,或痰中帶血,胸悶或胸中煩熱,或胸痛,痛如針刺,大便干結。
舌脈:舌質紅或瘀紫,苔黃膩,脈澀或數。
治法:清熱化痰,活血通絡。
基本方藥:清氣化痰丸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物組成:陳皮6 g、苦杏仁3 g、枳殼5 g、黃芩6 g、全瓜蔞6 g、茯苓6 g、清半夏5 g、桃仁5 g、紅花5 g、當歸6 g、生地黃6 g、川芎5 g、桔梗6 g、赤芍5 g、甘草3 g。
加減:胸悶者,加香附6 g、郁金5 g;大便秘結者,加枳實5 g、厚樸4 g;食欲不振者,加麥芽5 g、谷芽5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二陳丸、血府逐瘀片/膠囊。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1.3 危重癥:參照相關診療方案積極給予現(xiàn)代醫(yī)學救治。
4.1.3.1 心陽虛衰證
主癥:面色蒼白,唇指紫紺,呼吸淺促、困難,四肢不溫,多汗,肋下痞塊,心悸動數,虛煩不安,神萎淡漠,小便減少。
舌脈:舌質淡紫,脈疾數、細弱欲絕,指紋紫滯。
治法:溫補心陽,救逆固脫。
基本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藥物組成:人參4 g、附子5 g、煅龍骨15 g(先煎)、煅牡蠣15 g(先煎)、白芍6 g、炙甘草6 g。
加減:面色唇舌青紫,右脅肋下癥塊明顯者,加當歸6 g、紅花6 g、丹參6 g;呼吸不整或嘆息樣呼吸者,加山茱萸6 g、炙麻黃3 g、熟地黃6 g,氣陽虛衰可用獨參湯(《醫(yī)方類聚》)或參附湯(《圣濟總錄》)少量頻服以救急。
4.1.3.2 邪陷厥陰證
主癥:壯熱不退,口唇紫紺,氣促,喉間痰鳴,煩躁不安,譫語狂躁,神識昏迷,口噤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搐。
舌脈:舌質紅絳,脈細數,指紋紫。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基本方藥:羚角鉤藤湯合牛黃清心丸加減。藥物組成:羚羊角片3 g、鉤藤6 g、菊花6 g、生地黃6 g、白芍6 g、虎杖6 g、黃芩6 g、郁金6 g、浙貝母5 g、生石膏10 g(先煎)、生石決明6 g、生甘草3 g。
加減:抽搐者,加僵蠶6 g、白蒺藜6 g;痰多者,加天竺黃6 g、膽南星5 g、石菖蒲5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牛黃清心散、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2 恢復期
4.2.1 陰虛肺熱證
主癥:干咳少痰,低熱盜汗,面色潮紅,五心煩熱。
舌脈:舌質紅乏津,舌苔花剝、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肺,潤肺止咳。
基本方藥:沙參麥冬湯合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藥物組成:北沙參6 g、麥冬4 g、西洋參3 g、五味子5 g、生石膏6 g(先煎)、淡竹葉5 g、桑葉5 g、蘆根6 g、丹參6 g、玄參5 g、川貝1 g、生甘草3 g。
加減:反復低熱者,加青蒿6 g、知母5 g、黃芩6 g;咳甚者,加桑白皮5 g、百部5 g、枇杷葉4 g;干咳不止者,加五味子5 g、訶子5 g;盜汗者,加煅龍骨9 g、煅牡蠣9 g、酸棗仁3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蜜煉川貝枇杷膏、養(yǎng)陰清肺口服液/膏、生脈口服液、槐杞黃顆粒。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2.2 肺脾氣虛證
主癥:咳嗽無力,喉中痰鳴,面白少華,多汗,食欲不振,大便溏。
舌脈:舌質偏淡,舌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益氣化痰。
基本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太子參5 g、炒白術3 g、茯苓5 g、炙甘草3 g、法半夏3 g、陳皮5 g、木香3 g(后下)、砂仁3 g(后下)、黃芪5 g、雞內金5 g。
加減:虛汗多、動則汗出者,加煅龍骨9 g(先煎)、煅牡蠣9 g(先煎),或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要略》);咳嗽較甚者,加百部5 g、紫菀5 g、炙款冬花5 g;納谷不香者,加炒谷芽5 g、炒麥芽5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香砂六君子顆粒/丸、玉屏風顆粒、童康片、潞黨參口服液。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4.2.3 氣虛血瘀證
主癥:神疲乏力,氣短,動則益甚,顏面微浮,大便稀溏或便秘不暢,小便清。
舌脈: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
