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市教育學院 厲 欣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要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打好基礎(chǔ)。 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正在于它試圖超越所謂的客觀知識與抽象能力,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思考人與知識的關(guān)系,人與實踐的關(guān)系[1]。 在語言教育與思維的關(guān)系上,林崇德教授指出:今天能否把語文改革、語文教學搞好,關(guān)鍵的問題是在于能否把培養(yǎng)思維能力即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作為出發(fā)點[2]。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傳授學習方法、提升思維能力、增強實踐本領(lǐng)至關(guān)重要。
《草原》是老舍先生于1961 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抒情散文。 通過完成基本的字、詞、句、段、篇的訓練,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體會蒙漢情誼,了解寫景時抒發(fā)心情的好處,理解想象對于閱讀、習作的重要性,并進行相關(guān)的練習。 教師要圍繞學習任務設(shè)置情境,通過學法指導,幫助學生遷移運用,提升思維能力和水平,為學生核心知識與技能的內(nèi)化賦能。如果把整篇文章看成是蒙漢情意的贊歌,那么老舍先生的春秋筆法卻如四兩撥千斤般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從踏上翠色欲滴的草原,似不經(jīng)意間寫開去,景中有物、景中有序、景中有敘、景中有情,清新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精妙、主旨鮮明、意蘊雋永,讓人過目難忘。
開篇最亮眼的就是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的對象,概括地說,凡環(huán)繞人的但不是對人的描寫都可以說是景物的描寫,具體可以分成三類:風景描寫、風物描寫、風俗描寫。 如果用畫作來形容,本文很明顯是一幅風景畫。 跟隨作者的筆端,草原風光圖、迎客圖、歡聚圖、惜別圖,如一幅幅長卷,景色、人情交相輝映,盡收眼底。
初到草原,欣喜和歡愉躍然紙上。 隨著作者的視線,美景依次展現(xiàn),一碧千里的綠野、羊群、駿馬和大牛。 作者筆墨精道,重點描摹了羊群和小丘。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景象寫得具體可感,把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把四面的小丘比喻成中國畫,既形象生動,又讓學生通過感受中國畫的意蘊體會到草原遼闊、翠色流入天際的奇麗場景。 結(jié)尾一句“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擬人的運用讓人倍感生動有趣,通過駿馬與大牛怡然自得靜靜佇立這一筆,描畫出了水草豐美牛羊壯,牧民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
作者筆觸細膩,靈動多變。 在天空、小丘、羊群、駿馬、大牛、綠野構(gòu)成的靜態(tài)背景下,出現(xiàn)了忽飛忽落的小鳥、迂回的明如玻璃的河、鞭子的輕響、彩虹般飛奔過來的人群,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從景物到動物到人,描寫由靜到動、由少到多、由安靜到喧囂,把蒙古族同胞的游牧生活、個性特點、民族服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山水呼應、動靜結(jié)合,文章變得靈動、活潑、可觸摸,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此收放自如地取舍,進退有度地描摹,充分彰顯了老舍先生的筆法和功力。 這幾段傳神的描寫,可以讓學生朗讀、品讀、背誦,讀文見意,讀文有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景物描寫最忌泛泛, 如果把盡收眼底的物象一一展現(xiàn),就會顯得平淡,如流水賬一般,重點不突出,層次不分明,讀起來索然無味,讀者更不會有興致品鑒。如何把握景物描寫的內(nèi)在邏輯,對景物進行主次、詳略、明暗以及空間感的處理,產(chǎn)生自然流暢、吸引人的描寫效果,是師生需要重點品味的部分。
一碧千里的草原,應該如何下筆去寫? 如何調(diào)度視線范圍內(nèi)的景物,使之呈現(xiàn)出清新流暢不雜亂的觀感,需要對描寫順序和空間邏輯有自己的心得?!恫菰肪褪且黄芎玫睦?,作者的觀察角度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天空寫到地面,從四面小丘到羊群,再到駿馬和大牛。遵循景物描寫的空間順序,形成了描寫的內(nèi)在邏輯,景物描寫錯落有致、濃淡相宜。在描寫過程中,重點突出,有詳有略,以“綠”為軸,重點描寫了羊群和小丘,駿馬和大牛一筆帶過。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讓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頭腦中描摹一幅草原風光圖。對自然風光的敬意和愛國主義自豪感油然而生。做客部分,以“時間”為軸,把“遙望、初見、聚餐、聯(lián)歡、惜別”五幅畫面依次展現(xiàn),保證了敘事線索清晰完整,感情抒發(fā)自然真實。