治法:補氣活血。
基本方藥:四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湯。藥物組成:黨參5 g、白術4 g、茯苓4 g、桃仁5 g、紅花5 g、生地黃5 g、當歸4 g、白芍6 g、川芎5 g、生甘草3 g。
加減:氣短明顯者,加黃芪5 g、太子參5 g、白術6 g;不寐者,加五味子5 g、酸棗仁6 g。
常用中成藥:可選用黃芪顆粒、血府逐瘀片/膠囊等。根據情況選擇,按照說明書服用。
注意:①煎服法:藥物用涼水浸泡30 min,大火熬開后改為小火15 min,煎煮兩次,共取汁50~100 ml,連服3~5 d。②用法用量:除危重癥外,3歲以下每日1/2劑,3~6歲每日1劑,6~9歲每日3/2劑,9歲以上每日2劑,均分3次口服;危重癥,3歲以下每日1/2劑,3~6歲每日1劑,6~9歲每日3/2劑,9歲以上每日2劑,急煎頻服。
5.1 癥見咳嗽 予清肺經、揉肺俞、揉膻中、點揉列缺。
5.2 癥見發(fā)熱 予開天門、清天河水、推坎宮、運太陽、點揉風池、清肺經。
5.3 癥見頭痛、鼻塞、流涕 予開天門、推坎宮、點揉迎香、揉太陽、點揉風池、掐揉耳后高骨。
5.4 癥見肌肉酸痛、惡風 予揉肺俞、清肺經、推膀胱經、點揉風池。
注意:相關操作需經中醫(yī)藥專業(yè)人員指導或培訓。
用于咳嗽癥狀者。
藥物:寒性咳嗽將延胡索、炒白芥子、甘遂、細辛以3∶1∶1∶0.5比例,熱性咳嗽將延胡索、黃芩、桑白皮、甘遂以3∶3∶3∶1比例,分別共研為細末,生姜汁調制,放于敷料之上,大約直徑2~3 cm、做成厚度為0.3 cm的敷貼。
操作:可貼于患兒雙側肺俞、膈俞、大椎、定喘、膻中、天突等穴,固定。每次敷貼時間為1~4 h,連用3~5 d。
注意:穴位貼敷請在醫(yī)療機構中進行。
用于發(fā)熱、咳嗽癥狀者。
耳穴取肺、咽喉、氣管、神門、三焦、內分泌等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日貼1次,雙耳交替貼壓。
注意:耳穴治療請在醫(yī)療機構中進行。
用于肺部啰音較多及咳嗽較重者。
操作:患兒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膚,依據患兒身高及胖瘦程度,選直徑2.5~4.5 cm的玻璃火罐,用閃火法拔于雙側肺俞穴及啰音密集處,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每個部位反復10次左右,酌情加減。對能耐受的患兒,閃罐后可在肺俞穴、脾俞穴、肺部羅音密集處(阿是穴)留罐10 min。
注意:拔罐治療請在醫(yī)療機構中進行,嬰幼兒需謹慎操作。
9.1 中藥內服
方藥:黃芪6 g、白術5 g、防風3 g、北沙參6 g、蒲公英4 g、炒麥芽4 g、桔梗3 g、生甘草3 g。
用法:3歲以下,每日半劑;3歲以上,每日1劑。煎服法:代茶飲,或將藥物用涼水浸泡30 min,大火熬開后改為小火15 min,煎煮兩次,共取汁50~1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連服5 d。
中成藥:玉屏風散,黃芪顆粒,童康片,按照說明書服用。
9.2 芳香療法
方藥:藿香6 g、蒼術6 g、菖蒲6 g、草果6 g、白芷6 g、艾葉6 g、蘇葉6 g。
用法:水煎室內熏蒸、研末香爐點燃或香囊佩戴。
注意:對上述藥物成分過敏或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禁用。
9.3 小兒推拿
方法:按揉百會、足三里,摩腹,捏脊。
注意:相關操作需經過中醫(yī)藥專業(yè)人員指導或培訓。
9.4 貼敷療法
藥物:甘遂、細辛、蘇子、萊菔子、白芥子等。
用法:以一定比例研末,以醋或姜汁混合后做成餅狀,貼敷在相應的穴位。適用人群:以寒證、虛證(肺虛、脾虛、腎虛)為主的患兒,取穴按需選擇(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腎俞等)。
注意:1歲以下,對藥物成分過敏或皮膚有潰爛者禁用。
9.5 飲食起居
9.5.1 飲食:①均衡營養(yǎng),合理膳食;溫度適宜,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②可用菊花、金銀花代茶飲;也可用荸薺、百合、蓮藕、雪梨、銀耳、山藥等煎水或熬粥食用。③忌過食熱性食物,如牛羊肉、辛辣等食物。
9.5.2 預防、起居:①及時接種疫苗;外出佩戴口罩,減少到人群密集場所活動。②勤洗手,不隨意摳鼻、揉眼;咳嗽、噴嚏時,注意遮擋口鼻。③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室內通風換氣;適度有氧運動。
《陜西省冬季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醫(yī)防治方案(2023版)》工作組(按姓氏筆畫數排序)
顧問:張金虎
組長:史艷平
副組長:張敏濤
成員:丁輝,王彥平,劉玉堂,劉乾生,達春水,羅世杰,金瑄,洪巖,謝曉麗
執(zhí)筆人:李雋
秘書:王玉君,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