老舍先生手中的筆,猶如一條魚,在水中穿梭自如,收放有度,展現(xiàn)了一代文學大家的風采。在這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進行景物描寫時關(guān)于描寫順序的處理。掌握景物描寫的時空順序和內(nèi)在邏輯,可以有效提升作文的質(zhì)感。
文章中心部分描述了到草原做客的過程:彩虹般飛奔相迎、熱情握手敘話、真摯把酒言歡、賓主表演交流、分別依依不舍。五幅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謳歌了蒙漢同胞的民族情誼。文章結(jié)尾處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生動地描繪出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文章雖然短小,但描摹卻細致入微。“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鄂溫克族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 ”幾句話質(zhì)樸又精準,特別打動人心,在敘事中抓住“熱乎乎的握著”“敬酒”“羞澀地唱民歌”幾個關(guān)鍵的動作,既省筆墨,又輕松打造出了熱烈的歡聚場景。抓住關(guān)鍵動詞進行敘事描寫,也體現(xiàn)了作者超高的寫作技巧。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 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體會思想感情,還要由課文展開聯(lián)想,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活躍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把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是教學和育人的終極目標。 在杜威看來,真正的思維首先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心理活動。教師在引領(lǐng)、指導的同時,還要重視思維過程的連貫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應[3]。教師可以讓學生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聯(lián)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經(jīng)歷,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感情。 知識只有與生活、與實踐相聯(lián)結(jié),讓思維形成閉環(huán),才能綻放出生命力,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草原》一文用清新的筆觸記敘了內(nèi)蒙古大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和蒙漢情意。 整篇文章的基調(diào)就是興奮快樂, 洋溢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充滿了對蒙漢一家親的贊嘆之意。在描寫過程中適當抒情議論,自然流露出對草原、對草原人民的熱愛之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對于沒有去過草原的人來說,學習本課就如一次身臨其境的草原之旅。文章文筆優(yōu)美,感情真摯,觀察入微,景物描寫詩情畫意,豐富的想象讓語言靈動活潑,彰顯出真情實感;人物描寫熱情好客,激發(fā)了讀者對草原的向往,為每一位讀者展現(xiàn)了“我心中的草原”。
初入草原, 就能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欣喜和愉快。“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見到廣闊的綠色原野,心情無比舒暢。 透過文本,仿佛能看到作者欣喜的表情。 這種穿透筆端的自然抒發(fā)最能打動人心;這樣真摯的文字表達,會讓讀者產(chǎn)生馬上去一次草原的沖動。 情意的傳動,激發(fā)著讀者的閱讀興趣。與主人的遙望,作者用了一句“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草原人民的熱情,作者的喜愛之意一覽無余。 喜相逢時的歡心雀躍與起舞開懷,讓讀者跟著興奮、快樂。結(jié)尾處的依依惜別,又讓讀者跟隨著作者一同傷感、動容。喜相聚,怨別離,是人正常的情感表達,初入草原時的歡欣,相逢時的興奮,分別時的惆悵,情感脈絡(luò)清晰,讀者如同在草原親歷、體驗了別無二致的情感之旅。真摯的情感抒發(fā), 如同文本的靈魂, 讓文章充滿了溫情,真實、生動、感人。
老舍先生的這篇散文,字字珠璣,感人至深。 景美、人美、情誼更美。學習這樣的美文,需要跟隨作者的腳步和視線,伴隨作者的心情和感受,一同走進草原深處,來領(lǐng)略別樣的風土人情,去體驗同樣的心情悸動。 學習這樣的美文之后,學生會賦予旅行新的視角,爆出新的張力,寫出真實、優(yōu)美、感人的好作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笔阏媲?、繪美景、談感受,這“三劍客”一定會成為學生閱讀、寫作的利器。